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宝有约|李大勤:走进藏东南的语保人(之二)

本宝班 语宝 2022-04-24

让我们继续跟随李大勤教授,看几代语保人如何绘就“语保风景”。


李大勤,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藏羌语项目组负责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濒危语言志丛书”民族语言系列主编之一。



李大勤教授

Q

李老师,您好!语保工程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保护现阶段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对于藏羌语的保护,语保工程接下来还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呢?





李大勤:第一,继续补充一期工程中因各种原因仍未调查的语言点,同时对一期工程中一些新发现语言(如西藏察隅素苦话等)做进一步的核实与确认第二,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调研材料,尤其是口头传说等方面的文化材料。藏羌语记载了大量民族地区的故事、神话、传说等口头形式文学作品,加之藏羌语大部分属无文字语言,因此该族群的文化传承几乎完全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与延续。迄今为止,藏羌地区大量口头文学作品还未得到系统性的整理,而随着熟练母语者日渐离世,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随时有灭绝消失之虞。因此,为维护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广泛搜集并转写有价值的口头文化材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对其进行音像记录和数字化留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存这些珍贵的语言文化材料,维护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景观。

第三,扩展调查语言词汇,丰富现有的词汇语料,编纂各语言点的语言词典,尤其是各地区特有的词汇。比如,我们所调查的藏东南地区有丰富的稀有动植物,相应的词汇也非常丰富。对当地特有词汇的调查与记录也是深入了解并传承族群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Q

据我们了解,您最初并不是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在您跟随著名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开始研究民语后,孙宏开先生是怎样指引您的呢?如今您和孙宏开先生都在为语保工程贡献力量,师生同心齐力,师道传承令人动容!在此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李大勤:我的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是以汉语语法为主攻方向的,博士后才跟着孙老师做民族语言调查方面的研究工作。孙先生是一位有着浓厚的社会情怀的语言学家。尽管他的主要兴趣在汉藏语系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方面,但自始至终以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资源为己任,几十年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踏遍千山万水,为我国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做出常人难以企及的贡献。能师从这样的学者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实在是我一生最值得庆幸的事情。最初我也是作为普通成员参与语保工作的,后来通过协助孙老师和黄行老师做一些零碎的工作,逐渐地也对语保工程的组织、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2017年后才在孙老师、黄行老师的推荐下走上藏羌语语保工作的前台。自此之后,我与黄成龙研究员一起负责藏羌语支语言项目的语言选点、人员培训、结项检查及后来的濒危语言志编写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期间,相当大的一部分具体工作其实都是团队成员刘宾、宋成、林鑫、朱苗苗、谢颖莹等同学做的,我和成龙研究员则是不停地督促大家及时落实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及孙老师、黄行老师的指示而已。当然,有孙老师作为精神后盾,我们团队的成员与藏羌语支语言各课题的负责人们配合得还算不错。到目前为止,通过大家的同心协力,凡是语保中心分配过来的任务,我们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总之,一方面是因为老中青几代人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责任,另一方面也受惠于孙老师等老一代学者的巨大人格魅力,因此,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大家都经历过各种心理压力,备尝了田野调查的种种艰辛,但立足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及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来看,学术的代代相传、师生间的合作共赢也就显得较为自然了,相应地,为此而做出的所有努力也都是值得的





Q

相较于语言学的其他研究方向,从事更为艰苦的民族语言研究的人本来就更少,而目前濒危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如何吸引和培养年轻学者,锻炼一支高水平队伍,将学术传承下去,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李大勤:首先,团队意识非常重要。我们要积极带动和培养年轻学者,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形成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团队,发挥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力量,共同完成任务。其次,民族语言研究始终离不开田野调查。我们应该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到田野调查的实践中,让他们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搜集并挖掘新的语言材料,发现并分析新的语言现象,研究并解决新的语言问题,最终达到丰富原有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的目的。再次,学术界不乏有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的青年学者。他们对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掌握较快,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我们要善于发现这样具有创造力的学术人才,将他们纳入到我们的研究团队中,为团队的发展增添新鲜的血液。在这个方面,这次的语保工程做得非常成功,像朱德康、宋成等一大批青年学子在语保工程中锻炼了自己,成长为民族语言研究领域内的希望之星最后,我们还要鼓励青年学者走向国际。只有加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让他们充分学习国外的优秀理论和实践成果,才能促进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我时常跟我的学生们强调,做学术要“顶天立地”,“立地”是指要深深植根于中国境内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壤中,脚踏实地做田野调查,深入挖掘语言事实,为跨语言研究提供尽可能多的真实可靠的一手语料;“顶天”指要追踪并掌握诸如生成语法学等当代前沿的语言学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先进的研究理念,这样才能对所获得语料做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总而言之,语言调查和理论研究密不可分,这是我们做学术的目标与要求,与大家共勉。

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我也愿意继续身体力行地为语保工程建设和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工作培养人才、锻炼队伍。






延伸阅读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语宝有约”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