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进步之路:从发现到发明,从创新到创造 | 新书推荐

洪杉 红杉汇 2022-06-28

人类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相携而行。由哲学到自然科学再到分科的学问,从石器工具到计算机再到肉眼不可见的分子、原子、量子技术,科技在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科学技术便进入了密集式、跨越式的成长阶段。百年科学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行动,但创新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它有无规律可循?它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它是自由思考的产物,还是刻意训练的果实?从发现、发明,到创新、创造,需要经历哪些曲折才能真正让新技术为人类所用?


你又是否设想过,假如瓦特、达尔文、牛顿、巴斯德、乔布斯这些聪明的个体不幸早逝,那么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疫苗和苹果手机还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吗?


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以来,各国学者与产业实践者围绕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等展开广泛讨论。但即便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驱动发展之意义得到了广泛共识的背景下,也鲜有历史视角的系统回溯与关于历史经验的洞见和讨论。而《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便填补了这一空白。


书籍作者马特·里德利,是著名的英国科普作家、科学家,曾出版过多部科学、环境学、经济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和一般编年体的科技史不同,它从更高的维度总结了科技的共性,同时辅以历史甚至史前史背景,剖析了科技、创新以及发明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而针对上面的问题,作者也给出了他的答案:


即使聪明的个体不幸夭折,改变世界的创新仍然会出现,因为——


创新有它自己的规律。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

作者:[英]马特·里德利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6


在过去的时间中,伟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成为经济繁荣与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缩影。创新在驱动行业发展、经济增长以及面向社会重大挑战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人类的发明常常是源于一个个聪明人的突发奇想,企业的创新也是源于个别企业的自主创新。但马特·里德利却颠覆了我们的想法,他通过大量的科技进步史实向我们说明,人类的发明和企业的创新都是渐进的,而且是经过许多人共同努力才做到的,无论是当年的蒸汽机,还是后来的飞机、互联网、核酸结构。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发明是创新的基础,但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只有把这些发明用于人们实用的产品才叫创新,而且创新往往发端于偶然;创新往往要靠一个团队的努力,也需要将社会上众多技术组合;创新也需要开放的横向联合,有的技术需要靠全球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行联合开发。
可以说,创新是一种文化,一种在当下每一个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探寻的文化。同时,创新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它不停地在叩问我们:面向未来时,应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引导科技创新向对社会负责任的发展方向演进?
随着重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愈发复杂,创新活动涉及的参与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愈发广泛,创新成果的产业与社会价值转化模式愈发多元,围绕重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的讨论将走向异质性主体协作共生、研发与创新要素协同、创新活动无限迭代与可持续发展等趋势。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重大创新活动的生态系统营造、创新文化建设等,以引导科技创新向社会负责的价值输出。而这些,都将成为品读《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时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本书中,作者以简明形式,基于历史视角,描述了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重大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实例,覆盖能量与能源、公共卫生、交通、食品、低技术创新、通信与计算等各大领域,并进一步延伸至以农耕、石器等为基础的“史前时期”,勾勒出一幅磅礴、生动、系统的科学技术进步史的画卷。书中根据重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史实材料,总结并诠释创新如何发挥作用的本质特征,并就创新如何驱动经济发展、如何看待创新失败、如何直面创新挑战和创新面向未来的发展等给出了启示,为今人客观全面认识重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的价值,以及利用创新实现繁荣并实施相应对策提供行动参考。
下文为本书《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的译者序节选。

创新应该成为一种精神气质


阿西莫夫有言:“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回顾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的身影无处不在。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智人祖先可能会一直处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那么现代人类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各位读者以及本书原作者和作为译者的我们都不会有机会去感受和反思创新是如何发生的。
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在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作为有机发展锁链一环的人类,其出现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新,人类这个物种才通过原子、能量和数字信息的重组陆续地把原本不可能的存在之物变成了可能,也就是力争把无序变成有序,这实际上是一种熵减的过程。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追求并加速创新的时代。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在努力加大科研投入,其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和激发原始创新,从而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拔得头筹。我国更是把创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本书论述了创新发生的机制,创新之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创新,激发创新等等。这些问题贴合当前热点,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和领域,当然也是本书原作者马特·里德利先生想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探究向我们传达的。
作为英国记者、科学家、商界人士、英国上议院议员、著名的科普作家的马特·里德利先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因为其在科学、环境学与经济学领域的著作而闻名,几乎他的每一本著作都有中文译本,而且这些译本都赢得了大量国内读者的关注,而这本《创新的起源》是他最新的著作,相信也一定能够继续谱写传奇。里德利先生在这本书中利用历史上一系列创新的例子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什么是创新,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我们应该为创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等等,资料翔实而丰富,论证精辟,见解独特。
本书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七章是分领域的创新史,包括能量、公共卫生、交通、食品、低技术创新、通信与计算以及史前创新,而后五章是作者对创新的深入分析。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经济基础”,那么第二部分则是某种意义上的“上层建筑”,是对第一部分的升华。
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史,因为它澄清了很多当下流行但未必正确的观点。虽然创新几乎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或者说它已经成了一种行动。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里德利先生看来,创新与发明是有差异的,这也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及的一种理念,也正是因为二者的差异,有些人是发明者,但是难以被冠上创新者这个称谓。再比如,传统上我们往往认为很多创新起源于基础科学的成果,是基础科学成果的转化带来了创新的爆发,但是实际上,有些创新走在了基础科学研究之前,甚至遥遥领先,这也是里德利先生在本书多处都提到的一种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一点上,里德利先生的观点与《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第3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都表明,技术的出现和形成远远早于科学,甚至科学在当时可有可无,技术则必须存在。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说基础科学研究不重要,而是强调要回到特定的历史情境来看待科学、技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即便那些历史上的创新者曾经背负着一些负面的评论,但这并未阻止他们创新的脚步,也没有抑制住他们一如既往的创新热情,可以认为,创新是那些人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而今我们正努力让这种精神气质更多地展现在芸芸众生身上。
同时,在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时也需要某种机缘,创新太早会失败,太晚同样会丧失“首发权”,这也许印证了古典时代凯洛斯(Karios,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契机”)一词的精确内涵。当然,创新并不是个体的某种行为,它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代代人接续努力的结果,它是渐进的、增量式的
此外,虽然有些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创新有时候是难以被计划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剑走偏锋的“尤里卡”时刻。可见,创新并不意味着敢“创”就必然“新”。创新并不总是都能以成功告终,但是在过程中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创新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唯有如此,创新之路才会更宽广。
我们正处于一个呼唤创新、成就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是这个时代的标语,是这个时代的属性。希望本书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创新、理解创新、践行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也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具有创新这种精神气质。
▶ 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史科普作品,既不是编年史也不是分科史,其章节是以问题为脉络来组织的。本书知识结构新,历史跨度大,阐述维度多,观点又极其犀利,但受篇幅限制,很多关键细节作者只能点到为止,来不及一一细述。故要发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阅读之前,还需要做一点功课。
首先,建议快速浏览一下世界史,尤其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亚洲、美洲史的横向比较,特别要重视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而思考中国在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比如1776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而同一时期的清政府命有关衙署删销书籍……
其次,建议快速浏览一下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来的重大技术和产业突破,如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发明、摩尔定律的提出、DNA双螺旋的发现等,也包括20世纪的一众大型科学工程,如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这些有助于理解作者纵横捭阖的章节内容。
再次,我建议了解以下两个知识点:一个是“李约瑟之问”,也称“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带着这个问题和可能的答案阅读本书,在当前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另一个则是罗斯福时代的科学顾问范内瓦·布什发表的关于美国科学政策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虽然该报告发表于70多年前,但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开卷有益,愿诸君乐得其趣,受益匪浅。

互动送好礼

你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你觉得如何将创新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发展?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与感悟,我们将从中选出10位读者,送出《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一本

注:时间截至8月27日24:00,获奖用户请于收到通知后24小时内回复邮寄信息,未收到通知或未及时回复则视为“谢谢参与”。





推荐阅读




红杉种子 | 达达蒯佳祺创业分享第三篇:产品迭代的核心方向与战略合作的关键共识

激发创新,先学会好好说话 | 红杉汇内参

破除组织僵化的桎梏,请确保企业有这七大DNA…丨首席人才官

“解决问题的渴望足以压倒任何恐惧,是企业之所以长青的关键问题”丨红杉七问之谈

打造“互联网+医+药+险”产业融合新模式,红杉医疗成员企业在行动 | 红杉医疗头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