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重版:《切韵音系》

冯爱珍 语宝 2022-12-22

《切韵音系》


《切韵音系》

李   荣  著

黄笑山  校订

商务印书馆2020年7月第一版


折扣为你们准备好啦



《切韵音系》是学术界公认的音韵学经典著作(1952年中国科学院出版,1956年科学出版社再版),是学习、研究音韵学的学者及有关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值此纪念李荣先生百年诞辰,商务印书馆重版《切韵音系》,以飨海内外学人。此次重版为校订本,汲取作者生前自用本的70处手写眉批、旁注,并由当代知名音韵学家黄笑山教授校订、阐释及导读。


01

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李荣(1920.2.4—2002.12.31),著名语言学家。1939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3年入昆明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语学部攻读研究生,1946年7月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文学院担任研究助教,1949年8月进入山东大学文学院担任副教授。1950年9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先后担任方言研究组(室)负责人,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长,《方言》杂志主编;还担任过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学评审组成员等重要职务。一生献身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事业,特别在推动和发展音韵学、方言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字学、语法学、词典学等其他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

02

校订者简介



黄笑山(1953.6—),湖南湘潭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郑州大学中文系工作,任副教授、教授。1998年7月起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先后担任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许慎研究会理事、中原客家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等。学术专长为汉语史,研究方向是音韵学、汉语语音史。代表论著有《〈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5月)、《试论唐五代全浊声母的“清化”》(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中古二等韵介音和〈切韵〉元音数量》(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切韵〉元音分韵的假设和音位化构拟》(古汉语研究2002第3期)等。

03

内容简介



《切韵音系》是今人利用《切韵》系韵书研究中古音的经典性著作。全书从单字音表入手,对《切韵》系统从整体框架到反切上下字及其作用、等韵术语,以及声、韵、等、呼等音类问题做出全面考察,再对中古音系的音值构拟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本书在构拟各韵类音值时,运用了梵汉对音等新的研究手段,与高本汉的拟音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且以很大篇幅列出宋跋本王韵的全部小韵单音字表,考校精当,对读者极为便利。

04

原版剪影



05

出版说明



李荣先生的《切韵音系》是学术界公认的音韵学经典著作(1952年中国科学院出版,1956年科学出版社再版),是学习、研究音韵学的学者及有关专业的研究生的必读书。但六十多年来未重印,一直处于“一书难求”的状态,几乎所有年轻的使用者都只能是借阅或复印这本书。前些年有人把它扫描成PDF文档挂在网上,下载率很高,但使用却不甚方便,何况还违背了知识产权保护原则。长期以来,学界希望重新出版这本书的呼声很高。机缘凑巧,我们得到了作者生前自用的《切韵音系》,书上有相当多的手写眉批旁注。均系作者亲为,弥足珍贵。于是我们决定出版含有这些批校内容的《切韵音系》,以飨读者。为此,我们延请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作学术顾问、浙江大学黄笑山教授担当校订并撰写导读。两位先生都是当代音韵学领域富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他们丰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本书出版提供了有力的学术保障。谨此深表敬意和感谢。李荣先生在书上所做的眉批旁注,少则一字,多则数行不等。这些批注涉及文字规范、语体风格、讹误校正、补充说明、小韵统计等。除去统计小韵的数字外,其余近70处批注,黄笑山教授逐一进行了甄别、分类、核查、考证,并给予明确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在书中作如下处理,字词音标等直接照改,重要的批注用“*”号标示,并以“补注”方式加入原书各韵摄的附注,必要时加“编者按”随文脚注予以说明。也有个别批注,未予采用,比如“臻摄单字音表(二)”並母,原列“频符邻”为真开A,“贫符巾”为真开B,作者在此处批有互乙符号(第28页)。经查检,《韵镜》“频”列四等,“贫”列三等;《七音略》“贫”也列三等(四等无字)。另外,从反切看,原书两个小韵的地位也无误,故我们维持原状,未作互乙,而是在当页脚注予以说明。所有的手批内容以及校订者的处理意见和建议,书前《再读李荣先生〈切韵音系〉(自存手批本)》一文以及书后附表有详细说明。至于书中有些用字,比如,“插葉”(目录第3页)、“分岐”(第3页)、“钞脱”“补钞”(第31页)、“葉144”(第32页)、“颚音”(第108页)、“傜歌”“傜人”(第124页)、“利害”(第136页)、“僮语”(第152页)、“对掉”(第163页)、“甚么”(第173页)等,从字的历史源流角度说,应该是不错的,但与今日的语言文字规范有所冲突。考虑到本书的读者多是语言学专业人员,我们还是尽量保留原书用字面貌,以供读者了解作者其时的语言风格和用字主张。另外,原书中的《广韵》《切韵》《通志七音略》《康熙字典》等古籍也都没有用书名号,这次新版也保持原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020年1月18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