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良知”还是“洗脑控制”: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画皮下是谁的野心?

式微 知著网 2019-12-31

「自我反省本身是一种极其个人、需要时间、强调理解与理智的过程,但“台上激情演讲,台下哭成一片”式的自我表露看中的却是情绪的宣泄,而不是理性的反思,最终很可能沦为一场“表演”或者“作秀”。」

>>>


“如果你周围的人有各种家庭矛盾、事业不顺等,请先扫一下大屏幕上的二维码,进入致良知店铺,一本小红书定价几十元,现在十本只要200元。”
这段话中的“小红书”,特指由“致良知四合院”编撰的一本揉杂了王阳明的心学与国家领导人发言的培训用教材《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这可能是王阳明先生的“心学”被“捧”的最高、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
据其官方网站描述,“致良知四合院”是一个“以致良知为切入点,以中华文化为源泉,以四部曲为精髓,以心灵建设为宗旨,以企业家为主体,以家庭建设为平台的公益文化促进机构。”

▲“致良知四合院”官方网站宣称自己是公益组织

然而在昨日虎嗅发布的名为《争议“致良知”》的文章中揭露,这个号称“完全公益”、“宣传传统文化”的培训机构,实则通过严苛的封闭式管理,让学员当众忏悔,购买、朗读官方教材“小红书”宣扬疾病都是“心病”、学习“致良知”治百病,鼓励搭建“能量场”等方式灌输所谓的“传统文化”,最终目的是通过高额的培训费用、教材费用赚取利益。当国学、中医、企业管理三者被结合在一起,传统文化又被拿来当商业野心的挡箭牌了。
近几年,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国学热逐渐兴起。但同时,各式各样女德班、忏悔式感恩教育等打着宣扬传统文化大旗,做着价值洗脑和成功学生意的现象却也频频出现,让人扼腕。
“国学热”、传统文化为何总成为骗术的幌子?被许多人感受到“不舒服”的“致良知四合院”为何又能在企业间兴盛如此之久呢?
01

狡猾的“致良知”: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画皮

知著君通过搜索“致良知四合院”发现,网站上有关它的报道和通稿的数量之多足以可见“致良知四合院”早已在企业间的打响了知名度,并且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致良知四合院”相关新闻
那为什么鸡汤气质如此明显的“致良知四合院”会盛行这么久呢?
我们来仔细看看致良知四合院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就会知道“致良知四合院”的狡猾之处。
首先第一步,也是“致良知四合院”最核心的教育方式——自我忏悔
“致良知四合院”要求学员们“起心动念,净化心灵”。报道中称,培训的第三天晚上是“反省之夜”,学员们必须面对王阳明的照片在发下的A4白纸上写下从小到大做过的恶事、存过的恶念、说过的恶语,然后将写满罪行的纸撕碎或烧掉。在之后的分享环节,上台的学员也纷纷开始“忏悔”,甚至有企业的高管当众跪下,忏悔自己对公司、对家庭、对孩子的过错。最后老师会总结,“他们的心灵为什么备受煎熬,因为没有学习致良知思想!如果这个伟大的思想传播给更多人,必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
走到这一步,接下来场内的“志愿者”就会售卖高价教材“小红书”和推销“致良知”课程,并强调 “大家买回去送给需要的人,就是福德无量”,“学员们的问题不尽相同,如何从根源上解除烦恼呢?扫这个二维码,继续报名致良知四合院课程”。

▲“致良知四合院”教材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熟悉?这个模式其实与向老年群体兜售保健产品的套路差不多。同样的宣传“产品”有“包治百病”的神效,同样的打“情感牌”,都是抓住人心的柔弱处进攻罢了。差别只不过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健康与情感陪伴的需求更多,因此产品是保健品。而对于企业家而言,人生的顺利与成功是更渴求的东西,因此“致良知”就能“顺利”的神奇功效就显得具有吸引力了,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顺利一点呢?

同时,在为工作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无法很好的平衡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的问题,这是现代工作中的普遍现象。但“忏悔”环节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当一个人上台忏悔自己因工作忙而忽略家庭时,很容易使其他学员产生共鸣。“忏悔”实际上是给企业家和员工提供了一个“泄压阀”,当人们说出心中的压力与“恶”之后,自然会感觉到心里的舒适与安定,达到机构所宣称的“净化心灵”的效果,这是心理学中常见的心理疏导机制,基督教中的向神父忏悔也是基于这种机制,但与王阳明所提出的“致良知”的意义没太大关系。
当然,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错误本是积极的道德修养,也是来自“吾每日三省吾身”的传统教诲。但是当这种自我反思成为面向众人的“哭诉式忏悔”,就有点让人怀疑其中到底有多大程度的真诚了。
与之相似的是常常发生在教育孩子身上的“感恩教育”,当一众家长与孩子共站在讲台上,以痛哭流涕或者跪下、拥抱、洗脚等极具情绪性的行为表达对“感恩”的理解时,其实背后反映的是对“速成式”的教育的期待。

▲感恩教育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曾说“煽情不是教育。这种由极端激发的情感本身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淀为品质。这种煽情的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产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
这一点对于“致良知四合院”的“忏悔”也同样适用,自我反省本身是一种极其个人、需要时间、强调理解与理智的过程,但“台上激情演讲,台下哭成一片”式的自我表露看中的却是情绪的宣泄,而不是理性的反思,最终很可能沦为一场“表演”或者“作秀”。
走到这一步,也有不少人从这种情感宣泄和价值观洗脑的骗局中清醒过来,想要举报或者提出退出的申请。然而“致良知四合院”在这一点上也颇为狡猾。
在培训中,所有人的手机被强行征收,授课教师还会强调讲课内容 “禁止外传,否则会受到圣贤的责罚”,理由是“因为外人内心没有得到升华,根本听不懂我们所讲的圣贤文化,而且容易诽谤我们。”

▲“致良知四合院”活动收上来的手机

除了用“传统文化”包装自己的内容,致良知还利用爱国主义缝制自己的“防弹衣”
首先是教材内容利用国家政策后领导人发言的内容,比如“小红书”《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内容就包括:“通过论述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倡导,得出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心”,进而论述心、道、德、事之间的关系”与“宣传爱国,将领导人讲话贯穿其中”的内容。除此之外,知著君还在官网上收听的教程音频中发现,内容模式几乎都是:领导人讲话+解读四合院版本的“致良知”教义+预期效果
这种用来包装自己的刻意的“政治正确”对传统精神错用误读,成为了两张好用又好看的“画皮”,狡猾的模糊了举报与批评的焦点。
02

“心”决定“事”?传统文化为何总背锅?


其实,“传统文化”的名号被拿来背锅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了。
2014年就被曝光的“女德班”,直到2018年仍然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他们打着“国学”的旗号,宣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女德”。但这些思想诞生于过去过去封建背景下,用现代的眼光看是文化中“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面对“女德班”这类型的国学骗子,破解的办法就是分清什么是糟粕
▲女德班的教授内容
如果说“女德班”拿传统文化“背锅”的方式,是用“糟粕”来替代整体,宣传封建的思想。但是“致良知四合院”所借用的王阳明心学重要的论点“致良知”并不能算作糟粕,而是中国哲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知著君认为,“致良知四合院”借着“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光环,只是取其概念,抛离其背景,简化其完整的逻辑辩证,将传统文化与王阳明的心学误读错用了,属于“甩锅”的进阶2.0版。
“致良知四合院”最大的核心论点就是“致良知”, 并断言出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倡导就是“心”。在其官方网站上的首页上,写着“以致良知为切入点,以中华文化为源泉,以四部曲为精髓,以心灵建设为宗旨,以企业家为主体,以家庭建设为平台的公益文化促进机构”。
▲“致良知四合院”官方网站的介绍
那这“四部曲”是什么呢?据其官网音频讲解提到:“心决定道,道决定德,德决定事四部曲”,“我们就能避免“德不配位,必有余殃”的险境”。最后得出,修心比修道、修德对“事”的影响效果最好,所以劝大家都直接去修心、“致良知”。
但据调查,知著君并没有在王阳明的心学,或者传统文化中找到有关“四部曲精髓”的论述,也就是说,这部分是“致良知四合院”自己对王阳明心学的阐发与解读。
除此之外,不论是“起心动念,净化心灵”还是四合院版“致良知”,其核心都在:“只要学习致良知,人就可以在生活上一切顺利,如果不顺利就是因为自己作恶”这一种简单粗暴的“决定论”逻辑上。
但问题也就恰恰出在了这里。
在王阳明思想中,与“四部曲”长相最相似的论述是“心即理”。王阳明在对程朱理学“道即理”破立的发展在提出了“心即理” ,这也是王阳明心学建构的逻辑起点。但是“即”并不是决定的意思,而是强调二者的“同一”与“涵容”,这又为王阳明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另一个重要观点“知行合一”提供逻辑铺垫。
▲王阳明真迹
有许多人将“致良知四合院”的荒谬归结到了“唯心主义”的问题之上。
的确,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中,都很注重和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提倡个人修养的“道德哲学”。从孔孟的“仁”、到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再到王阳明的“致良知”,都十分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但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意味着“决定论”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修身养性、省察克己、反身而诚之内部的自我完善 ,以及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道德人格的追求,是因为成德成人、成贤成圣一向是中国道德哲学追求的目标和旨趣所在。
不是为了“成功学”,而是为了成为道德上的“圣人”。这种对“道德”的追求,也未曾认为人心的力量具有决定社会结构因素的力量,而是倾向于教授一种如何在各种环境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继续保持“道德人格”。
因此,中国哲学思想的目的也从来不在于“保证达到人生顺利效果”, 而是直接指向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圣人,是一种“实践知识”哲学
将对“致良知四合院”的指责的矛头对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恰恰成为致良知转移目光的一种方式。哲学思想系统一整套有关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阐释世界的方式,并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和决定论来简化,马克思曾经很反对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的庸俗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就是将唯物论简单化粗俗化,忽视了思想与观念在社会中的巨大的能动作用,提出我们要“辩证的看待”

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被粗暴逻辑归结为“唯心主义”的王阳明“心学”而反对它,那其实正是走入了“致良知四合院”另一个狡猾的圈套中,代价正是丢弃了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一部分。
回过头来看,“致良知四合院”所宣称的“心学”决定论颇具有迷信和神秘的色彩,目前的国学热背后似乎也少不了“成功学鸡汤”与“迷信”的阴影。
中医、风水、八卦图,甚至是“阳明学热”,他们通过在传统文化截取关键概念和关键词,抽离思想背景,将传统文化嫁接在迷信思想的身子上完成“赋魅”,在方法上“效仿先贤”,实则树立起空空的个人崇拜,缺少精神内涵。

其实要想“祛魅”也简单,就是把这些“移花接木”的概念与思想都还原到原本的背景和文章中,完整的了解思想诞生的背景和完整的逻辑链条,不过打着“传统文化”的培训机构大多也不会提供这种机会,仅仅是依靠“反复朗诵教材”“手拉手构建能量场”“自我忏悔”进行“灌输式”的价值洗脑罢了。 
03

背后的资本合谋:为何参加主体都是企业?

在整个“致良知四合院”事件中,另一点非常规现象就是参与主体都是企业,上至企业董事,下至企业员工,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大企业公司,比如分众传媒、长城物业、康恩贝、业之峰等。

▲“致良知四合院”官方网站上的活动记录

在报道中提到了,在识破“致良知四合院”的“洗脑模式”之后,有的员工想要退出,却出现企业员工前脚走,后脚“致良知四合院”就有专人给企业董事长打电话声明员工早退。在这样的“辞退”危机下,参与“致良知”培训便成为了一种隐形强制的命令。
企业为何想要员工参与强调所谓的“致良知”的培训?
在一篇名为《拒绝or接受996?职场新人追随致良知四合院迅速适应工作》的“致良知四合院”活动通稿中提到,在知乎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下,“致良知四合院”回答:改善自我情绪的最好办法是提高认知、管理心情。永远不能给自己一个不好的念头,把“笨”这个词换成“勤奋”,更应该在升起与眼前的事情不相关的念头时,及时把心拉回到眼前的事情上来,刻意练习一段时间就会成为一个做事专注,有效率的人。
“没有动力”转换为“勤奋”,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自己有不好的念头”,这种“致良知”价值观所提倡的:个人努力就能获取成功,自己失败是因为自己心还不够诚,不够“善”,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伪命题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证伪,因为它仅提供了两条路,成功是因为心诚,不成功是因为心不诚,而判断心诚不诚是没有确定的、可以计算和衡量的客观的标准的,因此它无法证伪。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这种唯努力论对于员工管理十分有利,因为如果所有的员工都认可“致良知”, 那么提高员工积极性将不用再依靠合理的薪酬制度、人事制度、工作制度,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归结为员工不够有“良知”。
“致良知”在企业间的火热,实际上就是一场打着公益旗号消费传统文化的商人之间的各取所需的资本合谋罢了。
但资本进入传统文化领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说着“致良知”的话,而做着“昧良知”的事。当什么时候不再割渴求知识的人的“韭菜”,不再出现对传统文化的误读错用,国学也许就真热起来了。

参考文献:
虎嗅 《争议致良知》
黄勇,崔雅琴.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J].学术月刊,2016,48(01):49-66.
郁振华.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22-41+205-206.
方旭东.意向与行动——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哲学阐释[J].社会科学,2012(05):131-137.
何静.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J].浙江社会科学,2007(03):120-126.
田薇.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道德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5-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