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国娣:“新班级教育”,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定制“专道”

俞国娣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新班级教育”:为乡村

小规模学校发展定制“专道”

作者|俞国娣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和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指引下,探索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新路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美好的教育,显得越发迫切。
朱永新:振兴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顾明远: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解决农村教师问题是当务之急

自2022年起,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以“课程综合化”为改革起点,持续推进学校整体变革,逐渐形成了以“小班化教育”为切入点,以“学习时空重构”为抓手,以“课程体系融创”“班级样态重塑”“评价模式转型”为支撑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了“新班级教育”模式。无论是育人目标还是办学理念,“新班级教育”与乡村教育的诸多理念不谋而合。在分析乡村小规模学校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新班级教育”的经验,并在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应用转化,打造了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新班级教育2.0”。
1
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当前,虽然乡村教育改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这些问题成为乡村教育改革的短板。
教师结构性短缺严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从教师数量看,由于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数量少,超编与缺人问题并存;实行师生比与师班比相结合的配置政策后,依然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从教师素质看,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难以开齐开足。受师资条件制约,乡村小规模学校大多集中力量优先保证语数等课程,音体美等小科目或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专业教师缺乏等,出现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和教师难以胜任的现象;出于同样的原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也大多不尽如人意。
学生学习资源有限,缺少多元体验。大量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经过“撤点并校”成为县、镇学校的一部分,这使得本就不足的乡村教育资源更加集中流向县、镇,小规模学校的学习资源不断流失,学生缺乏丰富的学习体验。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没能发挥“小”的优势。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班级规模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充分,具有进行小班化教学的潜在优势。但许多乡村小规模学校却没有设计出灵活多样、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评价手段单一,缺乏成长关注。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大多处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区,通过考试“走出大山”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注重终结性评价、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模式在很多学校仍大行其道,学生的相对进步、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没能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获得充分体现。
可见,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绝非易事。但是,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出发,贯彻相应的改革理念,为学校教学改革设计“专道”,实现“换道超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
许卫国:给校长的建议——如何把村小建设的小而美、小而优?新学期,新班级,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的本质要素
2
“新班级教育”经验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构建“专道”
崇文实验学校“新班级教育”改革实践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全国上 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我校秉持“脱贫攻坚必须坚持教育先行,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理念,积极承担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使命,努力探索“新班级教育”在乡村学校实施的路径,为乡村地区薄弱学校构建“专道”。通过打造乡村样板学校,实现“一校带一地”发展,让“新班级教育”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乡村地区薄弱学校的孩子。
(一)课程资源重构:从“单一课程”转向“多元融创”
课程是“新班级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整合、增减与重组,“新班级教育”构建了一套 以个性化学习为导向,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定制课程为主体,以“五大领域,十大课程”为架构,上下能衔接、左右互贯通的“三阶课程”体系。
具体包括:以国家课程为抓手,整合形成语文与艺术、数学与科学、社会与实践、英语与国际理解、体育与健康五大课程领域资源库,分基础课程(占85%)、拓展课程和定制课程(共占15%)三个相互衔接的层次来实施,涵盖全学段、分学段和交叉学段的课程。
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课程往往无法开齐开足,更无法像城市学校一样开设种类繁多的拓展性课程。但是,乡村地区有其独特的课程资源优势,也可以开发出富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提出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习时空重构”为手段,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体系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融创”。首先,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通过适度的课程整合进行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其次,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薄弱,可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结合地方艺术、民俗 活动、传统工艺等内容开设少量的乡土文化课。例如,我校在浙江省开化县池淮镇明德小学开展了特色主题课程实验,根据乡村学校特点,将崇文特色主题课程及其具体做法总结为可供教师操作的课程开发手册,指导明德小学在原有婺剧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学校特色的拓展课程,既丰富了学校课程架构,又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再次,基于学生兴趣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定制课程,如结合乡村社会的实际问题,开设环境调查、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实施“三阶课程”过程中,“学习时空重构”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参考。在时间上,乡村小规模学校可采取因学定时的办法,灵活设置教学时长,将长短课时、闲暇时间、模块化时间组合运用于课程实施中。在空间上,乡村小规模学校可将课程实施的实体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课程整合建构多维的知识空间,以丰富的学习活动搭建多元的体验空间,保证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实施。
(二)包班协同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成长陪伴”
在“新班级教育”改革实践中,我校以建构更具生长性、交互性和合作性的班级教学模 式为出发点,努力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模式,探索出“包班协同教学”模式,即两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课程、教学、活动与管理工作。在包班教学中,两位教师协同授课,通过学科融合或跨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并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兴趣以及个性差异,设计平行教学、分层教学、主题教学和主辅教学等多种协同教学形式,充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包班协同教学既提高了教师的合作意识,改变了课堂教学单一的知识状态,又重构了师生关系,实现了综合育人的目标。
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少,原有的分科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包班协同教学可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实需要。首先,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借鉴“新班级教育”提出的两位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的课程、教学、活动与管理的做法,这也符合当前国家按师生比与师班比相结合的教师配置原则。多年来,我校坚持每年派两位教师赴浙江省德清县开展“包班协同教学”送教活动,对口输出课程、教学与管理经验。我校还在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中心小学开展“包班协同教学”实验,为学校定制实验方案,积极发挥学校“小”的优势,汇聚有限的教师力量,鼓励教师尝试包班教学,由我校选派经验丰富的包班教师进课堂指导,同时邀请齐溪镇中心小学教师进我校参与“浸润式”培训。这极大提高了乡村学校教师的协同教学能力,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
其次,对于外语、音体美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可尝试探索教师走教制度或城乡教师对口支援制度,我校选派了音体美专业教师到乡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并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少难以形成教研氛围以及缺乏包班协同教学经验等问题,定期组织教师就包班协同教学交流经验、反思实践,成立学习成长共同体,定期进行跨校教研和集体备课,同时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提供专业合作与展示机会。
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
一线教师如何研发卓越课程?

(三)技术助力变革:从“封闭课堂”转向“资源共享”
为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无边界学习,“新班级教育”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 以“学习时空重构”为抓手的学习变革中,我校开发了由课程与教学模块、学习分析模块、教师发展模块和家校合作模块组成的智能云导航系统。课程与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资源库、课程体系、选课入口;学习分析模块用于动态诊断学生学习情况,通过积累学习大数据,分析学生过去、现在、将来的学习情况,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参考;教师发展模块包括教师简介、开设课程、协同教研等;家校合作模块用于推送家校合作信息,存储家校交流备忘录。学生、教师和家长均可凭账号密码登录,开展线上互动交流。
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变革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云平台”技术,通过共享优质学习资源等,促进学生多元化学习体验。
一是共享名优师资。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多年来,我校与湖北省荆州市成丰学校等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了“共上一堂课”等系列活动,通过共上阅读分享课、远程教学互动,让乡村学校学生共享优质师资。同时,我校与贵州省雷山县掌雷小学等乡村学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研讨,邀请其教研组长参与我校的网络教研,实现线上教研协同发展。
二是广纳学习素材。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大量的可视化、数据库资料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教育空间的延伸,不断将网络场馆学习、虚拟现实学习等新的学习手段纳入学校教育之中。鼓励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自媒体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展示,帮助他们适应未来教育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例如,我校承接了杭州市乡村学校网络学习资源研发项目,研发了适合乡村小学使用的语、数、英、科、思品、音、体、美、信息、综合实践10门课程微课目录,创作了近2000个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线上学习的资源。杭州市富文中心小学积极引进这些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是增进家校合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学校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与家长的直接对话、寻求合作沟通方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
高书国、边玉芳:家庭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新乡村建设与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让校园书香四溢,功莫大焉!——用阅读改变农村教育, 助推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创新评价模式:从“目标主导”转向“关注过程”
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主导,以致学生的优势特点与多样化才能难以获得充分展示与评价。而“新班级教育”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提出将评价方式从“标准化评价”转向“情境化评价”。以各类主题、活动、项目作为评价载体,采用“任务驱动”为主、“目标驱动”为辅的策略,把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借鉴“新班级教育”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模式,将评价方式从“标 准化评价”转向“情境化评价”,将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城市学校的评价系统,还需要有意识地融入对乡村教育特点的思考。由于乡村学生情况特殊且复杂,学校和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学习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保障评价的可行与准确。例如,开化县池淮镇明德小学、齐溪镇中心小学在进行主题特色课程开发实验和包班协同教学实中,不同程度借鉴了“新班级教育”评价模式,从原来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同时,学校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更符合乡村学生实际的评价模式,更好地推动了乡村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变革。乡村学生思想淳朴,爱好自然,热爱劳动,实践能力强,因此在关注知识增长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教育评价模式要充分发掘乡村学生的特质和潜能。对于评价过程中各类任务和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与乡村社会实际相结合,设计驱动性任务,利用评价激励效应,引导学生从“走出乡村”“离开家乡”向“关注乡村”“建设家乡”转变。
在崇文实验学校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乡村教育的自然主义情怀、“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及古代书院的教育传统给了我无限的灵感和启发。作为一名在乡村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终认为传统乡村教育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天然优势,这是值得城市学校去学习和借鉴的。同样,乡村教育也要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城市学校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提升教育质量。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
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体系——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把阅读和体育作为第一课程——构建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提升育人高度

全视角模型: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作者|俞国娣  
我们真的需要要去改变学校里学生的生活现状,特别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保证,正是基于对这个理解,我们一直在实施的小班化教育就这样被提炼出来了。我们想围绕学生的素养发展进行,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在内的一系列的探索。1998年开始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深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构成了全视角模型的实践成果。我想将这些内容与大家做分享。
我们对教育现状进行以下几方面问题的提出。
1、学习内容碎片化,不利于迁移。课堂结构的系统化、结构化不足,造成了学习是割裂的、零散的。为什么我们让家长不在作业本上签名,我们是基于对课堂的研究,对于教师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作业本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对话。如果家长不参与,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想是不是起点会找的更准些?
2、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其实,小学生根本不会考虑中考和高考,小学生的功利化导致了学生的有限成长。
3、学习方式单一化,不符合多向度的学习场域。我们听了各种分享,仿佛是燎原之势。反观每一节课,其实还只是交流,还没有完全可以燃遍基础教育的大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缺失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均衡的发展得不到满足。
归根到底,我们要从学习出发,全视角的审视教育。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准备的素养有哪些?如何将核心素养具体落实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怎样才能对素养进行测评?增长性评价是不是只能停留在学科交流里面,是不是对学科才有增长性评价,这是需要去思考的。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有持续的内生激励机制,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内容应该如何组织,才能符合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相应的课程布局是怎样的?根据每种学习特性的不同,教学应该如何调整?学习空间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学习方式的需要,同时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像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做一些反观。
我们从1998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我们第一个阶段是教学实验。80年代初进入教学实验,那时学了好多教学理论,我认为做教学实验在今天还是很有需要。当时,我们做的是教师包班、教师协同、课程综合、建构主动,我们用了现代技术来细分标准。
我们的研究方式是设计研究,对模型进行了完善。以国家课程为纲,结合学校特点,切实有效地落实。就初始模型探索优化构建“三位一体”全视角学习模型、形成主题式+情境化的课程体系、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机制、创设协同合作的活动策略。接着,我们就成型模型深度实践;夯实课程体系、学习机制、活动策略、着力打造学习模式的“两翼”支持系统:学习空间和学习评价、成果凝练与推广。
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贯穿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地学习。全视角模型,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在这个模型中,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学习空间和学习评价。
第一,我们理清了学习模式的主题,每一个学生都真实而有意义地学习。“每一个”这是一个关键词,“真实而有意义”是一个关键词。因为,我们学生遇到的都是真实世界的。凡是上到写景色的文章,我们会让学生做导游,学生是直接介绍真实的场景的。我们特别要求是真实的,学生可不可以发现真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杭州立交桥的真实问题,北京立交桥没有的问题,杭州的立交桥上有红绿灯,立交桥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立体交叉回避红绿灯,审核者不够到位,就有了红绿灯。我们学生就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立交桥为什么要有红绿灯,当时我上一年级的课文,北京的立交桥,上一条下一条左一条右一条,学生提了很多真实性问题。杭州市的七部委的团委书记带他们的技术人员与我们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真实的对话,后来有些学生的方案居然采纳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学习。
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有内容的有用性、学习的真实性、任务的挑战性、环境的社会性、过程的互动性。孩子如何体现自己的成就感,就需要反复操练,对于降低难度考试,我认为是可以去探讨的,这个难度系数是要慎重的,所以任务要有一定挑战性。特别是过程的互动性,当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再返观原来的问题,这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维状态。
我们创构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核心系统,是主题式+情景化的课程体系,英语与国际理解、体育与健康、社会与实践、数学与科学,我们是把国家课程综合成了五大领域,课程的边界就不再那么清晰,课程就会渐渐地综合起来。我们第一个模块是基础课程,第二个模块是拓展课程,第三个是定制课程。
定制课程是落到各个领域的,定制课程不只为艺术特长生或者体育特长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关心到每一位孩子。“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与教,这样的机制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学校的管理行为,只有校长想明白了,才能够走出一套系统。协同教学方面,我们主要是包班协同与主题协同。包班协同指的是两位及两位以上的老师共同完成一项教育任务,两个老师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是共同去进行的活动。
系统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转变,学生学习样态的五个变革。体验式学习、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协同合作为核心的活动策略等,我认为是值得与大家分享。我们提出学习的主题,然后引导助学。为孩子学习助力,助力孩子学习,就是我们说的“赋能”。互动交往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助学习。例如,我们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活动策略,是连续性的,因为要让所有老师都会做。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观相同,是要有相同的行为方式的,如果教育价值观相同,但是行为是相反的,还是只是校长的理念而不是教师的理念。因此,我们要有共同的行为哲学、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共同的行为规范。
我们将协同合作为核心的活动策略分为18种方式。我们进行了时空重构,整个校园建成了一个教育综合体。有探究体验中心、听觉艺术中心等,所有的空间在这里都是开放的,学生和老师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的使用。
今年10月份,我们印刷了一本书是关于崇文学生的多元评价的。我认为学习评价是一种价值回馈,如果评价方式不创新,是很难做到突破的。我们只能在实验期间,或者课题研究期间去做一些改变。
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我们都进行了改变。学生的评价系统设计从单一维度走向多元维度,学习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的,我们希望给学生进行浸润式的评价。
如果是指标性评价,其实会扼杀老师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对老师的评价、对同学的评价都是有标准方式的。
在探索和研究中,我们学校开辟了轻负高质的素质教育新路径,重塑了教师成长新样态,探索了乐学善学的学生培养新模式,打造了学校发展新高地。
杜威曾经描述过三种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的教学只关注眼前这节课,第二层次的教学关注到整本教材,而第三层次的教学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二十二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为“每一个学生都真实而有意义地学习”而努力,而未来我们会继续做这件事……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