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台勤授业,杏坛硕果丰 | 四川大学国家教学成果奖系列成果展示(七)

根据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23〕4号),四川大学独立或牵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成果2项,二等奖成果12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九位。


小编将陆续为大家分享老师们的教学成果,今天一起来看看获得二等奖的项目——“‘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专业内涵发展的路径与实践”吧~


成果名称


“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专业内涵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


李华、梁斌、张红伟、李怡、严斌宇、洪玫、赵云、徐友才、梁伟波、兰中仁、夏志强、黄崇湘、林江莉、王鹏、杨利琴、胡廉洁、梁中和、杨频、李长松、李娟




   成果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专业是基础。2004年起,四川大学持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凝聚专业内涵建设共识,将多学科交叉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探索专业综合改革路径。2017年提出“办最好的医科,办一流的文科、理科和新工科”学科建设目标和“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专业建设原则,以一流专业建设为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本成果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生态,通过缩减、改造、撤销、优先发展等,大力推进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思路;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创造性开辟了“思政引领-通识奠基-金课驱动-科教融合”的专业内涵建设路径;多路径探索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多点位创建跨学科专业建设新集群,成功打造了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向本科专业建设转化的样板(见图2),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本成果取得以下建设成效:

学校本科招生专业由143个缩减到105个,获批9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明显提升。率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创新打造23个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试点。选树课程思政榜样课程751门次、案例库近800个。128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两轮入选“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荣获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称号。近五年共有3万余人次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奖励、6万余人次学生获得各类省级奖励。700余名高校领导同行来校调研,相关成果被央视、新华网、科学网、《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多次报道,教育部官方网站专题报道了四川大学推进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的做法,在全国高等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


(一)精制“路线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01

质量导向,优化提升专业结构


立足学科生态和专业布局,在学科规模已经从71个调整至59个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认证与评估结果,通过“缩、改、撤、优”等举措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与一流学科相适应的一流专业体系(见图3)。

02

主动布局,对接国家战略设立“四新”

专业


注重文理交叉,布局网络与新媒体等新文科专业;汇聚多学科优势,新建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设立口腔数字化技术、医学技术与智能制造等双学士学位项目。

03

提质培优,促进一流专业与基础学科

协同发展


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在7个国家级拔尖学生培养基地、9个“强基计划”基础上,持续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水平,推进与美国匹兹堡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共建专业。


(二)深耕“培育田”,促进专业建设提质增效

01

思政引领


以课程思政榜样教师和课程为点、优秀案例库为线,实现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全课程。

02

通识奠基


构建以“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大先导课、五大模块、百门金课”为主体的通识教育新体系(见图4),杰出教授和院士领衔开课,组建强强合作的跨学科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建立健全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小组等组织机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03

金课驱动


设置课程首席教授,培育互补型主讲团队,实施跨学科研究型课程建设计划,实施“好课”准入、“金课”激励和“水课”退出机制,坚持质量第一。实施通识核心课程“一课一书”教材建设计划。严把政治关、学术关,保证高水平教材进课堂。

04

科教融合


校企联合开设创新实验实践课程,校地协同共建科创型实习基地、实践平台;以“大创”项目为基础,以“互联网+”等竞赛为牵引,“课践赛研”一体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打造“样板间”,创建多学科交叉专业集群

01

面上覆盖


整合12个学科门类各级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建立灵活的跨专业选课、转专业、主辅修、双学位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创跨学科修读4学分专业课,实现跨学科教育全覆盖(见图5)

02

点上突破


跨院合作试点开设“计算生物学”等交叉专业试验班和“医学+”“+智能”等双学士学位项目,院士等大师领衔“生物国重”等跨学科创新人才“样板间”,设立“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专项”,多点探索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03

平台支撑


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组建跨学科跨学院教学科研团队,首创“数理力、文史哲、生化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创设“玉章书院”,打造跨专业、跨年级的一站式学习生活学术社区,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实施实验室轮转机制,推进“学术导师+学业导师”双导师驻院制,举办多种形式的跨学科跨专业学术活动,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全面优化拔尖创新人才育人环境。


  -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



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56972841@qq.com

欢迎老师及同学发送教学中好的做法及案例!



图文编辑 / 石阳

审核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