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一个线下“加分”的人

张海露Eric 张海露Eric 2024-04-30

1.

这个星期读 Writing Tools,里面有 55 条写作工具,我模仿这个书名,写了 20 条有的没的。

没这样写过,那就试试呗——把这个作为第一条是想说,想试试,就试一试,在模仿中找到自己。

2. 

我公众号的排版参数:字号 16,左对齐,两端缩进 16,行间距 1.75,字间距 2。

为啥?模仿、调试,最后选一个自己看着舒服的。

3. 

警惕「其实」这两个字。「其实」有时自带了对他人的否定和好为人师——「其实你可以这样...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我自己用到「其实」时,十有八九会换一个说法,比如:你这样做的考量是......如果是我,我可能还会试试......

4.

如果觉得自己「书荒」,我想要么是不自主的装x,要么是兴趣和视野太窄。警惕书荒,也别怕读到烂书,在阅读中提升选书和读书能力,在和书籍的关系中看到更多自己。

5.

翻到一篇 2015 年写的文章。当时有位读者吐槽我写了太多英语学习方法,没有笔记。现在看,我会总结为学英语可以分成两派。

一类是笔记派。看他人给你整理好的词汇翻译例句,给你挑好的精选段落,你需要的就是去做,就像是小时候老师给我们留作业一样。知道去做什么,心里就踏实了。

一类是方法派。通过观察现象总结问题,寻求更优解。我也写过很多篇学习笔记,然后我发现这样写下去已经是我的舒适区,我想要做更难点的事,更主动的做点事情。我要从做作业变成留作业那个人,甚至要挑战作业背后的教材和大纲要求。

我从小就不做作业,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尤其是那种暑假作业,没有反馈,效率也太低。

笔记派和方法派都属于行动派,它俩也是互为磨刀石。如果你是笔记派,多一些主动总结,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如果是方法派,多写实践验证,日积月累。

有没有进步,你自己心里有数。变强,持续进步,是王道。

6.

很多事情,没法教,只能学。越努力,不一定越幸运,但抱怨吐槽也不会让一切好转。接受一切,允许一切,做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可能我们彼此能做的,就是多聊一聊吧。

还是那句话:你的状态最重要。

7.

突然想到一个名字:装腔做事。

学语言是在寻找、构建自我在,少不了装腔,模仿的本质也是在装腔。学语言的终极目的是做事,在做事中自我觉察主动选择。 想到就把播客 How to English 改成了「装腔做事」——敢于装腔,主动做事。

8.

做社群做自媒体,最大的动力是把它们当作学习工具。「完成驱动」遥遥无期,「项目驱动」每一步都是进步。

9.

"Don't aim to be the best. Be the only."

10.

小鹿一早起来让我帮她打一张画自己涂颜色,她选了张 follow your dream。她问我:Daddy, what is "follow your dream"?

我说:Say, your dream is to be an artist, but it's hard, and many people tell you that you'd better do something else, like being a teacher. If you follow your dream, that means you listen to your heart and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be an artist.

我接着用玩具类比,说你看这个玩具是你的 dream,它要跑了,你会在后面追它。她说是不是如果你特别喜欢你的玩具,当它跑走了,你要去抓住它。

是呀!

刚刚下楼,我逗她,你跟妈妈说什么是 follow your dream,也告诉她好吗?她说:Don't listen to anybody else.

11.

口语学习的本质是观察模仿和日积月累,最底层是好奇心和真诚。只是在用词和语法上下功夫,到头来只是把一句尴尬的话用另一种方式呈现。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除了交流功能,语言带来的自我觉察是一切灵感来源和做事动机。语言是多变的,自由的,这种自由来自对束缚的觉察,这样看来学语言的目的又多了个维度,更放松,更自由。可以放松地理解自己的执拗,可以自由地看待限制。一切变得更平衡,环环相扣,内耗变成内燃机,评判变成指南针。

12.

刚想:如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我想每天的时间都在读书、写作,那该多好啊。

然后又想:现在不也是在过这样的生活吗?为了养家糊口我需要工作,需要做事、与人沟通,这本身就是阅读和写作的一种形式。我想象的那个状态并不存在。人总是得到一些,失去一些,稍有应激,惯性就劝你活在过去和将来。

我已经很幸运很知足做现在做的事情,我只是想做的太多,想任性地打破平衡执迷不悟。做什么事情并没那么重要,关键是怎么做。最强大的选择是接受一切选择,然后提醒自己会有选择的、要平衡。

13.

学任何事情,第一步是正其心。尊重人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每一个苦苦坚持后有一个更强烈的爱自己。

承认我们都会「脑袋伸进来,脚还在门外」「没那么容易想学新东西」。学习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愚蠢,并且相信自己可以进步,允许自己改变。Old habits die hard. 学英语现在看来是三分练七分心,心还没定,随时会准备跑。

14.

相比较做什么读什么,我更看重为什么。做有点难的事情,开始会慢一些,但这是成长的捷径。当大多数人在想时,去做;在大家都在做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

触动、思考、行动,尝到了甜头,慢慢就不需要什么意志力苦苦坚持了。

15.

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内容好,流量自然就来了。

但什么是内容好呢?我想首先是自己认可的内容,是自己想做的,其次是能帮到更多人,最后是有更长的长尾,至少一两年后再看依然自己觉得认可、对他人有价值。创造这样的内容,需要把 ego 变小,提升审美和能力。如果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自己的内容好是读者/听众眼光不行,可能是自己过于自信,把自己看得太重。

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内容,流量来了又如何呢?算法推荐给你带来流量,数据好看了,然后呢?有没有吸引到自己想吸引的人?有没有因为这次的数据不错从中学习,能够保持这个水准?

刚开始做自媒体,要辛苦一些,用尽全力去做好内容。你只是随便一想,随便一做,是做不长的。为了做好内容,反过来持续提升自己,哪里不会学哪里,这样的自媒体更健康。核心还是相信 character 而不是 personality。既然决定开始了,那就看得远一点。

16.

学英语带来的一个重要自我觉察是「翻译意识」。

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可以用翻译检验,如果能用两种语言清晰直白的表述,应该就清楚了。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说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偏好和 mindset。

比如 I’m sad. 和 Sadness is with me. 意思差不多,但主语不同,所呈现的状态也不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引入这个「翻译意识」,当脑中出现一些自我评判时,把它翻译成另一种可能的说法,这样就有了一波看见、感受、脱离、旁观,那个死循环也有了出口。

17.

自由不是拥有了什么。拥有的一切会反过来拥有我们,可能是舒适、是瘾,是离不开、放不下。

自由是去想去的地方,有想做的事情,自己选择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哪里。自由是超越自己。自己只是我们的一小部分,知道自己很重要也知道自己没那么重要,会轻松一些。

18.

做事情启动难,可能是对自己有太多期待,希望做「好」,但什么是好呢?自己也不知道。

我当然希望自己做「好」,同时也会告诉自己:别有什么期待。相比那个理想结果,我需要的是「想做这件事情」。开始了之后,别管结果如何,我要「做下去并且不断通过调整让自己享受做下去这个过程」。注意,做下去,和调整到让自己享受这个过程,两者都很重要。

24 岁时我想做一件事,于是开始写我的英语学习笔记。9 年来,平均每两三天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完全无需坚持。没想过非要更新非要写。我就是想做,想练习,想进步。

我写得好吗?我做得好吗?不重要了,好不好又如何呢,我认真地做了。它一步步带着我写下这段,然后神奇地被你读到了。你看,多好玩。

19.

做一个线下会「加分」的人。或者,至少不会减太多分。「加分」的是无处不在的爱自己,做自己。

20. 

我的一切都来自我对迷茫的探索,我和你一样没有答案——选择了持续成长,所有的答案都只是阶段性的自洽。

谢谢你读到这里呀!

猜你还想读:

· 不推荐任何让阅读变得更简单的工具

· 你为什么不写更吸引人的内容?

· 改变和进步的根本是自己做选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