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经验来学习——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

通过经验来学习

作者|朱永新

来源|朱永新观察


读与思(6月15日)


我们还应该知道是谁在照顾孩子。这个人当然并不一定总是孩子的母亲。不过,即使不是母亲自己亲自照顾孩子,他们也应该熟悉这个管教孩子的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通过经验而学习,当然,这应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孩子的行为就不是受到他人强迫的限制,而是受到事实本身逻辑的限制。——(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第一,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照顾孩子的人。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直接受照顾他的人的影响。这个人一般是孩子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也可能是父亲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是保姆等。总之,谁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接受谁的影响,“狼孩”的故事就充分证明,孩子很可能成为他们的“复印件”。只有了解这些人,才能了解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源。第二,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经验来学习,在事情上磨炼。其实,这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而非消极的接受和强迫的限制。所以,向生活学习,向经验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儿童富有成效的学习。


朱永新:最难应付的孩子——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都不好


读与思(6月14日)

 

个体心理学不主张用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所要做是,理解孩子,使他们避免犯错误,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对孩子过于挑剔和严厉的父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使他们完全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或溺爱的教育又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依附某人的倾向。因此,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现实,也不用悲观的态度来描摹世界。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尽可能充分地为生活做好准备,使他们以后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家庭教育经常容易剑走偏锋,两个极端,要么是极端的严厉,要么是极端的溺爱。极端严厉型的家庭,父母往往是威权主义,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 ,相信“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这种父母往往以强制、禁止、命令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现要么是逆来顺受、惟命是从,成为丧失勇气、逃避现实的人,要么产生逆反心理,以暴抗暴。极端溺爱型的家庭,父母则对孩子的要求、主张、意见照单全收,甚至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往往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依赖性强,与别人无法和谐相处,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担当精神。所以,阿德勒主张,父母不要用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而应该把握分寸,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多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和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用乐观开朗的态度对待生活,处理问题。


朱永新:《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与思——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

人民日报:15个表扬孩子和10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转给家长!


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


读与思(6月13日)


孩子初次遭遇他未曾预料的死亡经常会给他们带来震撼和震惊,并把他们的一生引向同情之路。一个对死亡毫无准备的孩子一旦突然遭遇死亡,就会使他第一次认识到,生命也有终结。这种认识令他们完全灰心丧气,或至少令他们胆怯恐惧。——(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泰戈尔诗云:“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有开始,就会有终结。但日和使生命有意义,如何处理好生与死的关系,是教育绕不过去的大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有两人自杀,八个自杀未遂,超16%的学生有过轻生的念头。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序中,12岁位居第一,占40.3%;14岁第二位,占22.7%。11岁和13岁分别占13.6%。其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占72.7%。不可否认,青少年儿童的自杀率较高,与我们的生命教育薄弱、死亡教育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孩子以为死亡就像“过家家”,就像睡一觉以后还会醒来,根本不知道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根本没有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根本不知道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古人云:“不知死,焉知生”,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向死而生”,死亡会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及意义,从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正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我主持编写的《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新生命教育论纲》和新生命教育的系列教材,就是想在这个方面进行探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同的,在5岁前,孩子们往往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的具体概念,6-9岁的孩子开始对死亡有基本的认识,知道死亡就是生命的结束,大致10岁之后才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也有不少10岁以上青少年儿童在对于死亡的认识上,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年龄儿童的认知水平。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与他们没有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了解安全与健康的知识,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有关,所以,遇到具体的情境就会无法承受,采取极端行为,对于这些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尤为重要。


朱永新: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儿童对自己的评价非常重要

朱永新:了解孩子整体生命的背景——父母刻意的教育会有什么后果?


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读与思(6月12日)


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会影响儿童对生活和未来的观念。相对于家庭物质条件较好的儿童,出身贫困的儿童会有一种匮乏不足的感觉。小康之家的孩子一旦在家庭堕入困顿、没有了往日他所习惯的舒适之时,往往难以应付生活。——(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毫无疑问,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对儿童的影响是深刻的。总体而言,物质生活条件好、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在教育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因为,这些家庭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房间、玩具、图书,有机会参加各种夏令营、兴趣班,看电影、戏剧,境内外旅游研学,无须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父母也可能有时间培养孩子等。反之,物质生活条件不好、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在教育上则无法做到上面这些事情,孩子的教育资源也相对缺乏,容易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和自暴自弃。当然,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如果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过于优渥,孩子的任何需要都能够得到及时满足,也会造成他们养尊处优、为所欲为、依赖性强,经不起挫折和风浪等。而那些家庭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孩子,也有可能形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勇气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父母和教师要帮助那些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匮乏的孩子,学会自立自强,不与别人攀比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对于那些家道中落,原来小康之家的孩子,在“家庭堕入困顿、没有了往日他所习惯的舒适之时”,也要帮助他们学会坦然面对,知道命运之舟最后还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强不息,永不放弃,总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朱永新:了解孩子整体生命的背景——父母刻意的教育会有什么后果?


观察孩子偏爱什么类型的书籍非常重要


读与思(6月11日)


观察孩子偏爱什么类型的书籍也非常重要,例如,他们是喜欢小说、童话、传记、游记还是客观的科学作品。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很容易被色情图书吸引。不幸的是,在每个大城市都有这样的作品出售。强烈的性欲和对性经验的渴望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这一方面。为了平衡这种有害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手段:让孩子为好同伴的角色做好准备,早期性启蒙,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其实,人的精神成长也与他的精神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的高度决定精神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读什么书成为什么人。因此,观察孩子正在阅读什么书籍,以及为孩子尽可能选择和提供好的书籍,就显得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介绍,他从当教师的第一天开始,就操心这样一件事情:不使一本坏书落到孩子手中,使孩子生活在已经成为本民族和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那些饶有兴味的作品之中。他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一个人一生中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在儿童时代和少年的早期,必须细心选择读物。哪怕孩子读得不多,可是要让每本书在孩子的心灵和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他多次反复阅读,不断从中发现新的精神财富。”阿德勒也关注到儿童的阅读问题,一方面,他提出要关注那些阅读量大大超过正常儿童的孩子,其中可能有一些是因为“缺乏勇气”,希望“通过阅读来增加力量”的人;另外一方面,他也特别关心儿童读什么书籍的问题,如何防止孩子读不合适的图书,被色情图书所吸引等问题。所以,他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一是让孩子为好同伴的角色做好准备,即为孩子寻找好的朋友与同伴;二是早期性启蒙,满足孩子对于性的好奇欲望,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三是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即父母要更多关爱孩子,多陪伴,多交流,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最好的教育。


朱永新:学校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显示器”——儿童进入学校时遭遇失败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朱永新: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塑造出不同的人?——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
朱永新:和孩子们一起玩——探索式的自发学习很重要
朱永新:给孩子这六种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吗?
吴非:认识你面对的学生——非常时期,不要逼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发现孩子,重新认识孩子
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