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情绪:写在前面 | ARTFORUM专题

艺术论坛 ARTFORUM中文网 2020-02-23


有情绪:写在前面

有情绪


“人的情感是不会被纳入历史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中写道。2018年见证了#MeToo运动在中国的全面扩大。这场运动除了重审人与人相处的伦理外,也创造了正视情绪、创伤,以及创伤后遗的契机,原本在不同文明和历史中都被归为私密的、个体须全权承担和面对的心理历程,第一次被置于这样广泛的公共讨论中。其实一直以来,情感和情绪的倾诉虽多限于私领域,但它们同时也是公开或半公开的资源和资本。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受到情感的驱使,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公共舆论和国际局势中都被证明是易被利用的。


在ARTFORUM中文网与2018上海双年展共同呈现的“有情绪”系列活动的第一场“羞耻不可谈吗?”中,几位嘉宾同意,羞耻文化是被建构起来的,人类学者童末提示我们,在一个家族里面男性成员更多是荣耀的承载,而女性成员则负载羞耻,二者都是对个体的规训。在第二场“焦虑的溯源”中,学者王钦指出:“焦虑是一个被商品化了的问题,这个社会需要你产生焦虑。”策展人满宇在第四场谈话“看不见的斗争”中谈到“丧文化”作为抑郁这种情绪的营销变体时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丧文化是感受的标签化,“你在消费的过程里面实际上你自身的偶然性是被遮蔽掉的,人是没有差异性的。”


与此同时,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颠覆着我们的感情模式。当求知的好奇遇见被营销的搜索引擎结果,当情绪的自然流露遇上表情的识别归档,当欲望遇见算法“猜你会买”,当连接需求的遇上“社交的泡泡”(social bubble,即社交网络中的兴趣和价值观点同温层现象),我们的感情前所未有地流动,也前所未有地受限。我们已经完成推送的来自艺术小组卤味高清频道的系列录像《监控风云》用虚实交杂的影像回应了此般现实中人的心理处境。今年年初,“该不该跟外卖员说谢谢”这个话题标签在微博上已被讨论了11万次、被阅读了4亿次。数码经济带来心理空间的区隔,城市规划造成物理空间的区隔,意见和价值加速分化,对其他人群的仇恨也持续被煽动。《INSTYLE优家画报》的主编唐霜质疑: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共情能力?


策展人及写作者李佳在与艺术家蒲英玮的通信中写道:“在一切都可以被规模化和倍增的诱惑下,我们不在乎一对一的连接,而沉醉于同整个世界建立友谊。”与同整个世界建立友谊,与一对一的连接,究竟哪个更难?


“一对一的连接”的尝试也体现在同为创作者的张纹瑄和黄以曦以短时间内密集通信建立起来的“不相信朋友之人的交朋友计划”中。这场结尾开放的对话在真实和虚构、私密和公共之间寻找着一个承放“理想友谊”的空间。而童末的虚构作品《桑桑曲乌,或近似黑洞的天赋》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有关人类“连接”或其残酷的体验。这几组写作实验在形式和内容上呼应了“共情”,与此同时也带入了更具体的视角和不稳定的个人语言。就像在第三场活动“只有游泳的时间是时间”中,我们在影像和文本中看到不同时期的个体创作者是如何在工作过程中触及创作当下的时代氛围的。在组织此次专题时,一位朋友问:要用什么样的情绪去面对第一例基因编辑这个新闻?今天,艺术实践者对于连接公众和社会尤感“焦虑”。我们创造复杂的感知力,使其不被化约、不沦为被利用的资源。


我们注意到,此次专题从情绪出发,多个讨论同时指向连接和共同体,譬如作家毛尖认为公共福利的退场、严肃的共同体生活的缺失,导致了今天人们的情绪被转化为更深的隔离状况。前一阵,歌手曲婉婷为其贪污受贿的母亲伸张,引发了关于东北下岗潮的网络讨论,可见藏匿在共同体或“集体”背后的无数种情绪反应中包含了创伤。如今,我们在向#MeToo学习如何正视创伤的同时也想问:面对加速原子化的社会,艺术实践者是否在重新呼唤共同体,我们呼唤怎么样的共同体?


 

*本次专题线上出版部分感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独家赞助。


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Artforum中文网 x 2018上海双年展“有情绪”系列活动的现场记录以及相关专题写作。今天推送文章是2018年9月15日第一场活动“羞耻不可谈吗?”的现场笔录。


文章将陆续在2019年2月19日至3月6日之间推送,请持续关注,在公共号内回复“有情绪”或点击菜单获取更多文章。


©ARTFORUM.COM.CN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