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决赛暨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炎炎夏日,一场藉由网络联通的全国各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的学术交流与切磋在紫金港的蝉鸣声中开启。6月11日,2021年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决赛暨学术论坛通过线下参与和线上直播相结合方式顺利召开。作为首个全国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它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德国学研究所所长李媛教授发起,具体设计、组织和实施完全由学生负责,是浙江大学德语专业在成为全国一流专业建设点后贡献给全国德语界的一项公共产品。


      此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77所大学245支队伍345名本科生报名;其中有效报名共70所大学209支队伍,305名本科生,覆盖了全国60%以上开设德语本科专业的学校。共收到209篇论文,德汉语投稿比例约2:3,其中文学75篇,语言学69篇,跨文化区域国别65篇,参赛学生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五个方向的全覆盖、学术性和前沿性大赛及论坛吸引了线上线下总计逾500名观众。


      经初赛双盲评审后,共来自17所大学45支队伍、62名本科生参与到学术创新大赛的最终角逐中。上午的决赛分别设有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与区域国别三个分会场,选手进行匿名展示,接受评委专家的提问。

      在语言学分会场中,参赛选手们采用语料库分析、问卷调查、半开放访谈等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针对外语学习动机、德语习得偏误、德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等多个主题呈现了精彩的高水平报告。在文学分会场中,选手们结合热点问题,运用叙事学批评、符号学、空间理论和游戏理论等理论,对空间叙事、主体性、镜像以及感知等主题进行阐释。在跨文化与区域国别分会场中,选手们将汉德翻译、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等传统热门主题与抗疫、中国科技成就等社会热点相结合,此外德国特色的企业代际传承模式和社会无现金化问题等也被深入讨论。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在自信的阐述和激烈的探讨中,大赛的学术性、创新性得到凸显。而规范投稿、匿名展示、交流问答和自由的参赛形式,更是融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质和煅造造品格于一体,是将遵守学术道德、严谨求真、思辨创新、团结合作、尊重包容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赛程的体现。



      本次大赛不仅是对参赛团队和个人的核心素养的全方位考察,还为所有与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盛宴。下午的论坛邀请到了浙江大学的李媛教授、慕尼黑大学DaF专业Jörg Roche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陈壮鹰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以及来自浙江大学的优秀本科生与硕博生,为大家带来精彩的专家讲座以及丰富有趣的朋辈分享活动,干货满满。


      在南京大学孔德明教授开幕致辞之后,浙江大学李媛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语料库的德语语言研究:选题与方法”的报告。在报告中,李老师基于语料库的概念,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在中国德语界的研究现状、中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库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二个专家报告是由慕尼黑大学的Jörg Roche教授在线分享的德语习得实证研究基础。Roche教授从外语习得研究可能遇到的挑战入手,介绍了影响外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压力因素、动态模型以及经济性模型,着重强调了语言习得实证研究中不同的方法及其评定标准 。


      中场是丰富有趣、干货满满的朋辈分享环节。就如何学习德语、如何踏入科研之路、为何选择学术之路、科研如何入手以及个人的学术道路发展等问题,来自浙江大学德语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领域的本科生和硕博生们都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紧接着论坛迎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壮鹰教授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报告。陈老师详细地向大家分享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八个步骤、论文选题的心得、文献检索的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的规范方法。


      最后,同济大学郑春荣教授带来题为“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选题与方法”的报告,报告从专业内涵、选题、方法和努力方向四个角度为同学们带来了实用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知识和方法,他指出,国别与区域研究应提高站位,将从下至上、从上至下的视角相结合。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专家讲座结束后迎来了本次大赛的专家点评环节。文学场的范捷平教授表示,本次大赛让他感受到了高校推动文学研究的力量,大赛作品中研究对象跨度之丰富、选题范围之大都让他看到了本科生科研的进步之处。但同时他表示,学生在理论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组的王婀娜副教授强调了兴趣和好奇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行全面的文献积累,积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学组的李媛教授称赞了本次比赛中参赛作品的高水平、规范性以及选手的高参与度,同时也指出作品中普遍存在问题驱动性不强等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和丰富文献阅读。


最后,本次学术大赛经过紧张认真的初赛盲审以及复赛展示等环节,最终评出以下获奖作品作者及优秀指导老师(以姓名首字母为序):


特等奖

南京大学 吴胜广

文学组获奖作品作者名单

一等奖

四川外国语大学 李佳蔚

二等奖

复旦大学 韩天雪

同济大学 张文珏

三等奖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明

中国海洋大学 李卓青

中国人民大学 刘倩、黄梓灵

北京科技大学 马欣然

复旦大学 赵易安


优胜奖

大连外国语大学 陈苑

南京大学 谌红

重庆大学 郭颖菱、杜娟

中山大学 刘冰清

南京大学 孙茜

北京大学 杨宇涵

厦门大学 姚洪睿

兰州大学 原子川

语言学组获奖作品作者名单

一等奖

浙江大学 赵介一

二等奖

中国海洋大学 孙萌、孙晓倩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文卓

三等奖

上海理工大学 陈珠钦

中山大学 李世炜

浙江大学 孙盛洲、唐奕滢、奚佳莹

南京工业大学 王宇康

优胜奖

北京外国语大学 白沺屹、李福瑄

上海理工大学 陈雅婷

浙江大学 滑郁文

合肥学院 凌慧

南京大学 宋鹏钧

浙江大学 王靖童

北京理工大学 王娜、徐若筠


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组获奖作品作者名单

一等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黄刘洋

二等奖

中山大学 何紫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 汪赟、郑珂

山西大学 王志刚


三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 金洪洋、赵慧婷、洪欣语

浙江大学 吴泓洁、熊宇馨、韩心傲

大连外国语大学 张哲玺


优胜奖

苏州大学 郝芸芸

首都师范大学 贾语歆、张浩楠、俞越然

宁波工程学院 蒋楚晨、袁媛、李思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罗灼莹

复旦大学 吴炅

四川外国语大学 杨钫鸿

西南大学 张曙蕾、罗尊予


优秀指导教师 文学组

南京大学 陈民

同济大学 邓白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丁君君

大连外国语大学 付天海

复旦大学 李双志

北京科技大学 刘冬瑶

南京大学 刘健

复旦大学 刘炜

重庆大学 毛亚斌

中国海洋大学 徐珺

中国人民大学 徐胤

中山大学 杨劲

兰州大学 杨雪


优秀指导教师 语言学组

南京大学 常玲玲

南京大学 常晅

上海理工大学 陈琦

北京外国语大学 葛囡囡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婧

浙江大学 李淑仪

浙江大学 李媛

南京工业大学 刘玲玉

中国海洋大学 王京平

北京理工大学 张勇

合肥学院 朱越


优秀指导教师 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韩丁

上海外国语大学 胡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李建民

苏州大学 李江凡

复旦大学 刘炜

西南大学 童诗倩

中国人民大学 徐胤

宁波工程学院 俞丽艳

山西大学 张晶

首都师范大学 张晓宁

大连外国语大学 朱雯熙

浙江大学 庄玮

 

在此对以上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祝贺!

获奖团队将获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提供的精美专业书籍,特等奖的论文负责人将获得浙江大学-慕尼黑大学空中课堂(夏令营或冬令营)奖学金(相关信息请关注后续推文)。


    虽然本次大赛论坛已经落下帷幕,但学术研究的年轻一代,永远奔跑在路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