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年轻时都有想死的冲动?|观影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0-09-12



原创

作者:方程煜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编辑:

知言



社长说

观影栏目,和你一起在电影中解读社会人心。



● ● 

十七岁的爱与刺:可爱又慌张


“为什么我这么可笑?”

 

电影《成长边缘》的主人公娜丁曾经这样嫌恶自己。

 

听过十六岁的花季,十八岁的雨季,那娜丁眼里的十七岁呢?

 

鸡飞狗跳。

 

电影开篇,自认为从小奇怪且不合群的娜丁,情绪激动地和历史老师布鲁纳探讨她自杀的决定。



她为何如此丧地想着去死?这得从她的亲情说起。


亲情:“我失去了最爱的爸爸”

 

在家,娜丁和母亲水火不容;哥哥达里安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得到母亲的偏爱。她只有父亲,一个能够搞定“母女战争”,还能逗笑自己的老爸。



在学校,她不受同学待见,都没法安安静静地吃饭。



童年,在她的记忆里就是一无是处和糟糕透顶。



更为不幸的是,她的父亲——这个家的“粘合剂”,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了。

 

母亲缺乏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能力。她是一个耐心和自信不足的女人,失去丈夫之后感情不顺,和女儿隔阂不浅,她只得寄希望于“听话”的儿子达里安来帮她平息乱作一团的家。

 

所以,在当达里安认为母亲应该和娜丁谈谈的时候,母亲知道自己无法像丈夫一样搞定女儿。



对娜丁而言,她成了家中的游荡者,而母亲和哥哥被她放在了对立面。原生家庭也成为了她自我否定症结的根源。

 

友情:“你爱我还是他?”

在烂透了的日子里,娜丁的好友克里斯塔,一直陪伴在身边。

 

不过,生活的玩笑从来不对娜丁手软,发小克里斯塔和她看不顺眼的哥哥达里安在一起了。

 

她一面无法接受自己被友情“背叛”的事实,一面对自己强求克里斯塔给出一个理由而深感自责。

 

她也曾试着说服自己去融入群体的圈子,但并不顺利。在派对上和别人找话聊,却尴尬地发现自己和哥哥在别人眼中滑稽的模样。



她最终放弃了迎合的努力,转而找其他小伙伴来填补失去克里斯塔伴随左右后的日子。

 

在历史课上主动与她搭讪的漫画男孩金姆,陪她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摩天轮游乐园的时光,而她对金姆的赞赏,透着一种可爱的真诚。

 


但是,娜丁对好友克里斯塔的怨气并没有因此而消散。

 

克里斯塔在派对上与其他人的互动,让娜丁倍感失落,这也强化了她对友情做出的非此即彼的界定。



她把友情视为亲情之外的救命稻草,所以才将克里斯塔和哥哥的恋爱视为对友情的背叛。但友情无法弥合原生家庭既有的问题,反而加剧了原本并不和睦的家庭关系的分裂。


爱情:“我喜欢的少年”和“喜欢我的少年”


亲情的裂痕难以弥合,友情又面临创痛,她的爱情呢?

 

看走眼的暗恋,赶上趟的表白。

 

她暗恋的对象尼克,有点邪魅狂狷的性感。她制造偶遇、翻查社交资料,对对方的爱慕之情也在荷尔蒙的刺激下单方面地升温。

 

终于,和母亲的一次争执刺激了娜丁。母亲知道,离世的丈夫是女儿的软肋。

 


好胜与冲动的娜丁给尼克发去了主动告白的短信,同时也让她陷入了抓狂和自嘲并在的不安,也便出现了前文提到的电影开头的一幕:她想要以自杀来结束乱糟糟的生活。

 

不过很快,尼克的应约短信冲散了焦躁,她兴奋不已,她带着试图了解对方的心欣然赴约,但臆想的所谓完美恋人,只将她视为满足肉体欲望的炮友。



惊慌失措的她没有逃回家,而是向她最信任的老师布鲁纳寻求帮助。

 

在老师家“避难”等待母亲来接的那晚,她与哥哥达里安再起冲突,不过,也正是在那时,哥哥自嘲地说开了他始终留在母亲身边,守着这个家的原因。



父亲去世后,哥哥达里安要不断调停家中两个女人(母亲和娜丁)之间的“战争”,这种夹在中间的日子并不好受,但他又不能坐视不管。

 

因为他爱妹妹和母亲,一种不会轻易地言说的亲情。

 

娜丁并非感受不到爱,当她看到哥哥为父亲的死哭湿了枕头,她会觉得哥哥不够爱她。只是带着偏狭的情绪的她,看不到深藏的爱的面目。



而当哥哥自我剖白,把爱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时,娜丁才放下叛逆少女的那些骄傲和固执,真正柔软的内心开始接纳与感知,她明白了哥哥所背负的苦楚,这也是她与家人冰释前嫌的开端。

 

尽管瞎了眼的暗恋让她大失所望,但争执不休的亲情和漫画少年的爱情,却从未离开。

 

在被制造的青春期:看见自己,表达爱


电影英文名为“the Edge of Seventeen”,“edge”意为边缘或刀锋。

 

主人公处在边界地带的矛盾:渴望成熟到掌控人生,却又难掩锋芒和鲁莽的稚嫩;想要特立独行,又希望得到爱与认可。

 

矛盾所呈现出的青春期躁动是人类共有的现象吗?

 

人类学家米德根据其田野调查发现,萨摩亚人在稳定平和中度过了在西方社会中通常被标注为叛逆和狂躁的青春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春期是被特定文化制造出来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我们又该如何平稳愉快地度过这一阶段呢?

 

娜丁的青春期,三个情场(亲情、友情和爱情)相互交叠,核心在于她对自我的认知。

 

她将自己置于孤立的境地,以看似孤傲的放纵,对抗分歧,开篇的“自杀”也无非是逃避矛盾的噱头。她没有悦纳自己,无论脆弱还是骄傲,以至于她总觉得自己不好。

 

但她没有看到的是,她是懂得欣赏他人的。

 

母亲与牙医的恋爱失败,母亲向女主抱怨自己是个失败者的时候,女主像当年的父亲一样,逗笑了自我否定的母亲。

 


导演似乎借此重现了父亲去世前的一幕:父亲告诉娜丁,其实她拥有很多。她对母亲的劝慰,如同当初父亲对她的开导一样,都是倾注爱意的告白,让人从现实生活暂时的困顿中走出来,重新发现自己。



娜丁正经历着十七岁的叛逆,却并未失去柔软。哥哥因为父亲离世哭湿了枕头,她看在眼里,把自己的枕头换给达里安;她敏锐地捕捉到金姆电影的女主人公就是她自己;她自然而直率,毫不吝啬对金姆绘画才能的欣赏。



她还是布鲁纳老师最喜欢的学生,能够机敏地察觉到老师课上的“偷梁换柱”。



在九宫格的输入法里,“爱”与“刺”出于同键,二者交织在成熟与稚嫩之间。她有她爱的人与事,只是吝啬又慷慨。

 

影片没有猎奇,更不算出彩,但足够朴素。导演给了电影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刺也成为表达爱的一种形式,让青春期的“慌张”都成为可爱的印记。

 

这是娜丁的十七岁,却也能找到你我青春的影子。

 

参考文献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电影字幕来源:@药丸字幕组


我们在进行一项“黑暗人格”的主题研究

希望大家抽点时间填写一下

急需男同胞,有红包~

记得凭截图找凡凡(ID:afffanda)领取哟

参与方式:识别下方二维码


●  

1

 你可能会喜欢:

“校园性侵:一场单方面的无声杀戮” | 观影

跨性别者:身体只是寓所,心是自由的 | 观影

你是个二流货色,但我爱你背后的高贵灵魂 l 观影《面纱》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