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 | 榜样课程案例展示——《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史》

成才必先成人,育人贵在育心


在大川,有那么一批老师,他们深挖课程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潜力,春风化雨般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精神等核心价值元素在课程中自然呈现,这些课程被认定为课程思政榜样课程!

为切实发挥这些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和推广课程思政的先进经验,小编将陆续为大家展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史》

——————

主讲教师:蔡钊



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史》这门课程以打好学科专业基础,拓展知识面为教学目的。拟对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作详细讲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一历史进程所呈现的特征。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所体现的思政元素,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主讲教师



蔡钊,1994-2000年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是西南地区首位琵琶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0年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至今,2001年-2004年就读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在《四川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黄钟》、《音乐探索》等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课程思政案例库



案例一

溯源中国古代音乐

#

课程知识点介绍

岁月漫漫,陵谷沧桑,人类童年时期的音乐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但或许,从后世文献的描述中,从考古出土的文物里,从对至今仍然存活的原始部族的民俗考察中,可以依稀窥望到远古的音乐场景。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的神怪内容,并不能得到科学的实证。但是现代考古学发现已经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

1986年-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根据专家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从元谋人时代我国人类在中国土地上进行劳作繁衍开始,音乐就已经在劳动中萌发了幼芽,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技术的不断提升,古代音乐的发展也随之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每一个古代音乐的体现都能展现出当时年代的特征,古代人们在人们的劳作中提升精神素养,为自己单调的生活中增添色彩,也为古代人聪明的才智做了见证。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在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深厚、悠久音乐文化的国度里,向本国的听众介绍本国的传统音乐,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简单。目前在中国,我们向听众介绍西方音乐,而要比介绍中国音乐简单的多,也容易的多。因为自五四以来,我国音乐界不仅系统接受了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和阐释模式,而且把它列为整个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近百年来,西方音乐的精神和模式早已成为中国人在音乐观念上的一个公共平台,相比之下,中国音乐或者说传统音乐反而处于音乐活动的边缘状态,尤其是他的音乐理念,几乎被人完全忘却。实际上,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一样,均为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共同构成音乐表现世界的两种对立方式,成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两极。

在努力实现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只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使中国传统文化登上世界舞台。对中国音乐的历史溯源,使学生对中国音乐的深厚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人们对中国音乐的固有认知,为文化自信增添新的动力。



案例二

孔子的音乐思想

#

课程知识点介绍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孔子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弹古琴、吹笛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孔子重视音乐教育,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音乐便排于第二位,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由诗开始,完善于乐,可见其对音乐的重视。


孔子又重视审美的社会功能,这集中表现在他对诗和乐社会功能的看法上,孔子认为诗和乐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引起人们的注意,感动人们的情感,从而说明某种意义。孔子肯定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立了审美功能理论。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从古至今,“美”与“德”、“美”与健康理想型人格的整体性联系,一直为哲学家、美学家所讨论。大多数观点认为,经典的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个体的审美愉悦感,有利于形成肯定性的价值观,促进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


时至今日,美的问题已不再只属于艺术家群体,艺术教育也不再是只属于学校的课程。受现实社会需要的感召,各种社会艺术教育形式层出不穷。为提高大众的审美眼光,很多社会主流媒体和文化机构开始引导大众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引导大众读懂作品。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案例三

“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新音乐

#

课程知识点介绍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陷入战乱动荡的局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错。在音乐事业的建设方面,既有经过“五四”运动后加速推进的趋势,也有社会矛盾复杂的局面下音乐队伍向群众性革命音乐的迅速发展。1927年江西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革命文艺的建设和发展。


1929年毛泽东就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革命文艺应成为革命宣传中有力的武器,革命的文艺必须与为群众服务。瞿秋白梓1934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工农民主政府有关教育和文艺方面的领导工作以来,要求文艺工作者使用群众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艺形式来进行革命宣传。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指出为了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案例四

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

课程知识点介绍

黄自(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字今吾,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其所作音乐作品也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


黄自的代表作品有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1931年),《旗正飘飘》(1932年)及无伴奏男声四部合唱《目莲救母》(1929年)等。《抗敌歌》写于“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原名《抗日歌》,由黄自本人作曲作词。《旗正飘飘》同样写于“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两部合唱曲的音乐均充满扣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慷慨的气势,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群众包括作者自己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我们更加需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发展的先锋。厚植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是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新时代青年亲眼目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时代进步有深切体会,对国家发展有强烈认同。引导广大青年热爱伟大祖国,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正当其时,水到渠成。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黄自等音乐家在国家危难之时,以音乐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为新时代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教师感悟

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力求对立德树人的成效进一步提升。


 本课程在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作详细讲述的同时也对其思想中契合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分析,在讲授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社会美育、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除了课堂讲授,课余时间本人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观察,在各个方面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学识的提升,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学生反馈

学生张钦渭表达了对本课程的看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和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想有了全面的认知。中国音乐历史的悠久和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丰富内容让我为之震惊。此外,课程内容所体现的思政元素,对我的思想以及实践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以史为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56972841@qq.com

欢迎老师及同学发送教学中好的做法及案例!


审核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来源 / 艺术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