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宝有约|甘于恩:同甘共苦,守护岭南方言文化

本宝班 语宝 2022-04-24






甘于恩,福建福州人,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兼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语保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学术杂志《南方语言学》主编。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词汇学,著有《汉语南方方言探论》《广府方言》《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广东粤方言概要》《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等,合著《汉语方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等。

甘于恩教授

Q

甘老师,您好!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称语保工程),您作为核心专家组专家和广东省首席专家之一,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广东省的语言资源分布情况及语言资源保护现状?

甘于恩:我认为,做语言研究,有三个“情”需要掌握,一是语情,语情不熟,语保项目或大型科研项目的布局和定点就会出问题。语情不仅指语言(方言)的基本数据,如语言种类、语言分布情况、使用人口等,还指在科学分类、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些符合客观情况的认知;二是研情,就是专业领域的研究情况,如果对前人的研究情况茫然无知,前人的成果如何,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都不清楚,那么你的研究要做好,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政(策)情,就是要在宏观层面了解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处理好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功课(三情)都做好了,广东省的语言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广东省的语言资源分布情况及语言资源保护现状是,广东有粤、闽、客三大方言,以及数量可观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其他汉语方言。广东省的语言资源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值得珍惜,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现在正在流失,而且有些语言资源的流失情况还较严重。我大致总结出以下四方面广东语情,以供参考:(1)三大方言影响面广,扩张力强,国际影响大;(2)瑶、壮、畲等少数民族语言极度濒危;(3)乡村方言开始向城镇方言靠拢,亟需开展调研;(4)语言生活研究处于薄弱状态,影响语言政策的制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共同努力,企图只依靠专家学者改变困境,是不现实的。

Q

在语保工程实施期间,您多次参与指导工程的中检、预验收、验收工作,期间您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参加上述工作的体会?

甘于恩:作为教育部语保工程专家组的成员,从2016年起,我先后到福建、广西、海南、贵州等地参与中检、预验收、验收工作,在评审过程中,与当地学者互相交流切磋,也给我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

在语保工程实施期间,甘苦兼有。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刻,也可以说是我的“糗事”。第一件是2016年9月下旬,第三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我25号下午从长沙黄花机场飞福州长乐机场,参加福建省的语保项目预验收,但回程遇到台风“鲇鱼”。福建省教育厅、语委对于这次预验收非常重视,接待工作有条不紊,福州也是我的故乡,回到家乡倍感亲切。来自各高校的验收专家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任务,验收会开完之后,大家都陆续回去各自的单位。我订了当天下午的机票,准备赶回广州。我下午提前到达机场,预计可以准时回到广州,但没想到显示屏告知因天气状况,飞往广州的班机延误。既然是延误,那说不定还有希望,我也不敢离开候机厅。多次折腾之后,机场最后下达了“航班取消”的通知。我失望的心情无法言说,无可奈何,只好取了行李,垂头丧气地搭巴士返回市区。刚上了巴士,雨就哗啦啦地下来了,还好巴士照常开出。可是,雨这么大,根本雇不到出租车。我见到一辆载客的三轮摩托,像见了救星一样,跟搭客的师傅说开去屏东(酒店所在地)。路上接到大学舍友的电话,说听说我滞留福州了,让我去家里坐坐。在此窘境之下,听到这种温暖的话语,感动得不得了。我后来改签了第二天的机票,才顺利返回广州。

第二件也跟乘机有关。当时我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给本科生上通识课“广东方言与岭南文化”,课程安排在周二晚上,我打算第二天从南科大出发飞海口参加语保预验收。南科大多是理科生,且外省同学居多,我和方言中心的侯兴泉老师合上这门课,我负责粤语部分,讲粤语分布、粤语特点和粤语文化,一帮理科生竟然听得津津有味,课后解答完同学们的问题,回到专家公寓已颇晚,等到睡下已是凌晨。心想明天一早七点多有专车司机来接,应该不会有事。周三早晨吃好早餐退了酒店,车子已在门口等候,司机还特地问了几点的航班,我回说是九点多的 ,他笑了笑说那肯定来得及。车子顺抵宝安机场。跟司机道谢后办理登机手续,一看登机卡,糟了!我竟然看错了时间,起飞时间原来是八点半的,现在离起飞只有20多分钟。我赶紧走了快速通道,安检之后提着行李,一路狂奔去往登机口。我想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尴尬的登机时刻,一个六旬老头,拖着行李箱,独自向前猛跑。当我大汗淋漓跑到了登机口,值班的职员告诉我,登机口几分钟之前刚刚关闭,我说既然还没起飞,可否通融一下,放我进去?她很严肃地告诉我,登机口一旦关闭,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去,这是规定。她看我焦急的样子,便又好心地跟我说,机票是可以改签的,找到航空公司的柜台就可以了。我连说谢谢,费了一番折腾才找到柜台,结果职员回复说,因为买的是低价票,不可改签,必须重买。我只好致电海南教育厅的王处,说明情况,傍晚时分总算顺利到达海口。张振兴先生听了我的奇遇,说甘兄竟有粗心的时候,将来回忆录这个插曲得写进去。我抱拳说了声“太见笑了”。

以上算是“糗事”,当然更多的是美事。在各地评审的时候,结识了许多认真负责、有抱负、有担当的领导,遇见了多年的老朋友,重温友情,初识了不少学术上进步明显的后起之秀,还品尝了各地的美食。我在指导广东的语保项目开展时,也有值得一说的美好时刻,《在海岛过生日》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Q

您精心运营“语言资源快讯”微信公众号,向大众传递方言文化知识。从您的经验来看,如何做能够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平台对语言资源的保护作用?另外,您的公众号运营团队中有不少热爱方言文化的高校学子加入,您认为应如何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语言资源保护的队伍中来?

甘于恩:“语言资源快讯”微信公众号是2016年10月份创办,准确地说是受语保理念的启发,在弟子的鼓动下才打造出来的,其中的艰辛,实在难以为外人道。

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利用各种机会为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发声。先后在北京、福建、湖南、河南、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区的高等院校做学术讲座或进行座谈。我认为,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要突破“政府+学者”模式的局限,引导社会力量介入语言资源保护,尤其是发挥全国志愿者的力量,尽力壮大语保的队伍。因此,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以下称方言中心)从2017年开始实行语保志愿者机制,在全国招募了14批志愿者,人数超过500人,其中有200多人参与到公众号的编辑以及线下的母语推广中,影响越来越大。在语保志愿者的选录标准上,我所坚持的标准就是:“热爱、兴趣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新媒体除了宣传语保理念、收集语料之外,还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少高校的“方言学”“语言理论”课程,都用了“语言资源快讯”的鲜活语料,把枯燥的理论课上得生动有趣。有的科研团队,还因受公众号的影响,申报了相关科研项目。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新技术和创新是公众号运作永恒的主题,语言学界应善于运用这一新兴的媒体,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提升本学科的研究及应用水平。”在地方文化和语言资源保护活动中,大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目前对他们的主体角色,认识还不够。大学生的主体角色体现为:(1)他们经过了一定的系统理论学习,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有较强的理性认知;(2)大学生不少是来自乡村,具有母语感,对母语大多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保护意识;(3)大学生又是地方文化和母语传承的主体,下一代是否能够承继传统文化,他们的认知和做法,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鼓励青年人参与语保:(1)院校之间开展教学科研合作;(2)搭建合适的平台(诸如“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供大学生施展才华;(3)加强志愿者意识,提倡志愿者团队的多维师承;(4)母语传承中的讲师制度;(5)引入适当的淘汰机制,实行轮换制,奖励积极分子。从2016年10月6日发第一篇推文起到今天,“语言资源快讯”已经走过4年的历程,粉丝也变成了现在的3万多。“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是我们公众号的口号,我们一直秉持雅俗共赏的理念,坚持正确的语言导向观,不媚俗、不急于求成,默默耕耘,成长为国内少有的以采集各类语言资源为主的公众号。

Q

您熟练掌握闽、粤和客家话多种汉语方言,可以请您分享一下您在方言学习上的经历和方法吗?

甘于恩:我的父母是福州人,家庭语言是福州话,但我出生在闽南,所以也会说闽南话(泉州晋江话);粤语是来暨南大学读研时学的,因为要下乡调查,所以逼着自己要掌握,而且上世纪80年代到处都是讲粤语的,拥有学习粤语的良好语言环境;客家话则是2009年以后学习的,几乎每年都招了客家研究生,加上下去田野调查接触多了,慢慢培养了语感,客家话也相对粤语、闽语好学;至于潮汕话,由于跟闽南话很接近,掌握了对应规律,听是没问题的,还会简单的对话;另外,我太太是上海人,所以上海话我也听得懂,会简单的对话。

我的方法就是多听、多说、多学习,敢于开口,不要害羞,还要善于找寻语言学上的规律。我觉得社会上对方言有误解,认为学了方言会对学习普通话造成干扰,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掌握的语言越多,对学习新的语言越有好处,因为学习者的语言坐标多,感性认知也多,往往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Q

语保工程一期顺利收官,二期工程开展在即,您认为未来广东省的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甘于恩:广东省的语言资源调查研究和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可以在以下几点有所作为,有所突破:(1)全面开展语情调查,了解和掌握语言资源的“家当”,为科学的语言决策服务。以往我们在做研究时,往往过于关注语言本体,语言资源的情况只是做粗浅的调查,对于语言使用人口、语言的细致分布、方言的内部差异、家庭语言的使用情况、当地百姓的语言态度、语言的相互影响、本地媒体的语言文字使用、校园语言使用等,知之甚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广东有些学者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像黄年丰、赵越、刘慧等人都写了一些挺不错的调查报告;(2)既要关注权威、强势方言,又要注意调查弱势、边界方言;既要研究城市方言,也要注意城镇方言、乡村方言,以往我们较偏向前者而忽视后者;(3)传统的方言调查,为我们留下不少好经验,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不可验证的不足,新时期的方言研究,应该也可能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那就是倾向于更精细、多维度研究,既要纸笔的调查,更要有音频、视频的记录;(4)调查研究要和保护传承相结合,想要达到这一点,学者必须充分发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语言保护工程,广大人民群众才是语言使用和传承的主体,目前的语保工程,只是一个开端,完成语保项目,并不意味着语保工作的结束;(5)语言资源保护不能只依靠某个个人或某个机构,方言中心在全省乃至周边省区设立30多个科研工作站,充分调动工作站所在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协同调研,资源共享,创建语言资源数据库平台,为后续研究和衍生产品服务;(6)了解社会的语言需求,大力推动语言培训,提升语言应用水准,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催生成熟的语言产品。

延伸阅读

2020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语宝有约”专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