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和教师该坚守什么?

2018-02-01 袁振国 守望新教育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每个师生的生命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发现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教育学校建设中校长的角色》、《校长的第一使命


        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员工更加和谐。——陈玉琨《一流学校建设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一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流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校长和教师该坚守什么 

作者|袁振国


        如果要说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贡献,在笔者看来,最朴素也是最深刻、最中国也是最世界的就是——因材施教,我相信这四个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最伟大的遗产,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会不断焕发新生的教育真谛。



        教师和校长,请坚持教育的定力开展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校长甚至局长、市长感叹:有些事情想做但没法做,比如素质教育,有些事情不想做但不得不做,比如应试教育。


        牵扯教育的因素很多,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心知肚明,方能有教育的“定力”。我国有1400多万名教师,有近一百万名校长,如果我们的教师、校长都能够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教育的定力,就将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教育的生态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进,教育的发展就会更加健康和谐。


        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焰、成功的希望。早在2500年前孔夫子就说“有教无类”,在当时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工业革命之后所有人接受教育才成为历史的可能。但是,同在蓝天下,是不是就一定能同享教育阳光呢?


        关注一部分学生,忽视一部分学生,甚至只关注少部分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同在一个学校里,同在一个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大相径庭。只关注一部分学生,只关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成绩后进的学生,被称为“厚待前10名现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笔者就做过关于农村学生辍学的调查,发现辍学的学生80%以上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因为在班上经常受到忽视、批评甚至嘲讽。上学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快乐,而是经受煎熬,因此他们宁可逃离学校。


        根据期望效应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被寄予更高期望的学生会得到更多雨露阳光,性格会更加活泼可爱,学习成绩也会明显比其他同学提高得更快。优秀的学生、讨喜的学生通常会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如会得到更多的提问,会得到更多的鼓励,作业会得到更认真的批改,做错了事也会得到更多的原谅。


        有时候,课堂上的不公平可能比硬件实施上的不公平更严重,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更大。怎么把保障每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样一个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怎样确保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保障每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教育能力;对学校来说,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需要从有利于所有人发展的角度改革课程设置和编排,进行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也是一种评价要求,是第一质量观。


        不能被学习成绩的框架钉牢人与生俱来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体,具有各方面的才能和禀赋,教育有责任让这些禀赋像破土的嫩芽笑迎东风,茁壮成长,而不是让它们削足适履,萎靡凋谢。但是严酷的现实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学习轻社会接触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变。由于考试成绩占据了家长和学校的兴奋中心,甚至成为全部的兴奋点,学生其他活动的时间剩下的越来越少了,为此,学生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比如身体素质,某市《2008年全市中小学校各年级视力汇总表》中,小学二年级学生近视率为23%,到了小学三年级达到32%,小学四年级为47%,小学五年级已经高达52%。到了小学高段,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存在程度不一的近视,其中佩戴眼镜的学生高达80%左右。


        至于高中,到毕业的时候近视率大都在90%以上。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近视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学生每天增加一节课的户外活动时间,近视率就可下降20~30%,增加两节课的户外活动时间近视率就可降低50~60%,增加三节课的户外活动时间,近视率就可下降90%。高近视率主要是由于缺少户外运动导致的。


        其二,学生深陷学科学习负担之中,没有了同龄人的正常的必要的交往,社会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化程度得不到正常发展机会,所以学习优秀、考试优秀与工作优秀、事业成功严重脱节,这怎么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呢?


        其三,由于长期埋头于书本,埋头于习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视野狭窄,社会责任感淡薄,终身学习动力下降。


        这些与全面发展的价值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最伟大的遗产


        教育应让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不同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个人的个性化发展是社会创造性的根本源泉。个性的消失意味着社会的死亡。


        如果要说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贡献,在笔者看来,最朴素也是最深刻、最中国也是最世界的就是——因材施教,我相信这四个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最伟大的遗产,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会不断焕发新生的教育真谛。工业化进程之后,教育走上了标准化的轨道,效率高了,但沉重的代价是个性的丧失。现代教育以来,各国都在不断探索个别化、选择性、富有弹性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使不同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变得更加的不同,而不是把不同的学生变成相同的人。


        教育的个性化是一个重大、复杂、不断深化的课题。多样性的教育不仅是要造就丰富多样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意义的提升。因此多样化的教育,因材施教,不仅是教育的技巧,是教育的经验,而且是教育的使命,是教育的境界。


        教育的考试、选拔制度基本上是一个把人纳入标准体系排序的制度。所以如何兼顾标准化和个性化才是考试选拔制度改革的重点。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制定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这反映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后的客观要求。制定标准是需要的,对保证教育质量的要求和正确的探索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但标准化是危险的,制定标准的目的是应该提供更多的选择,而绝不能导向千篇一律。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新使命。


        教育要引导学生生动地学习、自由地成长。说到教育,在人们的头脑里马上会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排排排列整齐的桌子,坐着一排排端庄的孩子,认真地或心不在焉地听着老师讲课,老师站在讲台上日复一日地、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讲、学生听,是千古不变的基本教学模式。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今天又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当年叶圣陶先生讲这句话,意思是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自己可以掌握学习方法,自学,靠自己学。


        今天我们理解这句话显然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学生不是被动教学的接受者,不是固定知识的存贮者,不是教师人格的复制者,而是师生互动、课程、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习过程是主观建构的过程,没有主观的积极参与,就没有高质量的学习,更没有创造性的发挥。从社会学的角度说,今天的学习者是明天的建设者,是社会的主人,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历史,是江山辈有人才出的历史,有自主发展的学生,才有自主发展的民族性格和名族精神。用这样的观念看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要求,而且是铸造自主民族性格的要求。


        说到这里,我们对教师的意义有必要重新认识,对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则应该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教师不是自己表演,而是帮助、协助、欣赏学生表演;学生应该从观众、听众席上走向教学舞台的中心,成为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强自信,实现人格的独立。


        基于兴趣的学习,才能让人有终身学习的欲望。反思一下现在的教育,有一个特别令人不安的现象:大学生普遍厌学,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中美学者曾经有多个研究,比较中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后劲。研究表明,在初中和高中早期,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美国学生,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中国学生的学习优势逐渐下降,美国学生的学习优势逐渐上升,到大学三年级普遍发生逆转。基于兴趣的学习,基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活到老,学到老”,表达的是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情怀,也是一种人生的生活态度。据信息学家的分析,互联网时代以来,人类的信息量迅速膨胀,现在一年产生的信息等于人类文明5000年产生的信息量的总和。信息爆炸的同时是知识陈旧速度的加快,信息科学领域大学一年级学到的东西到毕业时已经有50%的内容被更新了。与此同时,老的职业、工种、岗位不断消退,新的职业、工种、岗位不断出新,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基本需要。


        为适应这种变化,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终身教育理论,7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学习使得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变成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突破了时空限制。老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模式也随之抛弃。运用互联网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和社会文明成果的广阔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成为教育的新使命。


       (文章转自网络,向作者致谢!作者: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微信公众号 swxjy_cdq 欢迎关注! )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