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六来“野餐”?展览开幕|野餐计划


2022年6月11日,由青年策展人池艺宁策划的展览“野餐计划”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开幕。


展览将歌德学院的“灰盒子”空间定义为一个冲突和妥协并存的游戏场域。以柏林墙的倒塌为背景,以构建再重组为核心逻辑,展览意在厘清历史叙事对当今话语的建构力,审视个体与集体当中延宕的角力。与此同时,展览勾连起跨文化的现实语境,试图为不同身份之间的疏离、怨憎、不可调和提供注脚。“野餐计划”这一标题取自冷战末期发生的“泛欧野餐”,回溯并重读“自觉意识”于想象中超越经验的无尽可能。


三十三年前柏林墙轰然倒塌,这并非一场意外。就在那年八月,匈牙利边陲小镇上演了一场盛大的野餐,铁幕豁然拉开一道口子,超过六百名东德人一越入西。柏林墙的断壁似乎验证了“历史的终结” ,被解读为“自由民主”的丰碑,仿佛预示着世界会就此沿着单一线性逻辑加速运转。然而事实上,历史从未依循“进化”的轨迹前行,甚至已在反复的言说中消弭了主客观的界线。当今,伴随现代化、全球化和加速主义而来的并非“世界大同”,而是愈发可见的差异场,与其中反复动荡的涡流。人们企图建立身份认同,以抓住“想象的共同体”,然而身份的基本排他性结构又被开发为一种政治工具,挑战着“历史终结”之后形成的“理性”共识。


展览中,刘辛夷《世界中心》将地图中心位公允地给予所有国家,对地缘政治话语进行抽丝剥茧;在他的另一件作品《保护区》里,柏林检查站边的警示牌字样被载入好莱坞影像中,用以“告诫”孤绝的被追缉者。童文敏《爬行》于一旁悄声播放着,其中包含艺术家途经柏林墙的片段。

姚清妹《审判》中与自动贩卖机展开了不同意识形态的辩论,观点却止于平行着擦肩而过;致颖格雷戈尔·卡斯帕《留言本》走访了柏林三处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标,尝试串联非洲、欧洲与中国的历史及当下。徐冠宇《复杂构成》里记录了他和母亲的对话,审视并反思权力建构下的内在矛盾。

“野餐计划”之中的每一位观众既是游戏的玩家,也是自我的裁判:如果选择接受姚清妹《刺》的挤兑,《消》的“轻抚”与“沐浴”,随即会进入杨迪《安全词》中的受制体验,反溯自身的隐秘记忆。另外,展览邀请玩家进一步延伸想象力,去寻觅《官腔烟签》——由公众与孟倬司琪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以完成一次个体经验的传递。

展览《野餐计划》持续至2022年8月7日。


展览:野餐计划 The Intimate Revolt


开幕:2022年6月11日,16:00展期:2022年6月11日至8月7日,周二至周日,12:00 – 18:00,周一闭馆策展人:池艺宁艺术家:致颖 & 格雷戈尔·卡斯帕,刘辛夷,孟倬司琪,童文敏,徐冠宇,杨迪,姚清妹 地点: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免费入场


//////////


策展人介绍
池艺宁池艺宁2001年出生于北京,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她聚焦于艺术介入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能反映社会制度下集体性情感状态的作品,以及与现代主义、身体研究、酷儿理论相关的讨论。

//////////


展览前瞻


刘辛夷《世界中心》 ,录像,2011


刘辛夷《保护区》 ,录像,2014


童文敏《爬行》,录像,2019


姚清妹《审判》,录像,2013
致颖 & Gregor Kasper,《留言本》,2019
徐冠宇《复杂构成》,录像,2019
姚清妹《刺(一米线)》,2017
杨迪《安全词》,录像,2020
孟倬司琪《官腔烟签》,2020



//////////



艺术家介绍


致颖 & 格雷戈尔·卡斯帕


致颖(Musquiqui Chihying)是一位电影制作人和视觉艺术家,在台北和柏林工作。他擅长使用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探索全球资本化时代的人类状况和环境系统,并参与对全球南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主体性问题的调查研究。致颖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媒体艺术助理教授(2020年),也是图像与声音研究室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曾在多个国际机构和电影节展出。


格雷戈尔·卡斯帕(Gregor Kasper)出生于东德,在冷战后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成长起来。他使用如影像、声音和装置等多种媒介,且常以参与性的角色与他人合作。他的艺术实践侧重于历史的构建与记忆的调解,探索个人行为和社会对立、霸权叙事和权力关系之间的相互关联。Gregor Kasper现在在德国柏林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在国际展览和电影节上广泛展出。


刘辛夷 

刘辛夷关注那些在不经意间作用于跨国政治参与的媒介物与其潜能。他的一部分创作挖掘广为传播的意识形态习语和符号,在日常情境中重置数字公域中的政治景观,以标记个体与当代世界之间不安的信息交换。伴随着工作现场的连续迁移,他的另一部分实践探询现代市政治理下的社会空间,转译那些间接塑造了自身文化心理的社会情境和技术实践。他将这些自发的查验工作看做一种长期方法,以捕捉在信息网络和物质现实在并未远去的时空中不断交叠与断裂的现代性表征,并想象那些失效的,缺损的以及不可追溯之物可能的角色。刘辛夷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和北京。他的工作形态主要包括在地性项目、装置、图像与动态影像。


孟倬司琪 

孟倬司琪1998年出生于辽宁,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现活跃于北京及上海。她的创作通常由文本展开,以影像、观念装置为主要媒介。


童文敏

童文敏1989年生于中国重庆,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童文敏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通过时常简化的或具规律性的动作,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寓言性品格。


徐冠宇

徐冠宇1993年生于中国北京,现居芝加哥。他目前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担任讲师。徐冠宇以他的创作实践审视摄影机制的权力生产,探问个人自由同政治和社会的关系,他的作品是对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载体的西方视觉文化和内化在个人成长经验之中传统家庭环境的复杂回应。徐冠宇的创作常在不同媒介之间来回迁移,摄影、新媒体和装置都是他所涉猎的领域,这也同艺术家作为酷儿的身份意识和往来于中美两国的流动性经验密不可分。


杨迪

杨迪于1990年出生,现居苏州。他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影视摄影专业,2020年硕士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并获得大师生荣誉。杨迪的作品涵盖了影像装置,摄影和绘画。基于对叙事方式变迁的研究,讨论图像和叙事手段对人类的反向控制和影响。他的作品常常从已有的电影,文学,绘画和流行文化中展开,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让观众以新的方式进入这些现有物,使观众站在当下去重新回看,重新阅读和重新思考。


姚清妹

姚清妹,1982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现生活、工作于巴黎和温州。姚清妹的实践打破了表演与其场地之间的界限,常通过对公共空间进行干预,以扰乱其现实和周围环境的规范。她的创作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机制提出质疑,通过挪用和错位的形式来探索象征性形式如何获取或丧失权力。幽默在她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往往以滑稽剧的诗意来揭示特定问题的荒谬性。她的创作提出了抵抗的多种不同方式,剧场表演和干预在讽刺和模仿的滑稽传统交织处确立其形式,同时其架构融合了剧场布景、服装、教学法、图像和文字的辩证法,以及现代舞蹈启发的编舞。



//////////



更多精彩
· 历史和今日的柏林,在这些影像中交叠
· 29年后的今天,柏林墙真的倒了么?
· 柏林墙倒塌30年后,德国人民都拿柏林墙创作了啥?· 关于北京和柏林的“墙”,六位设计师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接力创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