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融媒观察哨】田间烟火几时休?

武义发布 2024-01-19


秋收时节,农忙一线。金色稻浪里,勤劳的农民收获着丰收的喜悦。然而,田间冒出的缕缕黑烟却分外扎眼,焚烧秸秆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有人堂而皇之烧起了油毡、橡胶、塑料、皮革、烂菜叶、落叶杂草等垃圾,滚滚浓烟再添“杀伤力”,闻者无不掩鼻而走,仿佛给蔚蓝的天空蒙上了一层“黑布”。



面对当前轰轰烈烈的秸秆禁烧行动,很多人不理解——“祖祖辈辈都在烧,为啥现在不准烧?”“秸秆不准烧,能去哪儿呢?”“秸秆烧了能肥田,还能减少处理成本,何乐而不为?”质疑声音源自百姓心结,想要回应质疑、打开心结、根除陋习,并非一纸命令、一句口号就能“药到病除”,更需要立足民生角度回应“疏堵之问”,引导农民观念从“只能烧”到“不敢烧”再向“不愿烧”转变。


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有效遏制秸秆及垃圾露天焚烧现象,刺眼刺鼻更刺心的田间烟火几时方休?禁烧秸秆及垃圾背后的深层逻辑又是什么?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一般来说,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在收获籽实后,剩下的部分,都可以被称为秸秆。


丰收后,秸秆怎么处理?一直困扰着农民。有人选择把秸秆杂草铡碎,沤肥后反哺土地,有人将秸秆运至收储点……然而,相比这些费事费力费钱的方法,更多的人选择在田间地头就地焚烧秸秆,成本甚至只需一个打火机,且毫无技术门槛可言。


▲ 图源:网络

于是,每逢春秋时节,“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景象。如果这时,有人跳出来阻止焚烧秸秆的行为,那么当事人可能有一万个理由反驳:“祖辈们自古以来都这么烧,为啥我不能烧?”“别的地方都能烧,为啥我们烧不得?”“如果不烧,废弃秸秆去哪里?”“处置秸秆成本太高,不合算。”


平心而论,焚烧秸秆成为农民的“统一动作”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对作物秸秆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从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产量低,秸秆数量少,秸秆除少量用于垫圈、喂养牲畜,部分用于堆沤肥外,大部分成了燃料,因此当时的秸秆依然有“用武之地”。


然而,随着家用电器、煤气的普及,农民以秸秆为燃料的需求下降;焚烧产生的草木灰的确是一种肥料,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既处理秸秆又得到肥料的效果;秸秆处理的成本太高,机械收割留茬较高,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的播种,“十里不运草”成了农民的普遍认知;缺乏处置技术,农民找不到秸秆“变废为宝”的途径……



但是,以上种种原因能成为秸秆一烧了之的“尚方宝剑”吗?显然不能。焚烧秸秆真的是方便快捷低成本处置农业废料的“终南捷径”吗?显然不是。单从成本来说,有些农民认为焚烧秸秆是一种低成本乃至无成本的“好买卖”。殊不知,滚滚黑烟可能会污染一片洁净的蓝天,一颗飘飞的火星可能会引发山林大火,一片遮蔽视线的浓烟可能会造成飞机无法正常起降……环保的成本、灭火的成本、甚至是生命的成本无法想象、不可估量。



秸秆处理看似小事,实际上涉及环保、安全等方方面面,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小事并不小。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焚烧秸秆时,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人吸入了这样的空气,轻则咳嗽、胸闷、流眼泪,重则容易生各类支气管疾病。有检测显示,秸秆焚烧区域范围的PM2.5小时浓度值可以达到300微克/立方米,是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的10倍多。



从防治大气污染的角度讲,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碳氢元素及有机硫等,特别是刚收割的秸秆尚未干透,经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及烟尘,在阳光作用下还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物臭氧等。焚烧秸秆尚且如此,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物质的危害更是触目惊心。


从安全的角度看,焚烧秸秆一般会在村庄附近的田里,很容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导致“火烧连营”。比如,在丽水市云和县,一位大爷在焚烧秸秆时意外引发大火,大火持续9个小时后才被扑灭,造成163亩林地、29亩农地受灾,主要受灾户达22户。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滚滚浓烟,还会降低附近公路、铁路的能见度,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有新闻曾报道,南方许多机场的上空因为附近焚烧秸秆而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从而影响民航飞机的起降甚至被迫停航。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在田里烧秸秆,会让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土壤肥力和保水性能下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人认为,那些所谓焚烧秸秆能去除病虫害的论调,和放鞭炮可以预防病毒是一个道理。农技人员解释,焚烧秸秆是搂成堆烧的,不是挨着土地烧的,不可能把所有虫卵都烧死,况且土壤中有大量蚯蚓、微生物、菌类,是负责分解秸秆为植物提供养分的,烧成一片焦土不仅不能提高土壤肥力,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秸秆焚烧后得到的草木灰其实就是钾肥,对提高土壤肥力有一定作用但是意义不大,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治理秸秆焚烧是一个触及农民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一禁了之”行不通、“顶格处罚”不长远,推进这项工作,既要讲科学又要顺民心,讲究的是一个“疏堵结合”,既要打开“疏”的通道,也要严密“堵”的机制,笔者有三点看法。


构建闭环生态圈,给秸秆找“去处”。传统的秸秆处置方法要么农户自己沤肥,要么自行运至收储点,费时费力费钱不说,甚至可能面临无处可安放的尴尬局面,因此“一烧了事”才有市场。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农民一方显然不行,需要政企农三方合力,优化收储布局,因地制宜培育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同时,加强科技攻关,深化秸秆离田利用科技创新,降低还田成本,提升综合利用效能。


▲ 秸秆综合利用 (图源:农民日报)

比如,湖北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抓手,围绕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利用,探索“中心+农户”互利模式、“秸秆经纪人”模式,积极打造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用”产业链。再如,我县结合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建立了乡镇(街道)、村分级负责长效机制,积极推广稻秆还田和秸秆快速腐熟技术,让“老大难”成了“香饽饽”。


完善乡规民约,为行为立“规矩”。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小到村规民约、家规家训,都为焚烧秸秆划了“红线”。通过开展持续有效的“对症施治”且接地气的宣传,在农民心中深植焚烧秸秆弊大于利的思想,破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在常态长效、改风易俗上下功夫,从正反两面把经济效益和法律责任讲清楚,让“不敢烧、不能烧、不愿烧”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


创新工作方法,让执法更“精准”。构建精准实时的发现机制、快速高效的处置机制、点名道姓的通报机制、刚柔并济的惩戒机制,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加大基层力量投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扑灭、第一时间惩处。



比如,我县开通了秸秆焚烧违法线索举报热线,并开设秸秆焚烧违法案例曝光台,切实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建立21个高空瞭望点,由属地镇开展点对点靶向巡逻督查;兰溪安装“高空鹰眼”高科技系统,依托“高空鹰眼”信息平台报警系统,对县城及周边进行精准防控,通过系统预警对露天焚烧行为做到快速反应,秸秆焚烧监管和处置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民生无小事,点滴见初心。治理秸秆焚烧需要更多的你、我、他参与进来,只有通过多方合力、多措并举的躬身入局,才能让田间烟火渐次熄灭,让文明新风抬头可见,让百姓共享碧水蓝天、共建美好家园。




文稿:胡清波

部分图片:掌上武义

编辑:朱嘉谡

二审:周礼芳

三审:许军 吴景阳

终审:朱跃军

往期推荐



武义流动党员全纳管 主题教育“离乡不离线”


【朱教授看武义(七)】


这里有戏!连续4天


太热闹了!今天,武义人都往这里赶!



县应急管理局 24小时举报电话:87669306

消防救援大队 火灾隐患举报电话:96119

县建设局 消防审批中心咨询电话:0579-89080709

(8:30-11:30;14:00-17:3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融媒观察哨】田间烟火几时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