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研讨会举行,《村寨里的纸文明》首卷发布

2018-01-30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


哈哈

丁酉(鸡)年 腊月十四

星期二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

2018年第15期


1


2018年1月23号下午,图书《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首卷发布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成果研讨会,在中国文联成功举行。此次发布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承办,相关领导及专家参加了发布会和研讨会。


参加发布会及研讨会的领导及专家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调研员张晓莉,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社科处副调研员王彦,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青岛出版集团原副总编高继民,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建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敢,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俊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勤芹,青岛出版集团艺术出版部主任申尧。



图书《村寨里的纸文明》系“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2009-2012年)》(项目编号:09AF006)结项成果,项目主持人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中央美院非遗中心自2001年起为中国剪纸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进行田野调查,期间发现苗族、满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具有剪纸艺术传统,并发掘了代表传承人。此后,中央美院非遗中心通过教学拓展了鄂温克、白族、水族、傣族的专题研究。2009年,《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正式立项,项目组陆续发现回族、土族、壮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18个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剪纸艺术传统。结项后,项目组的田野调查工作并没有结束,陆续补充调查了拉祜族、布朗族、毛南族、藏族等民族的田野调查。从2001年到2017年,十六年不间断的田野调查共发现我国33个少数民族具有剪纸艺术传统,这一研究让我们首次摸清了中国少数民族剪纸分布的整体形态,这33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德昂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仡佬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克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毛南族、布朗族、鄂温克族、裕固族、鄂伦春族、赫哲族。


图书《村寨里的纸文明》全书共八卷本,共计100多万字,近万幅图,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图书以村社活态文化研究为主要方法,每个民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展开田野调查,汇总29个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文本编纂成书,呈现不同民族村庄活态文化视野下的剪纸传统。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剪纸艺术的多样性,补充了以往汉族剪纸一统天下的单一文化视野。目前,图书一卷本已公开出版发行,其余七卷已完成排版工作,正在进行最后的校对,计划于今年上半年陆续出版完成。


与会专家对《村寨里的纸文明》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剪纸作为中国古代吉祥的纸文明符号,已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文化意识,多民族剪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传承保护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强调,剪纸艺术是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村寨里的纸文明》对我国各民族剪纸艺术的研究、梳理、田野调查,对于当代剪纸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杜越认为,本书将那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以及植根于中国大地、植根于村镇普通人生活当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系统完整的收集起来,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指出,这套书是关于少数民族剪纸第一次完整的整体弥补空白的亮相,可以看到中国在纸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多元的格局,通过剪纸的样式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多元一体,再一次印证了多元一体伟大民族文明的定律,从三十几个民族呈现的体量丰富性和多样性,统一性和民族性,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和特性,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证明,也是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认为,首卷本图文并茂的资料,在艺术和理论上的梳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倾向和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对于丰富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大有裨益。民族艺术里非遗的传承人是这一方艺术沃土的守望者和耕耘者,像乔老师带的团队也一样,也是民族艺术的守望者和耕耘者,他们在进行村舍的活态文化研究方面做了很多艰辛的努力,这种精神值得所有文艺评论工作者学习。

青岛出版集团原副总编高继民指出,这套书不光是讲剪纸的,还讲了文化,讲的是文化的DNA,讲的是和剪纸相关的文化符号,文化诞生,文化流变,活态文化固定的体现,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看这套书不光是看剪纸,还研究中华少数民族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沿革,文化DNA。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敢认为,民间艺术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怎么存在下去,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也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存在于乡间几个老人的剪纸,能不能进入城市生活?能不能进入日常生活?能不能产生效益?能不能成为活态的?这都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它只有成为活态的时候民间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把里面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向年轻人传播,让他们理解。

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调研员张晓莉认为,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31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剪纸就是其中一项,国家级的非遗代表作项目当中有1372项,大概有50多项剪纸。剪纸不仅仅是文化符号和现象,形形色色的剪纸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部专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价值非常高。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社科处副调研员王彦认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的项目申报数量逐年上涨,2017年突破3000项,现在没有结项的在研项目各类超过了1000项,艺术学是在文化部单列管理的学科,艺术学研究同样面临着重立项轻结项、学术浮躁的问题。乔老师这项重点研究项目历时16年不间断地进行探索发现,呈现出了我们国家33个少数民族剪纸艺术,八卷近100多万字近万张图片学术成果,可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典范,从这个角度要特别感谢乔老师和他的团队。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认为,剪纸纹样的实用性和民族文化的图腾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剪纸研究可以看到文化和民族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背后的民族习性和民族生活状态、思想精神状态,乃至于性格状态都能体现出来。民族是符号性的精神表征,唯有充分理解文化才能达到民族的昌盛与复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建君认为,剪纸从题材上是三个大方面,信仰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每一幅民间剪纸我们可以不了解,但不要轻视它,背后一定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民认为,作为剪纸大的文化系统,我们会看到它有不同的呈现,不光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国家的东西南北剪纸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过程里谈到怎么样能一块儿研讨,用什么样的方法,从研究方法到方法论上我们怎么来看这个事情,这个项目非常好的是对田野调查的强调,田野调查的时候特别强调社区的调查,强调把民间美术的事项和社区整体的社会文化关联起来,著作里很好的呈现了这一点。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认为,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品,艺术品的生产和创作怎么样推动纸张的造纸技艺的发展,我没有看到这样的研究,比如说吐鲁番的剪纸和敦煌的剪纸明显跟那时候的纸有不同,这是一项可以开掘的领域,这是技术发展、技术发明和审美互相统一的统一体,将来怎么走向深入,这是值得做的。乔老师把各个少数民族的东西都能做这么深入的调查,这给我们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今天的工作是一个起点,是一个阶段的新的起点,我相信未来的结果一定会更好。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俊华认为,这本书用很全面或者很宏大的视角在看非遗,而不是局限在美术的层面。对于剪纸来讲,不仅是剪出来的东西是什么,而是怎么剪的,更主要的是为什么剪,在什么情况下剪,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剪纸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这个非常重要,从文化人类学来讲非常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认为,通过书的目录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得出乔老师的思考,他不仅把剪纸当成一种艺术来看,而且还当成一种生活的文化,所以在序言里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文化是多元的,多元其实体现在很多方面。一般我们说文化多元的时候都是说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文化,哪怕是同一个社群里也有多种多样的文化,乔老师所做的是不断地往深里挖,同一个民族里,同一个社群里,同一种艺术门类里其实还有很多的多样性。


项目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总结,剪纸是文化信仰和艺术,没有文化信仰就没有艺术生成。通过这样的艺术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生成、发展、传递和交融。从中国剪纸和世界剪纸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讲,剪纸是世界文明的现象,现代剪纸在法国、美国、日本、香港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通过中国剪纸个案,跨民族、跨区域、跨文明研究刚刚开始,剪纸打开了朝向世界的大门,我们走了进去,我们看到了有文化的自信的未来。

图书信息

书名:《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

主编:乔晓光

出版发行:青岛出版社

八卷本民族分卷:

第一卷(已出版):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

第二卷:藏族、羌族、彝族

第三卷:苗族、仡佬族、布依族

第四卷: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水族

第五卷:毛南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畲族

第六卷:藏族、土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第七卷:满族、鄂温克族

第八卷: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


往期回顾

中国评协视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网络文艺委员会成立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访民间文艺学家刘锡诚: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侯仰军

文艺之旅|福建民间节庆热闹极了,信俗文化浓郁,有图有真相

-END-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综合编辑:赵嘉琛

网编:然然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