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志成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

探索杂志 2023-04-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外社会科学 Author 编辑部

摘  要随着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加速转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变革、逆全球化泛起、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单边主义逆流横行、周边环境复杂多变和美国全面遏制打压等诸多风险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必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国内与国际统筹、尽力与量力兼顾、有效与增量结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基本原则,通过优化全球治理战略设计、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走向、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全球治理;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西方国家的影响整体性下滑,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转型加速推进,全球治理的主体重心正朝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倾斜。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大趋势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和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仅事关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规则、方向的确定,而且展现了全球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再次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使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进程遭遇空前冲击,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和平赤字、治理赤字、发展赤字和信任赤字有增无减,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诸多重大挑战。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变革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体系转型意味着大国力量加速分化组合,大国关系和地区秩序动荡不稳,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更加艰难。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国际权力结构“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与此相应,近代以来世界权力在少数西方国家之间“倒手”的局面正在走向终结,并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西方国家主导国际政治、把持国际秩序的历史正在发生改变,传统全球治理体系陷入制度性困境,转型与变革成为历史必然。面对这种潮流大势,美国和西方少数守成大国并不甘心接受,甚至任性脱钩孤立,蜕变为全球治理的“麻烦制造者”和国际秩序的破坏者,当今许多行之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也因此面临失序和失效的危险。

(二)逆全球化的发酵泛起

全球化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它的各种消极影响也日渐暴露出来,全球化进程不断遭遇强大阻力。“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全球多边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推进艰难;政治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甚至实行本国至上战略和排外政策;民粹主义强势反弹,甩锅诿过推卸国际责任;等等。这种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的发展不仅破坏国际经济贸易联系,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而且助推了极右翼政治力量的崛起,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给国际社会的和平合作发展和全球治理造成严重危害。

(三)主要大国的战略博弈

国家利益矛盾既源于脆弱的全球体系,也来自地缘政治矛盾或意识形态的相互冲突,这些都阻碍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危机的努力。冷战结束使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毋庸置疑的全球领导者。但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导者地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已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中举足轻重。其中部分国家开始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被认为威胁美国的霸权地位,彼此战略信任缺失,双方的竞争与对抗上升。还有一些国家因领土主权争端、宗教民族矛盾、资源能源开发等问题存在利益矛盾或陷入安全困境。这些矛盾和分歧削弱了全球体系的稳定性,增加了全球合作治理难度。

(四)单边主义的逆流横行

近年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崇尚美国利益至上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漠视国际责任和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其战略和行为霸道任性,给全球治理秩序造成严重伤害。随着经济实力相对衰落,美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更加展露,特别是面对抗疫失责、党争激化、经济下行和种族矛盾叠加的重重压力,一些极端势力为了一己私利大搞政治操弄,不断突破国际关系底线,多次撕毁国际协议,单方面退出国际组织,破坏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多边合作。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客观上提供了闭关锁国的理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暂时中断也助长了单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国际社会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强权与反强权、霸凌与反霸凌的较量空前突出。

(五)安而不稳的周边环境

周边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稳、必争、必保之地,也是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首要因素。“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65页。我国是陆海兼备的世界大国,背靠大陆面朝大海,陆有强国接壤,海有岛链环锁,是邻国和大国最多、海陆边界最长、热点冲突最频繁、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进入新时代,尽管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实力与能力今非昔比,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不断增强,周边安全治理也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是,少数大国对中国周边事务的介入、挑衅和遏制无处不在,周边纠纷矛盾爆发频繁,局部冲突风险增加,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牵制和羁绊更加严峻。

(六)美国对中国的全面遏制

改革开放使中国用4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道路选择,世界影响和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对于依然强调要使美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遵循榜样的美国来说,无疑是难以容忍和不可接受的。随着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美国基于零和思维对中国的防范与恐惧与日俱增,甚至将中国定性为全球最大战略对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政府将抗疫、科技和经贸作为政治工具,污名抹黑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甚而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拉帮结派组建国际反华联盟,蓄意制造“新冷战”,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压制。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打压遏制,阻碍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也增加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困难。

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

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变革,要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基础,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反映了中国真正把推动全球治理视为国际社会大家庭的事,有助于凝聚国际合作共识,为全球治理变革激发新动能。共商就是全球治理事务各国一起商量着办,以平等为导向,充分听取各国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共建就是大家一起携手建设更加完善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合作为动力,各国在全球治理中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享就是各国共同分享全球治理结果,险责共担,损益共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提倡共同参与,共同担当。共赢就是努力实现各方受益获利的有效治理和平衡,寻求利益共享,促进全球善治,实现多赢共赢都赢。共商强调起点平等,共建突出过程合作,共享重在结果同当,共赢旨在目标获益。

(二)国内与国际统筹

全球治理根植并有赖于国家治理,必须以国家治理为基础和支撑。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协调互动和相互制约不断加强,但两者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必须树立大局观、系统观、整体观,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类规则,考虑国内政策的联动效应和传导影响,推动和扩大正面溢出效应。既要通过倡导全球共同治理防止并解决碎片化治理,也要促进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良性互动。特别是既通过加强国家治理促进全球治理,以达至全球善治,又通过促进全球治理深化国家治理,以实现国家善治,进而保障和维护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的有利条件。

(三)尽力与量力兼顾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必然要求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中国兼具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大国双重身份,在全球问题上该负什么责任、如何合理地负责任,都需经过理性评估和慎重抉择。尽管中国正由全球大国向全球强国转变,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中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兼顾尽力与量力的基础上,着眼提供中国方案,主要聚焦规则制定和治理机制创新,不断扩大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都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自身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使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增强具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有效与增量结合

随着全球治理赤字的扩大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愿望的增强,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稳步推进全球治理战略的实施,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协商合作共治,避免急躁冒进。要稳步扩大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拓展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量力供给物质型公共产品,加强制度和理念型公共产品的供给。除了积极参与并塑造全球经济治理,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发展赤字和全球传统安全特别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治理与中国利益攸关程度较高,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点拓展领域。要优先选择西方治理的薄弱领域或全球治理新领域,避免引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误解。在供给制度和理念型公共产品方面,要从特定领域着手,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要从人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以及全球公益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出发,阐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提高中国的全球治理话语塑造力。

(五)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一些全球性问题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对待所有国家既不适当,也不公平。相反,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世界各国应在享受公平待遇的基础上,承担与拥有权利一致的责任,发挥与自身实力相符的影响力。特别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贡献不断增长,它们应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获得更多发言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要为应对全球问题做出贡献,或免去其应承担的责任,而是说要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际、能力和要求。这一原则广泛适用于全球贸易、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人权发展等全球议题领域。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21世纪是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砥砺前行的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时代大势,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义和国际道义一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一)系统优化全球治理的宏观战略设计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首先要加强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维护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为主要内容,系统谋划和完善全球治理战略。善于利用现有国际机制平台,提供中国的合理主张与智慧方案,从物质、理念、制度等层面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反映国际力量变化,改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坚持发展中国家身份定位,在不同议题领域团结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利益相近国家,利用双多边渠道或区域跨区域机制,共同增扩普遍性话语权,提升制度性话语力。推动新兴问题领域的新机制新规则建设,特别是加强国际社会应对资源能源、网络信息、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的机制建设。

(二)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走向

“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新型全球化意味着参与更加平等、进程更有活力、竞争更加包容、发展更加持续、结果更加共享、文明更加互鉴,尤其要消除全球化进程中蕴含的等级化、不平衡和掠夺性等负面因素,通过公正合理的战略安排和规则体制,修正缺乏节制和规制的全球化模式。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中国要更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特别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的互联互通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原则,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持续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合作,是促进全球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将平等性、包容性和公义性置于国家间交往的突出位置,以国际合作的普惠性和共享性取代丛林法则。提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通过加强国际危机管控,扩大大国利益交汇点,增加双边多边关系的确定性,为全球秩序稳定注入巨大信心和稳定性。尤为重要的是,中美都是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两国关系事关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行和世界秩序的稳定。“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中美两国应担负起大国责任,加强战略沟通,妥善管控分歧,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着力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

国家对全球治理的贡献有赖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能力。全球治理能力是国家有效治理全球性问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包括硬能力、软能力和巧能力三个方面。全球治理硬能力是国家解决全球问题、供给全球公共产品的物质基础,包括经济、军事、科技、人口、资源等方面,直接影响全球治理成效。全球治理软能力包括全球治理战略制定、规则机制创设、议程设置、话语塑造、舆论宣传和统筹协调的能力。全球治理巧能力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策略工具,灵巧有效地发挥自身软硬能力,实现全球治理最佳效果的能力。全球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联通性和外溢性,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需要灵巧发挥软硬能力,统筹谋划全球治理方案,系统解决全球问题。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必须重视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增强国际机制创设力、国际话语塑造力和国际制度性话语权。

(五)构建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

“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悉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适应全球治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直接主体,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着中国形象,也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印象。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全球治理的深度融入,中国日益重视全球治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打破学科专业框架界限,加大培养通晓跨学科知识和多国语言文化的全球化复合型人才力度。不断提高相关专业智库的研究质量和咨政水平,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夯实理论支撑和经验基础。借助国际组织实习平台,为全球治理人才创造国际实践机会,增强处理全球事务的实务能力。

(六)深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善治的中国方案,体现了当代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表明,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必须用全球化方法在全球层面团结合作解决,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整体命运与利益休戚与共,倡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元复合共同体,它基于命运共同体本源,超越地理范围、问题领域与政治制度,将理念共同体、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行动共同体融为一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人类主体,凝聚理念共识,设定共同目标,融汇共同利益,担当共同责任,实施共同行动,聚合各国人民智慧和力量,从国家、地区和领域层面走深、走实、走细、走稳,共同促进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信息

吴志成,1966年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文章原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因文章篇幅原因略去注释。

推荐阅读

《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米军:金砖国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选择

陈伟光等 I 混合治理:全球产业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宋建丽:全球治理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性内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