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邱阳创巴|菩提心非关大张旗鼓,但同时却可能是精神上的原子弹。菩提道中温柔与平和的特质对嗔心具有全面毁灭性

欣赏和幽默

大乘的准则之一,就是要学习将别人纳入你的世界。这个过程是从体悟完整的菩提心开始,你无需把这种觉醒状态当成自己整体当中的新东西而特别加以注意或培养,你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觉醒的清新。任何生命中所欣赏,享受之事,比如看见一朵美丽的花,体验到的微妙境界,或是听见动听的话语、教导、音乐、皆源自这种觉醒的状态。

我们长久以来遭遇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全然欣赏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去看、去听、去体验。以为买些昂贵的东西就能可以蒙混过关,但是真的买了,却又很快厌倦,而且很多情况下也带来失望。我们或许设法获得了所有想要的东西,以体验世界最美好的事物,但我们依然无法完整、全面地经验它。

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我们具有体验世界最美好状态的能力。我们能看见美好、听见美好、感受美好。唯一的条件,就是放下所有的挣扎与寻觅,或者说所有的购买行为。这样一来,或许只剩下“自己好像放弃了某样事物”的感受。若能进一步放松,则会越加意识到自身的欣赏力在增长。如果所是地欣赏事物的美好,将变成自然而然的体验。

嗔心是菩提心最主要的障碍。嗔心可能是因为拥有太多学问、生活过于成功而致。你或许是个了不起的书法家、一流的驾驶或者技术高超的轮胎更换员。你也许在技能上炉火纯青,一切都没有问题,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嗔心并不会因为具备这等技能而生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自我肯定、确认。当我们开始对菩提心有所体悟的时候,所有这些自我肯定、确认都顺势流入下水道。

菩萨的英勇精神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英勇精神,与你有多精于事故无关。就算你再如何练达,依然无法把自己变成有潜力的菩萨。是什么障碍了你的心?是嗔心。佛陀的堂兄提婆达多之所以无法成为佛陀的弟子,原因在于嗔心。提婆达多太多骄慢,根据故事所载他最后掉入了地面的裂缝之中。菩提心是绝对的无嗔,它是无嗔的典范、不求报酬的和平、不许回馈的敞开,只是单纯的敞开。菩提道中温柔与平和的特质(对嗔心)具有绝对的全面毁灭性。

在悲心或温暖中,其实有着许多的幽默。般若当中也有许多微妙的趣事,比如当世界一直向内卷,卷到快要到原点了,但原点了其实并非世界末日,却是看到了原点本身。菩萨之所以有办法如此认真努力的与实际情况连接,原因就在那分愉悦幽默的特质,宁为少年而不做成人。幽默感其实从头到尾贯穿三乘,不过在第一乘里或不多见;在第二乘第三乘中,肯定你情愿当个少年,而不做百分百死硬派利益导向的人。你情愿像个孩子。

菩提心非关大张旗鼓,但同时却可能是精神上的原子弹。要成为真正的佛教徒,必须舍弃过去。你可以说过去是美好、成功的,但那特定的过往需要一些洗涤。何不把过去放进蒸汽浴或者洗衣机里?如此就能将过去洗干净,洗得像现在的一样美好。你就是这样处理衣服;把过去曾穿的衣服放入洗衣机里,它们出来就是干净的,如此未来就可以穿了。多好的办法。

菩提心需要自己去发展或实证,而方法就是去欣赏现象世界和自己。大乘强调从自己既有的现况入手,而并非你未来会成为的样子。你变得越来越柔软,而不是硬邦邦的禅修者或学者。刚硬的修行人相信他们的想法正确,不愿意接受自己以外的其他讯息和经验。这种独断的倾向,不论多么轻微,都是发展菩提心的障碍。

大乘带来更宏观的视野与更伟大的行动。英雄主义、欢庆、与兴致勃勃,都是它扎扎实实的一部分。你开始喜欢身边的世界,开始觉察禅修和座下时所发生的活动和现象,也发展出对现象世界的欣赏。你开始喜欢周遭环境,不论你的“无我”到什么程度,都会开始喜欢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珍惜叫悲心,对自己的欣赏叫慈心。除非两者携手合作,否则便是死路一条。

——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痛快,我有智慧剑》

相关链接:
禅修的姿势相当普及,你可以在埃及的雕像、南非的陶艺里看见。这个王者之姿既不神秘也不神奇,其用意在于做一个彻底的人类
如果佛陀此时此刻置身此地,他可能会说:行止得宜,入境随俗,可以是二十世纪的戒律或出家戒



     


   

             

                   


                   


                    编辑/鸟湖山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