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到元点,面向未来——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校长

刘良华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刘良华——


作为一个中小学校长,你一旦降落到实践的大地,你要由浪漫转向实在,由极端转向中庸,甚至由理论上的某一种进步主义,要稍稍的倾向于保守主义,这是实践给理论它提供的一个邀请和要求。


理论可以激进,实践要适当保守。


所谓行动研究几乎可以切近另外一个关键词,叫实验研究,就是西方人是怎么通过中小学老师、中小学校长,用实验的方式,用改革的方式,用他们的说法,就是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去推进一个学校的改革,推进一个课堂的改革,这是我关注的领域,这是我关注的重点。


我最大的理想可能中国教育界有一个说法——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人,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校长。


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的时候,我们提出三个“好”,比方说学习成绩要好,身体要好,性格要好,可是这三个“好”,哪一个“好”更重要呢?按照我们的设计,我们肯定会把性格好放在第一,这就是我们的顶层。‘


我们为什么明确提出一个口号,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这样的顶层设计,下面的底层就是我们特别看重一个经典,这个经典是四书的中庸,中庸里面就有这句话,叫尊德性而道问学。


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元点是把德性,把人格放在首位,这就是我们底层。由这样一个根基,长出上面看得见的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口号是这么来的。


破题口的最重要的办法还是我们学校自己要争气。当我们学校的课程改革,当我们学校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够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第一,孩子们已经吃的比较饱了;第二,家长不会有那么大的焦虑。所以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学校。——刘良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刘良华|生命课堂与兴发教学

刘良华: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家庭教育心得100条

刘良华:在家学习与在校学习的互动与边界

新教育:用行动和坚持赢得梦想
新教育:行动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朱永新: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刘良华:回到元点,面向未来!

原创|刘良华 

来源|新父母教育


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教育研究中心重磅推出,大型教育类访谈节目《校长,您好》第二期:回到元点,面向未来。


本次邀请到的是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刘良华总校长。


刘良华,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家庭教育学等领域研究。已出版《教育哲学》、《西方哲学》、《教育研究方法》、《叙事教育学》、《校本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教育专业成长》等多部专著。


专访笔录


主持人:校长您很特别,作为我们节目的主体叫《校长,您好》,但您比我们主体多了一个字,叫“总校长”,也知道您是从学者出身的,从教授到总校长,这一路的转变,您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刘良华校长:这两个角色还真的是有差别,但是它也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我就愿意谈两点。第一个我想谈的是它有什么样的差别?第二个,它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打通的?最大的差别就是作为一个学者,他的思想可以浪漫,他甚至可以比较激进,甚至还可以走一些极端。可是你作为一个中小学校长,你一旦降落到实践的大地,你要由浪漫转向实在,由极端转向中庸,甚至由理论上的某一种进步主义,要稍稍的倾向于保守主义,这是实践给理论它提供的一个邀请和要求。


这是实践本身的要求。理论可以激进,实践要适当保守。因为他尤其是要涉及到跟人打交道,跟孩子的身体和精神的成长打交道,他就不可以用一个激进的方式去追求所谓的教育中的进步主义。如果有人认为总校长有一点点保守主义的风格,我不会认为这是对我的一个贬低,我甚至认为这是他对我的某一种转弯抹角的认可,这就是两个不同。


另外一个细节的不同,就是做学者做教授他是比较自由的,一个星期可能只有半天有课。可是你作为总校长或者做一个学校的校长,你要按部就班,每天到学校,即便不是每天有一个固定的任务要去处理,但是至少你要在学生的身边,在老师的身边,在学校的现场,所以类似这样的事情,他就会让你变得比较保守一些。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别。


主持人:其实说到总校长这三个字有个总的概念,意义就是核心,那么在学校这么多工作当中,其实很多时候都要表率,要做团建、要凝心聚力,让更多的老师、教育主管达成共识,这方面您怎么做?


刘良华校长:我是跟一些大学的教授有一点点不同,我比较大的不同就是与我的博士论文相关。我的博士论文是做一个理论研究,但是我的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关于行动研究的一个理论思考所谓行动研究几乎可以切近另外一个关键词,叫实验研究,就是西方人是怎么通过中小学老师、中小学校长,用实验的方式,用改革的方式,用他们的说法,就是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去推进一个学校的改革,推进一个课堂的改革,这是我关注的领域,这是我关注的重点。


我本人十几年以来,也是几乎每年,甚至有几年是每个星期有1~2天在中小学。


我的研究领域就是与中小学实践有关系的。所以这次我做总校长,与我的经历有关系。可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与我本人的教育追求和理想有关系。我的理想就是从一开始研究教育学,我就希望做校长。我最大的理想可能中国教育界有一个说法——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人,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校长。



尽管我现在心中更愿意追随的这些教育哲人,可能不一定是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人,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们现在大家都普遍关注一个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确很重要,如果你不知道广州塔的顶层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你施工的时候就会出错,就会偏离方向,所以顶层设计它是把握大方向的。


可是我们在设计我们集团的顶层的时候,我们也特别关注底层,我们也明确提出一个口号,就是让集团的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相互呼应、彼此辉映,让它发生关联。如果没有一个底层设计,就相当于广州塔下面的根基,下面的几个大柱子不牢固。


根基不牢靠,顶层设计一阵风就能够把你吹倒。所以我们第一个会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的措施,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方法,而且要保证我们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定在哪里,比如我们的大方向就定在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


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的时候,我们提出三个“好”,比方说学习成绩要好,身体要好,性格要好,可是这三个“好”,哪一个“好”更重要呢?按照我们的设计,我们肯定会把性格好放在第一,这就是我们的顶层。


那身体重不重要?也重要的,但我们还是愿意把身体放在第二重要。那学习好不是很重要吗,甚至不是最重要吗?但是我们更愿意把学习好看作性格好、身体好以及相关的生活习惯好,他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效果。所以我们把学习好排在第三位,一起构成我们集团的新三好生的培养。



主持人:那我们对应的底层设计有哪些?


刘良华校长:我们特别看重中国的四书五经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元点。我们用的一个元是元旦的元,元帅的元,我们称之为元教育。我们要把我们的所有顶层设计都追到元——元素、元帅、元旦类似于这样的一个元头,类似于这样的关键要素。比方说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性格好?我们为什么明确提出一个口号,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这样的顶层设计,下面的底层就是我们特别看重一个经典,这个经典是四书的中庸,中庸里面就有这句话,叫尊德性而道问学。


尊德性是中国的传统。学问不是不重要,问学也不是不重要,知识学习也不是不重要,但在我们中国的源头,在中国的这样的一个教育的元点这里,一定是把德性放在首位。如果说中国教育跟西方教育有没有一点点差别?那么在源头上面是有差别的,西方人可能很看重理性,不能说我们中国人不看重理性,与理性相关的是知识,也不能说中国人不看重知识,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元点是把德性,把人格放在首位,这就是我们底层。由这样一个根基,长出上面看得见的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口号是这么来的。


主持人:现在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由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海珠区知信小学、海珠区金影小学组合而成,那么,您在做顶层设计准备工作之前,这三个学校所给您带来最多的挑战是什么?


刘良华校长:第一个挑战就是我们做顶层设计以及相关的底层设计,我们要考虑到每一所学校原来的历史,我们不能凭空空降一个理论往下面的三个学校去贯彻,这样会让校长、学生、老师不适应,整个方向上也不对劲。


主持人:但是成了集团以后要一以贯之,这不是很矛盾吗?


刘良华校长:是的,我们要化解矛盾。我们化解矛盾的办法也没那么复杂。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做调研。我来到集团之后,我对三个学校定的目标就是我要跟它打交道。打交道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多看、多听,访谈、观察。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要了解各个学校的传统,了解老师们、学生们、家长们的想法。所以我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在集团里面看起来几乎没有做任何事情,我就是参与老师们的上课,他们上课我去听课,给家长做讲座,倾听家长的声音,让班主任把我拉到他们的家长群里面。


每一个学校的家长群,我都告诉家长和班主任他们,我在这群里面待一个月,家长如果有什么样的问题、困惑,可以发在群里面,我会一天两天之内作出回应。


主持人:您觉得现在广州或者广东的教育环境有哪些亟待改善的地方?


刘良华校长:有一些要改善的地方也是全国性的。它是一个教育,教育其实总体上倾向于保守。我不认为我们海珠区或者是广州市,它有多保守,因为教育整体上倾向于保守,这是第一个问题。


因为有这么一个总体的教育的本性的定位,所以你会看到有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感觉到我们的学校怎么做动作,慢了半拍。不是学校动作慢了半拍,是学校本身就是一个以传递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它的主体不一样,这样的一个主体跟外面办企业的不一样,它有一定的保守性。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它涉及到人的问题时,整个教育就复杂了,尤其是涉及到一个人的培养问题,那就更复杂了。如果仅仅是用人,问题还没那么复杂,比如我用人就是摘桃子,桃子好,我吃,桃子不好,我扔。可是当你作为做培育的主体时,那么你就是种桃子的人,你就没有这么轻松,也没有那么爽快。


主持人:对,他考虑问题要更多关照、培养等。


刘良华校长:是的。所以它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一个主体,比方说到底是学生负担重一点好还是轻一点好?比方说到底是能够让孩子全面开花,全面发展好,还是不需要做到太全面,其实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有不同的。每个孩子长得都不同,你又凭什么要所有的孩子都齐步走呢,所以,个人还是有个性的发展的。


例如一个有个性的孩子,他只喜欢英语,不喜欢任何别的学科,可以吗?他不喜欢别的国家课程,只喜欢数学,可以吗?这样他是不行的。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他随时让别人感觉到教育没有一个明朗的表态。凡是明朗的表态的教育者,他都会吃亏、都会有问题。


主持人:所以这也是您的中庸之道,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表态。


刘良华校长:没有明确表态,也没法表态,我们的集团的文化除了那三个词语之外,背后还有三种思维。我们可以用这三种思维来对这前面的三个词语构成一个补充、说明,也可以用这三种思维来回应你的提问。


比如说我们的集团的文化就是刚柔相济、外柔内刚、以柔克刚。怎么实现呢?例如怎么外柔内刚、怎么以柔克刚?我们再推进三种思维。


我们的第一个思维叫“你遇到的是矛盾,一眼望去你会感叹,怎么有那么多的矛盾,我无法克服,无论是校长还是中层干部,甚至是老师,他都觉得这个事情我解决不了。实际上,不能这么想问题,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



即把它化转换到关系思维,让矛盾发生关系,它不是一个让你认为令人绝望的矛盾。我们要用关系思维去化解一切坚韧的将坚硬的东西,让一切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虽然我们没有那么浪漫,但是你用了你的关系思维来置换你的矛盾思维,最终,它还是能够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一些不同的光亮。


以上是我们第一个思维,再往前推进一个思维叫“整合思维”。我们有些人遇到困难时为什么解决不了,因为在他眼前的不仅是个矛盾,而且在他一眼望去还是一团乱麻,这些乱麻就像针一样在吃他的浑身,让他觉得事情太多,任务太繁杂。而智慧的人他能够把一个散乱的珠子用一条线把它串起来,也就是说他能够把不同的方向的资源往某一个方向去整合起来,然后他就看到一种新的力量。至少我们可以看到A不行,B也不行,但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条道路是第三条道路,这就是整合的可能性。


我们除了关系思维整合思维之外,我们再提第三种思维叫转化思维。


当我们一个老师感到绝望,当我们一个中层干部感到很棘手的时候,他觉得已经没法往前推进的时候,我们愿意用我们这样的思维告诉他不要绝望。任何绝望的场景都只能说明当事人本人的智力不够、能力不够,而不是情景太复杂,让你绝望。我们往后也要用这样的思维去化解你刚才提到的某一些困难。例如某一些教育界的让人听起来那么保守,那么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主持人:我们刚关注了很多学校的视角,现在我们也换个视角,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现在学校的家校合作做的怎么样?


刘良华校长:我们是很看重这一块,因为如果家长他不支持或者往教育相反的方向去拉动,那我们学校教育会很被动,所以我们会用几种方式来强化家校合作,第一个是建立家委会,提高家长的责任,例如我们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甚至也会让一些家长加入到学校的理事会,这个理事会是对我们学校的重大决策进行表态的。



第二个方式是利用家长的资源,让家长以申报形式,经过学校的筛选后,让家长在学校给孩子开设选修课。


同时我们也有一些联系的方式,比如集团周报、集团的公众号、我个人创立的新父母教育公众号,我会在这个新父母教育公众号上发表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集团每周一的教育周报也会推送到这个公众号。家长们只要搜索“新父母教育”即可找到这个公众号。有问题要咨询的家长也可以在我这个个人公众号上留言,只要你注明是哪个学校、哪个孩子的家长,咨询家庭教育问题,我一般在两天内会给他回复。


主持人:近年来,您觉得广州这边的教育气候有哪些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


刘良华校长:广州几乎可以作为中国教育界基本的模型。广州遇到的教育问题,全国基本都遇到。广州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全国也会都在做。如果说广州教育要改进的地方,那么为大家列举一个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谈论的教师减负。现在要把教师的负担减下来,其实不容易。主要原因是要减的部分都是教师教学之外的其他事情,问题在于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有哪些问题,学校就会有相应的动静,包括消防、有关地震的演练,这些都和教育有关系,但和教学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类似这样的事情都会导致“教师减负”很难做到实效。


主持人:是不是有些配套还不足,例如消防,可以由专业的消防团队来完善,却转嫁到了老师身上?


刘良华校长:可能有这方面的因素。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是当我们教师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试点办的制度,4:30以后我们引入社区资源,在这些社区资源进来了之后,它能够解放部分教师,能够让教师的负担多少有一点点分担,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貌似负担增加,其实是学生减负还是看得见的。


如果说教师减负很困难很艰难的话,学生减负至少是让学生学自己喜欢的课程之后,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精神上心理的负担还是有一些减负的效果的。


主持人:关于减负这个话题,您觉得课后430的具体问题该如何去推动解决?更核心的应该从哪里去突破能让学校也方便家长也满意?


刘良华校长:比较理想的方式是老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能够给孩子提供相关的辅导。


传统的教育其实一直是在这么做的,可是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如果学生所有的学习上的困难以及课程上的需要,都由有限的老师来提供。那么社区资源进不来,对老师本人以及对学生都会带来某一种缺憾。所以现在就引入了社区资源,比较合理的方式,就是能够老师自己开课的,由老师开课;能够让老师辅导的,由老师辅导;然后不够的,引入社区资源,这是比较合理的。


可是问题在于,当这样的一个辅导需要有某种对老师的辅导,提供某些经费的支持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制度上对人性的考验。


现在看来四点半现象,引入社区资源,积极的大于消极。好的大于不好的。所以这个制度可以改进和完善,但是这个制度本身是有意义的。


主持人:与此同时,是不是因为这原因导致课后的补习如雨后春笋般,您是否赞成课后补习?


刘良华校长:如果社会条件成熟,让孩子们能够在学校里面自由地活动,下午能够让孩子自由的玩耍。甚至如果有些学生想学专业的语数外的知识,我们学校也能够提供。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不需要让孩子到课外参加补习班的。课外的补习班,它的存在其实也有它的价值,它跟学校是一个补充。


它只是因为剧场效应,而让我们其他的孩子带来了压力,给家长带来了焦虑。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的家长,有那么多的教育的机构,在反感校外补习班。其实校外补习班本身不坏,它坏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与剧场效应相关的。别的孩子没有进入培训班,你的孩子进入了,那别的孩子就会焦虑,会有压力,所以他不得不去跟你的孩子一样来报补习班。


主持人:其实家长还是会有一些比较的心理。


刘良华校长:是的,这个事的事情其实不那么简单。如果让我个人来表态,我更愿意相信课外补习班是给学校的教育提供一个补充的,但是它需要管理上的规范。



主持人:所以你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需不需要在学校或者集团专门针对这个事情给家长再沟通沟通,比如说像你所说的,刚刚开一门专门的课,公众号正好推几篇文说一说。


刘良华校长:这个事情,我们在公共场合表态还是蛮谨慎的,有些家长条件比较好,他让孩子去学比较好的课外补习班、1对1,有些家庭条件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公共场合表态会很谨慎。


主持人:那你认为破题口的破口在哪里?


刘良华校长:破题口的最重要的办法还是我们学校自己要争气。当我们学校的课程改革,当我们学校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够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第一,孩子们已经吃的比较饱了;第二,家长不会有那么大的焦虑。所以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学校。


(文章转自网络,守望新教育小编配图,转发未经作者审核。)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用行动和坚持赢得梦想——新起点,新阶段,一个普通老师、一所实验学校、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