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让知识的错觉伤了你的好奇心

ElfeXu 南瓜博士 2023-03-31

别让知识的错觉
伤了你的好奇心

💡💡💡



你对它们有多了解




自行车和抽水马桶,是你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物品吧?

请拿出纸笔,来做两道题。

题1: 下图的自行车缺了点东西,请补出来。

题2:请画个抽水马桶,从水箱一直到下水道(画前请思考一下抽水马桶是怎么工作的)


画好了吗?觉得难吗?你觉得自己画得对吗?


第二步:

请找出下面这几张图的错误之处。(图片来自ET社群)

前两张图不约而同的,把前轮和脚踏板也用链条连了起来。
抽水马桶这张图,最大错误,是U型管的高度应该要和马桶水面齐平,此外冲水阀门的方向位置也有错,还少了浮标等水箱内物件。


这些错误之处你都找到了吗?回头看你的画作,是否犯了类似的错误呢?现在,你觉得自己对自行车、抽水马桶,到底有多熟悉呢?


(如果你的答案完美无缺,请跳过正文,留言告诉我你怎么做到的!)



知识的错觉




  上面两道题,来自于《知识的错觉》。


元旦我和女儿画回顾2020的图,我想把我们夏天骑行的事给画出来(如下图),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女儿一针见血:自行车架的三角形画倒了。

于是我就在想:那么熟悉、在脑子里栩栩如生的物品,怎么一到细节就抓瞎了呢?然后记起《知识的错觉》这本书中有一个画自行车的实验,我就去翻书,找到实验的图片。书中的大学生比我画得更离谱,甚至专业骑手在这道题上也拿不到满分。


书中还用了整整一页来写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

向上滑动阅览

当我们冲厕所时,水从水箱迅速流入水盆中,使得水盆的水位高度高于排污通道的倒U形最高点。这时排污通道中的空气被挤出,水流涌进。一旦排污通道被水填满,奇迹便发生了:虹吸效应使得水流出水盆,经过排污管并从下水道彻底消失。你甚至可以用虹吸效应来窃取汽油,只需将管子一端接在油箱上,即可从另一端吸走。当水盆中的水位低于排污道的第一个折弯处(U形最低点)时,虹吸停止,使空气流入。一旦水盆中的水被吸走,水将再次被泵入水箱中等待下一次虹吸发生。这是一个精巧的机械设计,对使用者而言简直轻而易举。那么,它真的很简单吗?或许它的确简单到只需一段话便可描述清楚,却又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尽人皆知。事实上,现在你正属于那为数不多知道其中奥秘的人之一。



自行车和抽水马桶的例子,有没有让你觉得,平日里司空见惯的物件,甚至每次使用都觉得其原理显而易见的东西,我们的理解竟是如此粗浅。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值得琢磨呀。




来,琢磨小事儿玩吧!




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值得琢磨,那我们来琢磨些什么玩呢?


第二天临睡前,我帮女儿关卧室灯时想到了一条。

我:“你这个房间真不方便,关灯还得到门口。主卧的灯就可以用门口和床头两个开关来控制,你留意过吗?”

女儿:“主卧?没注意。不过我记得外婆家的就是这样。小时候我每晚都会猜开关朝哪个方向才是关灯的方向。”

我:“那你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

女儿:“与非门?”

我:(! 真是数字时代的娃呀)“……近似于异或门……,不过其实只用开关、电线就够了。我们明天来试着做一做。”


【现在请暂停,试试看用纸笔画出双控灯的电路图吧。如果这难不倒你,再来画个三控灯的?】


第二天,我打开电路模拟器,想给娃演示,却发现根本搞不定,直到在元器件中看到“单刀双掷开关”才恍然大悟,把两个普通开关换成单刀双掷,搞定。三控灯,则需要双刀双掷开关才行(模拟器中没有,我用两个单刀双掷开关代替了)。

(推荐这个网页版的电路模拟器,非常好用:

 http://scratch.trtos.com/circuitjs.html) 



好奇心去哪里了?




上面的故事令我深思:为什么提到双控灯,我女儿想起的是四五岁时外婆家的卧室而非现在的主卧?为什么那时候每晚都想的问题现在却熟视无睹?为什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其实也并不了解日常物品的原理,却也没有提出疑问?换句话说:我们的好奇心都到哪里去了呢?


孩子渐渐失去好奇心,可能是因为ta曾经的问号没有得到回应。而成年人的好奇心的丢失,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把人类这个知识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当成自己拥有的知识。


《知识的错觉》一书的作者曾做过实验,他们杜撰了一篇报道: 

向上滑动阅览

2014年5月19日,《地质学》(Geology)杂志的一篇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岩石的发现,科学家已对它进行了透彻的研究。该岩石与方解石类似,但它能够在没有光源照射的条件下自行发光。该研究的作者雷特诺(Rittenour)、克拉克(Clark)和徐(Xu)已全面掌握了其发光机理。他们详述了矿物的外观特性,并拟订了进一步的实验计划。



对照组的文章和上文几乎一样,只不过说科学家“尚未搞清楚其发光原理”。


读了这篇报道后,读者会认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弄懂了这种矿物是如何发光的呢?实验者请两组读者分别打分,结果阅读前一篇报道的人的打分普遍高于第二组,也就是说仅仅告诉受试者某现象已为科学家所掌握,就能提升他们对自己对该现象理解程度的判断。这就是知识的错觉:我们总分不清哪些知识是内化了的,哪些根本不在我们的脑袋里。


《好奇心》用几个倒U型曲线解释好奇心大小。其中,好奇心与认知程度的关系如下图:

书中说:“当我们对某个对象一无所知的时候,就很难对其投入精力。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想象不出它有什么吸引之处,或者觉得它尺度太大,抑或太过复杂,从而让我们预想到了解它的过程势必会让自己产生挫败感,因此望而生畏。相反,若我们对某个对象已经非常了解并自信可以很好地掌控它,那我们多半也不会有兴趣再去深入挖掘。”


知识的错觉,让我们把人类知识共同体的知识当成自己的知识,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从而渐渐失去好奇。




知识的错觉的利与弊




其实知识的错觉本不是坏事:人类正是靠着集体智慧才发展至今的。世上万物越来越复杂,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装到自己的脑子里,只有善于利用知识共同体,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新的发明创造。


费曼小时候修收音机,会搞明白整个电路,做些改变电子管、放大器顺序之类的操作。现在即便是很有创客范儿自己修电器的人,也常常只是买个同样的集成电路回来更换。至于集成电路是怎么回事,并不需要深究。电压到底是怎么变成计算机里的0和1的,程序员们不知道,写的代码照样支撑着我们每天聊天点外卖。


但“知识的错觉”负面影响也很大。它帮我们节约了脑力,却纵容了大脑的“偷懒”。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引擎更加剧了这一问题。“既然知识随手可得,我们何必花力气去记忆它们呢!”可是,花时间做的远不只是“记忆”、更是理解。文章开头的问题大概已经让你感受到,我们对万物运行的道理理解是多粗浅。而且“花力气”其实一点都不费劲。思考是一种习惯,有好奇心、养成不时琢磨问题习惯的人,并不会比偷懒的人更疲惫,反而多了很多乐趣。



别让知识的错觉伤害了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发展至今的第四驱动力。

早在2008年,Nicholas Carr 就撰文“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引发了巨大讨论。《好奇心》一书的作者并不同意互联网让我们变笨的说法。他认为“那些试图利用互联网来逃避知识积累的人将会忘记如何变得好奇,而那些懂得将互联网作为持续性智力探索的跳板的人,有可能在学校建树更多,在职场也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未来属于那些选择具有好奇心的人。


所以,我们要警惕知识的错觉对好奇心的伤害。经常性的给自己提些问题吧:钥匙是怎么开门的,微波炉是如何制热的……身边万物的工作原理,都可以拿来考考自己——你真的明白了吗?请画出示意图吧/请详细描述一下完整的过程吧,越详细越好。


至于我们的孩子: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就要捕捉他们的问题,仔细倾听并回应。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带着孩子找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可能比答案更有意思。而且,成年人还可以给孩子拓展一些知识,激发ta更强烈的好奇。



最后,再给大家出道题吧。画自行车还可以引出一串问题:

  • 为啥前轮没有连链条?

  • 为什么脚踏正着转能带动后轮但倒转就不能?

  • 死飞和倒刹又是怎么回事?


  • ……

你还能想出多少个问号呢?留言说说吧。(看看我们能不能收集到五十个问题!)



求关注.盼交流


2021.1.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