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博“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何以“现象级”?|对话策展负责人褚馨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3-10-23
是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次24小时“不眠”。

5月7日凌晨0时,上海博物馆门口已有不少观众排队等候入馆,其中有近百名观众是在上海大剧院看完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后,移步至上博继续“夜游博物馆”。作为闭展日“今夜无眠·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的一部分,地处人民大道两侧的两大文化地标,开启了一场“梦幻联动”。

特别的“不眠夜”背后,上海博物馆2023年开年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持续高热,即使自4月4日开始每晚加开夜场,还是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在社交媒体上,相关的打卡图、细节图更是掀起持续的讨论,上海博物馆更是因此登上“中博热搜榜”第一季度“热搜百强博物馆”第一。

在“逛展”消费氛围本就浓厚的上海,“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

作为上海博物馆2008年以来举办的首个收费特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的试水意义明显。而借由大展,上博也积极主动提供更多维度、更多层次观展体验;并提供了多样化的艺术普及方式和美育活动,让大展热度得以持续保持在高位。

在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策划团队负责人褚馨看来,展览内外丰富多样的活动,亦有不少突破性尝试。这其中典型的,就包括4月上线的艺术导览系列专题片。

今年2月,受众多美院老师组团学生来观展的启发,褚馨开始策划艺术导览片,集结八位国内知名大学教授、艺术史学者、画家的解读,带领观众一同欣赏展览中的艺术杰作。这一艺术导览系列专题片最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出品。

褚馨认为,对于博物馆的美育来说,需要做这样专业导览的事情。

每集八九分钟的视频体量,与讲座、研讨会、图录、沉浸式展览等形式形成“组合拳”,在更为大众的层面进一步推动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的破圈。

作为一位从学术研究者转向展览统筹策划人,褚馨现在会站在一个普通观众视角来制作展览,思考这背后一整套的逻辑。

在“从波提切利到梵高”闭展前两天,一个多小时的对谈中,褚馨向我们系统回顾了展览的筹备及后续的衍生开发和推广,也谈到了对于美育以及博物馆功能价值的思考。

褚馨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策划团队负责人

在褚馨看来,美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面向不同的观众,上博的美育功能就是让那些不知的人,或者处在知与不知之间的人变得愿意亲近艺术、懂得欣赏艺术。借由展览为观众打开一扇窗,而这扇窗能够让他们看到更好的风景。

从数据层面来看,呼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育需求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也展现了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可观的文化容量。

98天的展期里,珍藏展共吸引42万人次观展,创下了中国博物馆收费展览的新纪录;珍藏展仅线下文创产品销售额超2300万元,据上海博物馆游客抽样数据显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特展拉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1:15,远超文化对城市消费拉动效应1:6的国际惯例。相关长尾效应还在继续。

作为“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上海拥有161座博物馆、97座美术馆,每年举办文博美术展览2000多场。这也让当下“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的出现,具备引领价值。

而对于上博而言,“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也提供了一个转型的契机。

按规划,正在建设中的上博东馆,将跳出传统博物馆的概念,目标打造一个高雅舒适的文化场所。褚馨说,届时能够让观众一边喝咖啡,品文创,一边去自然地接受美育熏陶。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相信上博的展览也会越来越贴近年轻观众。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之后,“何以中国”系列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将于6月开幕。


     
现象级背后
美育也有突破性尝试

EW 东西文娱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自开展以来始终维持着高口碑与高热度,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褚馨:首先是展览的品质特别高。一方面我们是跟世界最好的美术馆之一进行合作。另一方面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卓越,而且此次中国首展拿出来的作品都是如雷贯耳的艺术家名作,浓缩成这样一部西方艺术史。

同时,拥有这样历史跨度的展览在国内其实不多的。因为一般的展览都是专题性的,其中有两三幅名作已经可以独立支撑起整个展览,但这次的展览阵容特别强大。可以说应该是建国以来西方美术史方面最重要的展览之一。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品质的输出。

再加上疫情的几年,观众很少能有机会去看到原作或者真迹。这也是疫情放开后第一个重大的国际引进的高品质展览,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



EW 东西文娱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览的观众画像是怎样的?

褚馨:目前我们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50%以上的观众来自外省市,Z世代10~30岁的观众超过40%,女性观众超过60%。有一个观众在一个月中来了12次。我们已经打破了自己创下的纪录。

展览在刚刚官宣后我们公布了四万张早鸟票的销售,本来打算卖一个月,但最后在40小时之内就被抢售一空。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也是一个很好的预测,只是当时我们的目标观众量是20万,从未奢望是42万的最终结果。


EW 东西文娱
在“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期中,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系列活动,比如沙龙、导览等等,以及在展览最后一天推出的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等。在策展过程中,对于这些联动活动的规划有怎样的考量?

褚馨:我们部门主要负责内容的部分。就像做菜的时候,我们选择新鲜食材,完成文化大餐,。但是这个菜做好之后,怎样扩大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由一个庞大的团队在运营。

就像褚晓波馆长在最近说到的,博物馆要懂得营销,不然好的展品资源就会被浪费。

面向社会美育的部分,我们会和教育部、文创中心等部门进行紧密配合,也会选择专业的伙伴合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个展览的水准维持在这个水平或者更高。

好的东西其实不需要花时间去推广,因为所有周边都会向你靠近聚拢,拓展合作的可能性。说到底就是内容为王,当你的产品质量很好的时候,所有的资源都会涌向你。这也是这个展览为什么能够破圈,为什么这么轰动的深层原因。



EW 东西文娱
这一系列的配套美育活动,有哪些突破性尝试?

褚馨:首先这是一个博物馆中的收费特展。

基于国家政策,上海博物馆在2008年以前都是收固定入馆门票,2008年至今全部都是免费参观。这几年,一些私人的和企业博物馆蓬勃发展,推出了一些非常吸引年轻人的展览,但是他们的代价也很高,成本很贵。对于上海博物馆来说,我们也希望通过热点抓住年轻人,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去申请,希望有一些国际性展览项目可以适当收费。毕竟,高品质的文化消费也是需要付出的。

我们获得发改委的特展收费批准其实已经有一两年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展去敢于去做这样的尝试。上海博物馆要收费,这是一个突破性的理念,必须谨慎行之。直到谈成这个高品质的展览后,才有计划开始自谋发展,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展览的品质。

我们在收费的同时,也对扩大社会美育职责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对于展览本身的解读要足够专业。展览一共有三套导览系统,第一个是展厅里免费的微信导览,第二个是收费的语音导览,第三个是涵盖了52幅作品的智慧导览,观众可以按需选择。每件展品也会有一个写得非常详细的展牌,我们也花费了很多心力将它撰写地简短而有内容。另外我们还提供免费的展览小册子。

同时我们在四楼有一个光影沉浸式展览,就是把那些没能来到上博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一些经典作品进行了数据采样,让观众获得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上博此前很少做这样的展览,我们一般制作做真品展,但是这次的尝试可以让观众先看真迹,再去上面打卡。


关于展览我们也会有配套的学术输出,比如图录。相比以前每个特展一两千册的数据,它的销售册数已经达到两万,创下了我们自己的纪录。

另外就是艺术导览片。在图录出来之后,我作为内容团队的负责人总觉得好像还缺点什么。以往我们会请策展人在展厅进行线上导览,但后来我发现,似乎没有一个人足以能把这52幅作品从头到尾导览一遍,因为我觉得它们太经典,太崇高了。所以最终是邀请了八位专家参与到导览片的工作中。

图录这样的形式更偏重作品分析,但导览片会更加大众化,视觉化,会有一个中国的学者来与你对谈,告诉你这个板块最重要的是什么,作品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欣赏一幅作品。这样的形式会更有亲近感,更容易被中国的观众接受。

我们经常说10年前我们办过一个很好的展览,但是除了一个名字,几张照片,一本图录,可能就看不到其他的痕迹。但这次我们除了图录之外,还有导览的影像。我觉得对于博物馆的内容策划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八位艺术史专家解读
艺术导览片让思想全方位碰撞

EW 东西文娱
 这次上博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专门制作了艺术导览片,创作初衷是什么?

褚馨:展览刚开幕,就有一位博学的教授写了一篇非常好的观展评论,也有不同美院的教授组织他们的学生坐着大巴车来看展。我们发现展览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这么大的社会关注,受到了启发和鼓舞,就想要请国内最好的艺术史学家、大学教授或者画家来解读这个展览。

我们觉得有些观众没有办法来到现场观看,所以就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专家在面对世界名作和世界艺术家的时候有怎样的想法,以及他们如何看这些画。

我们是从2月开始做这件事情,一共邀请了八位艺术史专家。3月开始进行拍摄,虽然只能每天晚上拍,一般每次会拍3个小时。但是要把这些大佬级的学者请来,安排好时间是不容易的;但是好在学者们都很支持,很多都是专程从北京、从浙江来上海完成拍摄任务。

在国内做西美史的展览,还没有人考虑去做这样一部艺术导览片。而在导览片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有出版社找到我们,希望可以用这些素材出一本简单的小书。因为在拍摄导览片的时候我们进行了现场访谈,整个访谈过程和讲解过程加起来有两个小时。所以我们会根据现场录音进行整理,请专家进行补充或修改。我们也会去和英国方面申请图片的版权,另外还会附上二维码,扫描之后可以看到这些导览片。



EW 东西文娱
导览片的八位主讲人是如何确定的?

褚馨: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国内一流的西方美术史专家和评论家。我们希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面向、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来解读,希望有很多思想火花的碰撞。因为他们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这样可以给到观众一个全方位的体验。

有趣的地方在于每个学者在镜头前的表现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注重感官的分析,有些人可能注重宏大的历史背景,各有特色,多元共享。

另外这些学者的要求也很高,他们不仅注重自己知识的分享,同时也非常重视片子的配乐、画面、结构等细节。比如像有教授希望专门配他喜欢的古典音乐。这些艺术专家们,不仅想要和喜爱的画作在一起入镜,还要在钟意的音乐中与观众分享知识。他们本人也像艺术的粉丝,这一点真的蛮有趣。

这套艺术导览片已经累计播出超100万次。


     
博物馆美育
润物细无声是至高境界

EW 东西文娱
作为策展人,你认为博物馆的美育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褚馨:观众其实分很多层次,有些观众你什么都不用说,他们会自己用眼睛看,他们要求的就是在展厅里有一个舒适的观赏环境,这一类观众我们肯定能满足。

但还有大量的观众处在知与不知之间,上博的美育功能就是让那些不知的人,或者处在知与不知之间的人变得懂得。借由展览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而这扇窗能够让他们看到更好的风景。

我觉得美育的功能不是把你强行带到博物馆,让你必须接受灌输的教育。而是为你提供一个机会,让你知道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艺术的存在,它们靠自身能够震撼到你,激发起你的兴趣。或许当时看过之后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但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会改变你。

比如大英博物馆的前馆长在回忆他为什么会和博物馆有这么多渊源的时候就提到,当他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背着背包去看展,他看到了罗塞达石碑,被深深地震撼了。虽然上面的文字他看不懂,但他觉得他和石碑之间有相连的地方。后来他开始慢慢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我觉得他当时踏进博物馆时,根本不会想到那次观看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改变。

我觉得我们这样的展览,这样的艺术呈现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想法,包括我自己。美的展览越来越多,文化会越来越丰盈。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接受熏陶,你会跟别人不一样。


EW 东西文娱
你觉得“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这样的展览,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褚馨:标杆角色。现在业界都说上海博物馆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是王炸。

其实上博在很长时间可能已经变得比较保守,好像和年轻人没有那么贴近,但这不是我们的初心。因为我们还没有一个这样运作的形式,可以自由地去选择一些高品质展览。但我觉得这一切可能都将会改变。

我们的东馆就是围绕entertaining进行建设的,希望能够打造一个高雅舒适的文化场所,而不是一个传统的博物馆。能够让观众一边喝咖啡,一边去自然地接受美育熏陶。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我相信我们的展览会越来越贴近年轻观众。

上海博物馆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改变它以往比较传统、比较经典、比较高冷学究的形象。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尤其是这次的展览给到我们博物馆人很大的信心。


EW 东西文娱
此次展览期间,上博文化沙龙推出了展览夜场活动,这场活动也是由您亲自导览,最终也有很多观众参与到了其中,你怎么看文博领域的消费前景?

褚馨:深不可测。

这个活动其实是一个实验,但还是比较保守的实验。

我们以前也做过一些博物馆的深度导览活动,因为有些文博爱好者会对博物馆充满期待,也想深入了解博物馆,甚至想去库房里看一看。所以他们愿意为这样的文博活动买单。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意愿很大。

我们做这样的事情,是说博物馆应该给不同文化需求的人提供相对应的文化消费可能性。



EW 东西文娱
海内外的博物馆美育有所不同,你认为海外博物馆的哪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褚馨: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用不是国宝级的展品做非常好的展览。做展览最重要的不是集中精品,而是需要严密的逻辑、深厚的学术研究、浅显的输出。同时还需要一种美感,展厅的设计是舒适的,观展体验是很棒的,并且展览是原创性的。


在做每个展览的时候,其实都是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传递给公众一种信息和内容,就好像做一道菜,食材要非常新鲜,烹饪的方法是健康的、有营养的。这道菜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到你或者是为你提供某种大开眼界的可能性。

我觉得国外的展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打开我们的研究,包括它的展厅设计、参观舒适度,都是以人为本的。而且他们的教育是在那里静静等着你,静静地传递着非常扎实的信息的那种。他们的展牌中呈现的信息也是比较客观的,而不是一些空泛的解说词,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美育跟教育其实是一样的,美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觉得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润物细无声。这里真的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上海博物馆既然要对标世界顶级古代艺术博物馆,既然要做中国最棒的、最国际化的博物馆,那么这样的理念是需要提倡的。


  
“社会大美育”让更多观众
有机会看到展览

EW 东西文娱
目前展览已经落下帷幕,回顾大展以及在美育层面的组织,你有什么经验总结?

褚馨:我希望每一个真正热爱艺术史的观众和专家学者,都能在这个展览中自由地发表他们的评论。其实从开展到现在,我们能够一直看到不同的人在写文章,他们用自己的平台或者其他平台进行这样的推广,其实也是在表达他们的专业能力。上博其实就是给到他们一个很好的氛围和平台。

对于导览片的制作,我们请了业界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同时,对于一些优秀的年轻的专家,如何邀请他们参与到这次展览中,我们其实也有考虑其他的形式。

比如我们和抖音合作了一次现场直播,因为抖音基本都是很年轻的观众。所以那场直播是我和一个年轻的教授进行的,那次的观看人数达到了50万。

上博在美育方面就是要做到专业和学术,同时也要结合不同观众的接受程度。比如,上博的教育部也推广了很多学术的公开讲座,这些讲座是免费的,大家都可以来看;我们也会举办小朋友的夏令营或者一日营,让他们去亲近大师作品。

社会大美育的概念就是能够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有品质地看到这个展览。在展览期间,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开夜场,组织学术讲座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告诉观众上博现在有一个很棒的展览。

如果你错过了,下次可能需要买飞机票到英国去看。而且就算你在英国看到了,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那样一个地方你也完全可能遗失在展厅中。我们现在就是呈现一部浓缩的西美史,至少你会了解到它的大致脉络。我觉得这是蛮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EW 东西文娱
站在策展人的角度,你对于广大观众观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褚馨:希望观众在面对这些古典大师的杰作时,能够以一种尊重景仰的眼光去看。希望大家是友好的、文明的艺术参与者。

当你发现你身边的人都很文明,你也会很文明。突然间,你会发现你能融入到那个环境中,觉得自己提升了,这个感觉我觉得是很美好的,是我们所向往的中国的未来。

我每天都会在展厅里走一遍,去观察观众的反应。有时听到观众窃窃私语,讨论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我也很开心去听他们怎么讨论。

所以如果环境是好的,安静的,你也会这样去做,我觉得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



EW 东西文娱
从专业学者到策展人的身份转变,让你关于展览的理解有怎样的变化?

褚馨:我以前是做研究的,所以去看展览的时候只看文物本身。那时候的工作不需要关注环境的舒适度,光要怎么打,因为我只在乎展品本身,是不是看得清楚最重要,其他似乎都不挂心上,也不影响观展体验。

直到来上博做展览后,才回归到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这时候才发现观众需要的东西其实更多。比如你想要他在展厅逗留多久?动线是怎样规划?展牌上的字是否看得清,玻璃反不反;当他看完展览之后,可能需要喝一杯茶,去买点文创,该怎么鼓励他消费。

所以现在我需要站在一个普通观者视角来策划展览,我会想我希望看到什么?这背后其实有一整套的逻辑。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