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青年|韩雪春:湖南省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办事处舞春牛调查报告

韩雪春 民俗学论坛 2023-03-22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韩雪春,河南商丘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妇女研究、民俗学理论与方法。本文认为自清前期以来,冷水江地区每逢立春都会举行“舞春牛”仪式,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资江水运码头的开埠和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冷水江“舞春牛”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主体,沙塘湾和谐艺术团通过调查走访,不断调整、改编仪式环节,不断在各种舞台上进行表演,促使冷水江的“舞春牛”逐渐由固定的节日仪式转变为一种脱离节日语境的表演节目。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也意味着冷水江“舞春牛”习俗的象征性意涵得到不断的文化再生产,不仅体现了当地老百姓期待丰衣足食、生活美好的心态,而且反映了湖南稻作农耕文化的人文生态观念,以及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与传统文化的重视。




湖南省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办事处舞春牛调查报告


韩雪春

原文发表于《节日研究》2021年第十八辑





摘要


自清前期以来,冷水江地区每逢立春都会举行“舞春牛”仪式,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资江水运码头的开埠和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冷水江“舞春牛”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主体,沙塘湾和谐艺术团通过调查走访,不断调整、改编仪式环节,不断在各种舞台上进行表演,促使冷水江的“舞春牛”逐渐由固定的节日仪式转变为一种脱离节日语境的表演节目。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也意味着冷水江“舞春牛”习俗的象征性意涵得到不断的文化再生产,不仅体现了当地老百姓期待丰衣足食、生活美好的心态,而且反映了湖南稻作农耕文化的人文生态观念,以及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与传统文化的重视。


关键词


冷水江;立春习俗;

节日仪式;舞春牛;耍夜故事


舞春牛是主要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立春习俗。立春前后,也就是从立春到春耕的这段时间里,各地民众举行祭祀春牛、舞春牛等习俗活动,以达到报春、祈福等目的,并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谷丰登、家族兴旺。当地人认为,冷水江地区的舞春牛习俗约兴起于清前期,在20世纪60年代一度中断,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保护运动的大潮得以部分“恢复”。2013年,“舞春牛”被列入娄底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沙塘湾和谐艺术团的努力下,舞春牛作为表演节目不断登上更多的民间舞台,其象征性意涵也得以不断的再生产。


2020年春节前,笔者与“舞春牛”的“非遗”传承人王异兴取得联系。79岁的王异兴退休前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爱好文艺活动。2007年,在当地文化部门领导的邀请下,他开始悉心整理当地舞春牛的历史渊源、恢复历程、发展状态等资料。自“恢复”舞春牛以来,王异兴还与贺永魁、张启人等一起组建了沙塘湾和谐艺术团,并招募了20余位文艺活动爱好者。因为要自谋生存,他们尤为注重艺术团的宣传,所以笔者能够在多个视频平台上看到他们的多次舞台表演与游乡活动。王异兴介绍,此地的舞春牛多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沙塘湾和谐艺术团原本打算在2020年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二期间选择天气好的一天开展游乡活动,再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游冷水江市滨江公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一系列活动一再推迟,最终也未举办。


2021年,王异兴邀请笔者参加2021年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办事处春节元宵线上活动,舞春牛是其中的重头戏,笔者终于得见作为表演节目的“舞春牛”。以此为契机,笔者对舞春牛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访谈。本田野调查报告正是以“非遗”传承人访谈、王异兴整理的文字材料、多次演出的视频影像为基础资料撰写而成。


一、田野之地


沙塘湾街道办事处现隶属娄底市下辖的县级市冷水江市。冷水江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因境内的锡矿山富含锑矿、金竹山富含煤矿,而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之称。


沙塘湾街道办事处位于湖南省四大水系之一的资江(也称资水)中段,资江自古以险恶著称,滩多浪急。历史上该地处于梅山腹地,崇山峻岭、溪洞环列、交通闭塞,少与外界接触,宋之前此地一直未纳入国家教化。北宋熙宁五年(1072),“梅山蛮”归化后置新化县,取“王化之新地”之意。该地民俗生活中保留了深厚的巫傩文化色彩。明清时代冷水江市隶属宝庆府新化县太阳乡第十都,民国时期冷水江市属新化县安集乡。1969年,冷水江建市,1981年增设沙塘湾街道办事处。可以说,该区域一直深受梅山文化的影响。新化山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等梅山文化中的典型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该地人多将蚩尤当作祖先神进行崇拜与祭祀,“蚩尤”“春牛”在当地方言当中发音相似,因此神牛崇拜很早就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舞春牛这一习俗活动就深受当地经济发展历程、梅山文化、神牛崇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矿产的开采、资江水运的发展与码头的开埠


虽然该地所属的新化县在1072年就成为化内之地,但距县城较远的山区并未立即得到发展。如前所述,该地锑、煤等矿产丰富,邹源帆、晏咏鹿、刘履斋等人合伙于1897年在锡矿山开办中国第一家锑厂——积善炼锑厂。相较之下,煤的开采历史则较早,明洪武年间(1368~1398),当正村(今金竹山)北的赤石岭、羊角岭和潘溪村的布溪(今资江煤矿)产出的无烟煤开始远销武汉、益阳。可以说,清中叶之后,该地煤矿才实现规模化开采,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当地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民国前期,县境内有煤矿98家,采煤运煤者不下10万人。来往人员的增多,使当地真正成为化内之地,无怪乎当地百姓说他们的舞春牛兴盛于康乾盛世期间,这恰与煤炭的大量开采时间同步。


历史上,煤开采之后运输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此地多山、地势不平,修路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很高,向外运输煤只能依靠水路。18世纪末,沙塘湾人开始利用一种名为“毛板船”的水上运输工具,在水流湍急、礁多滩险的情况下,将当地与周边区域盛产的煤炭、竹木、茶叶、桐油和后来开采的锑矿等物产运到长沙、武汉等地。“毛板船”是一次性船只,货物运到目的地之后,船主会将“毛板船”拆作木料,与货物一同卖掉。这样既降低了造船成本,又省去了返程时逆水行舟的时间,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和利润空间。


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谋生,或靠岸开店,或做挑夫养家糊口。沙塘湾就此开埠,逐渐发展成一个货运码头,并据此形成了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与定期聚集的贸易集市。沙塘湾是个杂姓而居的地方,历史上当地经济最为繁盛时,曾有100多个姓氏的人在此居住。现今仍有50多个姓氏,张、黄等姓氏的人数较多。


过去这里就是个码头,张、黄二姓码头,因为张、黄这两个姓最多。这里是范姓开埠,那时他家做砂罐、砂锅、炒瓜子的锅、炖肉的小锅。后来,生意逐渐发达,附近姓张的、姓黄的人陆陆续续都往这边迁徙,开始占地方、开店,后来以张、黄为主体就形成了沙塘湾古镇。金竹山有个大煤矿,我们就用毛板船运煤炭。人员聚集,沙塘湾就形成了一个货运码头,出现了蛮多店子,卖水酒、肉、花生、杂货,起码百把家。沙塘湾这个地方,就有了“小南京”之称,蛮热闹的。


1958年,资江下游的安化开始修建柘溪水电站,1961年柘溪大坝建成,资江航道中断,外河运输受阻,再加上现代公路、铁路等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资江航运的作用逐渐减弱,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慢慢消亡。20世纪80年代,当地民众依然利用资江运输木材、沙石,其时的河道也较今日宽。


(二)梅山文化


据当地民众的回忆,传统的舞春牛民俗活动深受新化山歌(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山傩戏(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梅山武术(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影响,这三种文化元素在舞春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在舞春牛这一习俗活动最为兴盛的时期,梅山武术是重头戏,舞春牛的队伍必须在武术表演当中赢了对方宗族的人员,才可以顺利离开对方村落。


如前所述,该地区自古闭塞,多不与外界交通,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梅山武术起源于“梅山蛮”狩猎、耕作等生产活动,所用器械有一大部分是劳动工具,如锄头、方桌、板凳、耙、扁担等。该地自然环境恶劣,历来征讨战争不断,养成了当地百姓浓厚的尚武风气。晚清时期,梅山武术发展至顶峰;民国时期,梅山武术得到继续发展。在这两个时期,沙塘湾地区的舞春牛民俗活动最为鼎盛。舞春牛的表演基本上以武术表演为主。


梅山傩戏是新化县、冷水江市及周边临近区域村落民众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所演的娱神和自娱戏剧。梅山傩戏以沙塘湾临近的金竹山镇和岩口镇(2015年岩口镇与铎山镇合并设立铎山镇)为核心起源地,向周边地区辐射。梅山文化巫傩色彩浓厚,这在丧葬仪式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据当地民众的回忆,传统的丧葬仪式当中可以见到大段的傩戏表演。傩戏主要由当地师公表演,而在传统的舞春牛游村的队伍中也有师公的参与。舞春牛队伍出发前,需要举行祭祖与祭神的仪式,承担这一仪式的多是耆老,师公在祭祀仪式中也承担一定的工作。舞春牛当中夹杂着蚌仙戏渔翁、赞牛、唱十二月花等民间文艺活动,当地的山歌、小戏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传统的舞春牛活动杂糅了各种地方文化要素,整体显现出浓郁的梅山文化特色。


端午节划龙舟也是梅山文化重要部分。据当地民众的回忆,沙塘湾划龙船具有古老的历史,每年端午节都要划船,不划船则不吉利。由于端午祭屈原传说的广泛流行,当地人已将端午划船的原因附会在祭祀屈原上。但据当地文化爱好者的考察,梅山地区端午划龙舟有着另外的解释:


今梅山地区仍有每年看“端午水”的习俗。一年一度的“端午水”,承载和传递着梅山先民在远古时期的创世洪水神话中留下的永恒记忆:端午节划龙舟,很可能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遭遇的那场毁灭性洪水中划独木舟救人的记忆残留;而往水中丢粽子,是为了纪念和感谢那只在洪水中为人类抢救稻种的黄斑犬(张五郎)。——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千古文化之谜:粽子为什么要做成有棱有角的样子?以前谁也没有去深究。其实,这就是“狗头”的形状,梅山腹地新化旧时称粽子称“狗头粽”;与此相对应,因蚩尤以“牛”为图腾,新化还有一种很长的粽子称“牛角棕”。因此,粽子应是梅山先民犬图腾和牛图腾崇拜即张五郎、蚩尤崇拜的产物。


(三)作为祖先神的蚩尤与神牛崇拜


有学者将梅山文化称为蚩尤文化,可见蚩尤在当地文化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当地民众多尊蚩尤为祖先神,部分文化爱好者将蚩尤认定为梅山最早的开拓者与率先北上开发中原的湖南人,甚至将神牛崇拜、尚武精神的起源均上溯至蚩尤。2006年10月,冷水江市举办了“蚩尤文化傩艺展演”,民俗学家陈子艾等国内外专家学者90人与数千观众观看了这场展演。冷水江市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蚩尤文化保护基地”。


传说,蚩尤是牛头人身,头有三只角。在当地,牛角是舞春牛开始时所吹的号角,也是师公在举行一些信仰仪式时所用的法器。在当地的方言当中,“蚩尤”与“春牛”谐音,当地民众认为蚩尤文化与春牛崇拜关系十分密切:


湖南这里有史以来就是梅山文化,沙塘湾这个舞春牛就发源于梅山文化。在梅山文化里面,对牛的崇拜就是对祖宗的崇拜。我们这里是蚩尤的后代,过去犁田都是人背犁。这里有个传说,天帝看见人背犁很辛苦,就放了神牛下凡,帮助人民耕地,减轻人民的劳动强度。从那时候开始,蚩尤后人就开始对神牛有崇拜心理。



二、作为“夜故事”片段的“舞春牛”


老辈追忆,沙塘湾地区传统的舞春牛民俗活动叫“夜故事”:“我们去耍夜故事了”,“某某地方的夜故事来了,我们去看夜故事了”。舞春牛是“耍夜故事”或“舞夜故事”的一部分,也是其中独具代表性的内容,这些可以统称为舞春牛。舞春牛始于清代康乾盛世,后来断断续续举行,民国时期最为兴盛。那时,沙塘湾地区周边几十里,几乎各个村寨都有春牛队。1949年之后,沙塘湾地区的舞春牛民俗继续每年举行,直到1964年一度中断。正月初五到十五期间,老百姓无事可做,有威望的耆老就会组织村民舞春牛,安排村民扎花灯、在村子里排练。舞春牛的目的主要有五个:一是出于娱乐,增添春节期间喜庆热闹的气氛;二是向沿路的农户报春,告诉大家春天已至,可以开始春天的备耕工作;三是通过祭祀春牛、舞春牛等一系列仪式活动,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是联络不同村落中民众的关系;五是舞春牛也是不同姓氏互相竞争的一个场域,显示各姓的威风,彰显族人的实力。


(一)以姓氏为组织单位


传统的舞春牛民俗活动多以姓氏为单位进行组织。笔者认为,这与沙塘湾码头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如前所述,沙塘湾码头最早是范姓开埠,后来张、黄两姓争相从附近迁徙至此开店谋生,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意味着,不同宗族之间既存在友好关系,也必然蕴含着某种程度的竞争关系,宗族力量、人员数量深刻影响着宗族及其成员在此地的发展,外地来此谋生的小姓只能依附于大姓宗族,为自己家庭谋求一定的生存空间。据贺永魁的回忆,民国时期的张姓耆老是个热心、善良的人,不看轻小姓家族,这些外来的小姓家族自然乐意听其命令。贺永魁的父亲曾参与张姓宗族组织的舞春牛活动。


当时,关系要好的居住在不同村落的同一姓氏,可以相约到对方耆老的院落“舞夜故事”。口头相约之后,还会提前一天送上正式的拜帖,收到拜帖的家族则需要提前准备酒席,要负责前来舞夜故事家族一顿晚饭。联系密切的不同姓氏之间也可以相约去到对方耆老院落舞春牛,除加强联系之外,这种形式的舞春牛也多了竞争与对比的意味。舞春牛这一民俗活动成为不同宗族显示各自力量、积累象征资本的舞台与场域。极端情况下,某一姓氏的人甚至会出于报复或别的什么目的,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到对方村落里耍夜故事,某种程度上给对方带来了威胁。


还有老人记得不少姓氏之间因为舞春牛产生矛盾的事例,姓氏之间互相攀比,各显自己的本领,有时候就会吵架,严重时还有可能发生械斗。当笔者问贺永魁“舞春牛是怎么起源的”时,他说是因为当时的沙塘湾人比较强势,接着讲起了民国时期某一年张、黄两姓因竞赛划龙舟而引发械斗的故事。


访谈人:您刚刚说的张、黄两姓比较强势才形成的舞春牛是怎么回事?


贺永魁:这有一个故事。沙塘湾这里划龙船的传统很古老,每年端午节都要划船,不划船不吉利。我们这里划船,对面那个黄场也划船,上游麻溪也划船,一竞赛,我们这里的船就翻掉了,人都淹死了,就跟麻溪的人打架、械斗,我们沙塘湾死了20多个人,麻溪也死了2个人。械斗我们搞输了,这里有个张姓的耆老,蛮有威望,他就发话了:我们沙塘湾把那个舞春牛、舞花灯舞起来,每家每户都要做个灯。正月十五舞花灯就是从那时候来的,就到麻溪正门口去舞。我们这里离麻溪村有1.5公里,你看灯有好多,从这边到那里,我们这里的灯还没出沙塘湾,就有好几百盏灯,甚至上千盏灯。他们看到也怕起了,说沙塘湾花灯带舞春牛来了,你们千万别开门,别去跟他们械斗。那些门市都关了门,只敢在里面放鞭炮。由这里开始,沙塘湾越来越强盛了,以后有舞春牛啊、舞花灯啊。就是这么来的。


访谈人:您是听谁说的?


贺永魁:听我父亲讲的。这些体现了沙塘湾的强大、强势。


访谈人:跟麻溪械斗大概是什么时候?


贺永魁:可能是40年代初。


笔者再三追问下,才最终弄明白是因为张、黄两姓那次的矛盾导致了沙塘湾历史上最为隆重的一次舞春牛活动。贺永魁的父亲对此次舞春牛记忆深刻,并讲给贺永魁听,贺永魁由此也记住了这一事件。张建平在旁边补充了少许细节,说明他也知晓这一事件。


(二)耍夜故事的过程


后续的舞春牛虽不如此次隆重,但基本每年都会举行。贺永魁依然记得1963年他看过的两次舞春牛活动,那两次舞春牛发生在三个村落的张姓之间。杨源村的张姓族人分两天到麻溪村和沙塘湾的张姓耆老院落耍夜故事,他们下午出发,出发前先举行祭祀的仪式,祭祀完祖先之后,再祭神牛。


舞春牛的队伍一般有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挑着两个大锣的人,他们负责鸣锣开道,之后是张姓里有威望的耆老,他们举着牌灯。传统的舞春牛牌灯上面都有刻字:一面是“国泰民安”或者“政通人和”,另一面为“风调雨顺”;一侧是“天官”,另一侧则是“赐福”。牌灯只能由姓氏里最有威望、子孙发达的人来做,举牌灯的人也需要选择族里有威望的耆老。当地百姓认为,牌灯象征着梅山祖先的文化,天官则是天神,村民可以通过举牌灯来祈求天神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之后跟着各种灯,分别为八仙过海、唐僧师徒四人、鲤鱼、虾子、天官五星等主题,寓意神仙下凡、国泰民安。灯是用竹木做框架,外面糊上纸张,内置蜡烛,晚上就点燃蜡烛,可以同时起到照明和美观等效果。随后是春牛,当时的舞春牛队伍只有一头牛,跟在春牛后面的分别是锣鼓队、耍武术的、表演其他项目的演员等。


到了约定好的院落之后,对方的耆老出来欢迎,举灯的人围成一圈,“舞春牛”就开始了。“牛”先跑出来,紧接着“农夫”也上场,表演翻跟头等动作。之后,“农夫”边模仿犁田边清唱,唱的内容是地方小曲,如唱牛、赞牛、唱花等。紧接着是“蚌壳戏渔翁”的哑戏表演。哑戏,顾名思义,就是不说话、只有动作的表演。另一个“农夫”身背竹篓、头戴斗笠、挽着裤腿上场。在他弯腰摸鱼虾时,一个漂亮的“蚌壳精”现身,她看上了这个“农夫”,于是开始调戏他。“蚌壳戏渔翁”呈现了乡土民众热爱讲述的爱情故事。


接下来是耍武术。梅山地区民众尚武,梅山武术在清末民初十分兴盛。梅山武术有很多套路,梅山拳之外,还有棍、刀、棒、叉、板凳、耙、铁尺、流星等诸多器械。耍武术讲究“打四门”,即要四门击敌,同时进行多种武术表演。之后是一男一女登场唱地方小调,唱十二月花,每个月都有花,分别对应四句话,内容多与爱情有关。到这里,“夜故事”基本上就耍完了。


这些流程结束,意味着进入了最后的“耍堂”环节,这是每个队伍的拿手戏。耍堂中的核心表演是耍梅山武术最具代表性的器械之一——耙,耙其实就是叉,共三叉,是梅山地区传统的狩猎工具。耙两边的叉上面都带了金属片,每边有7个金属片,耍起来声音很好听。耍堂最危险的动作是扔耙,表演者将耙扔到空中,转个圈,然后让耙掉下来时要直叉在地上。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没有最后那个动作,春牛队是不准出院落的。在黑夜里,靠着花灯的光,表演者耍起耙来。在耍的过程中,表演者慢慢地把堂子耍开了,到最后那个扔耙的标志性动作时,他会大喊“开锣”,锣鼓手便开始敲锣,舞春牛的队伍依次离开院落。


旧时的耍堂也有不同姓氏或同一姓氏不同家族之间比武的意味,对方家族的人也可以参与进来耍武术,拳、剑、叉等均可以。舞春牛的人耍什么,主家参与者也要耍什么,在同样的武术套路中较量哪个家族更胜一筹。外来舞春牛的人的武术动作必须胜过本地的,否则,对方家族的人会打得外来舞春牛的人出不了院落,所以舞春牛的人最好有绝活在身。



三、作为表演节目的《舞春牛》


(一)沙塘湾和谐艺术团


自1964年沙塘湾停止了传统的舞春牛民俗活动之后,间隔40多年,直到2007年,冷水江市文化管理部门想恢复舞春牛,时任文广新局局长就找到曾经的老师王异兴。王异兴在2005年与好友们成立了沙塘湾和谐艺术团,着手恢复和创编舞春牛习俗。沙塘湾和谐艺术团现有28人,团长贺永魁与副团长王异兴、张启人三位是该团的核心人物。贺永魁退休前是国有厂矿企业的管理人员,王异兴是小学校长,文笔好,擅长写作,张启人是数学老师,三人均爱好文艺,自小相识,为了自娱自乐,便成立了和谐艺术团。其余20余人均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文艺积极分子。最近几年,办公室主任张建平也开始发挥他的重要作用。


2007年年底,王异兴与贺永魁自觉承担起恢复舞春牛这一民俗活动的责任,他们回到以前舞春牛的村落进行调研,经过创编,恢复了舞春牛的表演。随着节目知名度的提升,《舞春牛》自此成为该艺术团的重要节目之一。他们先后以艺术团为传承单位,将舞春牛申报为冷水江市与娄底市“非遗”项目,并准备在2021年申报湖南省省级“非遗”项目。


2012~2013年,剧团谋生困难,他们就时常接一些商业演出,主要是过寿,也有丧葬仪式、新店开业等。2013年之后,剧团的知名度提升,单是政府的演出邀请就让他们忙不过来。于是,他们停止了商演,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新节目的创编上,尤其重视挖掘沙塘湾地区的传统文化。迄今为止,《舞春牛》这一“非遗”节目依然是他们剧团的重头戏,政府单位邀请演出基本都指定要这个节目。可以说,在近15年的时间里,舞春牛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正是在和谐艺术团不断的表演中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二)舞春牛表演恢复过程


王异兴、贺永魁等人受时任文化局局长张国俊和文化馆馆长张志坚希望“恢复舞春牛民俗活动并将其申遗”的委托,到沙塘湾、杨源、振兴等地寻访了1949年前后舞春牛的老前辈黄先明、贺隆顺、张前招、张前涛、张攸旭等人,记录了他们的唱腔、唱词,扎牛、扎花灯的方法,以及舞春牛的动作、农耕四部曲、蚌仙戏渔翁等各方面内容。王异兴整理成文后,把材料上报给文化部门,并在文稿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创编。是年年底,王异兴等人写好演出脚本,画出表演的路线图,然后召集沙塘湾和谐艺术团全体演员集体排练。之后,他们带着排练好的《舞春牛》到沙塘湾、炉埠居委会、岩口农科村、金竹山镇坪塘、振兴等村进行了十多场演出,反响不错,曾经见过舞春牛的老人觉得很亲切,年轻人则觉得新奇。


王异兴认为,20世纪中叶耍夜故事所表演的节目不大规范。在创作时下的演出脚本的时候,他对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并将演出流程固定了下来。每次演出前,全体演员都要进行排练,排练过程中做起来不太方便或者演出效果不佳的动作,演员们会进行适当的调整。2007~2021年,沙塘湾和谐艺术团已经进行了15年的舞春牛表演,尤其是2013年之后,他们开始更多地承接政府相关演出与宣传任务;2018年之后,他们有意识地参与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得到了在较高规格的政府活动中演出的机会,《舞春牛》先后于2018年、2019年应邀在娄底市第九届市博会与娄底市“两会”上进行了演出。2020年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舞春牛》又参与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可以想见,因为受众、演出目的、演出语境的不同,王异兴或许随时需要对《舞春牛》进行或大或小的改变,以便适应具体的表演情境。


(三)《舞春牛》节目表演过程


综合笔者2021年2月25日的现场观看经历,以及和谐艺术团成员在各个平台发布的视频,《舞春牛》的具体表演大致如下:


表演伊始是“神牛下凡”的环节,一名农夫一手持牛鞭、一手抱犁,“追”着两头牛上场,每头牛由两人表演。一人、两牛在舞台面对观众站定,开始“报春”的环节。农夫喊一句“春牛在此”,全体演员在幕后应一句吉祥话,四个回合分别喊出“人杰地灵、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祝福语。之后,农夫对牛喊“好,你们到那边去呷草”,一头牛顺势下场。农夫将怀中的犁放于地上,一手推犁,一手持牛鞭,在舞台上表演耕牛犁田的场景,边犁田边唱“春牛锣鼓好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稍后唱“左犁三圈出天子,右犁三圈出状元”。


农夫下场,6名女演员上场开始“播种”环节的表演,边模仿撒种的动作,边演唱“三月里来三月三,婆娘播种在田间;好种均匀撒下地,育得秧好禾半年”。6名女演员下场后,4名男演员与4名女演员先后上场,开始“抛秧”的表演。抛秧时无唱词,但会伴随着“嗷吼”的号子。几轮抛秧之后,男女演员各自站定,开始弯腰插秧。插秧时一名女演员演唱“四月里来插田忙,插田时节莫留郎;若是留郎困一夜,耽误阳春好时光”。之后,男女演员跑到舞台的后端,拿出事先放好的木棍道具,一手拿一根木棍,开始“踩田”环节的表演。边模仿踩田的动作,一名女演员边唱“五月里来是端阳,施肥踩田在田庄;扯掉稗来除掉草,蔸蔸禾苗肥又壮”。


劳作的场景暂告一段落,开始“快活嫂送茶”的情景剧表演。快活嫂上台给劳作的人送茶,送茶时不忘询问农夫的去处。农夫上场,送茶喝茶之后,男女演员将快活嫂与赶牛的农夫往一起推。结束表演之后,快活嫂与农夫携手下场。男女演员将事先放置在舞台后端的“喜庆丰收”道具摆在舞台前段,开始割秧、打谷、晒谷、收谷、挑谷回家等一系列丰收场景的表演,中间穿插女演员给男演员擦汗等情节,表演时演唱“八月里来桂花香,线线稻穗长又黄;妹妹忙把禾来割,哥哥扮禾汗湿裳;打开手巾擦把汗,哥哥心里暖洋洋;金黄谷子进家园,丰衣足食人人欢”,丰收场景表演所占时间较长,所以表演过程中会重复后四句唱词。


之后,就会进入《舞春牛》»整场节目的高潮——“斗牛”的环节。两头牛先上场,农夫手持牛鞭引导两头牛相斗,男女演员接连上场,两名女演员各持一块红布,激起牛相斗,两头牛模仿角抵等动作。相斗期间,所有演员上场,开始结束曲的演唱:“舞春牛来舞春牛,春牛登台神气灵;吉祥如意风雨顺,五谷丰登国昌盛。”全场表演中,每一句唱词中都会带“啊”等语气词,每一句唱完,演员们会集体以后三个字相和,一唱一和烘托气氛。整个演唱过程均使用当地方言。


因舞台大小、表演时间长短等不同,出场方式、中间的娱乐环节会有所不同。也可以是一名农夫一手持牛鞭、一手推犁,“赶”着一头牛出场,站定后进行“报春”环节的表演。在踩完田之后、快活嫂送茶之前,还可以适当加入“对歌”的环节,在起哄快活嫂和农夫之后,还会加入“报菜名”环节,旁边人问快活嫂“中午吃什么”,快活嫂会大声报一长串当地特色菜式,如米粉肉、炒鱼仔等。


在舞台表演之外,沙塘湾和谐艺术团还会不定期地在沙塘湾街道办事处或冷水江市区走街串巷进行演出,时间多选择在春节期间,作为“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的系列活动之一。比如2020年春节期间,他们设想在正月初七至十二期间选择天气好的一天开展游乡活动,并计划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游滨江公园。春牛游乡时,约30人的队伍鱼贯而行,走在最前面的两个人肩挑铜锣,以鸣锣开道,后面跟随约20人,手里举着鱼、虾、八仙过海等各式花灯,中间夹杂着蚌仙等神仙,之后是两个农夫赶着两头春牛,每头春牛由两个人扮演,队伍的最后是随行的看热闹的群众,沙塘湾和谐艺术团的乐师也在其中,两旁站立着一些争相观看的人。行至当地老百姓家门口的开阔处,艺术团的成员便会停下来,表演《舞春牛》,与舞台上的表演基本相同。


与传统的舞春牛民俗活动相比,作为表演节目的《舞春牛》不限时间,可以根据政府部门宣传工作的需要而随时进行。传统的舞春牛当中,“斗牛”的场景较为少见,但为了增强舞台的热闹气氛,和谐艺术团特意在《舞春牛》节目中加入了“斗牛”这个环节。传统的舞春牛,农夫只表演犁田,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有“播种、插秧、踩田、丰收”这一农耕四部曲。因表演时间所限,砍去赞牛、唱十二月花等环节,《舞春牛》作为一个独立的节目而存在,不再是“耍夜故事”的一部分。表演的发起主体不再是耆老,而是政府相关部门,和谐艺术团也可以自发组织,自然不再有祭祀祖宗与神牛的环节。传统的春牛是竹木做牛头,泥巴做牛身,重量大、难搬运、易损坏;这两年,王异兴、贺永魁等请专门的加工人员按设计稿用不锈钢做牛头一节、牛身两节,表演时组装成一头牛即可,易于搬运,且不易损坏。




四、文化符号的再生产:“舞春牛”的未来


20世纪90年代之后,沙塘湾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该地的水稻耕作由一年两熟制改为一年只种一季,每年端午节前后才插秧,春耕不再急迫。立春这一节气的重要性一再降低,以报春来提醒百姓春天备耕都不再具有实际的意义,但“春牛”与“舞春牛”作为立春的节俗符号依然被当地民众以舞台节目的形式恢复并保留了下来,并持续进行展演。


如前所述,自2013年起,沙塘湾和谐艺术团不再接任何商演,《舞春牛》节目基本只服务于政府的不同活动需要:宣传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参加不同部门规定的“非遗”文化活动,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在不同类型的政府工作中进行表演,以彰显传承传统文化、珍惜粮食、爱护农民等不同的象征性意涵,宣传地方形象,服务旅游等行业的经济发展。近几年,随着《舞春牛》节目走上不同的舞台,“春牛”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开始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样态,具有更为多元的文化意涵。


2018年5月22日,旨在“让世界看到美丽冷水江”的微电影《一江春水》(2019年10月上映)剧组在资江河畔的舞台上,拍摄了和谐艺术团表演的《舞春牛》,并将这一节目作为片头予以呈现。2018年9月5日,沙塘湾和谐艺术团应邀参加了娄底市第九届市博会。2018年12月,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领导在娄底考察“非遗”工作时,指名要《舞春牛》到景点波月洞表演。2019年1月8日,《舞春牛》在娄底市“两会”上演出。2019年9月23日,和谐艺术团在娄底市羊角村参加了丰收节的开幕式演出。2019年11月3日,在冷水江市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暨“锡矿山红军行”徒步越野活动中,和谐艺术团进行了《舞春牛》表演。2021年,在湖南安化举行的“春满潇湘”才艺大比拼中,和谐艺术团表演的“非遗”情景舞蹈《舞春牛》荣获一等奖……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活动,带来了不同的荣誉与赞赏,但一样的是,和谐艺术团表演的《舞春牛》。正是这种被政府重视及其带来的不同的演出机会与个人发展机遇,不断鼓励着和谐艺术团将《舞春牛》作为代表性节目,一点点加以创编、磨炼,也鼓励着他们不断挖掘沙塘湾地区其他的传统文化。受时代精神变迁、政府宣传工作需要、国家方针政策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要素被不断加以利用,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及其象征性意义不断发生转变,在强调与彰显这些传统文化有多传统的同时,也说明了它有多新、多适应时代的发展。


可以想见,《舞春牛》节目将会被搬上更多、更大的舞台,并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不断获得新的荣誉与奖励。2019年下半年,沙塘湾街道办事处开设了“舞春牛传习馆”,将沙塘湾街道办事处的礼堂无偿提供给和谐艺术团作为排练与演出场所,并开始筹办原始稻作文化农具展览馆。从这些活动与举措当中可以看出,“春牛”这一符号的更多象征性意涵正被生产出来,湖南稻作农耕文化、三湘儿女如牛一般“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国家对农业生产与传统文化的重视、湖南历史文化的悠久、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乡村建设的锦绣前程诸多难以明确言说的意象,都可以经由《舞春牛》这一节目得到某种程度的表述与呈现。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文章来源:《节日研究》2021年第十八辑

图片来源:网络


拓展阅读

261.新青年|蒙锦贤:礼失求诸野?化民成俗?——民间丧礼歌《诗经·小雅·蓼莪》习俗考释

260.新青年|韩雪春:凑热闹:豫东Y村已婚妇女集体外出务工的行动逻辑

259.新青年|孙艳艳:豫东“烧香人”群体的“唱经”与修行

258.新青年|【新书】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257.新青年|胡小宇:迈向科学的民俗学:范热内普的人生与学术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