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年度关键词:装

2017-12-29 点击关注 新浪博客

 潮水褪去以后,哪些人是在裸泳,一目了然 


  博主: 我们都是文艺青年 (阅读量:100000+)


2017,火了一个词,人设。

 

这个词,始于娱乐圈——

 

男明星们,在微博多发几则出处不明的鸡汤,就成了“学霸”;多穿几次西装、多当几回人生导师,就成了“老干部”;几首苦情歌翻来覆去地唱,几个老梗翻来覆去地讲,就成了“深情段子手”

 

女明星们也没闲着,参加几次户外真人秀,就自诩“女汉子”;在镜头前多吃几块肉,“吃货”没跑了;剪个短发、穿个男装就是“X哥X爷”,总攻气势全开。

 

人设崩了,那就换一个,装就要装到底。

 

明星如此,尚能理解。谁知,渐渐地我们普通人也开始“装”起来了。

 

 1. 装穷:我有房有车,可是我好穷

有人说,2017真是一个穷苦年。

 

14级的台风中,有年过半百、拼命推车的人;病危通知书面前,有为了省两块钱拒绝吸氧的人;百米高楼上,有为了打赏和礼物,直播极限运动不幸坠亡的人。

 

他们很穷很苦,只是没过多久,这样的故事又会被大众遗忘。网络上生活里,喊穷的都是那些“装穷”的人们。

 

有人总结得一针见血:“贫困阶层的呼喊,被都市白领顾影自怜的呻吟掩盖。”

 

2017,哭穷成了交际新常态。

 

年薪十万的人,都在转发《年薪十万和年薪百万的人区别在哪里》,觉得自己好穷。

 

月入五万的人,用一句“还不是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把自己打入“穷人”行列。

 

前几天圣诞节,我在朋友圈晒了收到的几样礼物。很快,就有朋友私聊我:“好羡慕你哦,这么有钱,不像我,我哪敢用这么贵的护肤品啊。”

 

我很不解,我竟然被一个住着两百平大房、月薪三万的人羡慕了??


她跟我解释道:“你不知道,上个月我刚在市中心给宝宝买了一套学区房,还了400万首付,每个月还有1万多的房贷,哪有什么余钱可以买买买啊?”

提到学区房,前阵子刷了屏的那篇《买不起800万学区房》的文章,让我们眼界大开:原来,不买学区房,带孩子环游世界,也是一种“穷养”。

 

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实际上,这种“哭穷”不过有钱人的变相炫富罢了。在这场“买学区房”VS“环游世界”的讨论中,输得一塌糊涂的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

 

中产爱哭穷,年轻人也爱哭穷。

 

双十一、双十二过后,朋友圈里总有很多人直播“吃土”,声称剁手求救济。

 

可是看看他们晒出来的淘宝页面,“待收货”和“待发货”的数字却很壮观,一点都不凄凉。

 

在“蚂蚁花呗”官方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中,25%的90后拥有花呗,而其中64%支出都花在了奢侈品、电子产品和化妆品上了。


真穷,不存在的。



可为什么提到“缺钱”,人人都感同身受?

 

大概是消费欲望作祟,一旦人的欲望膨胀速度远超挣钱速度的时候,就会觉得“穷”。

 

我们尚且年轻,大部分人都对“花钱”没有预算,没有计划。装穷的人,真没觉得自己在装,因为他们是真实地感到,自己没有安全感。


 2. 装丧: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着

有人说,2017真是丧气的一年。

 

在这一年,葛优躺火了,马男波杰克火了,丧茶火了,佛系火了;

在这一年,80后过时了,90后垮掉了,60、70也油腻了;

在这一年,我们似乎被下降头了,干啥都没精神,对啥都失去兴趣;

 

该辞职的都辞了,该失恋的都失了,健身房的年卡又要过期了。


有个朋友,年中辞职,在家葛优躺了大半年。丧茶开业时,他真的在门外排了两个小时队,就为了那杯能够自证身份的“混吃等死奶绿”。他的头像是丧马波杰克。佛系刚刚流行,他是我朋友圈里第一个“出家”的。

 

他懒得恋爱,哄女孩子太烦;懒得找工作,早起比哄女孩子还烦。


 

就这么“丧”了半年,上周他突然开始四处找工作,做简历做到半夜、天还没亮就出门。我问他怎么突然还俗,他说:“因为钱花完了,还丧个屁?”这个朋友圈里丧出水平的男人,原来也是在“装丧”而已。


换句话说,当你还能丧、还能浪费时间葛优躺的时候,证明你的生活状况还没“丧透”。

 

真正过得悲惨的人,根本没时间在网上唉声叹气,他们要忙着活下去。

 

当然,还有一种丧,叫做“丧燃”——表面上垂头丧气,背地里暗自努力。一边喊着“佛系是我”,一边私下考了五六个证。

 

明明这么使劲儿生活的人,干嘛非要披着一件丧气的皮呢?

 

有些人是为了追赶潮流,丧一丧,标榜自己也是入流的年轻人;有些人是害怕失败,装得丧气一点、不在乎一点,万一输了,也不至于太难看。

 

在我看来,“装丧”没什么,可怕的是装久成真。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个辞职在家半年的朋友,他突然还俗还有一个原因:他真的病了,中度抑郁, 才被心理医生逼着出门、见人、找工作。

 

装久了,真的会生病的。



 3. 装生活:朋友圈里人设比人多

有人说,2017,我们越来越多地谈到“生活”。 


在这一年,“中产阶级”被推上风口浪尖,无论他们自称多焦虑多纠结,他们的“中产生活”成了人们追捧的潮流。

 

在这一年,一篇《在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成了爆文,热议一波接一波。

 

其实不止在北京,在朋友圈里,就有两亿人在假装生活。在这里,人设比人多。

 

前段时间,朋友Anna的生活被一个陌生女孩“偷”了——

 

Anna今天吃什么,那个女孩就吃什么;

Anna今天买了什么,那个女孩就买了什么;

Anna今天去健身,那个女孩也去了健身房;

Anna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富美,那个女孩在朋友圈里,也是一个白富美。

 

她的头像,她发的照片,她写的文字,都是从Anna朋友圈复制粘贴的。


 

听起来后背发凉吧?实际上,网络上很多人都是靠偷别人的生活,活在朋友圈里的。

 

甚至还有人在卖一个资料包,里面的美食、旅游、奢侈品的照片应有尽有,还附上一个《教你如何装逼指南》,足够买家在朋友圈“假装生活”好几年了。

 

说白了,即使我们没有盗取别人的生活、没有买这个资料包,很多时候我们也在假装生活。

 

私下里明明听着通俗音乐,分享出来的,却应该是小众乐队的歌或者钢琴奏鸣曲。明明在家吃着外卖,分享出来的,却应该是加了十层滤镜的米其林餐厅。去一次健身房,可以拍上一百张照片,以备不时之需。

 

怪不得,今年火了一大批“中产积极生活导师”的公众号,还没到中产,现在朋友圈“彩排”一下也未尝不可

 

老实说,我也做过这样的事,后来觉得没意思了,是谁规定,每天环游世界、吃着米其林三星、听着别人不懂的音乐、随便买买买,才是生活?

 

就像梁文道说的:“生活,其实是一个骗人的词。”

 

假装生活,更是自欺欺人。



 4. 装学习:今天,你付费学习了吗?

有人说,2017是知识付费的一年。

 

在这一年,米未传媒、罗辑思维、知乎等都开课了,知识付费的规模达到100亿-150亿;

在这一年,我们热衷在朋友圈背单词、读英文书,每天打卡刷屏; 

在这一年,我们越来越相信“碎片化学习”;


▲米果文化马薇薇


自媒体圈里,都有人在感叹:“课程太多,学员都不够用了。”

 

真的有用吗?我问过一个在朋友圈英语阅读打卡了40多天的朋友。“没用。”她很直接地回答我。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感受。

 

刚做新媒体的时候,心里慌得很,于是买了几个“新媒体运营”、“新媒体写作”的付费课程,利用吃饭睡前的碎片化时间,认真学习。

 

时间充裕一点,还会进群学习,一堆学员争着向提问题。

 

折腾了一个月,要说没用嘛,似乎也学了一点套路;要说有用吧,除了入门套路,就没别的了。

 

前阵子,某个新媒体大号推出了一个付费课程:教你如何月薪五万。

 

听起来很诱人,一经推出,就被一抢而空。我猜,他们在点击“付款”的那一瞬,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月入五万、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登上人生巅峰的情景了。

 

我身边还真有人买了,认真学习了几节课之后,他跟我吐槽:“知识点我都懂了,五万什么时候来?”

 

只涉及概念和知识点,无关实操也不深究,这应该是大部分知识付费课程的套路,也是“假装学习”最大的问题所在——感动自己可以,改变自己似乎有点难。



以前大家爱装,都往好了装;现在的画风有点诡异,装穷卖惨,也能获得一次次高潮。


其实,装穷也好、装丧也好、装生活和装学习也好,说白了都是我们内心戏太多了。


别人并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好,也没有谁那么有空,整天盯着你看。


“做自己”三个字都被讲烂了,跟着嘻哈音乐摇摆了这么久,我们还是没有这个勇气to be real。


2017就要过去了,许个愿吧:希望我的2018,是真真实实的,真实的好看、真实的牛逼、真实的有钱。


与你共勉。


作者:陈毛毛,人气作者,麻辣英语教师,善用歌声和文字撩人,少女颜和男友力的结合体。

微信公众号:我们都是文艺青年(ID:youth921)



 欢迎转载到朋友圈 


往期热门文章


马蓉喊话王宝强!我出轨可以,你骂我不行。

侯耀华被女徒弟称体力好,他们到底啥关系?

福原爱不打算告诉女儿自己会打乒乓,只为了......

陈世峰和纵火保姆同样是杀人,判刑有什么区别?

韩国娱乐圈潜规则:经纪公司强迫艺人陪酒、陪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