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语文《作为生物的社会》知识点精讲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 城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5 滕王阁序

6.逍遥游

7.陈情表

8.咬文嚼字

9.说木叶

10.谈中国诗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整册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图片

常考文化常识

必修1~5素材

必修1-5资源汇编

知识点总结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刘易斯·托马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充满了理趣。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指出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这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上认识生物的观点,颇具独创性。作者对“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作了有趣的分析,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的见解并不是无端的空论,而是蕴含了深刻的科学思想。这里既有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批判,也有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的警示。本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文笔,幽默的语言,令人叹服。阅读时,可以画出一些精彩的语句,细心体味。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鳟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点的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龙,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阿米巴〕即“变形虫”的音译。变形虫因虫体赤裸、柔软,形体不定而得名。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鲱鱼〕一种身体侧扁而长,背部灰黑色的鱼,生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经济类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纽芬兰〕北美洲东部岛屿,属加拿大。近海岛屿的山坡上作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着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唿唤,交流信息,发表,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年-1993年】生于于美国纽约,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背景:
  《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作者通过透过表面现象看透生命,强调物种间内在的相似性和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字词:
  【黏菌】:黏菌是一群类似霉菌的生物,会形成具有细胞壁的孢子。
  【禁忌】: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
  【魔魔道道】:疯疯癫癫,不正常。
  【苜蓿】:苜蓿是苜蓿属植物的通称,俗称金花菜,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
  【鳟鱼】:鳟鱼,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雄心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
  
练习题:
  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答案: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字词注音

鳟鱼(zūn) 迄今(qì ) 蜂窠( kē ) 毗邻( pí )

梗节(gěng) 阈值( yù ) 蚁冢( zhǒng )苜蓿(mù xu)

课文分析

(一)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二)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类比,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组织性,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做出了警示。

②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入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人类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③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以低姿态来谈论生物行为,体现一种自嘲式的幽默;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方式,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的优越,从而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图文导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培养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筛选、整合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

在开始我们今天的课题之前,我想先给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同学们看到图片时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的词或者画面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第一时间说出来,好不好?

一只蚂蚁PPT;十几只蚂蚁PPT;一群蚂蚁PPT;

一条鱼PPT,(吃);一群鱼PPT;一大群鱼PPT;深海鱼群PPT;

从刚才同学们的反应中,我们发现,当我们看到一种动物的个体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当我们看到一种动物的成群结队、成千上万的时候,我们更多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震撼!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这样奇特的心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每个段落做好标记。

问题1: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谈到了几种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些?它们有哪些行为特点?

   (快速阅读课文) 明确:

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和飞鸟。

 

蚂蚁:培育真菌;喂养蚜虫;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过着个体与群体的生活;建造蚁丘;

白蚁:建筑拱券;

蜜蜂:营造蜂窠、自动分离;

 

黏菌:起初,彼此疏远,互不接触;然后,聚集一起,互相接触;

鲱鱼: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协调,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

成群的飞鸟:(同样)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品读感悟

    问题2:(仔细阅读课文5---7段)

1.作者为我们介绍蚂蚁和白蚁的各种现象,作者的态度如何?从文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单个:            轻蔑、讽刺。

 

    5段:搬运食物       几只、十几只:    有点意思。

 

                     数千:             智慧活动。

 

    6段:建造蚁穴: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好像从电话里接到新的命令。

                       仅两三只:并无结果。

    7段:白蚁建筑:

   

                        数量增多:建筑完工、井然有序。

 

结论:

群体变大时,智慧出现。

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也随着增强。

 

从其他略写的生物得出的结论:

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

同步活动、

 

2.作者写了这么多关于生物的集体现象,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

(学生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明确:                        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大,

个体————群体              整个群体组成“巨大生物”,

     (生物具有社会性)

                              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作者告诉我们观点:

自然界中的许多小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跟人一样,具有社会性。

 

讨论思考

问题3:(阅读课文1、2、段和11、12、13段)

作者谈论生物社会性的深意是什么?

(前后两桌之间讨论,选代表发言)

 

明确:

生物世界:它们团结一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同步活动。

人类社会: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联合的智慧。

(二者之间有相似性)

 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反思人类行为。人类自以为优越于其他生灵,但人类和其他生物具有共同性,无论物种内部还是物种之间都有着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彼此间还需要联合,需要协作,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探究讨论

结合本文给你的启迪,联系现实谈谈人类应如何对待生命,对待自然,对待自己?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

引导学生谈论人来要团结协作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才能拥有更大的智慧;要善待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地球。

 

课堂小结

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生命丰富多彩,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善待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一切,平等地与任何一种生物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讲得通俗一点,简单一点,那就是一个人要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之心,因为一个人无敬无畏,就会变得无法无天,而一个人如果变得无法无天,就会为所欲为,最终的结局则是危害社会、危害自然、毁掉自己。

 

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幽默特色。

    2.学习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生物的行为活动,并且尝试给它们配音,将你联想到的语言对白写在作业本上。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