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振宇的焦虑可以不管,但是。。。?

法之剑 2022-1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甬上煌言 Author 贼叉

罗振宇和他的逻辑思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中。


虽然罗振宇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我几乎没听过逻辑思维,更别说为他的“知识”付费。


后来胖罗的名气越来越大,消息越来越多,于是也就顺便浏览了一些他的言论,给我的感觉他就是在教你成功。


于是我更没兴趣了。


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所以我是不相信罗振宇的只言片语能够让谁成功——除了他自己。


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罗振宇自己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自己又读了很多很多的书,而且口才了得,再加上大众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所以他成功了。


任何一个行业,没有专业的积累,单靠碎片化的玩意儿能成功?


郭德纲二十岁开始收徒弟,那时的他系统地学习了相声、评书、评戏等多种曲艺形式,传统段子的积累在这个年纪的相声演员里首屈一指,他也是熬到了快四十岁才算是火起来的;


岳云鹏,说学逗唱,独占一个忠字,在曹云金何云伟李菁出走之后,凭借这忠心耿耿,小岳岳也出人头地,虽然活差点意思,但是架不住观众缘加上郭德纲力捧,也成功了。


所以你看,成功是件很难的事情。


就算是张云雷,好歹长的帅,而且唱歌也成,又是王慧的关系户,瞧瞧,天时地利人和最起码得占两样半。


多难的事儿啊,你每天就这么听罗振宇忽悠两句就想成功了?


别逗了。


碎片化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的作用就是消遣。你要有什么能指着吃饭而且别人很难替代的本事,那一定是下过苦功夫的。


所以如果你还在因为罗振宇的喋喋不休而感到焦虑的话,可以放下了。


那种虚幻的焦虑可以不管不顾,但是真实的焦虑却是无处可避的。


这两天读了奇文《科研狗和秘书帮矛盾尖锐割裂中华》一文,读得我热血沸腾。后来作者又发给我一篇《科研狗村里三代拼娃史》,更是大开眼界。不过帝都毕竟离我们太远,还是看看身边的事更现实一些。


今天又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在美国的华人家长是怎么拼娃的。我在很多个微信群里都看见了,并且无一例外地引发了大讨论。


我一个师兄差不多是带着哭腔在问:我还有点幻想,想给娃一个童年。


我说:丢掉幻想吧。


师兄抹干了眼泪,说了一句:明白了,要么趁早打掉娃,要么趁早打掉幻想。


差点一口茶就喷在电脑上。


真特娘的经典,能说出这么经典的话的,基因应该是过关的。


大概十年前,我曾极力劝阻那些在小学就给娃报各种奥数的家长,我甚至曾经对一个关系甚好的大姐吼道:你要是让娃没了童年,跟你没完。


时过境迁,我觉得我自己的脸被打的piapia的。


我现在的观点是:该补就补吧。


插句题外话:孩子要学奥数的话,最好是四年级以后,如果不是那块料,学得太早毁了自信心,后面很难扳回来;如果是那块料,四年级学其实也来得及。


中国的家长正陷入了空前的焦虑中。


这种焦虑和罗振宇忽悠的那种焦虑完全不一样,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对于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唱着“曾经以为人生真的就这样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但是涉及到娃的教育问题的时候,虎妈虎爸狰狞的嘴脸一个个就暴露无遗了。


优质的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完全不成正比。学生pk的时间点不断前移,从高考pk到中考pk再到小升初pk一直到幼升小的pk,虽然没有帝都那么夸张,条子和分数齐飞,但是用如火如荼来形容毫不为过。


随着优质的初中教育资源从公立系统中剥离出来,成立了一个叫国有民办的玩意儿,对优质生源的巧取豪夺比打仗都精彩。各大奥数的培训机构通过筛选,可以有直接向牛校推荐学生的权力,这在更早一点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可问题是:通过不断地减负,小学生在学校里根本接触不到难的内容,公立教育系统的考试无法区分出优秀和良好的学生,这个空白谁来填补?


优质的学校需要优质的生源,优质的生源怎么被遴选出来呢?只能是市场。


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只能去利用规律驾驭规律,但是我们无法对抗规律。


于是家长越来越焦虑,而彼时的我做出了一个愚蠢地判断:去安慰他们。


现在的我只能对这些焦虑的家长说一句: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尽量让自己别那么焦虑,找个靠谱点的老师比什么都强。


但是真正让我焦虑的,比奥数带来的焦虑还值得焦虑。


1、四位同学分别给老舍纪念馆打电话,预订参观门票。在电话中,工作人员告知纪念馆正在闭馆修缮,2018年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下面四位同学的答复,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那好吧,对外开馆后,我届时再来致电垂询,谢谢叔叔。
B.谢谢您,打扰了,等修缮工程结束后,我再来光临。
C.给您添麻烦了,以后我会在百忙之中再抽时间联系您。
D.好的,开馆以后我再电话预约订票,谢谢叔叔。
2、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目前有4510座博物馆,平均30.3万人一座博物馆;另外,我国平均每位公民约2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这说明在博物馆功能的发挥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弊病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缺少展出内容的变化, ① ;缺少亲身体验的项目, ② ;缺少富有创造性的启迪, ③ 。
【甲】难以唤起公众持续关注的热情【乙】难以满足公众参与互动的需求
【丙】难以引发公众深入探究的兴趣
A.①【丙】②【乙】③【甲】 B.①【丙】②【甲】③【乙】
C.①【甲】②【乙】③【丙】 D.①【甲】②【丙】③【乙】


这是某省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试卷。


然后该省的高考数学卷简单到我都为区分度担忧。


语文难度不断加大,而数学难度不断削减,数学难度较大的省的数学教材也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无数的教改课题打着gg的旗号,成天霍霍可怜的学生。朝令夕改都不足以形容教育领域的各种新规新政。某些地方的高考政策复杂到连我这样熟悉高考政策的人都要研究半天才能略窥门径——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就是让们扮演阿汤哥扮演的伊森。


从来都是靠数学进行区分的,怎么一夜之间变成了得语文者得天下?


语文的不确定性远大于数学,而数学的区分度发挥不出作用之后,让一门不确定性那么大的学科来主导顶尖人才的挑选,是不是过于儿戏了?而且语文成绩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一篇作文两个阅卷老师给分差十来分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这样折腾下去,家长怕不只是要焦虑了。


不在国内读,行不行?


现在美国名校对国内过去读理工科专业的限制越来越多,MIT今年更是一个理工科的大陆学生都么招——所以这条路也越来越窄了,你要读人文艺术,随时欢迎,学技术?对不起,门儿都没有。


而且要读美高美本,也是看学区的。我同学在纽约斥资上百万美元买了一个小公寓,相同的价格可以在郊区住超级爽的大house了,理由就是一个:学区房。


你就想一个问题:都是人类,美国人中小学都那么happy,不用读书,到了大学怎么突然就牛逼了?


因为不是一拨人,不是一类学校。


美国的大部分公立学校培养的都是蓝领,只有极少数优质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玩被我们唾弃到死的填鸭式教育。想上好学校,无数的课外班在等着你。


所以不要觉得去了美国,娃就解放了,压根没有的事,想上好学校,到哪里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场景。


罗振宇的焦虑我们可以轻松放下,但是孩子教育的焦虑?


王者归来,高卢雄鸡再夺冠!虽败犹荣,克罗地亚创历史!

梅西c罗,你们该去代言好迪

绝代双“骄”成一夜双“悲”!梅西和C罗都走了……

是不是精日对于罗永浩不重要,重要的是515锤子发布会前他火了

一妇当关火车莫开的罗老师啊,为师不可任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