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宝有约|严修鸿:语保人的“七十二变”

本宝班 语宝 2022-04-24






严修鸿,福建闽西客家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词源考证、方言与民俗文化。记录过300多个方言,提出“汉语方言文化大辞典”的编撰构想,倡导乡村地理语言学。发表论文60余篇,论著5部,曾获得4次广东省社科优秀论文奖。著有《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参与编写《汉语方言地图集》《客家话通用词典》《连州方言研究》等。

严修鸿教授

Q

严老师,您好!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称语保工程),在语保工程实施期间,您作为核心专家组专家和广东省首席专家之一,多次参与了工程中检、预验收、验收工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参加上述工作的体会?

严修鸿:(1)资源宝贵,迫在眉睫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社会也越来越走向集中。比起欧洲,中国是一个异质化相对较小的社会,走向统一的速度一旦发动便会趋于加速。以日本为例,在1940年代还能够调查到2000多个各有差异的方言点来绘制日本方言地图,可是到了1980年代就只剩下600多个方言点了。中国也面临相似的情况,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发展,90后、00后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即使他们有方言背景,但是使用母语方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再比如,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传统的说书、道情、讲古也逐渐消失,传统戏剧也门可罗雀。当没有人用乡土方言来进行文化创造时,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会随着方言的消失而永远地消失。(2)精诚合作,收获良多。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的专家之一,我参加了语保工程的检查验收工作,觉得这次各个团队,各个学者之间走向了精诚的合作,并有许多收获。期间我不仅参与南方各个省份的验收工作,还参与了北方省份的验收工作,如河南省,这也让我对当地的方言及方言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到各个地方做语言资源的检查验收工作,让我开拓了眼界,也让我在审读其他省份的方言材料时有了更加真切的体验。例如在中期检查过程中,我记得在四川看到把“把脉”一词叫做“清脉”。四川话[in][iŋ]不太区分,但是这个“清”是本字吗?记录写的是“清”,后来我检查材料的时候有一些顿悟,觉得这个可能是亲切的“亲”,“亲”有靠近的意思,那说“亲脉”不也可以吗?总体来讲,在不断检查材料过程中,我的调查技术有了提高,对中国汉语方言的博大精深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3)社会发动,跨越鸿沟。中国的语言资源丰富多彩,但不少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也面临消失的困境。能不能延缓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消亡的脚步呢?或者说要如何把这些多样性的语言资源保存起来,更好地传承发扬,这是整个社会都要思考的问题。身为语言工作者,我们要去抢救、去记录,同时也要激发社会大众,让大家珍惜自己的母语方言,保持乡土文化的自信。但这只靠语言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共识,珍惜语言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中国语言资源的保护工作,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事情。

Q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是语保工程的标志性成果,您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的作者,请问在您调查期间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可以同我们分享吗?

严修鸿:(1)带着发现的眼光进入乡村。《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保护乡土文化”的观念跟我的观点不谋而合。我在2000年前后参加了客家人社区网站的管理和经营,并发动网友去收集各种谚语、俗语和谜语。我本身就来自闽西的乡村,因此,在做典藏的调查条目时,往往会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看事物。当你带着使命去探索时,就会有内在的驱动力。记得在福建连城一个偏僻的村子里,我曾看到一个喂鸡的器具,虽然县城里面也有,但是比较简陋,乡下发现的反而更加精美,设计得更加合理,所以我就拍照记录了下来。所以当你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记录时,便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2)方言文化大词典的构想2011年后,我参加了《梅州方言民俗图典》的采编。2014年之后开始编连城语言文化典藏。这两个事情完成之后我提出了一个构想,叫“汉语方言文化大辞典”。以往的方言词典的注释很多只是概念性的,或写出跟普通话对应性的词条,并没有对这个词条进行更多的文化阐释。我倡议的“汉语方言文化大辞典”,希望能够包括不同地域性的理解,能够以图片条目的方式呈现,并记录词条背后的历史故事,传统民俗等。(3)珍贵的乡村环境每次我到乡村去调查,觉得很亲切,没有什么隔阂。生活环境优美,生活节奏也比较慢。每次我们回到乡村,都有种回归的感觉。此外,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更简单真诚,我在乡间调查的时候也认识到了一些很重情义的朋友,这种彼此关切的人情关系,今天看来依然珍贵。

Q

近年来,您通过参与“谁语争锋”“十三亿分贝”等节目,与大众探索方言研究的快乐,向大众传递语言资源保护的理念。在您看来,专家学者应如何引导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积极参与到语言资源保护的工作中来?

严修鸿:2014年至2017年,我参加了广东南方电视台策划的“谁语争锋”的节目。这是个方言综艺节目,节目中有很多高人气的年轻男、女主播来为方言代言。节目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言善辩、机敏过人。“谁语争锋”节目用比较生动活泼的综艺形式,再现方言的美好,不管是去猎奇,去感受,还是去发现也好,都是有价值的。我自己在这个节目里面也做了一些创造,比如将客家话的一些词语重新组织一下,再带上一些腔调,变成韩国的客家话和日本的客家话。有一个叫做,“昨晡日暗晡夜,差点分渠吓死哟”,这是韩国版的;还有日语版的,“阿四伯话,你系乜学过哩迓个把戏过多”。我们都在提倡文化自信,这就应该从乡土文化抓起,只有热爱乡土的人,才会热爱家乡,热爱家乡话

严修鸿教授(左一)参与“谁语争锋”节目

这些由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的方言节目有组织性,目标清晰,形式明朗;创造出来的产品鼓励民众,也给人启发,让我们看到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精彩之处。年轻人比较喜欢灵动的东西,如果把方言,经过这种灵动的改编,使节目生动有趣,这对方言文化的传承是有好处的。以往的文学及舞台使用最多的是我们的共同语——普通话。而“谁语争锋”这样现代媒体舞台则让大家重拾对方言的信心。很多海外侨胞,他们看到自己的乡土语言得到这么好的展现,很是感激和兴奋。

严修鸿教授的“日”“韩”版客家话

Q

您不仅探求深奥的学理,还写过许多妙趣横生的文博短文,例如介绍客家的擂茶、豆腐、红心豆腐菌,松源的麦芽糖等,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方言文化的,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严修鸿:这些短文类似文化随笔,也是跟“汉语方言文化大辞典”这个提议相结合的。通过这些词条,来展现传统的生活,说出其中的机关巧妙,道出其内在的因果联系、器物跟个人世界观的关联。这些文化短文,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感悟,甚至有时候也是一种文学上的升华。里面乐趣良多,你自己发现了,如果能跟通过文字跟大众分享,那是非常有益的,也会和读者产生共鸣。李子柒拍摄的视频火遍网络,就是因为她把传统生活的质朴风趣,甚至是生活的艰辛用视频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我想通过文字、图片,也是这样的道理,让我们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次我到闽粤乡间调查,听到好听的歌谣,也会去学习,哼唱,自娱自乐,感受民间曲艺的韵律与节奏。

Q

语保工程一期顺利收官,二期工程开展在即,您对广东省下一阶段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什么规划和建议?

严修鸿:(1)常态化,一生的使命语保工程,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第一期工程大概是示范性的,在全国做了1700多个方言点的记录,转写及拍摄工作。下一步要把这些成果,用更好的方式呈现出来,与社会共享,例如图文音像或艺术加工等方式,把方言文学、方言文化的的魅力展现出来。这是长期任务,不是一时兴起,这也是方言工作者的一项光荣的使命,我们除了语言理论的建设,也要关注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2)传承应引起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这样的工作需要很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希望政府各个部门,学术界的各个层面,以及社会人士都一起来关注,让方言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动力,成为大家发明创造时所依据的基础,成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生喜乐的源泉!

延伸阅读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语宝有约”专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