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09期

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2023-08-28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

筚路蓝缕 砥砺前行——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成立60周年 

摘要2021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成立60周年。半个多世纪以来,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由一个小小研究室发展到今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值得回顾一下走过的历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顾明远,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轫——基于北京师范大学18位学者的史料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师范馆到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成立翻译室,这50年间具有游学或留学背景、从事过比较教育研究的北师大教育学者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者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别从学科基本要素所涵盖的文化、活动与知识三个范畴对北师大比较教育学在发轫时期的研究状况展开探索。通过归纳,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具有六个显著特征,即家国情怀的研究旨趣、批判式借鉴的研究视角、基于国情的研究对象、基于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立足社会发展的研究内容以及专一深入的研究主题。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比较教育的学科价值更为明确,不仅要清楚认识本国的教育,全面剖析别国的教育,而且还要肩负起社会与民族的担当,针砭时弊地看待国内外教育。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发轫时期

作者:陈晓菲,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师,博士;林杰,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俞凌云,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后比较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摘要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的产物,是当时反帝反修的工具,随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展壮大。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北京师范大学的比较教育研究完成了从“外国教育资料译介”到“国别专题教育研究”的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位体系,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专业教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步交织,助力学科发展的同时促进民间外交;在社会服务上,同样也完成了从“内部决策参考”到“教育现代化事业服务”的转型。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开创者们栉风沐雨、脚踏实地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比较教育学人不断前行,共同推动学科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

作者:滕珺,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肖甦,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学科的转型

摘要1995年,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更名为“国际与比教育研究所”,进入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并于2009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拓展了研究领域,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型,促进了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强化了社会服务,推动了比较教育文化学派建设。这不但实现了转型发展,而且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

作者:刘宝存,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高益民,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教师教育与管理研究

跨学科与实践性:德国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德国的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包括大学学习和见习两个阶段。在大学学习阶段,师范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并完成学校实习和企业实习,最后以第一次国家考试毕业。在见习阶段,见习生既在见习学校授课,同时也在教师研习所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最后以第二次国家考试毕业。这两个阶段的课程都得到了模块化设计,具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构成一种多学科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国家考试包括撰写学术论文、笔试、口试和教学实践考试,这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有效检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劳动教育对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有助于培养出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学;劳动教育教师;教师教育;德国教育

作者:孙进,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囡,女,教育科学出版社编辑。


人工智能时代美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新动向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教师面临专业道德边界僭越和数据道德缺失的风险。为应对挑战,美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致力于明确虚拟时空下教师的专业道德边界,建构网络平台提升教师专业道德边界意识。由于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与数据所有权、数据隐私权不可避免地产生关联,教师专业道德守则也重视规范教师学术数据道德和保护他人隐私的数据道德。守则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防范还包括要求教师在技术应用上平等对待教育领域中的“边缘群体”;正视教育领域中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并积极应对网络欺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遵循合法性、透明性和可理解性等原则。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数据道德;风险防范

作者:苏启敏,男,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燕琴,女,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格兰课程改革中的职前教师教育创新:多元叙事分析

摘要苏格兰的学校教育体系与“职前教师教育”扎根于其独特的“平等理念”和“全纳教育”传统,有别于英国其他地区的教育体系。近十年来,苏格兰深化中小学“卓越课程”改革,带动了“职前教师教育”的创新,进一步发展了以大学为中心、协同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师发展体系。对该体系的多元叙事分析表明:教师作为校本“卓越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必须提升反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参与式教学能力、自主发展性和职业认同感。职前和在职教师必须在教学互动中不断创新课程,拒绝照本宣科,一成不变。

关键词:苏格兰“卓越课程”;职前教师教育;中学教师职业发展;多元叙事分析

作者:周林莎,女,爱丁堡大学莫雷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莫雷教育学院教育硕士(MSc)课程导师。

基础教育治理模式研究

预测与干预:美国中学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与运行

摘要早期预警系统是数据驱动教学实践的一项重要策略,是美国中学识别学生学业危机和实施精准教学干预的有效工具。美国中学着眼于学生毕业率问题的考虑,并依托教育大数据战略的推动作用,继而实现了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美国中学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组建早期预警团队并明晰权责,确立与导入出勤、行为和课程表现等教育数据基本指标,挖掘与解释预警风险根源实质,匹配与执行分层预警干预方案,评估与完善早期预警干预流程。美国中学在推进早期预警系统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制度保障、人员保障、平台保障和社会保障的运行保障机制,实现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早期预警干预体系的深入推进与纵深发展。

关键词:美国中学;早期预警系统;学业干预;大数据分析

作者:但金凤,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王正青,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美国纽约州公立中小学分类鉴别、精准诊断与协同改进

摘要在《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框架下,美国纽约州构建了公立中小学分类鉴别、精准诊断与协同改进的系统方案。纽约州运用以学业成绩为核心的多元化问责指标来鉴别学校类型,并建立学校分类问责体系,引入退出与惩罚机制,对学校进行动态调整。纽约州开发并运用“学校效能诊断工具”,聚焦学校能力建设,建立完整规范的评估程序,精准诊断学校改进需求。纽约州通过构建持续性学校改进循环、采取差异化资源分配策略、搭建专业支持网络等多种方式协同推动学校改进。

关键词:美国纽约州;公立中小学;学校改进;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

作者:王晓芳,男,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熊和妮,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讲师。

美国中小学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政策探究 

摘要中小学生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活跃参与者,其个人信息因蕴含极大的商机而成为利益攫取者的目标。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代表,美国相关K-12学生个人信息的立法采取区分主义的保护模式,并诉诸更新立法和推行法律改革应对数字技术的挑战。美国中小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政策呈现出新的趋向:一是保护范围从限缩主义趋向扩张;二是重视法律义务机制的构建;三是力图在中小学生信息保护及其冲突性利益之间达成平衡。新的法律政策对破解数字技术背景下中小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困局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政策

作者:冯恺,女,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中美法学所所长,副教授,法学博士。

高等教育研究

❖英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在职称晋升中评价教学——基于伦敦大学学院《学术职业框架》的考察

要:大学教师职称晋升评价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是世界各国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将教学纳入大学职称晋升评价是提高教学地位的重要途径。但是对大学教学认识的不清晰、教学评价标准的不明确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不科学,都限制了大学教学被公平合理地纳入职称晋升评价制度进行考评。伦敦大学学院于2017年颁布的《学术职业框架》通过灵活的教学晋升标准及机制设计,探索将教学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评价。这一制度设计体现出坚持发展主义的职称评价理念、明确教学评价标准及其证据来源、关注教学领导力的考核、实行教学同行评价等特征。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晋升标准;教学评价;教学证据;同行评价

作者:莫玉婉,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世界一流大学应对疫情挑战的组织机制研究——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和防控是对一流大学在危机时刻履行其不可替代功能的重大考验,也不断丰富着一流大学的内涵。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一流大学作为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科技文化创新代表者以及应对社会挑战引领者的重要作用,迅速形成了指挥领导机制、技术支撑机制、教学管理机制和经济支援机制。这些组织机制是大学内外部诸多要素良性互动的结果,即校长领导力的发挥是机制建设的重要前提,雄厚的科研实力是机制建设的坚实支柱,充足的资金储备是机制建设的物质保障。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世界一流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组织机制

作者:马东影,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徐琼,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08期
《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07期
《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06期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09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http://bjjy.cbpt.cnki.net

bjjyyj201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