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际泡沫:朋友圈很热闹,私聊却无话可说 | 社会辞典

金典 油菜花 社会学了没 2020-09-12



原创

作者:金典 油菜花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编辑:

阿九

社长说

【社会辞典】栏目,带你看社会热词的前世今生;用一个词,为你解读社会,解毒社会。


● ● 

#社会辞典#第三期:人际泡沫


我们的社交圈里常是一派繁荣景象:微信有上百个联系人,工作上的人脉积累了不少;朋友圈随时有好友点赞留言,老朋友即使多年不见也能了解对方生活动态……


我们的人际关系网已经变得更广阔,但其实也更浅薄,就像许多人所经历的那样——仅有工作关系的联系人在工作以外再无交流;点赞的好友私下从没认真聊过天;几年不见的老朋友大多数再也无法像曾经那样交心,现在只能尬聊几句。


用经济学中的“金融泡沫”“房产泡沫”来类比,可以将这种人际关系上的虚假繁荣称为"人际泡沫"(Social Bubble),简单来说,就是看起来结识的人不少,事实上,真正的朋友没几个。


经过上周长达3小时的讨论,本期“社会辞典”跟大家一起,解读“人际泡沫”,解毒“人际关系”

“好友很多,能聊的没几个”


事实上,不少人在某些琐事、某些特定时刻里,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虚无的“人际泡沫”中。77位读者讲述了身处“人际泡沫”中的孤单时刻,现在将其中部分与大家分享。


@孤高的翼:“忽然有了很多感悟,编辑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朋友圈,想了想……还是删掉吧……


@匿名1:“近段时间写论文,每天都待在图书馆,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前两天,突然很抑郁,想找个人倾诉。给最好的朋友打了两个电话,都没打通。她已经结婚了,并且有了孩子,可能比较忙,也没有回电话过来再翻通讯录,却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匿名2:“从东北到广西求学,六年后又到广州工作,和死党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节奏、不同作息时间里;大学的朋友逐渐有了自己的家庭。翻着近五百人的微信通讯录,不想只是最近怎么样的问候,慢慢放弃了诉说。


@匿名3:“有时候突然有想要分享的东西,却发现好像找谁都很唐突。”


@匿名4:“发现自己对每一个人都有所隐瞒,有所掩饰,想要说出真心话也做不到了。有点像拟剧论,但是已经分不清舞台和后台。”


@银汉无尘:“参加聚会的时候,多年不见的朋友一起聚会,大家说着各自的生活,却没有人认真听,每个人都想做主角,你一言我一语,很是热闹。但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打电话给朋友,没有一个愿意抽出时间帮忙。于是,我只能自己死扛,或寻求路人的怜悯。或许大家都太忙了。”“内心孤单的时候,期待可以和一些聊的来的朋友说说话,但却发现,开口之后,不被理解的责备,加深了内心的孤寂。”


网络是元凶!

是吗?不是吗?


尽管我们深知,无论以何种方式与人交往,都无法完全避免“低效社交”“僵尸好友”的产生,但不少人仍然认为,人际泡沫很大程度上是被网络放大了影响、加剧了社交孤独感


@十月:“在网上我会觉得所有人都离我很近,关上手机其实又都那么远。”


@ZX 的上一段恋情就是在微信上莫名其妙地终结的。


“大学异地以后我女朋友变得爱抱怨并且更加敏感。”ZX很难忍受每天跟对方的交流只有抱怨,更糟糕的是,无论回复什么文字什么表情,又或者没有及时回消息、打错几个字,女朋友都觉得他是在敷衍。


他说:“如果在她身边,一个拥抱就能表达我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但是网络没办法拉近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有时他们甚至为了完整领会对方的意思而抠字眼。在相互揣测对方心意的日子里,他们也渐渐从恋人走向了陌生人。


@Ella 的社交孤独感更多来源于网络社交导致的加倍工作投入


比起无人可聊,Ella更害怕手机消息时刻活跃着,因为大多数这种情况,都意味着各种新的事情又找上门来。比如,下班以后领导又在工作群里说了新的任务,同事又来商量新的工作计划,按照Ella的理解,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变相加班”,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也无法切断工作社交


“躲都躲不开,”她说,“每天睡醒看手机,一大堆消息全是关于工作。”她恨不得卸载所有社交app,被工作社交耗费了所有精力,以至于没时间关心自己,最让她感到孤独。


网络社交中的我们,内心孤独的理由各不相同。


有时是因为弱关系好友取代强关系好友,浅层化社交加速了幸福感的流失。我们的“点赞之交”越来越多,交心的人却似乎少了。泛于表面的交流不足以填补内心的空洞。


有时是因为破碎的表达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疏离感。网络社交中我们无法通过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等多种非语言符号来丰富交流,虽然有表情包辅助表达,但完全理解对方发来文字、表情、语音背后的故事和心情仍非易事。


除此之外,网络带来的信息爆炸、工作投入增加,令人疲惫,孤独成为不少人的主动选择。

 

尽管如此,社交孤独感不完全是网络社交的恶果。“网络社交”与“群体性孤独”有相关性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


在社交网络上感到孤独的人离开网络后大多数仍然身陷虚无,说到底,社交孤独感只是个人的感觉,与个人心理需求有关。无论社交的方式如何改变,自古知己难求,缺乏真心的交流,社交孤独感便难以消除。


谈起“人际关系”,我们期待什么?


社交活动未必能够消解孤独感,这个事实的确是挺丧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于“人际关系”不再需要有期待?


的确有人对于人际关系感到失望,并且暂时没了期待


@匿名9:“我期待的人际关系可能实现不了。”


@伽YOU:“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期待‘君子之交’,却对‘淡如水’感到失望。”

 

但也仍有人希望找到志趣相投、精神世界可以共鸣的知己


@偷影子的人:“我期待对方跟我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生经历,相同的情感渴望。”


@匿名5:“说出心里话时,不会被嘲笑。”


@其奈:“独立又互相温暖,彼此有话题。能互相理解,体谅对方。”


 


还有的人对于彼此保持一定疏离感的人际交往感到满意。他们认为认为好的人际关系里,保持一定距离很重要

@匿名6:“我更希望认识很多人,但不需要很熟悉,关系和谐就好。”


@匿名7:“不必黏得太紧,偶尔能约出来喝喝茶,并且不会觉得尴尬就好。”


@匿名8:“说实话,期待酒肉朋友的关系。召之即来,我俩坐在火锅边,边等上菜边聊最近的生活状态。互相吐槽却也互相支持着对方。绝对不涉及对方的私人生活的那种,在安全距离里聊着生活琐事。不是利益相关方,有一两个共同爱好,比如排球或是火锅。”

 

你呢?当说到“人际关系”时,你会期待什么?期待的同时,是否找到了突围“人际泡沫”的妙方?

 

戳破“人际泡沫”,你打算怎么做?


如何在不被孤立的情况下戳破“人际泡沫”?


在“情感”“社交”这类比较个人化的问题里,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答案,我们根据大家在讨论中分享的个人建议,整理出一份“自救指南”

 

1.提升自己。


泡沫不仅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快节奏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存在着泡沫。没必要过度纠结于各种泡沫,提升自己才是正事,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泡沫会自然减少。也不必急于拓展人脉,“自己不强大,认识的人再多也没用。”@Chris

 

2.和自己做朋友。


这并不是建议大家切断所有社交,将自己置于孤岛。而是建议大家先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认清自己需要什么,不盲目追求社交的数量,才能提高社交的质量。

 

3.做社交工具的主人。


将朋友之间的疏离感、社交的孤独感归罪于微信或QQ或其他社交媒体,只是我们为自己对人际关系把控无力找的一个薄弱的借口。我们决定如何使用我们的社交工具,而不是反过来成为社交工具的奴隶。

 

4.回归现实社交。


“你愿意回归线下社交吗?”绝大部分讨论者表示愿意并期待未来回归线下社交,相比于网络社交,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更加真实、完整。因此,想要加固一段关系,不妨在现实生活里走出第一步,约朋友们见面唠唠嗑。


你打算怎么做?不如现在就行动吧。迈出消灭“人际泡沫”的第一步,去约老朋友见一面,即使对方已经在你的QQ好友列表、微信好友列表里沉默了很久。

 

然后你会发现一个更扎心的事实:突然有一天想找人见面谈谈心,翻翻联系人列表才发现,世界这么大,能在线下小聚一次还不会尴尬的好友,竟比想象中更少。


参考资料

Stephen Marche. Is Facebook Making Us Lonely?The Atlantic,May 2012 ISSUE

王佳佳 付丹 赵后锋 ,《青少年社交回避和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相关分析》

巴巴拉·M·纽曼,《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02期


●  

1

 你可能会喜欢:

你跟你父母,到底有多像?!| 谈心:复制品

致“宝宝”:你卖了那么久的萌,内心一定很焦虑吧 | 社会辞典

过年变味记:现在过的年,早已不是1998年的样子了 | 社会辞典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