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诸历史-上海场:关于当代写作生态的提案讨论会

继2018年7月在北京UCCA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提案讨论会之后,”写作诸历史“即将于9月在上海开启新一轮的提案讨论。作为 [无尽的写作] 这一项目的线下系列讨论会,“写作诸历史”由贺婧与芬雷合作发起并策划。所谓“写作诸历史”,乃是回应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一书中于1947-1953年间提出的,将写作作为一种历史协同行为的观点,以及朝向一种均质社会普遍性语言实践的思考。上海场分为两场:9月8日下午在亚洲当代艺术空间,9月9日下午在昊美术馆,请留意活动的地址和时间。



写 作 诸 历 史 上海场

关于当代写作生态的提案讨论会


第一场


时间:2018年9月8日(周六)

下午的14点至18点

地点: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上海莫干山路50号(M50)7号楼106室


主持

芬雷


嘉宾

白轻、高洁、陆兴华、毛晨雨、石青

王音洁、姚梦溪、周净、张献


* 第一场讨论会,活动免费,无需预约


9月8日(周六),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举行毛晨雨的个展,这是毛晨雨自 2003 年开始的“稻电影” 项目,首次以个展形式展出新的电影计划和线索。当天(9月8日下午)开幕上, “写作诸历史:关于当代写作生态的提案讨论会”,将开启上海场的第一场讨论会。讨论会当天,主题发言嘉宾陆兴华、毛晨雨将针对“屏幕-绿幕-写作”发言,讨论书写逐渐成为屏幕的大背景下影像如何写现实,毛晨雨将通过“荔枝姑娘”的创作分享自己近段时间创造并实践的“绿幕写”概念。主题发言嘉宾石青和张献将围绕“社会-剧场-写作”发言,讨论当代艺术朝向社会的紧急写作,以及个人朝向至内空间自我编码化的“写作行动剧场”。讨论嘉宾姚梦溪、周净、王音洁、高洁、白轻等将参与讨论。


正如陆兴华在《屏幕之写:如何用电影写现实和地质》的发言文稿中所说,书写的成为屏幕,使我们有机会通过一种被彻底重思的解释学去更新评论,重新被接插到“光滑面”上,也有了去更新和重接出一个在过去使文人共和国得以可能的东西,后者通过使争辩成为个人化最有活力的原则而造成一个新的批判空间。我们将通过毛晨雨的展览来深入讨论。


第二场讨论会于9月9日下午14点30分在昊美术馆举行,贺婧主持。发言嘉宾申舶良、戴章伦、btr将针对阅读、展览、小说与写作等话题展开,讨论展览写作与策展人、艺术家、评论人等的关系。讨论嘉宾刘文瑾、刘畑、朱琺、郭熙、赖非等将参与讨论。


写 作 诸 历 史 上海场

关于当代写作生态的提案讨论会


第二场


时间:2018年9月9日(周日)

下午的14点30分至18点

地点:昊美术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主持

贺婧


嘉宾

btr、戴章伦、郭熙、赖非

刘畑、刘文瑾、申舶良、朱琺


* 第二场讨论会,活动免费,需要预约

烦请扫码填写信息预约


存在写作的历史吗?有作者的历史、语言的历史、风格的历史、文学的历史、修辞的历史、社会的历史等,但好像并没有写作的历史。当我们谈论写作的历史时,我们更像是在谈论一种来自历史自身的冲突,它将写作之于当代的连带关系置入了模糊难测的边缘地带;而另一方面,如是历史的冲突在当代愈发的明显,甚至呈现一种扩增的现象,任何一门历史的单方面的内部更新无以影响它的变化,“跨学科”的研究与写作由此开始。

 

正如罗兰·巴特所说,跨学科从来不是心平气和的,正如“跨学科”这个说法并不必然成立一样,它看似可以跨越的那个举动也许并不存在。在这个地带的劳作,总是带着分类的疑难、方法的脱节、符号的措置以及限度的交织,当然还有文本的愉悦。所谓“文之悦”或许才是写作的秘辛。也正是从罗兰·巴特开始,写作超出了一般文学的范畴,脱离一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艺,而是关乎一个创造性实践的交织网络,更为深刻地,巴特认为,写作关乎一种语言从不稳定的、主体始终处于匮乏状态的,但人在其中从未停歇劳作的社会空间

 

每个人都在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的历史无所不在,甚至可以说,写作先于历史,同时又永恒地延宕于历史。尤其在当代情境中,写作正在以一种从未受到触动的行动触犯着任何一门历史的边境线,它总是试图重置对话的版图、恢复“语言”的主权,此外,它还是复多而又独特的“寻求”本身。诗人的寻求、小说写作者的寻求、艺术家的寻求、评论人的寻求、研究者的寻求、策展人的寻求、影像工作者的寻求……如是种种,构成当代写作的生态,围绕这些生态路径,我们试图寻求那个似有还无的“写作诸历史”。为此,我们邀约不同领域的写作者和实践者,围绕当代写作生态展开提案讨论。



活动流程


9月8日,周六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下午14点至18点

9月8日(周六)14h00-15h45 |屏幕-绿幕-写作

发言嘉宾:陆兴华、毛晨雨

讨论嘉宾:姚梦溪、周净、王音洁


陆兴华《屏幕之写:如何用电影写现实和地质》

斯蒂格勒在“屏写”中说,一切都正在变成屏幕,在这样一个技术-逻各斯情境中:工业开发着我们在这些屏幕上所生产出来的数据,以便通过大数据的操作器来开发数据。这一发展被一般而言的“光”工业控制,也被某种光速工业控制,后者构成我和大工业艺术协会的同行们所称的光-时间经济,它正在替代碳-时间经济,高频金融交易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成为屏幕的过程,这一书写的屏幕化,正从各方面物质化并出现,因而:(1)一方面,这构成了一种威胁:基于这些屏幕送出和收到的痕迹而被设立的完全计算机化和自动化的系统。而这些系统是各种各样的界面:社交网架的界面、用户主页、智慧城市等。通过它们,真正大规模的数据被捕捉和输送,又实时地(光速地)被高绩效的计算用到这些数据上,使所谓的大数据运算得以可能。(2)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书写的成为屏幕,使我们有机会通过一种被彻底重思的解释学去更新评论,重新被接插到“光滑面”上,也有了去更新和重接出一个在过去使文人共和国得以可能的东西,后者通过使争辩成为个人化最有活力的原则而造成一个新的批判空间。我们将通过毛晨雨的展览来讨论:一、为什么电影-写和展览-写是要使现实处于被写的状态?二、电影如何来将现实推入被写的状态? 三、如何用电影写现实?四、如何在写和拍之间荡秋千?


毛晨雨《绿幕写:地质记忆与开源场景的书写》

“绿幕写”是毛晨雨在此次A+展览项目中实践并创造的一个概念,“绿幕写”改写语境,改动、调换和编辑那些人物与事件的成文结构,创造一种可开源编辑的场景化(Scenarization)书写,让人物和事件偶发在能展开其欲望的场景化领地上。以《荔枝姑娘》为例,艺术家试图通过“绿幕写”进入一段无以表征的历史的地质记忆,探讨人的地质本体论(geontology)。“荔枝姑娘”是洞庭湖流域一位女性的别名,地方文学的传奇中她活在1920年代至1967年间,口述史叙述中她生于1920年代,而卒年不详。地方档案无法提供确证关于“荔枝姑娘”的任何文献和图像,她所活过的时段及相关叙述,由一些公共事件的细节操作来编辑合成。“荔枝姑娘”成于“历史”,并不是主动地写出她自己来,这意味着她没有写同时也无法写,她是无法表征出她自己——一个“无”。表征失效了。

 

9月8日(周六)15h45-16h15|毛晨雨个展导览


9月8日(周六)16h15-17h50|社会-剧场-写作

发言嘉宾:石青、张献

讨论嘉宾:高洁、白轻


石青《紧急写作:社会变动中的艺术生产》

这里的“紧急写作”,不完全等同一种军事化的动作,却是关于变动中的艺术生产的弹性对应,一种将田野,事件,实践和写作合一的方式。“紧急”是某种奇点不断逼近的时刻,艺术面对这些,如何快速反应和自建逻辑,完成一次次行动和写作的反冲刺,并建构掩体和下一步跳台,这些才是今天艺术工作最紧迫的事情。


张献《写作行动剧场:朝向至内空间的行动领域》

写作是行动,行动同样也是写作。当然,不是所有的写作都是行动,但够得上行动的,都是写作。有待读解的行动,如同书写等待被阅读,编码等待被解码。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看,人生就是一以贯之的写作。广义的写作是向社会交代自己“自我编码”的行为,求取他人的读解与认识,而真正写字成文的,只是临时的。在“不写之写”的世界里,人的“被写”也是寻常之事:教育、培训、评分、录取、诊断、判决、淘汰、dress code,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被写”,与此同时,语言的交流、目光的注视、表情的流露,这些人与人遭遇相会的场合下不易觉察的日常情境中,也充满了“被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写作,仅仅作为身体姿态的写作,观念得以自我显现,写作即便不为人所理解,也是自我的宣言。写作行为,就是一个剧场的行为,它生成自我以及他者的异见,也导致共识。剧场就是写作得以施展的一个行动领域,这个空间并不是因为剧院、舞台或广场而存在,甚至也可以是一个自我占领自我的空间,是一个主体通过行动得以被创造的事实空间。

 

9月8日(周六)17h50-18h00

“写作诸历史”小结

9月9日,周日

上海昊美术馆

下午14点30分至18点

9月9日(周日)14h30-16h00|阅读-展览-写作

书的变形:从阅读到展览书写  

书不是文献。书永远在说着,等待着回应。阅读不是寻找有关过去的信息,而是在当下翻开书,回应书的呼唤。从书开始的策展,首先是一次对书的阅读,是“我”听见了“你”;在空间中呈现一场展览,是一次书写,是“我”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以言辞迂回接近“你”的方式。


  发言嘉宾:申舶良、戴章伦

  讨论嘉宾:刘文瑾、刘畑


9月9日(周日)16h00-16h15|休息15分钟


9月9日(周日)16h15-17h45|图像-展览-写作

歧路的可能:在展览和文本之间

如果说从展览到展评是展览派生出文字的“正道”,那么“展览小说”这一尚且没有清晰定义、类型多少有些模糊多变的文体展现了“歧路”的种种可能。可能是以小说形式出现的“疑似展评”;可能是因为展览里的某件展品激发灵感而写成的小说;可能是挪用现实中的展览或艺术家原型,将之作为小说的人物、背景或情节;可能是为本身就具有叙事特性的艺术作品构建以文字为媒介的、与图像平行的文本;也可能是为某个潜在的展览撰写小说,等待它经由艺术家之手转变为展览中的作品;甚至,也可以将小说本身视为类似美术馆般的空间,在其中通过文字描述虚构展览作品,在两种创造过程里激发彼此的潜在可能。


  发言嘉宾:btr

  讨论嘉宾:朱琺、郭熙、赖非

 

9月9日(周日)17h45-18h00

“写作诸历史”总结


嘉宾简介


白轻

泼先生执行编辑,拜德雅·卡戎文丛主编,译有布朗肖、巴塔耶等现代思想家的作品,目前正在主编《阿尔托文集》。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当代艺术评论人。主要出版有《上海:城市生活笔记》(2003)、《迷走·神经》(2013)、《迷你》(2016)、《意思意思》(2017)等。主要译作包括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2009)、萨奇《残酷极简思维》(2013)、保罗·奥斯特《冬日笔记》(2016)、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2017)等。关于城市生活、文学、电影及当代艺术的评论及写作散见于歌德学院在线杂志、《周末画报》、《艺术界》、《艺术论坛》、《Timeout 上海》等刊物。曾担任2012年大声展文学单元(北京)及2016年朱浩摄影展《就像电影一样》(10  Corso Como)策展人。2014年创办微信公众账号“意思意思”。

 

戴章伦

策展人和写作者。她曾于2007至2008年任广东美术馆研究部策展助理,参与第3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的策展执行工作;2009年移居北京,任《当代艺术与投资》资深编辑;2010年入选北京歌德学院与柏林自由大学“文化管理在中国”人才培养项目,赴德国交流并在柏林现代艺术博物馆(Berlinische Galerie)实习;2012年她担任第9届上海双年展“艺术写作/媒体工作坊”召集人;2014至2016年旅居纽约,期间在纽约inCube Arts艺术机构策划展览“Son: Signal of Authority”;2017年她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策划展览“寒夜”。


芬雷

泼先生发起人之一,记述电影联合发起人,图书出版品牌“拜德雅”合伙人。曾策划记述电影周(杭州,2014)、 “居伊·德波电影周”(杭州,2015)和“纪念罗兰·巴特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海,2015);曾联合策划“写一切:重识社会文本与艺术实践”(2016.6-2016.8)、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2016.10)、“方志小说:驻村写作联展”(安徽碧山,2018)等。


高洁

艺术家,1979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十二年,现工作生活于上海。高洁的艺术创作深入许多不同的学科,并始终保持了对知识结构的挑战。他的工作方式是建立一个“游牧”的“框架”。高洁的代表作品——《伪艺术史》音频作品,各大音频平台,包含图片文字,已连载两年,数十万字,将用于理解当代艺术的知识工具用于创作;《Art4A.I.》手机游戏:创作给人工智能欣赏的艺术;《艺术参数》持续实施已有十年,已是第六版,探讨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及沟通语言;《世界》已有十年,包含《定义一个观念》系列;《三国演义》探讨语言结构问题。主要个展包括«Art4A.I. »,Bannister Gallery,罗德岛大学,美国,(2017)。 «世界 » , 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4)。 « 把你种在自己的花园里 », A2Z art 艺廊, 巴黎, 法国,(2013)。« 你在我脑中 », A2Z art 艺廊,巴黎,法国,(2012)。

 

郭熙

1988年生于江苏盐城,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毕业后作为驻地艺术家前往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馆两年,2015年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郭熙关心人们认知世界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 他將艺术家的工作比喻成一种“穿刺”, 刺破意识形态坚固的外壳, 从留下的孔洞中窥见“真相”。对于他来说, 艺术形式只是传递观念的载体, 他广泛使用装置、绘画、表演、雕塑、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寻求最准确的表达。


贺婧

工作和生活于北京的写作者和策展人,长期致力于当代图像在知识与观念领域的美学研究。她曾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之后于巴黎索邦第一大学获得美学与当代艺术策展专业硕士,并曾在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任研究员。长期活跃于艺术评论写作、出版和策展领域,曾在《艺术界LEAP》杂志担任国际版编辑副总监以及中法文特刊主编,并于法国国家出版与图像艺术中心、OCT当代艺术中心等国内外多个艺术机构、空间策划展览、放映项目和学术活动。目前在毛继鸿艺术基金会任学术总监。


赖非

自2014年起任职于LEAP《艺术界》杂志,目前担任编辑副总监,在上海从事编辑、翻译和撰稿等工作,关注激进的话语和视觉生产与更广泛文化语境的循环运动,图像和意义的流通、衍变与失效。


刘畑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 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设计及写作。2006年以来,作为策展人策划了众多学术性展览。近期包括:「博悟馆1.0」、「透明的铁」、「起因和从中投射出来的例如物」、「球场(Any Ball)」、「文人与史诗」等。曾任2016年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策展组成员、「复策展平台(Infra-Curatorial Platform)」策展人、「理论剧院(Theory Opera)」项目总监。 2010年,发起「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展开广义的创作工作。进行中项目包括「另存为(SAVE AS)」、「近反物质材料(Almost Anti-Matter Material)」、「A CASE」等。

 

刘文瑾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后。2009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2009-2010年度法国人文之家“赫尔墨斯(Hermès)”项目访问学者。 2015-2016年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宗教思想与道德哲学,尤其关注列维纳斯研究和当代法国理论。致力于犹太基督教思想与现代性问题之间,以及宗教思想、道德哲学与文艺理论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曾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2014)、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出版学术著作《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北京:三联书店,2012),《现代悲剧与救赎》(启真馆文史丛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即出),编译《现代性与犹太思想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陆兴华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学院教授。


毛晨雨

电影作者,艺术家,稻电影和麋鹿大学项目主持。

 

申舶良

策展人和写作者。他于2011年参加光州双年展国际策展人课程;2016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博物馆学系,师从Bruce Altshuler进行西方现当代艺术展览史研究,获文学硕士学位。他于2010至2013年间任《Artinfo艺讯中国》资深编辑/记者,2012年担任第9届上海双年展“艺术写作/媒体工作坊”召集人。他的文章见于《Flash Art》《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界》《艺术论坛》《外滩画报》等,并于2017年获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华德无界行者”写作奖金。他近期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Son: Signal of Authority”(inCube Arts,纽约,2016); “寒夜”(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

 

石青

1969年出生,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石青的创作呈现出跳跃性的工作方式,从装置,影像,现场表演,在地实践到近期的研究性项目,从早期的人类学仪式行为,神话原型的叙事挪用,全球化之下的游牧地理学事件和文化冲突,到集体主义下的日常生活,到艺术制度批判和空间生产关系介入。同时也参与了大量的艺术自我组织活动,如”后感性”,”联合现场”,”桃浦大楼“等,2014年与人共同建立“激烈空间”,发起和组织了”集体主义建筑”、”地方工作”、”腹地计划”、“上海电影地理“等项目,工作转向更强调方法的主体空间实践和情境化生产。2018年共同创办“重庆工作“等在地机构。

 

王音洁

丰马剧场艺术总监,当代剧场与影像研究者。

 

姚梦溪

策展人、自由撰稿,激烈空间联合创办人,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她的近期工作,针对社会空间现状与历史语境结合,以此召集艺术家及各领域的文化学者共同梳理、推进区别于全球化,从属于自身的文化脉络。她于2016 年获第三届 IAAC 国际艺术评论奖。同年,作为场景建构参与贯穿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理论剧院”项目。2015年姚梦溪入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并策划“展览的噩梦(下):双向剧场”。她近期策划的项目有“东北巴洛克”(N3,2017),“一副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甚至都不值一瞥”(北京公社,2017),“抵抗的涌现——紧急行动!”(泰康空间, 2016)等。曾参加过的项目有,“副馆长计划”(西安美术馆 2015),“腹地计划”(广东时代美术馆 2015)。为燃点、艺术论坛中文网、艺术界等媒体撰稿。

 

朱琺

1977年7月生于上海。古典文献学博士,小说家。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致力于域外汉文文献的研究,曾任《越南汉文小说集成》副主编。热爱奇书,习惯于把写作建筑在阅读之上,撰有《卡尔维诺与计划生育》、《安南恠谭》、《安南想象:交阯地方的异物、幽灵和古恠》等小说集。

 

周净

写作者,独立策展人,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语言学专业与国际法专业。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谷神变”展览策展人,译有保罗•利科专著《论翻译》、《导读利科》[即将出版]。

 

张献

剧作家、剧场导演、社会编舞家。长期从事舞台戏剧与电影的写作、编辑和策划,发起组织、主持多个民间艺术团体及剧场空间。作为舞台剧编剧、导演和制作人,其十几部戏剧、舞蹈作品上演于中国各地、欧洲以及美国,他执导的舞蹈剧场作品《舌头对家园的记忆》获2006苏黎世艺术节ZKB大奖。作为电影剧作家,其主要作品《留守女士》获第十六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茉莉花开》获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作为策划人、组织人,先后参与建立戏剧、舞蹈表演团体“Z”和“组合嬲”、全国首创的民营“真汉”咖啡剧场、上海第一家非营利表演艺术基地“下河迷仓”、上海第一批独立艺术节“越界艺术节”、“概念艺术节”、“自由电影节”等。代表作:《茉莉花开》《做头》《美国来的妻子》《留守女士》;舞蹈剧场作品:《舌头对家园的记忆》。



+写 作 诸 历 史 - 北 京 场 [ UCCA ]



联系邮箱:pulsasir@163.com


泼先生成立于2007年,是虚拟的非正式团体,致力于歧异情境之中的写作实践、学术思考和艺术行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