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少即是多”

2016-12-14 张海露Eric 英语学习笔记

《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少即是多


北外文秋芳老师在《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中提到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的局限性:


Krashen过分地强调外部语言输入的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本身才是学习主体这一根本性因素。从认知的观点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被学习者成功地吸收。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与语言环境互动,通过对外部语言知识的重构将语言输入内化的结果。按照注意力资源有限论的观点,人类大脑认知注意加工机制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认知负荷过载(cognitive overload)会导致学习者不能总是成功地处理和使用所有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本人对语言输入的吸收起了关键的控制作用,语言知识只有被学习者吸收并转换为相应的语言能力才能被认为是成功地习得该语言。


这段话提醒我们一件事:要诚实、踏实的学,做有用功。你每天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又感觉什么都记住的时候就要警惕自己的学习姿势是不是存在问题。怎么检测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在学习呢?我们可以利用recall来自测。你读完了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能不能在不看文章的情况下复述它的内容(中英文都可以)?你今天背了10个词,能不能想起来都有哪些,例句是什么,能不能立刻造句子出来?如果不能的话,你只是混了个眼熟,下次还是记不住 -- 为什么单词总忘?因为你从来就没真正记住过。


在我的读书群中,我建议大家每天的读书笔记有三部分:整理5个表达,迷你英文summary,还有一段中文的感悟,试图用这种方式来保证阅读的输出。有人问:只整理5个表达?太少了吧,看到不认识地词就想记下来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只记我们想记住的词。“想记住”说的是你碰到一个表达或者句型的时候会不禁赞叹“写得好”,“要是我我就会写的很啰嗦”,你心里会想“下次我写到xx话题的时候要是用上它一定很恰当”。自己记了5个表达,再看几个他人的笔记,若是有重复的词的话就加深了印象,若是别人整理的5个词和你不一样,你也学到了新东西。


这样的话就可以排除掉一些不认识但是也不需要记住的词,这类词一般都不重要。不要担心自己会有什么损失,错过了一些好词好句,因为该记住的你早晚都会记住,需要一点缘分。例如我们在读《1984》的时候,dingy这个词就反复出现:



善于利用检索功能


遇到第一次时我没有查,第二次时觉得眼熟,第三次的时候查了一下,就记住了,而且会记得很牢很久。这个词在哈利波特系列的2,4,5,7中都出现过,在Catch 22这本书中也出现了3次,每见一次就加深了一次印象。


那可不可以一次记6个词呢?记10个行不行?当然行。我提供的是一个学习的思路,少即是多,从少出发去深入学习,利用环境刺激记忆。每个人的水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具体的做法可以进行调整。


另外提一下Elissa Lee Newport提出了一个Less is More Hypothesis,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儿童学习语言比成人学得好。




有广度才有深度


如果你也25岁左右中我和大家分享了这样一段:


Mini Habits的作者Stephen Guise说Overcommitment Killed The Cat,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倒不如一次只要求自己做一个俯卧撑,然后每多做一个就是bonus这个思路来让自己行动起来 -- 把小习惯变成惯性,以小胜大。


这种做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很容易让人产生惰性,真的每天就只做一个俯卧撑,而不是利用这种心理机制刺激自己完成更高的目标。这在英语学习中也同样适用,少即是多不是每天只学一点 -- 而是说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不断的积累逐渐提高学习的深度,最后达到一词一世界,一句见人生的赏析水平。


上面和大家提到了只积累5个词的做法,它的前提是这5个词不是随便找的,而是在阅读了20多页后筛选出来的。我每天(有时候会偷懒...)会分享几个我认为大家会忽略的地方,这个尤其难,例如在我们现在读的The Kite Runner中我和大家分享过:


  • He asked me to come see him.


这种两个动词连着用的情况口语中很常见,尤其是go, come这种小词,例如我们会说go grab a bite,去吃点东西。


  • I wondered if he longed to meet her.

  • Did he ache for her, the way I ached for the mother I had never met…


long to(加动词) 和 ache for(加名词)都是表示渴望。另外注意longing这个词可以表示渴望(名词)。


  • Ali turned around, caught me aping him. (ape在这里是熟词生义,“模仿”的意思)




再例如,练习发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我的个人经验是,不求多,把一句话练到极致。若是把这句话掌握了,就掌握了它的模式,可以灵活地套用在别的句子中。



屠蓓老师在《英语语音》中介绍了22条重音模式,踏踏实实地把每一句练好对英文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极有帮助。例如I've 'eaten them all. 中,重读音节是eaten的前半部分,辅助表示时态的have被缩略了就要弱读,I've被算作了一个音节,可见它的速度之快;这里没有重读them,因为如果不是特殊原因的话我们不会重读代词。掌握了这个模式,我们就会读we had to do it了。


这里面还有一些细节。eaten这个词的音标是/ˈit(ə)n/,ə这个音不读的话就是tn,在n前面的t要变成"held t"(也叫glottal t),只做口型不发声,直接念n的音。AAT上有专门的练习:



在We had to do it.这个句子中,要想让句子听起来更流畅就要有弱读和连读,这里的to弱读成t'(元音不读了)。do it中,一般情况下以o结尾的词后若是元音我们就可以连读,中间加一个半元音w, do it就变成了/duwit/,注意这个w不是真正的w,它的发音比较轻。


昨天刚教学生的课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第一个对话是这样的:




popcorn这个词中有p和k,两个都是爆破音,它们碰到一起的时候前面的p就要失去爆破,只做发音的姿势,刚要发出时,立即发出第二个爆破音。some/sʌm/会弱读成/səm/。


见多识广注意积累,时间久了简单的东西也能练出点名堂来,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少则多,多则惑。有广度才会有深度,然后再从一个点出发开启学习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