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域拖油瓶」如何打破地域歧视?

西木 知著网 2021-01-17



作为一个不会唱二人转、不会喊麦,没穿过貂、没睡过炕、也没有海南亲戚的东北人,最近一个网络新词可以说完美诠释了我的心声↓↓↓

「地域拖油瓶」是指那些不符合公众地域想象的人群。例如数学不及格的黄冈人、不会跳舞唱歌的新疆人、不会骑马射箭的内蒙人、以及没看过升旗的北京人。

微博上,全国各地的“拖油瓶们”纷纷赶来拓展词义↓↓↓

△评论摘自微博@语文指挥中心

衍生词汇也应运而生↓↓↓

△图片摘自“老艺术家”

弗洛伊德曾说:“所有的玩笑都意味深长”。今天知著君想聊聊,「地域拖油瓶」的自嘲背后有何深意?

 

01


「地域拖油瓶们」努力打破的,是公众长久以来形成的地域想象,是一种地域认知上的「刻板印象」其实,这种地域偏见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先秦时代的宋国、郑国、杞国就曾是“愚蠢”的代名词。成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朝三暮四的故事开头都是“从前有一个宋国人……”,而郑人买履、杞人忧天则是直接讽刺郑国和杞国。历史上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也都是中原中心视角下,充满地域偏见的称谓。

在国外也是一样,美国的中部地区被吐槽为无趣的玉米地,苏格兰人认为爱尔兰人是乡下人,巴黎将所有非巴黎地区的法国人成为外省人……

△美国地域歧视地图

为什么地域偏见具有如此广泛的存在,甚至成了一种“治不好的顽疾”?

知著君以为,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与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以及媒介的塑造等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这种地域之间的差异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正如俗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人,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的不同,会导致生活习惯、身体条件、性格特征上的差异。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写道,炎热国家的人民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虽然难免有落入二元论桎梏的嫌疑,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对人的影响。

我国的东北地区气候寒冷,食用酒肉御寒的东北人身材魁梧、体型健壮,给人留下豪爽又鲁莽的彪悍印象。而四川盆地被群山环抱,因物产丰富、生活殷实,被誉为“天府之国”,“蜀道难”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地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人喝茶、打麻将的悠闲生活氛围的形成。

其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剧了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碰撞摩擦。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区域之间分工协作紧密,人口迁徙流动频繁。大量人口背井离乡外出工作,在新的环境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成为地域歧视滋生的土壤。洗澡频次、饮食习惯等生活细节上的不同,都可能成为诱发地域歧视的导火索。

我国各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也是产生地域偏见的重要原因。当某个地区具备“经济发展衰落”和“大量人口外出务工”这两项特质后,便很有可能成为被黑的对象。一些当地人把来自经济发展较差区域的外来人员看作是抢占资源、挤压生活空间的侵入者,以贬低的方式发泄对于生活现状的不满,从而获得一种心理补偿。

△网友吐槽: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


02


知著君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Nobody's born racist. Society teaches it.

对于种族、地域、性别等等的偏见,都是人们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习得的结果。“地域黑”人群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可能源于一次现实中在外地被骗的亲身经历,源于亲戚劝说的“离XX人远点”的经验习得,更离不开媒体耳濡目染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末,河南频发恶性事件:洛阳大火事件、郑百文事件、驻马店爱滋病村、原阳毒米、郑州抢银行案等,这些事件在媒体的集中报道下,形成了公众对河南最初的负面印象。今年年初,黑龙江“雪乡”宰客、“黑导游”等负面新闻成为了东北“地域黑”的导火索。

△图片来自南方都市报《派出所高悬打击河南籍犯罪团伙横幅被指有歧视》

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享有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地域,自然获得了更多的控制媒体的话语权,也规避了很多被黑的风险。

在既有的社会框架之下,部分媒体对某些地域符号的大肆渲染,使得一些缺乏理性认知的受众将对个体的负面印象推论至整个社群,地域想象演变成了一种污名化的人格特质,心理学中以偏概全的「光环效应」由此生效。

就在前一段时间,当滴滴空姐遇害案的凶手锁定为河南籍某男子后,抖音上有用户狂开“地图炮”,在视频中公然辱骂河南人。在微博、贴吧等网络平台上,每当事件涉及到某个地域,常会出现“xx地方的人就是不好”、“我就讨厌xx地方的人”之类的极端言论

当非实名、低门槛的网络语境下,这种对于地域的歧视和嘲弄演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在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中,人们进入佯醉状态而避免了道德责任。

△辱骂河南人的抖音用户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最后,公众符号化归类的的地域认知,进一步加剧了由地理自然、经济社会、媒体形塑所造成的地域歧视。

我们习惯基于生活经验对于未知领域进行符号化、标签化的总结。因为这种归类节省了人们面对未知的认知成本,有利于人们应对复杂陌生的外部环境,是一种了解世界的“捷径”。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标签,都是表象的、单调的、排他的。当我们用简化思维把某个人、某件事、某种现象划归为某个种类,贴上我们自以为恰当的标签,很容易掩盖了个体的差异性、丰富性、具体性,甚至演化为一叶障目的偏见。我们在拟态环境的不断重复和确认下,加深我们固有的刻板印象,甚至将其内化为一种无意识的“常识”。


03

面对种种的地域偏见,「地域拖油瓶们」想要表达的,是为家乡正名的期待,以及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的反抗。有趣的是,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地域拖油瓶们」选择了一种有网感的另类表达

首先,「地域拖油瓶」的释义是开放性的、可重构的

因为地域话题广泛的涉及面,使得更多的网友乐于参与表达,丰富其内涵。表面上“我给家乡拖后腿了”的自我花式“贬低”,实际上恰恰是在褒奖家乡,既凸显了自己的独特性,也表达了群体认同。

其次,表达上的迂回策略具有一种反转的喜剧效果。

对于固有的刻板印象,拖油瓶们先是给予了正面的肯定,承认其客观存在,随后用一种自嘲的语气,化解掉自己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尴尬,从而营造出一种反转的喜剧效果。

这种反差的运用其实屡见不鲜,比如电影《疯狂动物城》里的很多笑点,都来自于刻板印象的反用:小小的兔子Judy成了动物城里的警察,反射弧超长的树懒名叫“闪电”。

最后,“地域拖油瓶”这种自黑的“软性”幽默,比声色俱厉的回怼更有效果,也更易让人接受。

2016年,@自黑狂魔唐大夫曾在微博上发起一次家乡自黑活动,得到了大量网友的积极响应,转发4万多次,评论多达8万余条。

知著君还看到了各省人民自黑的升级版,比如,福建人民表示——

虽然我们胡建人的普通发不标准,但是我们的电信诈骗技术领跑全国,半小时内编辑500条不重样的诈骗短信,是我们必备的致富手段。

而且,莆田医院和莆田鞋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特产,为什么你们只关注我们的普通发呢?

 

用抢占道德至低点的方式自黑,让你“无处可黑”。用我的血溅你一脸,你便下不了手。

“自黑”是一种心理防御中的幽默手段,用自报缺点的方式,让他人获得心理补偿,化解对立,进而得到他人的理解。

换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就是:

“我想对你说出我要说的最深的话语,我不敢,我怕你嘲笑。因此我嘲笑自己,把我的秘密在玩笑中打碎。我把我的痛苦说得轻松,因为怕你会这样做。


最后,借用杜骏飞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将接受谁。我们与谁为伍,更决定了我们是谁。

每个个体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是打破地域偏见最有力的证明。

看到每颗星星独特的闪光点,或许是我们摆脱无意识偏见最好的方法。

 

——END——

参考资料:

陈东军、谢红彬:地域歧视的环境成因及对策建议

杨佑文:地域刻板印象的极简主义认知阐释

泰戈尔:园丁集

懵逼的历史:各省人民是如何自黑的

知乎问题:[河南人从什么时候成为众矢之的,被黑被歧视的?原因又是什么?]下用户“杨认真”的回答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