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清玄:什么才是有品质的生活

点击蓝字关注👉 哲思学意 2022-10-01
01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拥有生活品质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时,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

 

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需求就叫生活品质,那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受了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那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而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那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而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乃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专利。


02

 

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

 

因为,生活品质包含一种求好的精神。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好的风格与状态,这才是生活品质。


 

工匠把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

 

农夫使稻田中的稻子拥有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

 

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品质最好的馒头,是生活品质。

 

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若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些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

 

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不是小部分人的品位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了一种求好的精神。


 

一个失去了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模糊了生活品质的实质。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穿有名的服装、皮鞋,甚至住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就是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办法去追求“生活品质”,甚至弄得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混混,好些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03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归自我,清醒地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所以才有自信、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能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的比较中得来的,而是自己人格、风格与求好精神的表现。

 




微课推荐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

点击试听专栏

《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大咖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姜人生哲学到底 ——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