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世界都在等,小黄车的【黄】掉

刘卫东 智通财经APP 2021-12-01

(本文约3300字,读完需要9分钟)

怎样想去拯救世界,都得先自己吃饱肚子。


爱的小黄车被“破产”不是一次两次了,甚至也不是三次四次了,但几乎每次都能引起市场不小的关注。似乎,是全世界都在等着小黄车【黄】掉。


10月31日,来自界面新闻财联社的报道:日前,已有一家大型券商中介机构入场做ofo破产重组的方案。


“记者收到一份约半年前ofo的负债表,据材料显示,彼时,ofo整体负债为64.96亿元,其中,用户押金为36.50亿元,供应链为10.20亿元。”


实事求是地说,这次传出的消息,怎么看都不太像一则假新闻。


当然,跟之前每一次“独家消息”的同一个待遇:ofo官方火速予以否认。这次还加重了语气:“无稽之谈”!


好了,无稽之谈就无稽之谈吧,反正我的押金是已经退了,因为眼下即便是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想要找一辆完好的ofo骑一骑,已经很艰难了……


自打2017年12月知名投资人朱啸虎悄悄将 ofo 的股份卖给了阿里之后,小黄车所面临的危机应该才完全暴露在了大众视野之下。


这大半年下来,各种消息层出不穷。


比如,3月份的时候,ofo创始人戴威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先后两次将其资产共享单车做为做为抵押物,换取阿里系共计17.7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再比如,《第一财经》曾报道:滴滴准备在今年第四季度低价接盘 ofo,ofo 正准备大幅裁员,ofo 非常惯例地否认了传闻。


由于滴滴已经是ofo的投资人,所以市场对这个说法大都采取听信的姿态,也有人拿出传说中的投资意向书,以“实锤”作证。


再过了没多久,又有人非常实锤地确认:一直以来和ofo洽谈收购协议的并不是滴滴,而是有小蓝车之称的哈罗单车


这次直接是打探出了收购方式:哈罗单车正在尝试以1:5到1:2.5的折股比例并购ofo。但直到今天,此事都没有进一步的下落。


此外就更不用说无数人幻想中的“摩拜、ofo大团圆”早早地随着美团的介入,而永远成了幻想。


ofo的创始人戴威,也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10月22日,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戴威变更为陈正江,旗下12家分公司仅有2家现在仍为戴威负责,外界纷纷解读为戴威“让位”。


这位将ofo带出校园、走向资本化却想在资本面前保持“独立”的北大高材生,被疑似出局。


不少自媒体却是丝毫不留情,“环球老虎财经”甚至给其推文起了个标题叫:《戴威“骄傲”的离开,留下ofo行就将木?》,态度可以说再明显不过了。


话说回来,ofo怎么会有今天?曾经难道不是市场的明星,资本的宠儿吗?


2017年12月,ofo投资人朱啸虎卖掉了自己手中的股份,据说套现达30亿美金。朱啸虎是坚定的共享单车“联姻派”,曾在多个场合,他都呼吁“ofo和摩拜只有合并才能盈利”


很显然,直到摩拜自己被美团收了的时候,黄两家都没能合并,自然,也就没有“盈利”。朱啸虎也提早用行动证明了ofo不再是资本的宠儿。


这之中最有趣的插曲,却是疑似戴威的婉言谢绝:“非常感谢资本,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相信无论是谁都非常能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但创业者也要理解生意人赚钱的心,毕竟创业也是做生意,不能只拿理想和决心来诠释。


在那之后,现实才被揭开,ofo确实没钱了。据亿欧网的梳理:


1月12日,腾讯科技爆料称,ofo公司账户上的可用资金仅剩下不到6亿人民币,仅能支撑一个月


5月,ofo对供应商欠款约12亿元,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合计欠款15亿元,押金余额35亿元左右,账面可动用现金已不足5亿元。而为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其每月开支需要3亿元


8月31日,上海凤凰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涉及诉讼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凤凰自行车因与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截至起诉之日,东峡大通仍欠凤凰自行车货款人民币6815.11万元


9月1日,财经网报道称,ofo拖欠了云鸟德邦等多家物流供应商数亿元人民币欠款。有知情人士称,ofo拖欠多家物流供应商数亿元欠款,目前正私下秘密谈判解决方案。


……


没钱了,业务还怎么做?理想还拿什么去实现?


这期间,ofo做了很多尝试去变现,单是正规途径就有:卖广告、做信息流、玩区块链。


一份网传的ofo广告刊例显示,ofo车身广告最低价位是160元/辆/月,最高的品牌定制车是2000元/辆/月。App的广告则以开屏广告、弹窗及骑行结束页为主,定价也各不相同,一般均以万元起。


在最新版的ofo的底层菜单中,ofo上线了类似于“今日头条”的“看看”,内设有看点、发现、图片、视频、体育、财经、社会、科普等多个频道。俨然急于将自己手中的海量用户转化起来,然后再像今日头条那样去卖广告。


玩得更大的是,ofo 5月17日宣布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大数据、物联网,连接企业、政府、用户等多方主体,解决共享单车投放、调度、停放、维修等运营痛点,协助解决共享单车的城市治理难题。


果然到10月份,他们便在韩国搞了“骑车送币”的活动,直接对这个“区块链大国”发动了攻势。可惜很快爆出拖欠宣传费的负面新闻,活动效果至少是公关效果大打折扣。


而非正规渠道,乱七八糟的就多了。最受人指摘的,就是疑似“乱扣费”


据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的报道,ofo 小黄车,存在“未开锁扣费”“报修先扣费”等问题。


不过很快,ofo 回应称:“ ‘正常报扣费未获返还’的个别情况存在,比例不超过 2%。”


而不用媒体报道,你我肉眼看得见的,则是ofo取消了“信用免押金”的行为,在信用免押金取消以后,用户需购买95元“福利包”才可继续免押金骑行,且不可退回。第二种方法就是直接缴纳199元押金


吃相可以说非常不好看了。只是为什么ofo这半年来会给人感觉“吃相难看”?


凡是钱紧过的同志肯定明白啊,还不是因为没钱了啊……


为什么ofo明明这么多用户,还是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站在不同位置,总会有不同说法。我是局外人,不敢做任何价值性评判,只能客观描述。


上个礼拜,朋友圈迎来一篇新的爆文,《ofo 死了,留下一座20亿美金打造的坟墓》


作者“80生人”措辞严厉,称戴威太过骄傲,始终不肯让位,但“年轻人的骄傲,终敌不过现实的残酷……ofo已经死了,只是他的死讯被人掩藏,秘而不发“


“80生人“还列举了他眼中的ofo陪藏品:


1、上千万辆被废弃的小黄车;


2、 城市街头的美好和人心的善良;


3、整个单车产业。


当然,此文的确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引起了不小的响应,迄今点赞7351,阅读10万+,共有158个人给作者打赏,再加上一个来自ofo实体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诉


陈述上文的意思是,在很多人看来,ofo能有今天,与戴威本人的“傲慢”脱不开干系,由于他们没有进一步说明,或许“傲慢”直接带来的便是经营不善、公关不力、管理失序……持有这样观点的人还非常多。


有正方观点就自然有反方观点。自媒体“爱范儿”曾在今年9月份刊发过一篇题为《ofo 浮沉史:小黄车是怎么黄掉的?》的文章,作者李超凡认为,是“资本的助推”,使ofo走向今日之局面


文章论述如下:


“……共享经济本身或许不是一门坏生意,而是资本的大举进入打乱了共享单车行业正常的发展脚步,就像摩拜投资人龙宇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的:


共享单车是个单边市场,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必发动激烈的烧钱补贴战,摩拜和 ofo 短期内在增量市场和平共存本毫无问题。


即使没有数以亿计的资本进入,ofo 还是摩拜其实也有活下去,甚至是盈利的可能。


……于是本来可以好好修炼内功的共享单车企业,在资本助推下走上了疯狂铺量、烧钱铺贴、狙击对手的老路


原本有价值的项目被快速榨干后,资本轻松套现离场,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错失了扎扎实实运营的时机。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在摩拜被收购后就曾感叹:资本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总之,东说东的话,西说西的理,俱往矣。在今天看来,似乎也都没那么重要了。


不过,我倒觉得,在两方的观点中,其实安全可以求得同类项,那就是——“不骄傲”+“扎扎实实运营”


毕竟,你再怎样想去拯救世界,得先自己吃饱肚子吧。现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现实。


——如果说小黄车这回真的【黄】掉了,它最大的启示便在于此吧。


延伸阅读


1.一个职业交易员眼中的茅台暴跌

2.卖房子已过时,卖水泥的发大财

3.从现在起,一起强烈关注医药股

4.股价从26块3跌到1块9的“原告”

5.日本股市重回巅峰,失去的20年呢

@今日话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