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阳药常用于阴药慎用

2018-01-24 牛翁:安平泰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的很多习惯行为,生活方式都透漏着5000年文化的积淀!只有我们中国人喜欢吃炒菜,而且是逢菜就炒,什么都要尝试着去炒着吃。人类发现火,然后把食物加热食用是人类能进化到现在的基础。肉类尚且好说,连蔬菜水果都要炒着吃。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尽量减少脾胃的负担。看起来我们的老祖宗各个都是好“医生”。对啊,本来中华民族医学就是医学,没有中医西医之分,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我们也不必过于追究。然而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炒菜必用的各种佐料,更加透露出玄机,花椒,麻椒,辣椒,胡椒,大料,茴香,五香粉十三香,桂皮(就是肉桂,肉桂是桂树的皮,那么桂枝显然就是桂树的枝子了,那么号称千古第一方的桂枝汤的君药就是桂枝,而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对桂皮和桂枝的使用简直就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了),还有爆锅用的葱,姜,蒜以及配料里的料酒,醋,酱油等等,几乎都是中药材。大家看看中国人炒菜的时候象什么?难道就是仅仅是在炒菜吗?是不是中国人各个都是医生啊?这就是笔者开始时引用的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以上只是举了个例子,其实我们除了发现上述调料配料都是药食同用的特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老百姓可以看不出来,我们作为中医的不能不知道,那就是上述的各种材料除了液体的醋,酱油,料酒之外其他的材料都是辛味的香味的中药。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厚为阳,味淡为阴,......香入脾,香醒脾......。这一切说明了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的生活当中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指导下,把有助于补充人体阳气的材料搜罗来,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是多么的有意义,这说明了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吃辛辣的香甜的食物?人活一口气,就是阳气。阳气时时消耗,就要注意时时休养生息。当修养生息不能补充足够的阳气就要从饮食上面尽量补充。当饮食上也无法补充进去的话,就要依靠药物来扶助。当药物也没法补充进去,那就是虚不受补了,那时候就算是昂贵的药材你也无法接受了!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我们的老祖宗很谙熟这个道理。别小瞧了那葱花姜丝,那每餐几克的用量透漏着中医的医理。在中药药食同用的药材中,我们几乎就找不到一味苦寒的食材,为什么?因为苦寒败胃,败的是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那还了得,那就是自杀啊!人生下来就只有依靠我们的脾胃了,人的脾胃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脾胃化源的好坏差别就是个人精力能力的差别。不是有个典故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问的就是能力。老祖宗的智慧在这个典故中可见一斑。中医其实有那么神秘吗?那就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屡用不爽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你生活在中国这片伟大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的就会传承着。甚至不容你拒绝。还是那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难道还不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吗?


  一个医生在现实的从医过程中用什么理论来指导诊断和用药是不是很重要。我们且不去争论流派之间的口舌之争。我们就从大自然从我们自身的体会去理解。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清末滋阴派的观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医生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必然满目皆火,视自己为消防员,处处灭火,看他们的方子满目皆是苦寒药。而且苦寒药的副作用是累积的是渐进的,在辩证确有实火的情况下当时正确,但是如果是阳虚变症真是害人非浅。就算是有实火,用药也要中病即止,苦寒药要慎用,不可多用久用。否则贻害无穷。很多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阳虚症候,这种病人最怕杀伐后天,苦寒药的滥用使这种病人更快的“病入膏肓”,这种病人最后都是“饿死的”。但是让人揪心的是当下中医主流甚至学院派的主流皆是苦寒滋阴派,笔者实在是痛心疾首啊!


  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做医生的对待病人要有一颗善心。不能做含灵巨贼,要做苍生大医。


牛翁:安平泰,相关文章:

麻黄医案二则

经方要药:麻黄

从西医怕感冒说起……

御医和现代人

人类的健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续谈中医发展历史

临床医生体悟升级手册

伤寒大义

中医的道家属性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序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