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光坐标陈奕:虚拟制作已到达临界点,未来将成为影视行业主流工作方式 | 东西「虚拟制作地图」系列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3-10-23


为首部以中国年轻一代试飞员为主角的电影,五一档期上映的《长空之王》有众多还原“高速飞行”的名场面,其中有不少虚拟制作的戏份,且有些技术是“首次应用于国产院线级电影当中。”


这让虚拟制作再次成为关注话题。作为为电影《长空之王》提供虚拟制作的公司之一,时光坐标在2013年率先引入国际先进的虚拟摄制系统,开始了在虚拟制作领域的研发,是国内较早布局虚拟制作的公司之一。目前,经过不断地研发和探索,时光坐标的虚拟拍摄技术已迭代至第三代。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去年年底,时光坐标明显加大了数字虚拟摄影棚的投入。在时光坐标影像科技创始人兼CEO 陈奕看来,疫情之后,各个行业都蕴含着突破的预期,虚拟将是主要的突破方向,因为虚拟的方向对于影像的呈现几乎是无限制的。


事实上,在这样的预期可能性之下,虚拟制作在多个行业综合叠加起来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集群。基于在视效方面长达十几年的沉淀,时光坐标正将影视级虚拟制作能力对外输出探索拓展多行业的规模化可能。


陈奕认为这一路径是可行的。“电影本身仍代表着最高质量的影像,如果能够在电影领域取得成功,可以赋能很多行业。”


当前,时光坐标已形成专注电影、电视剧全流程视效制作的“时光视效”、以虚拟制作技术研发为主的“时光研发”、承接大型沉浸式互动项目的“时光数娱”、专注原创科幻IP开发的“时光矩阵”、致力于行业人才培养的“时光新影教育”五大板块。去年视效之外的板块占比已经升至30%以上。


在陈奕看来,当下国内虚拟制作的技术积累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在未来的2-3年间,虚拟制作将成为行业的主流工作方式。而长期来看,全流程数字化制片理念的发展,将进一步打开行业的想象空间。


时光坐标影像科技创始人兼CEO 陈奕




   


加大虚拟制作布局

行业来到发展临界点


《长空之王》是时光坐标虚拟制作应用的最新案例。


陈奕认为,这是一部特别适合结合虚拟制作的电影,“首先它可以营造360度的天空。第二个它的光也可以随时变,天空其实非常浪漫,这样的环境又给创作提供了很多可能。第三就是沉浸感非常好,演员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去表演。”


电影《长空之王》中除真实战斗机参演以外,部分戏份还用到了LED虚拟拍摄技术,这种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在国内尚属首次。


为此,时光坐标在技术端进行了大量投入,甚至有些技术是“首次应用于国产院线级电影当中。”


 
2022年,时光坐标开始加大对于虚拟制作的布局力度。当前,时光坐标已经在横店、上海、无锡落地了三个大型摄影棚,后续计划在扬州等地持续布局。


陈奕认为,国内虚拟制作领域已经相对到了扩张节点。“虚拟技术的相关积累已经到了临界点,生产实时高质量影像已经成为可能”,此外,数字虚拟摄影棚的搭建本身就反映出了行业变革理念,“拍摄基地想要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


回看国内市场对于虚拟制作的关注和大规模讨论,更多由《曼达洛人》引发。而时光坐标的最早尝试,始于2013年前后。


在当时的美国国家广播设备展(NAB Show)上,陈奕注意到了可以“实时扣绿,并呈现出与摄像机运动一致的影像”的初代虚拟技术,当即决定引入。


最初尝鲜的是乐视影业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相关技术还应用在了电影《三十三世十里桃花》的制作中。


2016年前后,陈奕再次于CES展看到类似技术,且两项技术时隔三年,“都拿到了艾美奖最佳工程技术学奖”,陈奕认为,这是一个信号。“海外已经意识到了虚拟制作的价值。”时光坐标再度引入相关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电影《刺杀小说家》。


待时光坐标正式搭建虚拟摄影棚,已经是2020年前后。“目前,时光坐标已经将虚拟制作应用在了多部影视剧作品中,包括正在上映的《长空之王》。


据介绍,虚拟摄影棚的搭建往往以多方联合的方式完成。大部分情况是影视基地提供空间和场地,包括硬件方,例如屏幕或其他设备方,以及时空坐标这样的内容方或运营方共同参与运营。

 


陈奕坦言,目前虚拟摄影棚的成本不低,“每个棚的平均投入成本在三四千万左右,高的可能要七八千万”。当然,多方参与意味着成本共担。


而对于产投比的考量,陈奕表示,任何行业都需要一定前瞻性,包括投入成本在内,也都在合作伙伴的预判当中。“关键在于大家是否真的看好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


谈及当前业内创作方对于虚拟制作的态度,陈奕用“站在门槛边缘”来形容。首先对技术的认同是普遍存在的,观望者众多。也有不少人开始陆续尝试。而最终创作者会反向对技术使用提出要求。“技术和艺术之间一定是双螺旋上升的状态。”



 

  

突破电影、电视屏幕限制,

跨行业实现规模化


对于虚拟制作的布局,本质上围绕着时光坐标的核心理念,“用数字科技赋能影视产业”。


自创立以来,时光坐标一直认为影像的创作有两条并行线。“一条是全流程可视化,就是只要剧本写完,不论是在筹备阶段,还是拍摄、制作阶段,都应该能够看到最接近于最终真实结果的影像,另一条是全流程科技线。即想要实现可视化,必须要技术作为支撑。”


回顾时光坐标近20年的发展时间,陈奕认为,时光坐标这几年的发展也刚好契合了中国影视行业数字化的几个成长阶段。


陈奕在2004年于北京电影学研究生院毕业并创立时光坐标时,也正是国内计算机图形图像开始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行业对于数字特效都很好奇,主要方式还是绿幕拍摄+计算机制作。


在这一阶段,时光坐标以开始以视效业务起家。以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同学等核心,时光坐标积累了第一批合作伙伴。陈奕认为,在起步阶段,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理念。“在国内对于电影特效的制作尚未有明确认知时,我们已经坚持要从剧本阶段介入”,设计艺术的同时,也设计技术。


随着最早一批影视公司的成长和长视频平台的发展,过去十年间,行业开始对数字化及虚拟制作有了一定了解,也开始诞生产业化。在这段时间里,时光坐标完成了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18年)的积累,基于项目承接,与一线影视多方达成了合作。


2018年对于时光坐标而言,是一个颇为关键的节点。随着产业、科技的发展,陈弈开始思考屏幕会如何发展。那这时候,小屏幕开始出现短视频、直播的发展,大屏幕开始往虚拟的方向发展。


最初,时光坐标专注于电影及电视两块屏幕。结合对屏幕的思考,时光坐标与字节跳动成为合作伙伴,由此切入抖音小屏和Pico”。并且除了疫情比较特殊的原因,实时化开始让影视和游戏行业开始形成一定交集,时光坐标也对接了头部的游戏公司。


“从游戏行业的角度来说,它们特别希望影视行业的策划能力以及高质量影像能力能够落到它们的行业中去。反过来影视行业又会发现,我们这种比较慢的制作因为科技进步可以变得更实时了。”陈奕表示。


整体而言,时光坐标对于规模化的探索思路,是围绕“眼睛与屏幕”的关系,实现更大范围覆盖。“眼睛指的是观众。只要视觉有了,就有感知,屏幕则是呈现载体。”

 


在陈奕看来,既然时光坐标已经在多年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了数字影像生产领域的突破,同样可以在更多领域,不同行业进行多种形式覆盖。


当前,在影视内容之外,时光坐标同时覆盖虚拟直播、虚拟发布会、文旅体验、博物馆、游戏动画、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在由偏项目制的方式走向多元化时,陈奕坦言,存在一定挑战。对于时光坐标而言,围绕虚拟影像和虚拟技术这一主线,需要部分的专注和部分的拓展。需要找准哪个板块要先做。因为任何一个板块做好了其实都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概念。


同时,研发和管理也是核心要解决的问题。陈奕认为,研发、构架搭建、市场,这是规模化几大挑战排列的顺位。



   


视效为起点,研发为核心

4+1业务矩阵的协同效应


就目前来看,时光坐标形成了“4+1”业务板块。分别为时光视效、时光数娱、时光研发、时光矩阵、时光新影教育。


今年2月,时光坐标的公司名称从原本的“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转变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意味着公司将在布局影视行业十几年的基础之上,持续拓宽业务覆盖范围。


其中,专注为电影及电视剧制作数字特效的“时光视效”是公司历时最久,累积案例最多的板块。目前已覆盖300多部影视剧作品。包括《悬崖之上》《流浪地球2》等电影,以及《长月烬明》《星落凝成糖》等剧集。

 

作为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初起点,当前“时光特效”已经成为公司对外最大标签,实操案例所积累的创意、经验等也可以复用在其他板块当中。


陈奕将“时光数娱”视作“公司对于电视和电影屏幕之外所有屏幕的一种期望或野心”。这一板块主要涉及沉浸式体验空间打造。2022年,基于对“新形态的沉浸式空间”的进一步思考,这一板块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沉浸式空间这一概念,在现阶段已经可以完全放开了。”电影院、数字博物馆、数字文旅、直播电竞等,都可以归为这一类。陈奕表示。


就在五一期间,时光数娱将厦门开幕两个项目。其一是全LED屏形成的时空隧道,用户可以在8分钟内穿梭于宇宙、森林、海洋等空间。其二是大型海洋馆,虚拟动物会不时出现在某个场景中,以此增强体验的科普性、互动性、趣味性。


“时光矩阵”则专注于科幻赛道,以原创的短片、剧集、动画等形式孵化科幻IP。这本身就是基于虚拟制作所衍生的板块。


在陈奕的设想中时光矩阵承载着两个目标。一方面,从视效服务走向原创出品,可以让时光坐标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板块向行业输出更多案例,让市场看到案例背后的虚拟制片体系和思维逻辑。


截止目前,时光矩阵已经有4个剧本。其中有三个长篇,一个动画剧本。同时系列化短片剧本也已孵化完成。“如果顺利,首个长篇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开机。”


针对“时光新影教育”,公司内部将其称作“年轻视觉魔法师的培养空间”。陈奕表示,人才培养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其能够真正与一线产业实现“亲身经历式的接轨”。而时光坐标拥有硬件设备,也有持续性的案例实操机会。


此外,时光研发所积累的大量数字资产,可以应用在电影、电视剧、广告、综艺及活动的虚拟拍摄当中。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


陈奕表示,视效板块占公司整体营收最高“在过去2-3年间其他板块的占比在逐步提升。去年其他板块占比超30%”,伴随着持续规模化,“预计再过1-2年时光数娱时光矩阵等板块的营收占比将反超。”



  

虚拟制作将成为主流工作方式

以创意和科技打造沉浸式“视觉”


“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尤其是在数字摄影的布局,能够形成一整套高质量虚拟化解决方案”,被陈奕将列为时光坐标的短期目标。


在陈奕的判断中,虚拟拍摄在未来2-3年里一定会成为行业最为主流的工作方法。当前市场对于虚拟制作的布局背后,本身行业看到的也是一个多元化市场。电影本身仍代表着最高质量的影像,“如果能够在电影领域取得成功,可以赋能很多行业。”


但同时,任何技术都是有局限和瓶颈的。“虚拟技术必须要和传统技术进行很好的对接,形成一整套完整解决方案。”


当前,针对虚拟拍摄领域,市场尚处于早期布局基建的状态。陈奕认为,“现在是一个良性竞争阶段,大家都在全力以赴研究技术、服务、数字资产的质量、如何为客户实现降本增效。”而一旦这一过程持续发展,势必会产生竞争和淘汰。


下一阶段,对于虚拟制作的服务商而言,主要比拼的就是三个能力。其一,对于行业的理解。“虽然可能都是虚拟制作技术,但面向的使用群体不同,例如综艺、广告、影视剧等,每个细分产业都需要持续研究。”其二是数字资产,包括数量、种类及质量;其三是现场服务,“有怎样的响应速度,多强的及时应变能力。”


基于这样的趋势判断,陈奕去年年底更新了公司愿景,由“用创意和科技再造影视创作全流程”更新为“创意和科技”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沉浸式空间的视觉魔法”。


如果说原来的全流程更偏重技术解决方案,“视觉魔法”有三层概念的延展。其一,延续此前对“沉浸式空间”的判断,从电影院、会展等,到AR/VR/MR,均在其覆盖范围内,“可以明显看到在市场端有了更大的、多元化的提升。”其二,相较于全流程更强调技术解决方案,“视觉魔法”代表的是想象力、冲击力和美感。其三,“魔法”背后代表着,既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又能使得行业发生变革的技术。


一直以来,视效公司的对标几乎都绕不开工业光魔这家公司。行业普遍的一种共识是,工业光魔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光魔,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卢卡斯影业,即左手原创,右手科技。


随着时光坐标将边界延展至沉浸式视觉影像层面,陈奕认为,“在这个领域当中,至少在我的视野当中没有看到类似的多元化公司但我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


作为一家深耕在视效行业近20年的公司,陈奕认为,本土的视效水平和海外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但最大的差距不是在视效端,国内的技术、人、工作方法其实都已经到位了,真正缺的是全流程数字化制片理念,这不是一家视效公司可以决定的,是这个行业决定的。


“如果行业里的导演制片人还有主要的从业者都能理解数字化制片理念的话,我们其实就真正和好莱坞非常接近了。我觉得再过一年或两年,大家可能就很熟悉数字化制片体系,这才是行业改变的最大契机。”陈奕表示。



   

部分Q&A问答


EW 东西文娱

时光坐标去年在数字虚拟摄影棚上有了更大的投入,你觉得时机相对成熟了吗?


陈奕:我认为是的。首先是天时,我们不说这是不是一个顺的天时,但确实我们是在疫情的环境中倒逼我们去思考在摄影棚中能够完成什么样的影像和环境。


地利和人和方面。首先我认为我们所有的虚拟技术的积累,以及现在整个行业,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累计其实已经到了临界点。第二个是生产实时高质量影像已经成为可能。第三个,目前国内真正的影视拍摄基地最聚集的其实还是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地区。


数字虚拟摄影棚本身就反映了一种理念,就是行业变革。我们的拍摄基地不再满足于传统实景,不再满足于有服化道的车间和仓库,而是要进行数字化的升级和改造。


我们的研发人员,一类是数字艺术家,可以出产大量虚拟环境,在屏幕上进行呈现,一类是计算机工程人员,可以去测试屏幕,运用数字引擎保障现场执行。



EW 东西文娱

虚拟制作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奕:虚拟制作发生的最大变化一个是质量越来越高,第二是实施性越来越强。


以前的影视行业经常要花很长时间在计算机进行后期制作,包括渲染,才能看到最后的画面,虽然是精雕细琢的,能够反应行业对于影像品质的追求,但是它很慢,必须后置。


过去10年,这个领域其实是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国内早期是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但是我当时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在电影发展100多年来,影像只能被摄影机拍出来,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数字引擎或者说数字图像的发展,其实可以被计算机算出来。


我认为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影视行业的人并没有真正的把它们放在天平的两端。我自己非常认同现在的影像,左手就是摄影机拍的,右手就是计算机算出的,它们已经完全处在一个对等的状态了。


但是影视行业当中还有不少人认为摄影机的拍摄还是主流,计算机的内容输出是辅助。我自己是不认可这个观念的,因为这可能跟影片的题材有关,我们现在如果去看好莱坞的一些科幻片,或者说漫威系列,它刚好是反过来的,可能只有30%的东西是拍摄的,70%以上的东西是计算机生成的。在影像维度层面,我认为今后所有的影像作品都可以有这两条腿。



EW 东西文娱

如何看待AI对视效行业人才的影响?


陈奕:我能感受到的第一点是它快速拉平了过去所谓专业院校的优势。


过去我们把艺术称为童子功,其实需要多年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审美才可能发生质变,很难通过一两堂课的教学完成。有了AI的图形生成之后,大量没有太多艺术积累的人只要能够准确输入关键性描述,就已经能够产出很有美感的内容。


从这一点来说,它确实对行业是有很大冲击的。它拉平了有一定艺术能力的人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区别。


对于视效行业的艺术家们的定位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么更专业更综合,要么更有创造力,更有想象力。另外还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是决断力或者判断力。就是说作为数字艺术家你会不会被淹没在这些影像中?当你自己都无从判断的时候,很可能你就受到了技术的冲击。但是如果你在这些影像单中能够形成很好的自我判断和风格,我觉得它就是一种工具。


如果从媒介传播角度来说,我认为可能会越来越去中心化,越来越小型化。原来需要一大堆人能够完成的东西,可能现在极少数的人通过AI就能完成。从创作丰富性来说应该是一个好事。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