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書丨李松儒:《清華簡字迹研究》(附:緒論、後記)

《清華簡字迹研究》

作者: 李松儒
出版社: 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4年1月
定價: 178元

ISBN:978-7-5474-3745-2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清華簡的抄寫者爲中心對清華簡一至七冊各篇字迹進行的分類研究,有關清華簡字迹特徵的分析是從竹簡形制、概貌特徵、運筆特徵、文字寫法及用法、篇題、標識符號、竹簡的校補、編聯等方面進行。通過對竹簡形制及編聯的研究,可以考察當時古書簡的製作流程及書寫制度;通過對書手數量的分析,可以考察當時社會掌握文字的書手間關係,以及書手群的情況;通過文字寫法、用字情況分析文本,可以推測簡文抄本與底本關係、考察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相互滲透現象;利用書手的個人書寫特徵,提高文字釋讀的準確率等等;借助於字迹的分析,還可以開展對戰國簡帛書法的研究。


作者簡介

李松儒,女,1980年生,遼寧瀋陽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古文字方向)博士,現爲吉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出版專著《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爲中心》《清華簡〈系年〉集釋》兩部,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目録

緒論/1


第一章  清華簡字迹特徵分類/7

第一節  竹簡形制/7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21

第三節  搭配比例特徵/28

第四節  文字寫法及用法/31

第五節  數字寫法/44

第六節  殘文/53

第七節  篇題/56

第八節  標識符號/59

第九節  簡文的校補/68

第十節  編聯與收卷/72


第二章  《尹至》等篇字迹研究/89

第一節  竹簡形制/90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94

第三節  文字寫法/94

第四節  數字寫法/96

第五節  殘文/98

第六節  篇題/99

第七節  標識符號/107

第八節  簡文的校補/115

第九節  編聯與收卷/115


三章  《祭公》與《厚父》等篇字迹研究/131

第一節  竹簡形制/133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134

第三節  搭配比例特徵/137

第四節  文字寫法及用法/139

第五節  數字寫法/146

第六節  殘文/149

第七節  篇題/151

第八節  標識符號/154

第九節  簡文的校補/158

第十節  編聯/159

第十一節  《祭公》《厚父》與《尹至》等篇的字迹差異/161


四章  《皇門》等篇字迹研究/165

第一節  竹簡形制/166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168

第三節  搭配比例特徵/172

第四節  文字寫法及用法/174

第五節  數字寫法/181

第六節  簡文的校補/183

第七節  標識符號/187

第八節  編聯與收卷/192

第九節  《鄭文公問太伯》甲乙本的抄本與底本關係/200


第五章  《子犯子餘》與《趙簡子》等篇字迹研究/203

第一節  竹簡形制/204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206

第三節  搭配比例特徵/210

第四節  文字寫法/211

第五節  數字寫法/218

第六節  殘文/221

第七節  篇題/223

第八節  標識符號/225

第九節  簡文的校補/230

第十節  編聯/231

第十一節  《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與《皇門》等篇的字迹差異/235

附:《越公其事》中的一詞多形現象/238


第六章  《良臣》《祝辭》字迹研究/265

第一節  竹簡形制/265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266

第三節  文字寫法/268

第四節  標識符號/274

第五節  編聯/277


第七章  《筮法》《子產》字迹研究/283

第一節  竹簡形制/283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284

第三節  搭配比例特徵/287

第四節  文字寫法及用法/292

第五節  文字的地域特徵/299

第六節  數字寫法/311

第七節  標識符號/314

第八節  簡文的校改/334

第九節  編聯與收卷/335


第八章  《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管仲》字迹研究/343

第一節  竹簡形制/343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344

第三節  搭配比例特徵/347

第四節  文字寫法及用法/349

第五節  數字寫法/355

第六節  標識符號/357

第七節  簡文的校補/360

第八節  編聯/363


第九章  《程寤》字迹研究/369

第一節  竹簡形制/369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370

第三節  文字寫法/370

第四節  標識符號/371

第五節  編聯/373


第十章  《保訓》字迹研究/375

第一節  竹簡形制/375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376

第三節  文字寫法/378

第四節  標識符號/380

第五節  簡文的校補/381

第六節  編聯/382


第十一章  《楚居》字迹研究/383

第一節  竹簡形制/383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384

第三節  文字寫法/384

第四節  標識符號/386

第五節  編聯/387


第十二章  《繫年》字迹研究/389

第一節  竹簡形制/390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390

第三節  文字寫法/391

第四節  數字寫法/394

第五節  標識符號/395

第六節  簡文的校補/399

第七節  編聯/402

附:《繫年》中的一詞多形現象/408


第十三章  《別卦》字迹研究/439

第一節  竹簡形制/439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440

第三節  文字寫法/440

第四節  標識符號/441

第五節  編聯/442


第十四章  《算表》字迹研究/445

第一節  竹簡形制/445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446

第三節  文字寫法/448

第四節  標識符號/450

第五節  脱文/452

第六節  編聯與收卷/453


第十五章  《封許之命》字迹研究/461

第一節  竹簡形制/461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462

第三節  文字寫法/463

第四節  數字寫法/464

第五節  殘文/465

第六節  篇題/467

第七節  標識符號/468

第八節  編聯/469


第十六章  《命訓》字迹研究/471

第一節  竹簡形制/471

第二節  概貌及運筆特徵/473

第三節  文字寫法/473

第四節  數字寫法/475

第五節  標識符號/477

第六節  簡文的校補/479

第七節  編聯/479


本書所引清華簡一至七冊字形出處簡稱表/481

參考文獻/483

後記/489



緒論

清華大學於2008年收購了一批戰國竹簡,2010年起陸續公布,至2018年10月已公布七冊三十七篇文獻,各冊所含具體篇目是:清華一[1]收録《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楚居》共九篇;清華二收録《繫年》一篇;清華三收録《説命》(上、中、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辭》、《赤之集湯之屋》共八篇;清華四收録《筮法》《別卦》《算表》共三篇;清華五收録《厚父》《封許之命》《命訓》《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殷高宗問於三壽》共六篇;清華六收録《鄭武夫人規孺子》《管仲》《鄭文公問太伯》(甲、乙)、《子儀》、《子產》共六篇;清華七收録《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越公其事》共四篇。

我們曾利用現代筆迹學原理對戰國古書簡中的郭店簡、上博簡做過詳細的字迹分析,[2]本書是對已公布的清華簡一至七冊各篇字迹進行的研究。一些學者對清華簡部分竹簡的字迹或書寫風格進行過分類研究,如賈連翔在《清華簡九篇書法現象研究》一文中將清華一的九篇竹簡字迹分爲七種,即《尹至》《尹誥》爲一種,《耆夜》《金縢》爲一種,其他五篇各爲一種。[3]後他在《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爲中心》一書中對清華簡一至五冊各篇竹簡進行了字迹分類,共分十三種:第一種是《尹至》《尹誥》《耆夜》《金縢》《説命》(上、中、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之集湯之屋》《殷高宗問於三壽》;第二種是《保訓》;第三種是《程寤》;第四種是《皇門》;第五種是《祭公》《厚父》;第六種是《楚居》;第七種是《繫年》;第八種是《良臣》《祝辭》;第九種是《筮法》;第十種是《別卦》;第十一種是《算表》《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第十二種是《封許之命》;第十三種是《命訓》。[4]

李守奎在《清華簡的形制與內容》一文中對清華一、二冊書中竹簡形制與字迹進行了介紹,將這十篇竹簡的字迹分爲七類,即《尹至》《尹誥》《耆夜》《金縢》爲一類;《祭公》《程寤》《保訓》《皇門》《楚居》《繫年》六篇各爲一類。[5]

筆者在博士學位論文《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爲中心》中對清華簡第一、二冊十篇竹簡按照書手進了字迹分類,即《尹至》《尹誥》《耆夜》《金縢》《祭公》五篇爲同一書手,《程寤》《保訓》《皇門》《楚居》《繫年》分別爲五個書手所寫。[6]之後在《清華簡書法風格淺析》一文中將清華簡一至四冊的各篇竹簡按照不同書手進行了字迹分類,第一類有《尹至》、《尹誥》、《耆夜》、《金縢》、《祭公》、《説命》(上、中、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赤之集湯之屋》十一篇;第二類僅《繫年》一篇;第三類僅《程寤》一篇;第四類僅《保訓》一篇;第五類僅《皇門》一篇;第六類僅《楚居》一篇;第七類有《良臣》《祝辭》兩篇;第八類僅《筮法》一篇;第九類僅《別卦》一篇;第十類僅《算表》一篇。[7]筆者所著《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爲中心》一書,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增加了清華三的字迹分類,主要內容與《清華簡書法風格淺析》相同。[8]筆者在《清華五字迹研究》一文中對清華簡第五冊收入的六篇竹簡進行了字迹研究及歸類,分類結果與整理者大體一致,即《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兩篇爲同一書手所寫,《殷高宗問於三壽》與《尹至》等篇爲同一書手所寫,《厚父》《封許之命》《命訓》三篇分別爲三個不同的書手所寫。[9]整理者未將《祭公》字迹歸入《尹至》等篇,我們在《再論〈祭公〉與〈尹至〉等篇的字迹》一文中對《祭公》應與清華一《尹至》等篇爲同一書手進行了論證。[10]在《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等四篇字迹研究》一文指出《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甲、乙)、《子儀》四篇與清華一《皇門》爲同一書手所寫。[11]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之〈管仲〉字迹研究》一文中認爲《管仲》與清華五《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爲同一書手所寫。[12]在《清華七〈子犯子餘〉與〈趙簡子〉等篇字迹研究》一文中認爲清華七《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越公其事》與《皇門》《鄭武夫人規孺子》等篇爲同一書手所寫。[13]

羅運環在《清華簡(壹—叁)字體分類研究》一文中將清華簡一至三冊各篇竹簡從書法藝術角度分成了八種“書法體式”,即“尹至體”有《尹至》、《尹誥》、《耆夜》、《金縢》、《説命》(上、中、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赤之集湯之屋》十篇;“楚居體”有《楚居》一篇;“程寤體”有《程寤》一篇;“祭公體”有《祭公》一篇;“皇門體”有《皇門》一篇;“保訓體”有《保訓》一篇;“良臣體”有《良臣》《祝辭》兩篇;“繫年體”有《繫年》一篇。[14]

陳松長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體特徵探析》一文中對清華簡第一冊的九篇竹簡按照“書體特征”對書手進行了分類,陳先生認爲《程寤》《皇門》《保訓》《楚居》由四位書手抄寫,《尹至》《尹誥》《耆夜》《金縢》和《祭公》五篇爲同一書手抄寫。[15]

史楨英在《也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七)〉寫手問題》一文中通過對相同字或字部比較做“定量研究”,認爲《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與《趙簡子》《越公其事》分別爲兩個不同書手所寫。[16]

福田哲之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七)的字迹與形制——隨葬書籍的類別以及對其體系性的理解》一文中對清華簡一至七冊竹書結合竹簡形制及內容分成A、B、C三種字迹,其分類的基礎是“書法樣式”與“判別字”,且主要是對清華簡一至七冊內容上的分類。[17]

還有一些學者對清華簡的書手進行過單篇討論,其具體討論情況參見本書各章具體涉及的篇目。

本書根據清華簡一至七冊各篇的抄寫者對字迹進行分類,每章則對該類字迹的各個特徵進行研究。有關戰國簡帛字迹的特徵分類及研究方法,筆者曾在《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爲中心》一書中進行過分析,清華簡的公布,又豐富了我們對戰國簡,尤其是古書簡的認識。本書即是利用現代筆迹學原理來研究清華簡字迹,描述清華簡字迹特徵。書寫載體也是構成字迹實現的必要條件,因而本書將對清華簡的字迹特徵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如竹簡形制、概貌特徵、運筆特徵、文字寫法特徵、筆畫搭配特徵、標識符號、簡文的校補、竹簡編聯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清華簡一至七冊三十七篇竹簡中,有一人抄寫多篇的,其中有的書手一人抄寫了十餘篇,有的抄寫兩篇或三篇,具體情況如下:

1.清華一《尹至》《尹誥》《耆夜》《金縢》《祭公》,清華三《説命》(上、中、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赤之集湯之屋》,清華五《厚父》《殷高宗問於三壽》爲同一書手所抄,共計十三篇,我們稱之爲“尹至類字迹”。

2.清華一《皇門》,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甲、乙)、《子儀》,清華七《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越公其事》爲同一書手所抄,共計九篇,我們稱之爲“皇門類字迹”。

3.清華三《良臣》《祝辭》爲同一書手所抄,共計兩篇。

4.清華四《筮法》與清華六《子產》爲同一書手所抄,共計兩篇。

5.清華五《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與清華六《管仲》爲同一書手所抄,共計三篇。

清華簡一至七冊三十七篇竹簡中,也有一人抄寫一篇的情況,如清華一《程寤》《保訓》《楚居》;清華二《繫年》;清華四《別卦》《算表》;清華五《封許之命》《命訓》,這八篇竹書分別爲不同書手所抄。

戰國古書簡中多人抄寫一篇的情況常見,如郭店簡與上博簡中均有此情況。[18]清華簡一至七冊中未出現多人抄寫一篇的情況。當然,由於清華簡尚未公布完整,上述這些分類及篇目隨着日後公布的竹簡也會有相應的調整。本書各章一般是按照各書手進行的分類研究,同一書手書寫較多篇竹簡時會分兩章進行討論。

利用字迹對清華簡進行研究,其主要意義爲:通過對竹簡形制及編聯的研究,可以考察當時古書簡製作流程及書寫制度;利用書手的個人書寫特徵對簡文進行釋讀、對殘文進行復原,會提高文字釋讀的準確率;通過文字寫法、用字情況分析文本,可以推測簡文抄本與底本關係;利用文字寫法的地域特徵,可以考察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相互滲透現象;通過對書手數量的分析,可以考察當時社會掌握文字的書手之間關係,以及專職書手群的存在與否等。


注釋


[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文中簡稱“清華一”,清華簡其他冊簡稱同此。

[2]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簡字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6;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簡字迹研究》,載馬寶傑主編《遼寧省博物館館刊》(第1輯),遼海出版社,2006,第149—167頁;李松儒:《郭店簡中所見“鳥蟲書”與“蝌蚪文”字迹研究》,載馬寶傑主編《遼寧省博物館館刊》(第2輯),遼海出版社,2007,第162—177頁;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爲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賈連翔:《清華簡九篇書法現象研究》,《書法叢刊》2011年4期。

[4]賈連翔:《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爲中心》,中西書局,2015,第166—173頁;又,賈連翔:《談清華簡所見書手字迹和文字修改現象》,載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第38—52頁。

[5]李守奎:《清華簡的形制與內容》,“歐洲中國出土寫本研究討論會”會議論文,巴黎,2012;李守奎:《清華簡的形制與內容》,載《古文字與古史考——清華簡整理研究》,中西書局,2015,第4—25頁。

[6]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爲中心》,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2。

[7]李松儒:《清華簡書法風格淺析》,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三輯),中西書局,2014。

[8]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中心》,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2。

[9]李松儒:《清華五字迹研究》,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十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0]李松儒:《再論〈祭公〉與〈尹至〉等篇的字迹》,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西書局,2017,第252—260頁。

[11]李松儒:《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等四篇字迹研究》,“紀念於省吾先生誕辰一二O周年、姚孝遂先生誕辰九十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長春,2016。

[12]李松儒:《〈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之〈管仲〉字迹研究》,《書法研究》2016年第4期。

[13]李松儒:《清華七〈子犯子餘〉與〈趙簡子〉等篇字迹研究》,載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十五輯),中西書局,2019。

[14]羅運環:《清華簡(壹—叁)字體分類研究》,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三輯),中西書局,2014。

[15]陳松長:《〈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體特徵探析》,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編《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李學勤先生八十壽誕紀念論文集》,中西書局,2016,第156—163頁。

[16]史楨英:《也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七)〉寫手問題》,簡帛網,訪問日期:2018年6月15日。

[17][日]福田哲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七)的字迹與形制——隨葬書籍的類別以及對其體系性的理解》,East Asian Sinology, March 2019 Volume 01.

[18]有關郭店簡、上博簡中的書手書寫情況詳見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簡字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6;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簡字迹研究》,載馬寶傑主編《遼寧省博物館館刊》(第1輯),遼海出版社,2006,第149—167頁;李松儒《郭店簡中所見“鳥蟲書”與“蝌蚪文”字迹研究》,載馬寶傑主編《遼寧省博物館館刊》(第2輯),遼海出版社,2007,第162—177頁;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爲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後記

我十六年前即從事戰國簡帛字迹研究,近幾年也開始了對秦漢三國簡帛及漢碑等出土文獻材料的字迹研究。我曾對戰國古書簡中的郭店簡與上博簡做過比較系統的研究,本書則是對已公布的清華簡一至七冊各篇竹簡字迹做的全面分析與研究。小書中有些觀點曾先行發表,爲了保證本書整體体例的統一,除增訂部分內容外,我還對部分文章結構做了調整。

簡帛字迹研究是離不開簡帛書法研究的。因爲簡帛這種書寫材料上的字迹主要是用毛筆這一工具書寫完成,這就與甲骨、金文等字迹有着很大的區別。而研究者對文字運筆特徵的分析,必須有書法書寫基礎才能更好的理解其細微的變化與差別,尤其運筆特徵是造成字迹的量變或質變的主要特徵,也是判斷字迹同一性的最重要特徵。簡帛字迹的研究雖然有別于簡帛書法的研究,但是又離不開對書法的理解。簡帛書法研究更加注重簡帛書寫的技巧及藝術性,而簡帛字迹研究主要是對書手所寫字迹特徵的分析,對文字書寫方法的研究其實也是對簡帛書法的研究。簡帛字迹研究不僅分析不同書手的字迹,及同一書手所寫字迹的差別,還會分析不同書手所寫字迹的聯繫。我們對字迹特徵差異性和同一性的分析,也是對書手及書寫時間等方面的不同,以此用於分篇、編聯及書寫制度等方面的研究,這些我們以往做過介紹,茲不贅述。這些對字迹共性與差異性的分析在研究簡帛書法藝術時也是值得注意的。

古文字字迹研究是新的領域,雖然許多學者都曾關注過,但是系統文章很少。字迹研究究竟會做成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它的意義具體有哪些,沒有經過系統探索,很難回答。許多課題的研究都是要先提出其意義,再去實施研究,但一些研究的結論是沒有什麼發現。而我認爲,這些“沒有發現”的結論也正是意義的所在,例如對簡牘形制的大量分析後,常不能總結出有效的規律。即使能總結出規律的地方也不能完全對應,如簡背劃痕並不能完全應用於竹簡的編聯,但是研究者還是要對這些特徵加以分析,並做出了卓越成果。對存在的現象進行整理分析即是一種探索的精神,也是科學的精神。人文學科的探索也應該如理科的試驗一樣,不應害怕失敗,因爲需要創新的同時也是需要一種勇氣,每一項研究付出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所以我一直感謝我的兩位老師——吳振武教授、馮勝君教授,在我最初從事簡帛字迹研究時,這個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他們給予我的鼓勵與支持,使我有勇氣及信心來面對這一工作,並能在簡帛字迹研究的領域有所斬獲。

感謝我的父親李少華先生,我對字迹研究的敏感無不是源於父親所傳授的書法篆刻功底,雖然我現在很少從事書法篆刻的創作,但是兒時臨習碑帖與操刀治印、契刻木匾等經歷,使我對古文字中墨書的運筆、甲骨碑刻的契刻、金文的鑄造等特徵的理解都更加深刻。

感謝陳松長先生。陳老師有意要出版“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叢書,並詢問我是否能參與其中,我當時即覺得機會難得,便以“清華簡字迹研究”爲題列入叢書計劃。

感謝我所在單位吉林大學文學院的各位老師,感謝他們在工作上對我的關心與支持。在本書即將完稿之際,我和外子攜幼女到台灣暨南國際大學訪問半年,也感謝在台期間諸多師友的關心照顧!

本書得到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清華簡字迹研究(編號1878)”的資助。也得到吉林大學“人文學科基礎研究項目(編號2018ZZ001)”的資助。本書亦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戰國秦漢三國簡帛字迹研究(編號17BYY21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2019年4月25日書於埔里

 

小書付印前,根據新見的材料,我對本書內容做了一些增補。隨着清華簡第十一冊的刊布,又有不少新鮮的材料,清華簡呈現出更爲豐富的字迹現象,如出现了多位書手合寫一篇竹書的情況,還有多位書手合作書寫同一篇竹書,並分寫在兩種不同形制的竹簡上等。雖然筆者已寫成數篇論文,但因時間限制,未能收入書中。希望在清華簡徹底公布後,我們能夠對這一批竹簡的字迹有一個更爲全面、更爲宏觀的認識,也使我的清華簡字迹研究繼續進行下去。最后感謝郭珊珊女史爲小書編輯付出的辛勤工作。

 

2022年2月23日補記




書影




感謝李松儒女士惠賜書訊並授權發布!
微刊小编:芃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