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厦大学子最高表彰,这位95后的青春在发光!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2024-05-27





青春,可以是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也可以是在实验室里孜孜探求、在田野上仰观俯察……青春是一种进行时,它有万般模样。你的青春是什么模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诗远同学,走近他不断探索科研的“诗和远方”


 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

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成果入选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获厦大在校学生最高表彰

“嘉庚奖章”


他,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22级博士研究生周诗远

自本科加入课题组以来

周诗远潜心科研

聚焦二次电池界面关键科学问题

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以第一作者身份(含共同)

发表论文17篇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获国家 (际)级奖项18项

省部级奖项11项

……


他的青春

是在与科研的不断对话中

探索未知

激发自己的无限可能


01

100页的审稿回复


时至今日,周诗远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收到Nature审稿意见的场景。


“那天是2022年12月1日早上五点多。”周诗远说。收到信息后,他立刻前往实验室。将二十页的审稿意见打印下来后,他逐字逐句地阅读里面的每一句话,并将提出的问题一一梳理、分析。


四个月后,周诗远整理了100页的审稿回复,里面是他对审稿人每一个问题的回答。“能与国际顶级期刊的审稿人交流,这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周诗远说。


2019年,周诗远来到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孙世刚院士,开展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原位电镜研究。这篇激起了他与审稿人激烈讨论的文章,正是周诗远多年来的沉淀



锂硫电池从容量、能量密度和成本等角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它的容量会在使用的过程中迅速衰减,而背后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就像一个神秘的“黑匣子”。


使用原位电镜技术,从微观层面了解锂硫电池的衰减原因和过程,便是周诗远的研究目标。“这对推动锂硫电池的实用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周诗远说。


2023年9月,周诗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名为“Visualizing Interfacial Collective Reaction Behaviour of Li-S Batterie”的科研文章。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锂硫电池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填补了如何将高能量和低成本锂硫电池商业化的巨大知识空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02

做科研就像在与未知对话 


“为表彰周诗远在学术科研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学校决定给予周诗远通令嘉奖。”


2024年4月6日,厦门大学建校103周年发展大会上,周诗远被授予“嘉庚奖章”。这是厦门大学在校学生的最高表彰,评审制度极为严格。


以第一作者身份(含共同)在Nature, Nat. Sustain., 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累计引用近1000次,H-因子19……然而,闪亮的科研成绩背后,周诗远也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低谷期。

 

锂硫电池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是一个前沿的领域。在此之前,国际上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团队屈指可数,可参考的研究方案和实验细节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实验条件都需要花大量时间独自摸索。这对于五年前刚踏入研究生阶段的周诗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有整整两年的时间,我的科研都没有太大的进展。”周诗远说。更多时间里,他像“盲人摸象”一样,一点点地设计、优化可行的实验方案。



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基础不够,就多读文献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观测了好的实验现象,即便通宵也要抓住机会把实验做完……当实验久久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周诗远便会来到凌峰电镜楼外的阳台上,和科研团队的朋友们一同探讨。大家交流各自的研究进展,提出建议,互相鼓励,有时一聊就是一个通宵


对周诗远来说,科研的过程或许漫长且枯燥,却是探索未知的必经之路。就在这样不断地试错、调整中,他的研究也在逐步地推进。“做科研是很容易受挫的。只有保持着探索的欲望,直面困难,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周诗远说。


03

把科研融入生活 


自从加入孙世刚院士课题组开始,科研早已融入了周诗远的生活。“当你真正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便是在刷牙、走路、吃饭,你都会在想它。”周诗远说。很多好的科研想法,便是在这样的日常中突然出现。


平日里,周诗远喜欢用相机记录生活。做科研的时候,用电镜来拍摄电池里的微观世界,也成了他兴趣的延伸,“微观世界里有无限的可能。原位电镜研究是‘所见即所得’的,这对我来说很有趣。我想了解电池内部更多的真相。”周诗远说。


周诗远摄影作品


来到厦大后,校园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运动氛围,也为周诗远的科研提供了帮助。压力大的时候,他常常在下午一个人前往海滨观景台,在开阔的日落景色中慢慢放松;当科研走到瓶颈,他常常来到运动场、健身馆,用运动的来调节心情。体育馆里贴着的“爱厦大 爱体育”标语,成为了鼓励周诗远前行的动力。


有好几次,收到论文投递进展的好消息,周诗远都是在运动。通知论文送审的那天,周诗远正在健身房健身;得知论文被接收的时候,他则正好在篮球场打球。



而在生活环境之外,学校更为自己的科研提供了平台的支撑。“对于我的科研想法,孙世刚老师和廖洪钢老师都会给予非常大的支持,尽可能地帮助我开展科研探索。”周诗远表示。来到厦大的五年,他不仅在科研能力上有所提升,更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锻炼出了更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更开阔的国际视野。


如今,作为厦门大学/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周诗远正在着手对二次电池进行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尚未解决。我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周诗远说。

4月,____刷爆了厦大人的朋友圈🤩

▲厦大达人秀,解锁他们的AB面!‍‍‍‍‍

▲@厦大学子,重要通知!

文:卢杨静、黄小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快给优秀的厦大青年点个 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