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谈柯布的启示

建筑畅言网 建筑畅言网 2021-12-19


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还在绘画、雕塑、诗歌、家具设计领域有所建树。他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创作出众多美术和建筑作品,逐渐成为现代建筑界标杆人物,对后世建筑学教育和设计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1
为什么要继续学习柯布?
卢永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我们考察了柯布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到现在,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过去我们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引用的。但现在,我们可能最喜欢引用的是:“建筑是几何体在阳光下纯粹的游戏”。如果去做一个考察的话,可以发现现在几百篇论文的主题词也是各种各样的。
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学习柯布?我想有四个方面:
第一,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Jean-louis Cohen在他的书里总结了柯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柯布是一个百面人。他说,柯布知道怎么通过每一个关节点,去调动他所了解的历史和所有的知识。
第二,重识现代建筑的丰富性。过去我们去讲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时候是比较单一的理解,现在就完全扩展,柯布的学习起到了帮助。
在我的教学里,通过对柯布的建构,能修正我们过去现代建筑教学里的认识里的一些不足。所以重识现代建筑的丰富性,柯布是一个核心人物。
朗香教堂
第三,目的是帮助我们学科的议题可以拓展和深化。
从柯布的研究开始,到柯林罗的研究,再看到现代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的这种关联性的阅读,延伸到埃森曼的研究。对柯布的研究带动了学术的丰富性。
另外就是对柯布和历史关联性的认识,柯布的住宅跟帕拉迪奥的住宅可以比较阅读。但其实我们回到经典,回到他的文本,会发现有大量赞颂米开朗基罗的篇章。他直接把布隆代尔的作品当作《基准线》(regulation line)章节的封面。
第四,作为建筑教师,我们有责任把历史留下的东西,既建魅又祛魅。
柯布有很多侧面,他既是一个建筑师又是一个宣传家(propagandists)。他和吉迪恩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和德国、德意志制造联盟的这些关系也很密切。《走向新建筑》里有的一些图就是从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年鉴里面引过来的。
现代建筑中,柯布以一种先锋艺术的方式把现成品纳入到作品里。但实际上这与传统和世俗的生活,其实是有冲突的。这个冲突其实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的去解决,其实柯布就展现了这样一个特点。
我们的研究有一个困惑:怎样建立独立思考?目前,我们仍然要依靠大量西方的研究来发展对柯布的研究。
柯布留下的遗产,其实并没有原创、创造很多东西。他的最大的特点是能把所有的东西以超越各种学院的框架,将其联系起来,创造这个时代的新的事物,这是他最有力的地方。
2
孤独、矛盾的结合体
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创立人、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在其人生最为“锋利”的学生阶段,王澍却将柯布西耶奉若神明,称其为影响他最大的建筑师,在《死屋手记》中随处可见对柯布西耶作品及其建筑思想的引用。
王澍回忆道,他对柯布西耶最早的印象来自于杨廷宝先生讲述的一个小故事。上世纪20年代杨廷宝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游学欧洲期间访问了柯布西耶的工作室。事务所里面只有三个人,门口一个女打字员在那打字,此外还有一个助手,不大的房间里堆满了模型和图纸。在展览中也可以看到他最后住的那间小屋只有17平方米,可以想见柯布西耶是一个非常朴素、孤独的设计师。
勒·柯布西耶每年8月度假的摩纳哥木屋
(Cabanon, Roquebrune-Cap-Martin 1952)
在王澍眼中,柯布西耶是一个矛盾的建筑设计师,身上有两种思维或者说两种血液。一方面他是一个瑞士人,瑞士风景优美,没什么大建筑都是一些小房子。柯布西耶一生中都存在这种矛盾,在《东方游记》中看到的是他对地中海传统城市、村落的兴趣,对自然风景、人文民俗的兴趣。生活的尺度从来都是小尺度,没有大尺度。另一方面,柯布西耶长期在法国生活,法国有大尺度建筑传统。所以他身上也沾染了这种雄心壮志,雄心勃勃地追求大尺度建筑。在那个时代追求新城市新建筑是一种狂热,柯布西耶也卷在那种狂热当中。
摩纳哥度假木屋
王澍戏称柯布西耶是造成今日中国建筑困局的“背锅侠”。拆毁古建筑,兴建高楼大厦、宽阔大马路的这种模式,基本就是他发明的。因为柯布西耶出过一个著名的城市规划,就是“光辉城市”。他计划把巴黎市中心的古建筑大片拆光,造成高层建筑和大马路。这个梦想在巴黎没有实现,在中国实现了。
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1924-1925)
“光辉城市”理念是建立在“三百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和“瓦赞项目”的基础上,是平地起新城。特点是尺度特别大,单体建筑的体量也大,底层完全架空,同时,城里面只有少数建筑类型,并且依功能进行明确的分区。城市边界清晰,没有郊区,没有商业性的街道,整体密度极高,地表是个连续的大花园。“光辉城市”的理念一直是毁誉参半的,柯布西耶自己其实也并没有亲眼见证任何一座光辉城市的实现,只有马赛的单元居住体“算是其中居住建筑的一个片段”。但世界各地区模仿光辉城市的时候,往往只看到它的社会价值,以为是对人口聚居的一种技术性的解决方式,而没有看到它艺术性的一面,因为艺术品是很难复制的,而且柯布西耶希望惠及的对象——普通居民,对建筑师在这方面的用心往往是视而不见的,这个世界上还是实用主义者居多。所以,在模仿中,光辉城市的精华部分流失了。
“柯布西耶身上一直是有两种东西矛盾着的。他没有必要对中国眼下所发生的一切负责,是我们选择了他的其中一条线索,这是中国人的选择,并不是柯布西耶的选择。”王澍表示,他希望中国建筑师能重新研究柯布西耶,而不是简单模仿他的语言过后简单的放大缩小,这是没有意义的。
3
柯布西耶如何影响日本现代建筑
2019年4月,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举办了聚焦瑞士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早年创作的展览——“勒·柯布西耶和纯粹主义年代”。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与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以及德国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并称为现代建筑的四位大师。
举办此次展览的国立西洋美术馆是勒·柯布西耶在日本境内唯一设计建造的一座建筑,由柯布西耶的三位直系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共同实施完成。它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并被选为 “勒·柯布西耶对现代运动作出杰出贡献的十七座建筑作品” 之一。这座美术馆参照黄金螺旋线的样式,可以如鹦鹉螺一般从中心无限向外延伸。当需要扩建的时候,它就可以把原有建筑向外侧扩展,如此实现了柯布西耶“可无限生长美术馆”的概念。
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
师承柯布西耶直系弟子前川国男的建筑师丹下健三(Kenzo Tange)在日本现代主义建筑领域建树颇丰,而他的弟子们又形成了“新陈代谢派”,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概念,并采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1965年,从东大毕业、初出茅庐的伊东丰雄进入“新陈代谢派”代表人物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的事务所工作,并在那里才逐步确立起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他还曾与坂本一成(Kazunari Sakamoto)共同组成了柯布西耶研究小组,专门研究柯布的多米诺系统并试图改良。
伊东丰雄的弟子、知名女建筑师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也是通过研究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尤其是其中对曲线的运用,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由此可见,柯布西耶对现代日本建筑的影响是深远而持续的。
勒·柯布西耶《打开的书、烟斗、玻璃杯和火柴盒》(1918)
事实上,柯布西耶所倡导纯粹、抽象、平坦的理念,以及他倡导的建筑的“合理性”都对近现代日本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1930年代初期,很多日本建筑师就开始模仿柯布西耶建筑图面的画法,并直接引起了日本建筑界的图面表现革命。当时活跃在日本建筑界的安东尼·雷蒙德(Antonin Raymond)等人也纷纷开始将自己的设计转向柯布西耶的风格。
究其原因,北京希加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筑学博士程艳春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建筑师们在当时也认识到了建筑的合理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因为柯布西耶的建筑形态和画面让日本建筑师们倍感亲切 —— 柯布西耶的轴测图和日本的大和绘很相似,其作品也和日本传统建筑桂离宫有相似之处。
奥占芳设计的住宅兼工作室(1922-23年)
勒·柯布西耶为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设计的展厅(1925)
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曾两度前往巴黎拜访柯布西耶并在东京大学任教期间出版了《柯布西耶全住宅》一书。甚至他还将他的爱犬也命名为“柯布”,可见他对柯布西耶的喜爱。他评论柯布西耶的作品说:“通过这些住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巨人奋斗的苦恼和创作的纠葛。这对于生长在信息时代的年轻学生来说,是一次新鲜的体验。”
4
柯布一生没有干过浪费的事情
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
我们很难仅从柯布的建筑创作来把握他的思想,要从绘画、写作和建筑创作三位一体来理解柯布。
柯布首先是一个“人”,他一半的时间用来绘画,一半的时间用来建筑创作,因此绘画可说是占据了他的工作的十分重要的部分,为建筑创作积蓄能量以及带来灵感。
柯布热爱运动,也亡于运动,死前他正在海边游泳。这是一片比邻摩纳哥的法国海岸,有非常漂亮的地中海环境。地中海的气质、气候与意象一直对柯布的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艺术对决》这部电影讲述了Eileen Gray 设计的E-1027,这座建筑涉及到柯布的往事。柯布为其添加了许多壁画,主题仍然是女性与自由。柯布为这个房子边上的海星餐厅设计了个五间房的营地宿舍,换来了一块地盖了他著名的“小屋”,3.66米乘以3.66米大小,体现了他的“模度”(Modular)思想。他一直在推崇这么一种极致的、系统化的居住模式。
他一直将人理解为平等的人,也从人的尺度来理解世界。无论东方西方,古代的度量衡其实皆与人相关。柯布发明了一种叫“模度”的概念。
模度:直角轨迹 + 黄金分割 + 人体尺度
柯布的模度基于斐波那契数列——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F (n)=F(n-1)+F(n-2)”。当他找到人体基本尺寸中的斐波那契数列关系时,一种红-兰系列的模度尺产生了,不仅仅可以用于尺寸推敲,还形成了对空间的有效控制。这种模度可用于图板游戏,“我们取一个方形,自娱自乐,根据“模度”的尺度来划分它,这是一个没有终结的游戏。我们还可以自娱自乐去审视哪一组是最漂亮的。又比如:101个图板中,他们中的每一个又生产48个图板,在这4848种组合里,我们可以根据审美品味、项目计划、形势要求等去选择合适的。”柯布曾经还想过将这种发明工业化,使其变成一个更有效的工具。柯布这个体系不仅向上是无限的,向下也是无限的,试图将精微的事物与宏大的事物结合起来。
战后柯布做了一个房子Maison Jaoul,与他战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它是为一对富人父子俩做的住宅,体现了柯布对模度的应用。它由两个模度构成。一个是主空间,3.66米宽;一个是副空间,2.26米宽。从外部看来这个房子也许平淡无奇,进入之后你才能感觉到空间的合宜,你会觉得自己是这个空间的主人——有一种人体被放大的感觉,整个人会感到放松。而不是像普遍认为的那种以更大的尺度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对世界的占有。因为3.60米几乎是我们目前住宅起居室当中的面宽最小尺寸了,一般我们会大于四米五、五米,甚至更大。已经习惯了目前的居住方式的、尤其是适应了中国的模数标准的我们来反观这个房子,的确会收获许多感动,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房子。另外一点,柯布非常注重各种各样的手工艺的运用,他的拱并没有用模板支撑,反而是运用西班牙平券技术,用平砖砌成薄拱,砌完之后再灌混凝土;柯布也非常能够拥抱最新的工艺,它的窗户是最早使用双层玻璃的窗户。此外,它的色彩系统也十分精彩,使用了他新近发明的色卡体系。
柯布于其居所绘画
柯布批判了工业革命后郊区化的花园城市模式,认为人们应该在城市核心区生活。他提出了“光辉城市”理念,这是一个立体的城市空间系统。一个好的建筑模式其实能释放出非常多的自然能量。二战后一个很好地体现其城市和住宅理论的作品是马赛公寓。马赛公寓旁边现在也有很多山寨马赛公寓的建筑,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柯布的建筑永远不可能是一个细部,而是一个整体,那么从马赛公寓来看,它看起来像一个人体,有脑袋、身体并且底部与大地接触,每个部分都有一种诗意的表达,并且表达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社群的关系。
柯布的一生没有干过浪费的事情,他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互相迭代、互相积累。我们从此处还能追溯到柯布很多城市规划的思想,也许并未在城市的尺度实现,却在一些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实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持不懈、不依不挠的精神。
5
母亲的家 Villa Le Lac  (1923)
琚宾 HSD水平线空间设计创意总监
有那么一所房子,不大,正好。建筑面积七十来平方,算上院子,也就占地两百平米。在湖的北岸。对岸是山,连绵起伏。于是风水很好,风景一年四季也很好。
因着是狭长的占地形状的关系,房间内一直都充满着阳光。庭院外部大多是矮墙,及膝,仅仅标识着这院落与外部的界限。这样,跨过墙,便到了湖边,或垂钓或散步或放空,或什么也不干,都很方便。这样,无论停留在房屋里大面积的窗户旁的哪里,都满眼皆是画了。
“如果四面都是四季常在的美景,时间长了,就会令人觉得疲惫” ,于是,便有了高墙的设计。用来“遮挡来自北向和东向的视线,部分也包括了南向和西向”,并任由着藤叶蔓延开去,缠绕成厚厚的绿墙,在庭院的那一隅投下会不断变幻边缘的阴影。
而“一旦美景常在,人们便不会‘再见美景’了”。这样,为了让美景更具有价值,他用一定的比例去限制它,用墙体遮拦它。并“在要害的点上开口”,在绿墙的中间掏了个不小也不大的窗,下面放着石质的桌子和木质的椅。透过窗,能看见平静湖面上的阳光,看见各式的水鸟,看见远处有着常年未化的雪的山脉。怎一个一览无遗。
院里种着棵怀抱粗的泡桐树,盛花的时候甚是壮观,暗暗地微香。叶密而大,于是绿地上的光斑便零零碎碎,映着那草一起明媚、一起随着风摇曳,翠的让人感到恍惚。——以上,便是这房子外部的自然及人为设定的环境。不用谈及那房子本身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都只会让人感到舒适、宁静、自然。
这所房子叫“小屋”,这样命名并选择在此设计房子的那个人说过句很有名的话:“住宅,应该是产生幸福的场所”。这房子,是建给他的父母的。而后的一年,便只剩下了他的母亲独自居住。没到过中国的他应该不知道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但同样的惆怅与追忆想来是相同且不可避免的。还好,寡居的母亲在这“小屋”里一直生活到了期颐之年,想来在当地也是难得的长寿。
正门的门把也在正中,里面有机关式的链条连着正常的门锁位置——省力,并且更加方便。进去后是满眼的窗,十一米的惊人长度。有钢琴,可调节长度的餐桌,还有隐式的屏风。
“母亲”的套间与起居室仅用一块布帘相隔。角落里,是他少年时期设计的裁缝桌。很多设计类工作者都因为种种原因回避回头看过往的作品,而他也许是少数,又或者仅仅只是恋旧。穿过浴室的门后,是杂物房,然后又有门,是与厨房相连的洗衣房。连着用于晾晒的院子。通过厨房,能直接到达锅炉房和客卫,续而又可以回到了玄关。——整个空间布置近乎玄妙。配合着忽明忽暗的天光,让人感觉似乎永远有扇门,而后有新的空间,然后延伸再延伸……
这样一所房子,有小狗的专属平台及狗窗,为的是让“狗在平台处正好可以看到外面路上行人的脚”。控制窗子开合的转动装置都在建筑外部,为的是不会因为开合让冷风渗入房间中。这样一所房子,屋顶覆盖着若干公分的土,种植着野天竺葵和勿忘我,这样便能控制好屋内的温度……也许只有离开建筑或建筑环境本身,才能看清楚此建筑本身的真正含义。
正好的大小,合乎环境的姿态,是其多方考虑综合思考的结果。房间不需要太多的功能,适用为佳。景色好,却也适度限制,谦和内敛。十一米的南窗的大尺度,更多体现的是对湖水、对自然的亲近,而并非强烈的拥有独占。流动折回的局部构造,也并非炫耀技巧,实为协调老人的心境。庭院对应着建筑的布局,两者之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多样性和流动性。从根本上也是为了老人在使用上的舒适性。
这小屋背后的故事已不用在此补充。房子建造的那年,正是他《走向新建筑》一书出版的同一年。切除所有不需要的空间,追求最小限度的住宅, 这正是这所房子的目的。而建筑其最终呈现的状态,理应就是居住者在其中自然反应出的状态。空间中弥漫的空气,空气中又充满着的温暖、自在和爱——这都是能够在这个半个世纪前的小屋内亲身感受到的。整个空间极其清淡,空间中的韵律和色彩与外部环境协调的也几近让人忽略。而将这设计的“平凡”,与国人当下徘徊在形式与标榜中的刻意表现出来的炫,并排对比,前者所展现的诗意及高度已无须赘言。
6
柯布将自己放逐到境界之外
承孝相,履露斋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
佛罗伦萨的一个封闭修道院是柯布西耶20岁时旅居的地方,独处生活的空间很让他感动。其中的小房间为修道者提供居住和生活,入口只能从外面打开,旁边有提供食物的窗口。室内非常朴素,很多修道者一生都在此独处。柯布西耶回来后画下了修道院的图纸,并从此开始思考公共和个人的问题。
柯布西耶住过的勒托罗纳修道院
柯布西耶终于到达了神父提到的勒托罗纳修道院。这是一座被树林围绕的建于12世纪末的修道院,现在虽然已经成为废墟但依旧可以举行弥撒。入口的门很小,强烈的光线后就是黑暗的空间。它的地面、墙面、顶棚全部由石材堆砌而成,没有任何多余,仿佛每一块石头都是为此而生。柯布西耶漫步在回廊中感到十分震撼。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我认为这个音乐是缓慢流出的。
拉图雷特修道院
柯布西耶深受感触,并让和他长期合作的摄影师Lucien Herve进行了拍摄,这些照片被记录在《Architecture of Truth》之中。柯布西耶参观修道院之后留下的感想被记录在序言中,“这里不需要增添任何东西,已经达到了建筑的最高境界,这是最真实的建筑。”之后柯布西耶设计了拉图雷特修道院,他回归到了直线。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形式与勒托罗纳修道院非常相似,但没人评价过这是一种抄袭。我认为这个修道院是柯布西耶的最高作品,他找到了对古典的敬畏,并再次将作品更上一层楼。我去了很多次,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受。去年冬天我又去参观,回来后我写下了《默想》。
柯布西耶自宅木屋
柯布西耶留下伟大建筑的原因,是他已经将自己放逐到境界之外了。在设计修道院的同一时期,他设计了自宅——一个14平米的小木屋。在这14平米中,他拥有了所有他需要的空间和生存设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个小木屋成了他最幸福的空间。
妻子去世之后,他移居到地中海畔,最后因为心脏问题而去世。在妻子的墓址旁边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墓碑。在去世前一个月,他在笔记中写到,“是的,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思想。”
 
参考资料:
1 柯布在中国——中国现代建筑成长的一个侧影,UPro同济尚谷
2 柯布西耶:一个矛盾的共生体建筑师,美术报
3 柯布西耶如何影响日本现代建筑 在东京回溯“纯粹主义”的诞生,艺术新闻
4 王辉:师承——多西学徒期间的柯布,PSA讲座回顾
5 《母亲的家》-柯布西耶,琚宾新浪博客
6 承孝相:将自己放逐到局外的人之风景,UED

- The end -

联系我们
投稿:editor@archcy.com
网站:http://www.archcy.com/
微博:@建筑畅言网
微信公众号: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延伸阅读

畅言精选
建筑畅言网2019年第十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结果重磅揭晓
2020年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第十一届)正式启动!
广州建筑“网红”,是丑是美?
最新欧美被动住宅设计亮点
日照分析,你做对了吗?
有哪些“撞脸”建筑?
建筑师眼中的好户型
学习空间设计甄选
装饰混凝土的“花花世界”
为居家隔离增色,查收这份活动手册
2020普利兹克奖授予两位爱尔兰建筑师
木质建筑的春天
与时间赛跑,跟踪各地应急医院建设
2019乡村振兴建筑人物
2020 室内设计趋势
2020 建筑趋势关键词
2019最受关注的文化建筑
不容错过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住宅杰作


畅言专访
【畅言专访】周文君:暖心新居背后的生活设计师
【畅言专访】疫情形势下的建筑师思考
【畅言专访】NBBJ恩比建 David C. Duff:倡导灵活应对未来变化的医疗建筑设计
【畅言专访】Perkins+Will董事 Jean Mah
【畅言专访】毕路德创始人 杜昀
【畅言专访】邝宝麟:可持续、BIM“先锋”迈入VR时代
【畅言专访】维思平创始合伙人 Knud Rossen
【畅言专访】Aedas全球设计董事 温子先
【畅言专访】CallisonRTKL 副总裁湯青女士及清华大学的徐卫国教授
【畅言专访】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胡越
【畅言专访】丹麦Ramboll安博集团董事 Hanne Christense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