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澳门杏仁饼里为什么没有杏仁? | 探物

youth 社会学了没 2020-09-12



原创

作者:youth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编辑:

团砸


社长说

美食和文化从来密不可分,毕竟品尝的从来不止是色香味,还有孤独呀。



● ● 

澳门杏仁饼里为什么没有杏仁?| 探物


澳门,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港澳通行证从本换成了卡,珠澳之间多了几个通关口岸,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不断地涌入这个小岛。

 

据统计,游客来澳购买的商品种类中,化妆品及香水类竟只能暂居第二,第一名,是食品手信。大街小巷的商店中都摆满了杏仁饼,甚至于澳门航空公司也会为其旅客提供杏仁饼作为飞机餐食。



这块饼不简单,它既是澳门美食文化的标志,甚至凝结了整个澳门的百年变迁史。


最初,杏仁饼里无杏仁


杏仁饼最初的原型其实是绿豆饼,里面一颗杏仁都没有。

 

发明杏仁饼的也不是沿街推车叫卖的小贩,而是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

 

相传元末明初,朱元璋率众人起义。军队四处奔波,粮食本身就重,更何况还要费时费力将其煮熟呢?

 

于是,朱元璋的妻子马氏将小麦、绿豆、黄豆等粮食磨成粉、烤制成饼分发给大家。

 

这种绿豆饼既方便携带又能够长期储存,满足了将士们的胃还能补充营养。军队南北征战,绿豆饼的美味也广为传播。

 

经后人改良,配方中又增加了猪肉或动物脂肪等配料,绿豆饼的口味得以提升,成为杏仁饼的始祖。



中山的咀香园杏仁饼则是近代澳门杏仁饼发展的鼻祖。

 

且说清朝末年,香山县城居住着清贫的文人萧友柏。某年其母大寿,家中却捉襟见肘,无闲钱庆贺。佣工潘雁湘便用绿豆磨成粉制饼,在饼中间夹一块薄薄的糖腌猪肉再加以烘烤,以此作为宴请众人的点心。

 

此饼形似杏仁,且有杏仁味,味道奇香,众人赞不绝口。香山知县更是回味无穷,当即题字“齿颊留香”,此饼便得名“嘴香杏仁饼”。后人将“嘴”字简化为“咀”字,成为“咀香园”。



杏仁饼何以成为澳门文化符号?


在葡萄牙殖民澳门之前,澳门归属香山管辖。香山曾是中山、珠海、澳门三地的古称。

 

杏仁饼在中山诞生后,其制作技艺便也从中山石岐流传至澳门。澳门咀香园虽与中山咀香园名称相同,但背后的公司并不是同一家;发展兴盛的历史也并不相同。

 

据澳门咀香园运营部经理许英男介绍,澳门咀香园始于1935年,其兴旺发展得益于澳门发达的水路交通:最初,创始人于澳门去往香港的码头附近推车叫卖。匆匆赶路的旅客会购买一些充饥;久而久之,人们被其独特的味道吸引,便会购买一些杏仁饼带给亲友品尝。

 

从此时开始,杏仁饼成为了一种手信,被人们视为可以馈赠的佳品。

 

从1950年代杏仁饼包装上的红双喜中,可以看出杏仁饼被作为礼品售卖。由此,杏仁饼与澳门本土文化产生了联系。



除了口口相传,许多饼家还会在本土报纸上刊登广告以扩大影响力,如下图这张1963年的《市民日报》。



《市民日报》等报纸主要的受众是澳门居民,直到此时,杏仁饼的主要消费还是依赖于本土。

 

从“送礼珍品”“馈赠亲友,受者喜悦”等广告词中可看出,杏仁饼已经成为广受澳门人认可的送礼佳品。但是,如果杏仁饼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即使没有广告人们也会去购买,商家又怎么会需要做广告呢?可见,杏仁饼虽已经有了数十年本土发展,却依然不是澳门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繁荣,越来越多的香港游客来到澳门,对手信的需求量也直线上升。



知名一点的饼家开始接到大量订单,开始找人代工或者搬入正式的店铺。手信行业一片繁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的金融风暴使澳门旅游业遭到重创,杏仁饼的需求量也一蹶不振。

 

好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进入21世纪,大量大陆游客开始到澳门旅游。大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澳门旅游经济的发展,回归后澳门的经济发展水平平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澳门制造业走下坡路的时候,手信业却逆流而上,物美价廉的杏仁饼又重新成为游客赠送亲友的佳品。



时至今日,杏仁饼依旧未成为澳门本土居民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却是澳门独特的旅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中山石岐到澳门,从内陆到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港口,杏仁饼也从日常小食成为了独特的手信食品,并将澳门的美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

 

杏仁饼是否诞生在澳门已不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小小的一块饼凝结的澳门近一百年的近代发展史。


参考资料:

華梓如. (2013). Culture that is Good to Eat: The Almond Cake as a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cau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of Hong Kong)

澳门统计普查局: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aspx?NodeGuid=ae00165d-b89b-4b9a-b4f6-59052ea73a15

骆瑜玲.“食品手信:澳门的另一张名片”《中国食品报》,2010.

应晶. “中山咀香园的攻与守”《中国商界》,2018.

“饼食手信走出澳门,需解决李鬼滋扰——访澳门饼食手信业商会会长林伟雄”《中国贸易报》,2012.


●  

1

 你可能会喜欢:

四川火锅 VS 重庆火锅,为什么相互伤害?| 探物

香港的“丝袜”奶茶和丝袜到底是什么关系? | 探物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