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职业交易员眼中的茅台暴跌:资金就那么多,留给权重的已没几个

谢指导 港股挖掘机 2018-10-30

(本文约3000字,读完需要8分钟)

果看国内沪深港三个市场,实际上是政策和市场的博弈,未来若有政策推动的反弹,表现最好的肯定是深圳市场,其次上海,最差就是港股市场


如果从板块来看,弹性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券商。就看愿不愿意赌一把交易性机会罢了,但是要注意及早抽身。


在公布了三季度业绩之后,茅台毫无悬念的跌停了,盘中甚至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反抗迹象,如果从技术角度出发,此次直接将之前的低点全部打穿,即便短期有所反弹,也是出逃的机会。


今日开盘仍是大跌7%,直接威胁到500元这个新的心理防线。


从个股的角度来看,就是三季度业绩不佳,但三季度业绩不好是市场都已经知道了的,为什么选择今天跌,在笔者看来:


三季度业绩只是适逢其会,背后是近期政策带动的配置风格变化是幕后最大的推手。


其指标意义不仅仅影响A股,同样影响港股。不仅仅影响现在,还影响未来。


寒冬—政策催动了权重的调整


截至昨日收盘,上证50跌3.21%,沪深300跌3.05%,中小板指跌2.34%,创业板指跌1.01%,意味着约是权重调整的幅度也就越明显。


究其原因,还是要回到近期最热门的解除股权质押风险而引发的政策说起。


通过wind搜索关键字“股票质押”,出来631条结果,近期不仅频率高,而且内容劲爆。简单梳理一下:


10.29:险资首支化解股票质押风险专项产品成立 目标规模200亿


10.28:四大AMC出手"救火"股权质押


10.26:北京银保监局:避免强制平仓 股票质押账面浮亏可不纳入风险考评


10.26:信托公司股权质押业务风险可控 质押率从五折降至三折


10.23:券商多渠道化解股票质押强平风险 违约最高可给予90天追保期


10.22: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纾解股权质押提供备案绿色通道


10.22:证监会将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间隔期从3年缩短为6个月。


10.22:沪深交易所公告称,要帮助有发展前景但暂时陷入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纾解股票质押困境。


.......


如果再考虑到配套的回购政策等,内容就更多了,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上面从监管到服务机构甚至是四大AMC等各路“神仙”轮番出现并且密集表态,已经足以说明事情的严重性。


而在目前的市场和货币环境下,股票市场的资金是稳步减少的,在流动性有限的情况下,大资金的选择就是抱团取暖。


尤其是像上证50成分股,一般来说,静态估值比较低,经营性现金流也更好。所以在整个市场调整的时候,上证50的调整只有16.46%,而中小板指的调整幅度达到35.01%。


正如上面所说,资金是有限的,政策的意志毫无疑问是需要贯彻的,抽取资金来拆股权质押的雷就是必然,之前被斥为“妖精”而在场外“看戏”的险资自然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从募集的第一支产品来看,资金200亿,而以深圳为首的地方政府拆雷基金也开始进入,从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也有接近500亿。


从增量资金的角度,会买什么?


第一,地方资金肯定只是救助所在地的重点企业,而且优先照顾那些情况更加危机的企业。


第二,险资、AMC等这些资金的目的肯定是那些地方上不管,但是爆仓影响较大的企业。


市场存量的资金也不傻,短期来看,既然增量资金目的这么明确,原有的筹码自然会松动。


更何况,在并购重组被限制几年之后,发现给这些企业开了重组的口子以改善业绩,在各行各业的景气度都往下走的情况下,这些进入超跌状态的股票不仅风险解除,而且未来至少6个月到一年的业绩大概率和“流星”一样耀眼,比手头的权重似乎诱惑力大得多。


这些资金的选择是很容易预测的,而且可以确定的是,不会是几周就结束,而是资金的配置风格至少阶段性的再次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当然,在这个阶段中除了那些被“拯救”,且未来有翻身可能的公司之外,有一个板块是毫无疑问直接受益的,那就是券商。因为在股权质押的故事中,券商也是被拯救的对象。


秋收—果实有些苦涩


这么多的政策围绕着一个问题,并且以后还会更多更利好的政策,其实是一种无奈。


根据野村关于A股股权质押的一份研究报告:股票质押从2014年开始启动,截至2017年4季度已经到达1.7万亿,随后截至今年Q3下滑到1.5万亿人民币


尤其是民企,因为更难直接从银行融资,所以股权质押的风险更大。国资接手这部分民企,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趁火打劫,而是没有办法承受这些民企大股东爆仓带来的连锁反应。


截至三季度末,民企抵押了价值3.5万亿的股份,占到了全部未偿还抵押股份市值的80.6%。


另一个或许更重要的是国内的券商总计大约持有7800亿人民币(52.5%的股票质押金额,也是券商净资产的50%),假设真的不管这些爆仓的企业,姑且不论舆论,这7800亿,券商压根没有足够的能力消化掉,券商一旦出现问题,信托公司、银行就可能出现连锁反应。


正如大家所知,“金融改革的底线是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若放任市场继续发展,那系统性风险就在眼前。


从事态的严重性来看,基本可以确定,后续会有一大波政策在路上,只要市场继续调整,政策就会一直发力,因为继续调整的风险,是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


券商直接介入最深,业绩熊市下滑叠加股权质押影响杀估值,券商板块股价被杀的最狠,一旦后续被间接“救助”,其预期差也就越大,这也是近期券商股价表现比任何板块更坚挺的原因。


春播和夏至—都是周期


翻旧账一般来说是挺没意义且风险极高的事情,所以把这两部分合并简单聊聊。用两个字来说这一段历史,就是——周期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股权质押问题最初发轫于2014年年中,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货币政策宽松,支持企业定向增发重组


对上市公司来说,资产价格大幅度上升,不融资买资产放进上市公司就是傻子


对参与重组的金融机构来说,这种环境必须尽快的把钱用出去,尤其是投权益类资产


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股权越来越值钱,不融资增持或者继续购买资产也是不可理解的


在大牛市的时候这样没问题,在股市下跌的初期,大股东对牛市仍然有幻想而补仓,这样做也没有问题,所以到了17年4季度,股权质押的总金额才见顶。但是今年内外环境下,这个雷也开始爆了,爆的猝不及防和难以承受。


今年的苦果是4年多以前就种下了,而今年的救市政策自然也种下了一些果实。


政策虽然多,说起来就是两点,一个是用资金稳住市场,另一个是允许重组改善这些公司的业绩,甚至可以让之前IPO被否的企业通过重组实际上上市。


任何企业上市之前适当的修饰报表都很正常,这些被否的上市公司不用说都是一些在上市阶段已经“耗尽心力”倒在黎明前的公司,上市之后业绩如何投资者应该心里都有数,一旦重组,这些公司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变脸,这也是之前提到“流星”一样业绩的原因。


回到我们的盘面上,如果看国内沪深港三个市场,实际上是政策和市场的博弈,未来若有政策推动的反弹,表现最好的肯定是深圳市场,其次上海,最差就是港股市场


如果从板块来看,弹性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券商。就看愿不愿意赌一把交易性机会罢了,但是要注意及早抽身。被股权质押困在泥潭里的银行券商资产都是迫不及待逃命的。


延伸阅读


1.巴菲特从未推荐过你去买茅台

2.卖房子已过时,卖水泥的发大财

3.从现在起,一起强烈关注医药股

4.股价从26块3跌到1块9的“原告”

5.日本股市重回巅峰,失去的20年呢

@今日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