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样板戏”巨头们几家欢乐几家愁?

苏杭 苏杭日记 2023-02-22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戏里戏外的恩怨

是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在文革期间,

中国有“八大样板戏”,

可谓家喻户晓,

但这其中的主要演员情况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作为新中国解放后一种新的艺术种类,样板戏曾经红极一时,作为特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态指导艺术创作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因为政治环境的原因,许多文艺创作者和表演者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在艺术语境内外,他们扮演着形态各异的角色。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一说当年样板戏主要演员今何在?几家欢乐几家愁?
台湾样板戏专场音乐会




|《红灯记》



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本片导演成荫,编剧阿甲,监制李燕,制作人毕建平,出品人王晓棠。中国京剧团《红灯记》剧组演出。主要演员:浩亮饰李玉和,高玉倩饰李奶奶,刘长瑜饰李铁梅,谷春章饰磨刀人,夏美珍饰慧莲,杜福珍饰田大婶,袁世海饰鸠山,孙洪勋饰王连举。
京剧《红灯记》(1964年李少春版)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耿巧云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

李少春

- 1919--1975 -



扮演李玉和
李少春,出生于梨园世家,7岁拜师学戏,13岁正式登台演出,15岁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四郎探母》。


年轻时李少春

李少春的父亲名叫李桂春(1885—1962),艺名小达子,原学河北梆子,后改演京剧,长期在上海演出,是海派京剧一位主要的代表人物。李桂春共有三任妻子,十个子女,其中一女为养女。李少春在家中排行老二,为李桂春与第一任妻子王金茹所生。

李少春剧照

1940年8月,李少春与京剧演员侯玉兰首次合作演出,之后两人互生爱慕并确定恋爱关系。1942年,李少春奉父亲之命,与天津富丰银号王伯华的女儿王次君结婚。1944年,李少春与侯玉兰结为夫妻。

李少春与妻子侯玉兰

李少春与发妻王次君生有长子李浩天,与后妻侯玉兰生有三男二女,分别为次子李洪生、三子李洪林、四子李宝春、长女李洪玲、次女李立,其中只有长子李浩天和四子李宝春继承其衣钵。

李少春演《红灯记》
李少春的学生有谭元寿、茹元俊、王鸣仲、钱浩梁、裴艳玲、俞大陆、李光、耿其昌、夏永泉、杨长秀、马少良、祝元昆、董文华、卢英麟、叶伯英、孙震林、马鸿麟、李文才等人,再传弟子有于魁智、王立军、王平、李阳鸣等人。

1956年赴日本演出(第二排右一为李少春)

在《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后来江青嫌他身材不够“英雄形象,”就让B角钱浩梁扮演。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年仅56岁。

钱浩梁

- 1934--2020 -



扮演李玉和
钱浩梁,6岁随父学艺,1943年进入上海戏曲学校,取名钱正伦,1956年加入中国实验京剧团任主演。1962年选调中国京剧院一团。


钱浩梁是个好演员,但在江青眼中,他是个驯服听话的好干部。1975年四届人大后不久,钱浩梁又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此后,钱浩梁从狭窄的剧院宿舍搬了出来,住进了原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寓所。

文革的钱浩亮军训

“四人帮”被粉碎,钱浩梁被认作“爪牙”投入监狱接受审查,最后被定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免于起诉”。1982年初才恢复自由。

钱浩亮与江青
1983年底,钱浩梁“发配”石家庄,与夫人曲素英同到河北省艺术学校任教。省领导及学校领导对钱浩梁夫妇很关心,鼓励他“放下包袱,大胆工作”。并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几年里,他对一批批入校不久的“生坯子”学生因材施教,严格训练,使这些学生有很大进步。

钱浩梁与夫人曲素英
1989年,钱浩梁被评为“高级讲师”职称。1989年10月,《新体育》杂志为庆祝创刊40周年,邀请钱浩梁夫妇露演,观众强烈要求他演唱《红灯记》,于是他清唱了“提篮小卖”一段,引起长时间鼓掌。1990年,钱浩梁夫妇与沧州京剧团合作,在河北、山东一些城乡演出,极受欢迎,十分叫座。

2000年12月16日,石家庄举办中国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钱浩梁、曲素英作为大轴出场,先是合演了《白毛女》选段,受到八千观众的热烈欢迎。之后,钱浩梁又演唱了《洪羊洞》《红灯记》选段,特别是唱《红灯记》时的亮相,酷似当年,得到长时间喝彩。

唱“无产者一生奋战求解放” 一段,尽管唱错了两句词,人们不仅原谅他,还报以鼓励的掌声。

刘长瑜

- 1942年生,江苏无锡人 -



扮演李铁梅
刘长瑜,1959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工花旦。曾随筱翠花(于连泉)、华慧麟、雪艳琴、赵桐珊、等名家学艺,1958年拜师荀慧生。

刘长瑜,原名周长瑜,出生在北京的东四八条。父亲周大文,上世纪20年代奉系军阀进驻北京时,他曾出任北平市市长,和张学良是把兄弟。


红灯记饰演的李铁梅


刘长瑜是周大文14个子女之一,母亲姓刘,是周大文的三太太,出身穷苦人家,周长瑜是母亲生的三个孩子中最小的,还是女孩,后来刘氏与周大文离婚。1961年,周长瑜19岁,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时,听从校长的意见,随母改姓刘。



《卖水》是刘长瑜的成名作,《春草闯堂》、《红灯记》、《红灯照》、《燕燕》、《玉树后庭花》等都是她的独创剧目,同时她善演的传统戏也很多,如:《红楼二尤》、《辛安驿》、《桃花村》、《四郎探母》等等。

《春草闯堂》剧照,刘长瑜饰春草

1964年开始出演李铁梅。“文革”期间曾拒绝过江青给的“党票。”1993年,刘长瑜到台湾演出时,曾经拜访张学良,张学良也去看她的演出。

1996年任中国京剧院常务副院长。亲传弟子有,耿巧云、吕慧敏、管波、张佳春、陈静、张译心、巩丽娟、章尔琴、陈嫒、罗戎征、朱虹、赵玉华等。

高玉倩

- 1927--2018 -



扮演李奶奶
高玉倩,工旦,原名高晨,生于北京。8岁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先后师从王瑶卿、于连泉、韩世昌、雪艳琴、欧阳予倩、程玉菁等。

高玉倩

1947年加入焦菊隐主办的北平艺术馆演出新京剧《桃花扇》、《新蝴蝶梦》、《九件衣》等。
高玉倩《红灯记》剧照

1950年调入中国京剧院,演出剧目有《凤凰二乔》、《彩楼记》、《吕布与貂蝉》等。
高玉倩晚年

1964年开始改工老旦,嗓音高亮,富有激情,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扮演李奶奶,非常出色。

袁世海

- 1916--2002 -



扮演鸠山
袁世海幼年入富连成科班学戏,袁世海出科后,先搭尚小云班演戏,在尚主演的《九曲黄河阵》、《玉虎坠》中扮饰配角。

袁世海

袁世海先生的艺术天赋超群,又全面学习、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表演经验,传统基础深厚扎实,为他的艺术创新和建立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
饰演剧中鸠山

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各类性格的人物形象,质朴豪放,刚劲有力,以情传神,撼人心魄。
袁世海花脸剧照

他的身体魁梧,动作边式稳练,身段漂亮大方,注重造型的完美,美誉他为“活曹操”。
袁世海花脸化妆
六十年代,他在现代戏《红灯记〉中扮演了鸠山一角,并借鉴了话剧的表演,为京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 《盗御马》、《论英雄》、《将相和》、《野猪林》、《响马传〉等。
小胡子“鸠山”
他的主要弟子有,杜近芳、冯志孝、张学津、杨春霞、高牧坤、李宝春、于魁智、刁丽等优秀艺术家都曾受他多年培育教导。饰演架子花脸的弟子杨赤、杨光、范成玉、李嘉林、吴玉璋、刘永贵、马永安、李广仁、罗长德、刘文光、苏盛义、舒建础、沈革新、刘琢瑜、刘金泉、黑永宽、何国栋等。

谷春章

- 1932--2016 -



扮演磨刀人
谷春章,6岁起在荣春社学艺,一年后转入鸣春社。
饰演剧中磨刀人

出科后,曾在天津、东北等地搭班演出,先后与谭富英、杨盛春、许瀚英、姜铁麟等同台演出。
谷春章演猴戏
1949年后,加入中国京剧院,曾为梅兰芳配戏。长期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同台。后又师从叶盛章习武丑,继叶之后与李少春合演《三岔口》。
磨剪子喏,戗菜刀!

多次随团出国访问演出,除常演《三岔口》《秋江》一类丑角戏外,还兼演猴戏。

孙洪勋

- 1937年生于辽宁 -



扮演王连举
孙洪勋,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京剧院一团艺术顾问。

孙洪勋与老伴

1950年入中国戏曲学校,师承迟月亭、张德俊、李洪春、茹富兰、钱富川、耿明义、傅德威等先生学习武生行当,并向李连甲先生学习文戏。

《红灯记》里的王连举

先分到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后到中国京剧院一团与李少春、袁世海等合演《战渭南》,与袁世海合演《九江口》饰华云龙,《西门豹》饰崔泽,与杜近芳合演《白蛇传》饰许仙。


|《沙家浜》



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故事讲述,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

表演人员先后有:谭元寿、赵燕侠、刘秀荣、洪雪飞、王梦云、万一英、张敦义、马长礼、周和桐、翟韵奎。




谭元寿

- 1929--2020 -



扮演郭建光
谭元寿,10岁入科班。著名京剧武生、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门第五代嫡传人,著名京剧大师谭富英的长子,谭小培之孙,谭鑫培的曾孙。出身梨园世家。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
谭元寿

他嗓音高亢,功底扎实,文武兼备。他较全面地继承了谭派的艺术风格,又借鉴了余派传人李少春的表演,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京剧老生。

晚年与夫人、儿子、儿媳、孙子在一起合影
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具有自己丰富的创造。
郭建光剧照
1964年开始扮演郭建光。现在他的长子谭孝曾、孙子谭正岩也
都是工老生,这是中国七代演老生的奇迹。

赵燕侠

- 1928年出生 赵派创始人 -



扮演阿庆嫂
赵燕侠,是目前全国硕果仅存的“京剧老一级”艺术大师,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并称北京京剧团“五大头牌”。
赵燕侠年轻时

旦角(青衣、花旦、刀马旦),1964年开始演阿庆嫂,后因江青送她了一件毛衣而她没有穿,因此得罪江青被换下,十年多没再演出。

赵燕侠的大祖父(爷爷的哥哥)赵广顺先唱京剧青衣,后改为场面上的打鼓佬(即乐队指挥)。祖父赵广义工京剧小生。父亲赵庆祥(艺名赵小楼),工京剧武生。姑姑赵鸿英、赵美英也都是京剧演员。

演阿庆嫂

1979年后任北京京剧一团团长。她的丈夫叫张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1983年张钊因心脏病逝世。

洪雪飞

- 1942--1994 -



扮演阿庆嫂
洪雪飞,1958年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学正旦,师从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等。后又得姚传芗、周传瑛指授。学戏不久即以新编戏《晴雯》中的袭人脱颖而出。1966年入北京京剧团改唱京剧,所演《沙家浜》拍成了彩色电影。1979年北昆恢复建制后重归昆剧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

洪雪飞从小在杭州长大,她是庶出。做茶叶生意的父亲,在她幼年时便将她母女连同她母亲前夫所生的一个女儿,一起抛弃了。从此她们三口相依为命,过着艰难而又漫长的日子,所以她自小就养成了善于谋生、精明能干、自我保护意识特强的性格。

文革初洪雪飞改演京剧,1967年赵燕侠被迫辍演,她主动要求顶替,试演样板戏《沙家浜》的女主角阿庆嫂,果然一试成功,树立了阿庆嫂的样板,闻名全国。特别是茶馆中的“智斗”一场,历年来演出场次之多,已经数不胜数。

她是一位京昆两栖的性格演员,昆剧中尤其欣赏她和侯少奎合演的《千里送京娘》。她在这一京一昆两出戏中所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实在令人难忘。

1994年9月14日凌晨4时许,洪雪飞自京飞抵新疆乌鲁木齐市,再乘面包车开往300公里以外的克拉玛依油厂,她是专程去为该厂建立40周年纪念庆祝活动演出两场"智斗"的。

到机场来迎接的中型面包车共六辆,她坐在第三辆中,驾驶这辆车的司机由于疲劳过度,途中遇一土包不及闪避,时速110公里的车子一下子跌进3米深的沟里,玻璃全部震碎,磕睡中的洪雪飞再也没有醒来!

万一英

- 1945--2015 -



扮演沙奶奶
万一英出生於北京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母均是京剧票友,姐弟共七人,万一英行三,自少年入北京京剧团坐科,19岁接戏,是全剧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演的却是剧中年龄最大的角色。
万一英晚年

在万一英的艺术生涯中,她最感谢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师傅著名老旦演员李多奎,另一个,就是裘盛戎。她一直都说,如果没有裘盛戎,就没有她后来所取得的成绩。

北京京剧团在1964年排演《杜鹃山》,万一英扮演杜妈妈。裘盛戎亲自帮她设计了动作,这为她后来在《沙家浜》中成功塑造“沙奶奶”奠定了基础。

参加《沙家浜》的首演是个人艺术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1984年,她还以一折《罢宴》而荣获了北京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一等奖
后来1965年又在上海参加了电影《沙家浜》的拍摄。

马长礼

- 1930--2016 -



扮演刁德一
马长礼,是谭富英的弟子,又是马连良的义子,他曾认真刻苦地钻研过杨宝森的唱腔。

马长礼

在他身上兼着谭、马、杨几家之长,像谭派的《红鬃烈马》,马派的《十老安刘》《借东风》,杨派的《伍子胥》《洪羊洞》等剧目他都演的很精彩。
饰演剧中刁德一

从五十年代后期到文革前是马长礼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期,这时的他嗓音清婉纯净、行腔圆整规矩,特别是在使用“擞音”的时候能够优美而不花哨、响亮而不呆板,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

1963年与夫人小王玉蓉于香港

这一阶段他以演出谭、杨两派戏为主如《探母回令》《大·探·二》以及从《战樊城》开始的全部《伍子胥》,都是很有水平的演出剧目。
刁德一

他是老生演员,1964年开始扮演刁德一。在现代戏《沙家浜》中,将一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狡滑奸诈的国民党特务刁德一刻画得惟妙惟肖。

周和桐

- 1918--1984 -



扮演胡传魁
周和桐,幼读私塾,酷爱京剧。
周和桐
9岁从师陈月山学老生,11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从鲍吉祥学老生,后改花脸。

饰演剧中胡传魁
1936年因变声,从丁永利改学架子花脸,毕业后留校助教,后搭宋德珠的颖光社、王和霖的麟鸣社演出。

1963年与夫人女儿在北京故居北屋前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又拜郝寿臣为师,参加马连良剧团,长期与马连良、谭福英、裘盛戎等合作演出。他功底深厚,表演传神,注重刻画人物性格。

郝寿臣为弟子周和桐勾郑子明脸谱

常演剧目有《四进士》、《火牛阵》、《赵氏孤儿》、《大红袍》、《串龙珠》、《甘露寺》、《淮河营》、《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在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中扮演胡传魁,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受到观众称许。




|《智取威虎山》



该剧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京剧院原创的作品,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终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申阳生、陶雄、刘梦德、章力挥、丁国荣、高义龙等先后参与创作、改编,组长章力挥、于会泳,导演组长李仲林、关尔佳。

该剧于1967年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由童祥苓饰演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剧情讲述,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为落实毛主席“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指示,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一支追剿队进入深山,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座山雕土匪武装。少剑波派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自己则率领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发动群众恢复生产,组织民兵。

杨子荣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多次战胜凶恶狡猾的座山雕的盘问与试探,取得了座山雕等人的信任,被封为威虎山老九。他利用“九爷”的身份,以“练兵”为名,送出情报。


当追剿队得到情报整装待发时,被我方逮捕的土匪栾平在被押送途中逃到威虎山,给杨子荣造成了严重威胁。但杨子荣临危不惧,机智沉着,抓住栾平的弱点主动进攻,最后亲手处死栾平。借为座山雕祝寿之机,杨子荣将全部匪徒集中在威虎厅用酒灌醉,追剿队和民兵及时赶到,与杨子荣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了这股顽匪。

童祥苓

- 1935年出生,南昌人 -



扮演杨子荣
童祥苓,自幼酷爱京剧,8岁学戏,先后向刘盛通、雷喜福、钱宝森等学艺,多演余(叔岩)派戏。后又拜马连良、周信芳为师,余、马、麒各派剧目均能演出
童祥苓年轻时

童祥苓文武兼备,演唱富有韵味,做功细致,善于刻画人物。擅演剧目有《龙凤呈祥》《桑园会》《群英会》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
饰演剧中杨子荣

据悉,当年出演电影版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演员中,现在世并且仍留在国内的,只有“杨子荣”童祥苓一人了。童祥苓的夫人张南云也是京剧演员,而且还是梅兰芳的弟子。
童祥苓的夫人张南云

“文革”中,京剧《智取威虎山》唱遍大江南北,成就了童祥苓事业上的辉煌,但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耽误了童祥苓两个儿子的学业。
童氏兄妹合影,前排童芷苓(中)与弟弟童祥苓(左)、妹妹童葆苓,后排为哥哥童寿苓、童侠苓
最后一颗子弹,或者留给对手或者留给自己;抛弃过去,以卧底身份周旋在黑色的世界——这是他艺术生命里的颠峰。疏离亲人和朋友,拒绝信任、忍受孤独——这是他现实生活中的低谷。
晚年

在八亿人看八部戏的年代里,《智取威虎山》作为这八分之一,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而这部戏里“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更是因为饰演了“杨子荣”改变了自己台前幕后的整个人生。

李仲林

- 1918--1999 -


扮演杨子荣
李仲林,原籍河北雄县,生于上海。京剧武生,艺名:小小桂元,其父为京剧名丑“小桂元”,艺名小小桂元。1927年随父在上海客串登台唱老生,并在杭州正式演出,后在上海新世界大京班挂头牌,演出谭派老生戏 三斩一碰 等,1934年起在天津演出,因倒仓专攻武生。1936年其父亡故,遂赴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烟台及天津等地演出。
李仲林

他的武生戏师承郑派,富有南方武生特色。他功底扎实,勤于探索,在武打中连打带唱,而且唱念有味,武打准、脆、帅。在新剧目中也有许多创新。他还精于导演工作,参加并执导过《黑旋风李逵》《李逵与燕青》《猎虎记》《火焰山》《七侠五义》《智取威虎山》等剧。曾任上海京剧院艺术顾问

李仲林演杨子荣
李仲林演杨子荣很长的时间,同时也是该剧的导演。在一次无意中用眼瞟了江青一下,恰恰被江青看到,就说是不尊重他,为此就把他撤下了换了童祥苓

沈金波

- 1926--1990 -



扮演参谋长(少剑波)

沈金波,京剧老生,原名沈小秋,北京人。五代梨园世家,其叔叔沈玉才。


沈金波


其父亲从业京剧,应工老生,有一条“ 左嗓子” 即嗓子非纯真的本色,具有假音。沈金波儿时,古都北京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自然要数富连盛, 但此乃旧科班,只注重极严格的专业培训、却丝毫不顾文化教育,以致有些毕业生步上社会,成了名闻遐迩的好角儿,却还是个难以识文断字的“睁眼瞎”,仍靠口传心授、死记硬背从艺演戏,不可避免地局限了演艺事业的发展与提高。


《智取威虎山》剧组在参加劳动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一些颇有远见的新文化人,如欧阳予倩和焦菊隐等,便有针对性地创建了一所在严格培训专业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教育的新兴戏曲学校——中华戏曲学校,先后培养了德、和、金、玉数科人才,为南北京剧界输送了颇具活力的新鲜血液。


演少剑波


1965年春,他由当时的二团调到一团,在将被攻坚成样板的《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少剑波。1970年在革命京剧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出演少剑波。后调到上海戏曲学校任教授艺,任教导主任直至退休。



齐淑芳

- 1942年生 -



扮演小常宝
齐淑芳,刀马旦,自幼受其嫂——中国著名京剧武旦张美娟的精心传授。1958年,16岁的齐淑芳为毛泽东演《三战张月娥》,原戏是三个男的打一个女的,毛泽东认为不公平,后改成降伏讲和,还她粮草,共同对付朝廷。

齐淑芳


1960年齐淑芳在北京吉祥剧院演出引起轰动,此后在民族文化宫演,周恩来总理亲自观看,当他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台上又翻又打又唱很高兴,认为她很有发展前途。
《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

京剧大师梅兰芳更是上台紧握她的手,连声称赞:“后起之秀!后起之秀”!1988年定居美国,在纽约创建“齐淑芳京剧团”,经常在国外演出。

孙正阳

- 1931年出生 -



扮演栾平
孙正阳,原名孙小羊。早年受业于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科,师从刘嵩樵、罗文奎、关鸿宾、梁连柱等,聪明善学、勤奋刻苦,在校内便初露头角。毕业后,多方求教,刻苦钻研,并开始搭班演出,积累了很多舞台经验,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

孙正阳
1949年,加入上海京剧院,与周信芳、李玉茹、童芷苓、汪正华、黄正勤等长期同台合作,技艺精进。

孙正阳和筱月英

他不但善当绿叶,而且还独创了一些以丑角为主的剧目,如《海周过关》《蒋平捞印》等,在不断积累前辈丑角艺人的舞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不断创新,为丰富丑角表演剧目做出了贡献。

孙正阳剧照
他除了在传统剧目上的造诣外,还不断参演现代戏的演出,在《智取威虎山》剧中成功地扮演了栾平这一角色,在《磐石湾》中扮演了08,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智取威虎山》中滦平

孙正阳幼功扎实,文武兼备,嗓音脆亮、念白爽利,表演谐而不俗,在表演风格上又对南北流派艺术兼容并蓄,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表演风格,清新洒脱。他戏路宽广,并善于刻划人物内心,所演的人物“丑而不丑”,诙谐雅致,有“漂亮小丑”、“江南名丑”之誉。

施正泉

- 1927--2007 -



扮演李勇奇
施正泉,上海京剧院“正”字辈戏曲演员,京剧《智取威虎山》饰李勇奇,京剧《三国演义》中饰演张飞,是行当中的“净”(花脸),另一现代京剧《磐石湾》中饰演项武伯。
‍饰演剧中李永奇

还曾出演电视剧《封神榜》中的商朝太师闻仲。他将闻仲的刚正不阿表演地生动传神,尤其是走投无路而惨死绝龙岭那一段,让观众心碎却记忆深刻。


贺永华

- 1922--2006 -



扮演座山雕
贺永华,京剧净角,为国家一级演员,出生于河北文安县,在家中4个同胞兄弟里,他排行老二。

贺永华

贺永华从小就到天津稽古社科班去学艺。在稽古社,向贺永华授艺的韩富信先生,是当时的京剧名家。
饰演剧中座山雕

11岁学戏,工架子花,曾受到尚和玉等名家指点,长期与周信芳、李玉茹、童芷苓等艺术家合作演出,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舞台艺术形象。

而其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塑造的座山雕,已成舞台经典,深受观众佳评。




|《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
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太成具体负责。郭炎生、何慢、杨村彬编剧,取名《海港早晨》,杨兼导演,舞美设计幸熙等。童芷苓饰金树英,小王桂卿饰刘大江,赵文奎饰老娘舅,童祥苓饰俞宝昌。

剧中主要写了人民内部矛盾,并无暗藏敌人。1965年2月1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江青看后,认为此本突出中间人物,要求修改为突出英雄人物和海港工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对“风雨追舟”一场运用追光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大为反感,决定重组创作班子,改由闻捷、郑拾风、李晓民、郭炎生、何慢五人参加改编,要求用新诗样式代替老唱词。1965年4月2日完成试演本,将童芷苓换成蔡瑶铣,导演章琴,音乐设计于会泳。江青看后又指责“无冲突论”。此后,反复修改,于1966年5月又完成一稿,定名《海港》。


1971--197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拍了两次彩色戏曲片,被划入"样板戏"的序列。上海京剧团《海港》剧组集体编剧,导演傅超武、谢晋、谢铁骊。李丽芳饰方海珍,赵文奎饰高志杨(李长春配唱),朱文虎饰马洪亮,郭伸钦饰赵震山,周卓然饰韩小强,艾世菊饰钱守维。

故事说的是,码头上,一批稻种要装上舶船,一批援外小麦要装进仓库;青年装卸工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抢运中精神涣散,跌落麦包。
暗藏的阶级敌人钱守维,乘机将玻璃纤维连同散麦一起装人包内,继而又指使韩将一包稻种当做麦包扛进仓库,企图制造错包事件,破坏我国的国际声誉。

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发现散包事故,立即发动群众,追查事故起因。
在她的领导下连夜翻仓,迫使钱守维露出破绽;她又和退休工人马洪亮一起对韩小强进行回忆对比的思想教育,韩觉悟了,揭发了钱守维的罪行,从而揪出了这个暗藏的阶级敌人,完成了援外任务。

童芷苓

- 1922--1995 -



扮演方海珍
童芷苓,生于天津,自幼受家庭熏陶,工旦。11岁即能演出《女起解》。

童芷苓
童芷苓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的四姐,童祥苓与二哥童寿苓、四姐童芷苓、五姐童葆苓一起使“童家班”扬名京剧界。

童芷苓剧照
1939年拜荀慧生为师,并向王瑶卿问艺,后又拜梅兰芳为师。童芷苓戏路极宽,不拘成规,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为一多才多艺演员。其代表剧目有《红娘》、《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武则天》、《尤三姐》、《金玉奴》、《姑嫂英雄》、《铁弓缘》、《钗头凤》等。

童芷苓
大多数人都知逭样板戏”《海港》中方海珍'的饰演者是著名的京剧演员李丽芳,却很少有人知道第一个扮演“方海珍”的演员是重芷苓。当时《海港》还叫作《海港的早晨》,方海珍'还叫作“金素英'。后因不被江青看好撤下。

李丽芳

- 1932--2002 -



扮演方海珍
李丽芳,幼年学戏,工青衣,程派旦角。李丽芳少年时跟随姐姐李慧芳刻苦学艺,成为上海天蟾舞台的台柱。

李丽芳

1952年加入总政京剧团担主演,1958年相应“支边”的号召到甘肃省京剧团。

李丽芳剧照

20世纪60年代中期,李丽芳调往上海京剧院,担纲扮演了现代京剧《海港》中的方海珍,其声腔艺术至今无人能及。
李丽芳演《海港》

她还善演《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吕布与貂蝉》。

赵文奎

- 1921--2007 -



扮演高志扬
赵文奎,嗓音高亢嘹亮,50年代入中国京剧院任主要铜锤花脸演员,京剧界净角行当著名的“净角三奎”之一,其他两位分别为王泉奎和娄振奎。

赵文奎是革命样板戏《海港》的四位主演之一(主演:李丽芳、赵文奎、朱文虎、艾世菊)

朱文虎

- 1938年出生 -



扮演马洪亮
朱文虎出身京剧世家,其父便是京剧名角朱春林。朱春林,因在闲谈时说“好生活的好,吃在广州,穿在上海,死在台湾(不火化)”而被撤下。
朱文虎

把朱春林撤下后,因为形象已经定型,就看到它的儿子朱文虎与其相似,便让朱文虎饰演马洪亮,化妆后与其父无异。退休前任上海京剧团抓业务的副团长,是个一专多能的业务尖子。
《海港》剧照

他自编、自导、自拉、自唱,多次出访国外演出,还拍电影、电视剧。年逾花甲的朱文虎并未颓废,为了宏扬京剧,他老当益壮,要一直把京剧唱下去。

艾世菊

- 1916--2012 -


扮演钱守仁
艾世菊(1916一2012),现代京剧《海港》中的反角者。原名艾云章,工文丑、武丑,系丑行中的文武全才,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饰演剧中钱守仁

少年时代从艺。




|《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人物原型杨育才的英雄事迹,参照《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的现代战争类京剧剧目。“文革”期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主要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某部侦察排长严伟才(宋玉庆饰)和安平村的崔大娘(栗敏饰)一家结下深厚友谊。但不久后,崔大娘和部分村民被抓去给美李匪帮修工事,敌人得知崔大娘的儿子参加了人民军,便将她惨忍杀害了。严伟才闻听,怒火中烧,发誓为大娘报仇。


正在这时,严伟才接到任务,王团长(方荣翔饰)要他率领一个尖刀班,在朝鲜联络员的协助下,化装成美李伪军,奇袭李伪首都师“白虎团”,严伟才向团首长表示:请祖国人民放心,请朝鲜人民放心,坚决取得胜利!


深夜,严伟才带尖刀班向敌占区行进,他们穿越雷区密布的死亡之谷,拂晓时分,接近至敌阵地前沿......

宋玉庆

- 1942年出生于山东 -



扮演严伟才(杨伟才)
宋玉庆,6岁学戏,唱、作、打都是出色的,8岁时,就进入了中共胶东军分区“娃娃兵”京剧团。他是京剧舞台上难得的文武老生全才。一向被梨园界视为“老革命”的《红灯记》中李奶奶饰演者高玉倩,论“资格”还应该排在其后

宋玉庆

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年仅22岁的宋玉庆在《奇袭白虎团》中用全新的京剧表演理念成功塑造了现代军人形象,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个年轻的后起之秀吸引了包括连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盖叫天等京剧大师的高度关注,大家公认宋玉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京剧天才。

《奇袭白虎团》演严伟才

1970年《奇袭白虎团》拍成了彩色电影,侦查英严伟才的艺术形象打动了无数戏迷,也把无数人带进了京剧艺术的大门。

《野猪林》演林冲
但由于连连演出,在拍《奇袭白虎团》电影的时候嗓子已经损坏,所以录音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文革期间任山东省文化局长。现已退休,旅居美国。

方容翔

- 1925--1989 -



扮演王团长
本姓周,幼随继父姓方。6岁开始练功,8岁入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学艺。10岁师事骆连翔习文武花脸。12岁首次登台演出。16岁拜裘盛戎为师,专工裘派花脸,得裘氏精心指点,并曾随师到各地演出,成为裘氏的“手把徒弟”。
方荣翔

由于裘盛戎的表演艺术是净行的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全面而且精湛。况且方荣翔一生谨守法度、承袭衣钵。因而方氏裘韵是对裘派在唱腔上(非整体)的发展和延伸,并没有偏离裘派的艺术和精神内核,这在流派传承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剧中饰演王团长

方荣翔与老师裘盛戎的演唱,在唱腔的板式布局、唱腔的基本旋律、浓重的鼻腔共鸣、圆润的吐字方法、“尖字不吐真切”、基本使用京字京音、上口字的淡化及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等方面,都是相同的。

受到毛主席接见

1986年,山东电影制片厂为方荣翔拍摄了纪录片《方荣翔舞台艺术》。1988年,率山东省京剧团到香港公演

栗敏

- 1935年出生 -



扮演崔大娘
栗敏,北京人。9岁学戏,11岁登台演出青衣花旦,如《铁弓缘》、《审头刺汤》、《孔雀东南飞》。

1949年参军,后年参加志愿军京剧团。
演崔大娘

并改唱老旦。1958年入山东省京剧团。1964年参演《奇袭白虎团》,饰崔大娘。




|《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该剧是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诞生的,也是中国芭蕾舞团历史上第一部代表作品。

《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排演过本剧,由松下洋子饰琼花。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色娘子军》剧第一场。2015年7月11日晚,中国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纽约林肯中心成功上演。容纳上千人的寇克剧场座无虚席。这是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团(中央芭蕾舞团)首次受邀在美国上演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和《牡丹亭》。

1994年该剧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截止2019年,中央芭蕾舞团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已经超过3000场次,写下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红色娘子军》在中央芭蕾舞剧团曾复排多次,先后饰演琼花的有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衡、薛菁华、郁蕾娣、张丹丹、冯英、王珊等;饰演洪常青的有刘庆棠、王国华、孙正延、王才军、孙杰等。

剧情概述: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海南岛。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依托,舞剧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转变成一名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过程。

白淑湘

- 1939年生于湖南耒阳 -



扮演吴清华
白淑湘,1952年参加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1954年选送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芭蕾。
白淑湘
白淑湘身体条件不算好,但她勤学苦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了高难度的芭蕾技巧和特有的韵律,仅以4年的学历,就成功地扮演了《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受到舞蹈界和观众的欢迎。

饰演剧中琼花
在芭蕾剧《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后被江青撤掉。

1980年在菲律宾国际芭蕾舞节上,她与其他中国演员合作,共同获得集体表演一等奖;1981年在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观摩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
白淑湘在《天鹅舞》双人舞中的倩影
白淑湘现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等。

薛菁华

- 1945年出生于上海 -



扮演吴清华
薛菁华,祖籍江苏无锡的薛菁华,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喜爱艺术,尤其是舞蹈表演,所以,当1956年北京芭蕾舞学校特邀苏联专家授课并在报上刊登招生消息时,母亲带着女儿千里迢迢赶往北京应试。

薛菁华年轻时
此时的薛菁华还是一个小学生,对芭蕾舞一窍不通,然而母亲却充满自信地把女儿带进考场。薛菁华以其纯真姣好的面容,符合芭蕾舞表演的体形以及适中的年龄,通过三试,撞开了舞蹈艺术之门。

练功
“文革”中因在一次偶然机会被江青发现同自己年轻时长的相似,就制定扮演连长,后演吴清华。


薛菁华随剧组深入海南岛实地体验生活,从1968年开始,经过长达三年时间的反复排练和修改,以及一年多的电影拍摄,在1971年春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拍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隆重上映。
剧照

薛菁华“倒踢紫金冠”的优美造型,还有“逃出椰林”、“常青指路”、“手捧红旗”、“阵地受命”等经典造型,使25岁的她成为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


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薛菁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

晚年

如今身为香港菁华舞蹈艺术中心主席和菁华舞蹈艺术中心的她,虽已年过花甲,但依然活跃在内地和香港的芭蕾舞界,延续着永不停跳的舞步。

刘庆棠

- 1932--2010 -



扮演洪常青
刘庆棠,辽宁盖县人。早年学习舞蹈。建国后,被送到苏联学习芭蕾舞。回国后,在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任演员、演员队副队长。

年轻时

“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中央芭蕾舞剧团革委会中共核心小组副组长、中共中央芭蕾舞剧团党委书记、文化部副部长、中共十大主席团成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1966年夏天,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烈焰,使刘庆棠的“革命斗志”燃烧得更为旺盛。他振臂一呼,许多人当即聚集在他的麾下,然后向院、团的“牛鬼蛇神”和“走资派”展开了猛攻,一时间芭蕾舞团成了阴风凄凄的人间地狱。52岁的中央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首席指挥黎国荃,就在刘庆棠主持的一次批斗会后,因无法忍受诬陷和人格污辱,回到家就上吊自尽了……
晚年
1976年10月后被隔离审查,并被开除党籍。1983年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积极参加反革命集团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和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

李承祥

- 1931--2018 -



扮演南霸天
李承祥,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中国芭蕾舞奠基人之一。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南霸天,成功塑造了旧社会压迫妇女的恶霸地主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白毛女》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首先由上海东方韵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故事片,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文化大革命中成为八个样板戏之一。

该剧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凌桂明,王国俊、陈才喜、董锡麟,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独唱朱逢博、刘文炳等,朱逢博任中喜儿一角的主伴唱,她那感人肺腑、独树一帜的歌声,成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她因此而蜚声歌坛。她所演唱的《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已成为海内外人家喻户晓的歌曲、永恒的经典,其中《北风吹》、《扎红头绳》、《喜儿哭爹》一段更是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歌剧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在芭蕾舞剧《白毛女》历史演员表中,将喜儿和“白毛女”( 喜儿)分别列开,喜儿由蔡国英、张美珍、茅惠芳、张南扮演,“白毛女”( 喜儿)由顾峡美、余庆云、石钟琴、朱美丽等扮演,独唱:朱逢博、钱曼华、简永和、朱钧雄。

其实,最早将《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剧的其实是日本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的创始人清水正夫与松山树子夫妇,看过电影《白毛女》后感慨颇深,1953年底他们从田汉那里得到了歌剧剧本,便着手将其改编。日本版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曲折的爱情故事成为绝对的主题。应周恩来总理之邀,松山芭蕾舞团于1958年到中国访问演出,北京很多人通宵排长队买票,在中日邦交中掀起一股强劲的“芭蕾外交”旋风。松山芭蕾舞团从这一年开始,先后13次到中国演出。直到2011年10月,松山树子还携团在京沪两地演出。

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上海市舞蹈学校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拍成彩色影片,桑弧导演,主演:喜儿由茅惠芳扮演,“白毛女”( 喜儿)由石钟琴扮演,大春由凌桂明扮演,杨白劳由董锡麟扮演,黄世仁由王国俊扮演,从电影演员表来看,比起1965年节目单演员,增加了茅惠芳和石钟琴等主要演员。


顾峡美

- 1943年出生 -



扮演白毛女
顾峡美,1965年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饰演白毛女。

由于在“文革”前期“奋起造反”,“反戈一击”批判“芭蕾舞剧”《白毛女》,被从剧组撤下。

石钟琴

- 1945年出生 -



扮演喜儿
石钟琴早在上海市舞蹈学校当学生时就跳起了“白毛女”。
饰演剧中白毛女
1966年,毕业后来到上海芭蕾舞团担任起主要演员。
15岁时

在芭蕾舞台上她还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奥杰塔、黑天鹅奥杰丽雅。
老年

还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机智、勇敢的马尔塔娜;《魂》中饱经风霜的祥林嫂和《雷雨》中阴沉忧郁的繁漪等。
在日本演出的石钟琴
然而“白毛女”的光环太亮丽了,致使淹没了她以后塑造的众多角色。

茅惠芳

- 1947年出生 -



扮演喜儿

茅惠芳,舞蹈家,是芭蕾舞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当时红遍中国的“芭蕾舞明星”,目前在美国定居。


茅惠芳


茅惠芳是上海市舞蹈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在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培养对象。


红头绳剧照


芭蕾舞剧《白毛女》最初是课堂实习时排演的一个小型舞剧,1965年改编成8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并于1964年成功公演,1965年5月参加“上海之春”首次演出,茅惠芳因饰演“喜儿”脱颖而出。


茅惠芳在日本


芭蕾舞剧《白毛女》经过13个月的电影拍摄,在春节期间,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全国上映,茅惠芳甜美的微笑和那双喷火的眼睛使她她成为红遍中国的“芭蕾舞明星”。


饰演剧中喜儿


1979年,茅惠芳与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沈维滇结为夫妻。婚后生子,后重返舞台,在《吉赛尔》﹑《蝶双飞》、《苗岭风雷》、《春江花月夜》等剧中均有不俗表现。



1984年,她随夫赴美伴读。在她丈夫攻读博士学位的底特律维恩大学,茅惠芳应聘在该院芭蕾舞系任教,以后被提升为芭蕾艺术系主任。旅美期间,她曾举办舞蹈专场,演《白毛女》时因找不到艺术搭档,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的丈夫沈维滇,自告奋勇跳“杨白劳”,演出赢得一片喝彩。



凌桂明

- 1943年出生在上海 -



扮演王大春
凌桂明是我国著名舞蹈家、芭蕾舞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在舞剧《天鹅湖》、《吉赛尔》和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中担任主要演员,尤其是《白毛女》自1964年首演至今,已演出1500多场。

从17岁到73岁,情系芭蕾56年,如今,凌桂明已从飒爽“大春”走向“芭蕾教父”。

凌桂明在1964年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扮演大春,其塑造的形象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
农民的后代

凌桂明1960年3月进入上海市舞蹈学校学习芭蕾专业学习,先后在舞剧《天鹅湖》、《吉赛尔》、《关不住的女儿》、《仙女们》和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苗岭风雷》、《玫瑰》、《雷雨》、《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担任主要演员。

并历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上海市舞蹈学校校长、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团长、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芭蕾舞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




|《交响乐沙家浜》



音乐《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1971年3月录制。

在当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

交响乐《沙家浜》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几乎所有正面人物的唱腔,而在《序曲》、《坚持》、《奔袭》、《胜利》等乐章中,曲作者还创作了大量交响合唱段落,使整个作品不但具有京剧的韵味,还颇具恢宏的艺术感染力。


李德伦

- 1917--2001 -



指挥中央乐团演奏
李德伦,生于1917年。文革期间主持、指挥了“交响音乐沙家浜”。


1987年在北京“交响乐之春”大型音乐会上,他指挥了800人的联合乐队,为规模最盛大的一次。1980年李德伦获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

李德伦曾于1985年在巴黎任国际梅纽因小提琴比赛的评委,1986年在莫斯科任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评委。1986年获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liszt)纪念奖章获文化部授予指挥荣誉奖。1999年坐在轮椅上指挥了一场大型音乐演出。






文革结束后,样板戏被视为文革的产物打入冷宫,但样板戏的痕迹却一直没有从人们生活中消除。毕竟,样板戏曾经那么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想忘记都难。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大家都在看头条



看完上海知青在新疆兵团的老照片后泪流不止......
想起一些老歌,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头头是道。
66年前九位艺人在中南海合影的故事
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构建,再不看就没了!
读江南美景春联
苏州评弹:经典妙韵的张调作品
江青指导的革命样板戏作品10部(完整版)
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构建,再不看就没了!
读江南美景春联
苏州评弹:经典妙韵的张调作品
春节时间:美女棋手破解残局,引来万人空巷。
牛年看牛
上海的女儿周采芹
布面油画《青春之歌》和女知青的故事
过年了!这《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不发对不起大家!
从小年到正月十五,中国人春节都干些啥?江南人的年夜饭
看遍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六十座名山的雪景到底有多美?
传奇女人--昂山素季
开国十大元帅的后代知多少?
全球最著名的地标建筑30处,你到过几处?
江青的摄影与书法真迹,绝对震撼。
一位外国业余摄影师,用他的照片解读中国之美。上海最时髦的老年人,都被他拍下来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完整原版)
当江南水乡飘起雪,乾隆去过的这12个古镇,哪一个是你的最爱?
空姐是旅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上海最时髦的老年人,都被他拍下来了。
“文革”中文化界逝者的风骨
美到窒息的中国古村落,再不看一眼它就消失了。
“文革”中自杀的十二大美女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
红色名媛章含之的那些事
最中国的雪,在江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建筑,美的惊心动魄。华为二公主上线刘晓庆揭秘秦城往事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世今生
红卫兵大串联--轰轰烈烈的文革式旅游
《周迅模特油画》和她的九儿昔日延安十大美女的最后结局,令后人唏嘘不已。
北方和南方的真正差别在这,超级形象了!
中国画卷
《红楼梦》中最精妙的一处性描写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0位文革风云人物今安在?
十首清丽委婉吴语软侬的苏州评弹
无锡太湖船菜16道,有故事的佳肴最是美味。
神奇的布达拉宫里面长啥样?
江南十八道汤品
住在上海的日本妹子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世今生
红卫兵大串联--轰轰烈烈的文革式旅游被完好保存下来的中国珍贵古建筑(修正版)
爱在金陵的深秋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0)
江南这几颗银杏树,看着看着就想结婚。
上海本帮招牌菜
钱塘江大潮:10段大片让你一次看过够
腔调韵味十足的越剧10大唱段
一到秋天,无锡就美成金匮。
老上海的蜗居年代
新中国最顶级的饭局
异国风情:印度的那些奇葩事儿
魔都土豪面16碗,你吃过几碗?江南水乡委婉动听的戏曲弄堂的消逝江南十条特色风情街民国好声音:上海滩七大歌姬
酥到骨子里的10首苏州评弹
徽杭的故事:一条古道往东行,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美国人40年前拍摄的彩照里,藏着最真实的徽州原貌。
最江南的28碗面
20世纪,上海的100个瞬间。
上海宋家花园,百年老宅半世传奇。江南馄饨江南民歌小曲28首
从上海到香港:十个人的同框,十个人的传奇。很漂亮很漂亮的100个地方江南养生之音30曲



  时光


活生  


壹玖叁伍

排版 / 喜喜

图片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