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点赞的“植物医生”,获奖了!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4-04-12


何梁何利基金

素有“中国诺贝尔奖”的美称

日前

中国农大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病理学系王琦教授

获得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央视亲切地赞誉道

“植物医生”王琦团队守护的

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一方土地

更是百姓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琦教授的故事

















“工作之后,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1989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王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在工作中,他不禁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所学离生产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也是在这时候,他强烈地感受到了知识研究和实地实践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需要认真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真正解决技术难题,像一些卡脖子的问题,还需要展开深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办法,找到答案。”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工作两年后,王琦考入了中国农大植物保护学院,从此和生物防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踏入科研领域起,王琦一直耕耘于生物防治。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依赖化学类制剂,虽然见效快,但是长期使用,不仅会影响土壤肥力,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新型微生物制剂,在保证产量相当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实现高效轮作,也不会破坏环境,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因此开发新产品、在生产一线推广生防产品,是王琦团队的重点工作。




“知道科研的意义,学习就有动力”

王琦已投身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微生态学研究及应用长达三十余年,有时在农业生产一线遇见人们不熟悉“生物防治”和“微生物制剂”概念,他会这样介绍:“和农药等化学防治的方法一样,生物防治也是治疗作物病害的一种方法,只不过使用的药剂大多数是用微生物加工制备的,对环境相对更友好,不会残留污染。”
能治病、无污染,王琦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让农民们立刻理解了微生物制剂的两大优势。而在推广过程中,除了宣传讲解,王琦的团队还会在试验田中实践,示范如何使用生物方法对患病植株进行治疗。经过一至三个生长季,用实打实的成果向大家证明微生物制剂的成效,让农民们安心、放心。王琦举了在马铃薯产区进行生物防治的例子。起初有农户认为,用了那么多农药都不见效果,这种陌生的生防技术能治好病吗?经过两三年的试用,病害防治有了明显效果,团队获得了农民们的信任。

除了成效,人们对生物防治的疑问还在于成本和效率。王琦表示:“生物防治的成本呈现的是递减趋势,我们计算过,总成本并不高于化学防治。”部分情况下生物制剂见效较慢,但在事先预防上有着显著优势。然而,目前农业生产上化学防治仍占主流,生物防治往往在化学方法失效时才被采用。对此,王琦表示,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推广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如何与亟待解决问题的农业生产者联系呢?据王琦介绍,由于团队人数有限,除了课题研究时自行调查,最主要的方式是由各级政府的农技推广部门提供信息,由相关部门为技术团队和一线生产农户搭建沟通的桥梁。另有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的社会组织或服务公司,也会展开相关合作。“治病”的次数多了,就与当地农户相熟,团队与农户之间就能通过微信群直接交流。

“植物医生”具体怎样诊病治疗?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前期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同时设计实验;

然后划定试验田,进行种植示范;

最后调查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效果。

解决一个地方的问题,需要团队研究人员多次回访调查。而常年在田间地头的奔波,也让王琦团队对各种作物都积累了治病经验。

尽管推广之路上时有阻力,王琦表示,每次看见田间的丰收,农户们喜悦的笑容,他就知道自己科研的意义正在于此。而明确了意义,做研究、下田野就会更加有动力。




“生物防治与国家战略是相辅相成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王琦及团队所研发的用于生物防治的微生物制剂,正符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大方向,亦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王琦及其团队和老挝、缅甸等国家进行了有关生物防治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修复土壤,让土壤焕发活力,微生物制剂能有如此的魔力,其背后离不开王琦及其团队在无数日夜在实验田里搞调研、根据数据搞科研的艰辛和努力。农业绿色发展每每迈出新的步伐,其背后都会有无数的农业科研从事者进行创新性的绿色科研,会有无数“新农人”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王琦及其团队正是其中的重要一分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获奖是认可,更是一种鞭策”

实地探索寻生产需求,因地制宜搞科研研发,王琦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三农群英汇》对王琦科技助农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此次王琦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作为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何梁何利基金是目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社会力量设奖,素有“中国诺贝尔奖”的美誉。获得如此大奖,备受鼓舞,但也居安思危,王琦认为,这是对过去的肯定,但是不代表未来,未来团队仍然要去着手解决生产问题。“一些卡脖子的生产问题还没有找到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切入能够解决问题并达到农民都认可的一个效果吗?希望我们能更好地发展生物防治,甚至在一些病害防控中替代化学农药。团队和我本人,都有这样的追求。




“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兴领域”

“生物制剂的优势将被大家逐渐认识,生物防治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非常有前途。”王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这个朝阳科研领域。王琦表示,本科生、研究生都应该经常到生产实践中去体验和体会,将实践与学习紧密结合,这样不仅能解决许多学习中的困惑,还会发现新的实际问题。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就不会产生“学习有什么用”的迷茫,而是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用成果做出最好的答复。

人物简介:

王琦,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植物微生态制剂与新型高效生物杀菌剂的研制与应用,基于“植物微生态学”理论建立了生防微生物菌种的高通量精准快速筛选体系,创建了国内最大的微生态系资源库,并深入解析生防微生物菌种的作用机理,为有效提升生防微生物制剂防病效果的稳定性奠定理论基础。

曾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获得18项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授权专利37件;发表论文235篇,其中SCI67篇;出版专著19部,其中主编6部;获评神农领军英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等荣誉称号。


在田间地头搞科研

农民的欣喜

让研究者的汗水闪闪发光

让科研落实实践

从实践发展科研

推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作为中国农大学子

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 | 吴梦涵 李懿展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李懿展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勾琳萱 郑诗盈 宋梦洁 吴笑含 姜承希 姜明慧


设为星标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和“兰朋友”的故事!来听~

2024年,要这样干!

“贡”你参考,“菜”菜分明

秘籍在手,复试我有!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