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人”,都是什么人?

罗丽霞 城PLUS 2019-05-20

   “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我打开离别时你送我的信件,忽然感到无比的思念。看不见雪的冬天不夜的城市,我听见有人欢呼有人在哭泣。早习惯穿梭充满诱惑的黑夜,但却无法忘记你的脸。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有没有人曾在你日记里哭泣。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在意,在意这座城市的距离。”




 繁华不夜城,功利不亲近。陈楚生一首《有没有人告诉你》,诉尽了来深打工青年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爱与恨,谱写着他们的寂寞与脆弱。


照片来源:磨房微信公众平台


你是否也曾经在无数个黑夜里,有同样的感受——融不进,逃不开。无论是永远无法在深圳占有一席之地的底层打工青年,还是在夹缝中挣扎的高学历人才;不管是与这个城市一同成长的非本地深圳人,还是穷得只剩下钱的“土著”“四无青年”。


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有你的贡献;这里的一切,又似乎都与你无关。


来了就是深圳人

2012年深大传媒学院的周积鹏同学创作的一幅公益海报,使得“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深入人心的一句口号,更是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归属感。它表达的,是深圳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包容和接纳,是深圳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多元宽容的城市品格,是深圳让外来务工人员“乐把他乡当故乡”的努力和决心


图片来自网络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时,深圳人口仅33万,1989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已达141.6万,1997年深圳常住人口更是达到了527.75万,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更是达到了1190.84万,年均增长117%。年度新增户籍人口呈指数上升趋势,2015年度新增户籍人口16.09万,新增户籍人口年均增长121.03%。

深圳各年度新增户籍人口统计表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16》

注:年度新增户籍人口=本年末户籍人口-上年末户籍人口-本年度自然增长人口


深圳没有大院大所,缺少高水平大学,但深圳通过大量的人才吸引政策,补齐短板,留下人才。


例如《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提出,16年9月1日起,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将纯学历型人才入户条件放宽至大专,技术型人才入户条件放宽至中专+中级职称,技能型人才入户条件放宽至紧缺急需工种高级工,且不设指标数量限制;


例如《深圳市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规定》提出,16年11月1日起,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其他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以及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可直接申领居住证。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府〔2016〕58号)提出,对非深户籍常住人口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并根据空间承载力及财政承受力,动态优化服务项目及保障标准。


2016年针对高房价出台的《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提出人才住房配套和人才租房补贴政策,给予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


正在征求意见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取消2项人才行政许可制度,允许高层次人才的配偶直接入户,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可暂时保留原职务,财政资助项目科研人员可共享成果,设立“人才日”和“人才伯乐奖”。


图片来自网络


你我的“乡愁”


多种多样的经历,构成了多元的“深圳人”群体。而他们的“乡愁”,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深圳的文化。正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全国各地文化的融合,才造就了深圳多彩绚丽的文化魅力,形成深圳人的价值认同。


“深圳人”包括深圳原住民、“土生土长”深圳人、“早期移民”、“新移民”和未取得户籍的常住人口。


深圳原住民:

即在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前已经在深圳生活的原住民。以沿海客家人为主,仍保留着一定的传统习俗。深圳就是他们的故乡。

 

“土生土长”深圳人:

即祖籍不在深圳,但在深圳出生、长大,也就是所谓的“深二代”。他们在1980年以后出生,年纪较小;他们大多祖籍广东,与深圳同源,文化差异性较小;他们的人际网络主要在深圳,对深圳归属感强,是深圳文化的主力队伍。他们部分持有农村户口(2004年深圳全面户籍改革,取消农村户口),家在“城中村”内,算是深圳的“本地人”。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圳就是他们的故乡。

 

“深一代”:

到深圳打拼的早期移民,以及随父母到深圳打拼而随迁至深圳学习、成长的年轻人。对于“深一代”来说,故乡,永远是那个遥远的出生的地方。他们在深圳打拼,但过年会回到他们的故乡。故乡里,有着浓浓的人情味,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着熟悉的家乡菜。即使把年迈的父母接到深圳一起生活,他们依然想念那个儿时成长的地方。大量同乡人在深圳集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子,让他们在深圳这个新家也能感受到文化认同,并逐步将家乡习俗渗透至深圳的文化之中。


而“深一代”的孩子,虽然不在深圳出生,但在深圳长大。他们操持着流利的粤语,又有自己的家乡;他们的大部分同学、朋友在深圳,但亲戚却远在他乡。他们,算是半个“本地人”,他们见证深圳的发展,并融入深圳的文化。他们对儿时成长的地方已印象不深,那里也没有他们的玩伴。经年累月,深圳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新移民”:

即2000年以后(互联网开始发展,年轻人获取更多的资讯,向往更好的生活)到深圳发展的年轻人,以高校毕业的人才为主。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有着一技之长,在深圳做着较为体面的工作,获得较高的报酬。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及父母的帮助,在深圳购房安家,获得一席立足之地。对他们来说,深圳是他们的家。而父母所在的地方,是他们的故乡。他们偶尔会想念故乡的闲适生活和传统风味,但他们也喜欢深圳的时尚活力和现代便捷。


未取得户籍的常住人口:

主要为2000年以后的外来务工人员,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装修工人等。他们大多学历较低,工作在社会底层,没有社保,难以积分入户。他们通过同乡抱团,找到一些生活的温暖。同时也因为对故乡的思念,带动了地方特色餐馆的兴起和聚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深圳的多元文化。



——深圳原住民,依然保留着他们的传统习俗和特色美食,通过文化展示、美食吸引、包容外来人口。包括舞龙舞狮、舞火龙、大盆菜宴等等。


“土生土长”深圳人、“深一代”的孩子,在深圳成长,深受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将现代科技与岭南文化、家乡习俗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标签,并通过互联网影响至全国。例如粤语、各地方言“直译”的普通话用词,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新词汇等等。


而“早期移民”和“新移民”“深一代”,则将故乡的习俗传统、美食菜肴,在深圳传播、融合,作为深圳多元文化的补充。例如深圳麻将、各种地方菜色、混搭餐馆等等。


深圳外来人口将他们的“乡愁”寄托在深圳这片热土之上,丰富了其他深圳人的生活体验,创新出许多有深圳特色的文化习惯,加强了深圳的文化感召力。


“很深圳”


深圳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政治经济原因、地理区位条件,促进了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发展,并通过经济发达、政策优厚、环境优美等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这里创业、安家。大量的外来移民,逐步融合形成“很深圳”的文化特质。


它既有岭南文化的传承,又有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区域文化的浸润。它以普通话为通用语言,又保留着粤语、客家话、各地方言的圈子。使外来务工人员感觉不到自己是“外乡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汇在这里,大家都能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和谐相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形成了对深圳的精神共识“拓荒牛”的精神、开放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环境、兼容并包的心态。



深圳人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率先实行了土地批租制度、劳动用工聘用制,率先开办人手保险业务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深圳人响亮的口号。深圳人知道,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激发出活力来。这也是深圳位列国家创新城市前列的主要原因。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通过热钱指数、独角兽指数、租房指数和合伙人指数综合分析判断,全国城市创新能力北京第一,深圳第二、上海第三


罗天昊在搜狐公众平台上发布的《中国最强的十大城市创新能力排名》(2016-12-28),通过R&D经费占GDP比重(研发投入强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技术创新直接成果)、万人专利授权量、万人高校在校生数、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人口活力)五大指标体系,认为深圳位列国家创新城市首位,他在高新制造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人口活力以及万人授权专利量、吸引高校生3个方面,都位于全国之首。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则全国第二,体现了强大的综合创新能力。


深圳受岭南地区的经商风尚、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毗邻香港的区位条件所影响,有着中西合璧、开放融合的文化氛围,同时商业气息浓厚,市场经济发展良好,社会资金活跃,到处充满机会。


深圳开发初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况,使深圳人逐渐形成了独立进取的人格。深圳人每天都要和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其他人打交道,养成了深圳人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事物相对宽容、兼容并包的心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把深圳作为第二故乡,“乡愁”不再是那种对家乡的眷念,而更多的是对深圳城市气质的价值认同,是对深圳未来发展前景的支持与肯定。


以“乡愁”感召

助力深圳迈向国际


深圳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已跻身全球“创客之都”,成为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017年1月3日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上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深圳位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和香港;深圳更是位列“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首位。2016年,深圳税收全国第三(2473.9亿元),单位产出领跑全国(税收1.24亿元/平方公里、地税产出12.7元/百元GDP)。


目前,深圳培育了40家创客服务平台和194家创业孵化载体,打造了柴火空间、创客中心、创客市集等国际化“众创空间”;拥有各类创新载体1487家,经国家、省、市各级认证和资助的孵化载体(包括创客空间和孵化器等)共180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6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000余家。(数据来源:搜狐焦点深圳、新华社)


未来,随着粤港澳湾区进一步融合发展、深圳自贸区成熟完善、深圳城市发展东进西优,借力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政策,深圳将会大步向国际迈进。作为深圳的一员,我们要提升整体素质,与时代并进,借助创新力量,丰富、提升深圳的文化感召力,将“很深圳”作为深圳对外形象,营建更开放、更人文、更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袁奇峰论广州:南沙击水三千里,广佛更上九重天?


广佛超级城市


深圳+香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央国际都会区”


香港2030+对话深圳2050


为什么国家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如何引导城市群发展?


珠三角与长三角: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王缉宪: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OPP”


【城识】粤港澳大湾区,超越珠三角“排位赛”!





作者 | 罗丽霞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四所



本期策划 | 罗彦

中规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