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原之“心”,在上海脉动

来自喜马拉雅的 醍醐 2021-02-11

心,嘎德

牦牛绒布,佛珠
200 × 200cm

2013年


●●●


自醍醐上海空间(高安路30号)开幕以来,无数观众曾被占据整面墙的《红太阳》吸引,久久驻足(戳这儿,了解《红太阳》)。


当《红太阳》回归高原,艺术家嘎德的另一幅佛珠系列作品《心》来到魔都,开始脉动。




嘎德是西藏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曾以《冰佛》一作闻名(戳这儿了解)。


2013年,他开启了佛珠系列装置艺术品的创作,并渐入佳境;这个系列中,《心》的尺幅不算最大,却似乎最为直指人心。


佛珠系列起源于一个观念:如今,人人都已被手机绑架,每天沉湎其中,无法自拔;如果说手机是人与人之间的媒介,那佛珠可否视作人与佛之间的媒介?在这个维度下,围绕佛珠的创作触发了大量可能性。


《心》左上部分


嘎德开始在拉萨街头随缘搜集各种各样的佛珠,在黑色牦牛绒布或者白色羊绒布上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佛珠系列的阵容越来越庞大,血脉、日月、二维码,乃至心脏,包罗万象。


《心》参考了生理意义上心脏的结构,生动表现了心室、静脉、动脉。人类的心脏仅有一拳大小,而嘎德用佛珠细致入微构筑出的心脏有整整4平方米之大。


每一条连贯的珠子编织成静脉、动脉……真实地仿佛能够看到心脏正在鲜活地跳动——红色佛珠用的恰到好处,它正是血管和血液的颜色。


《心》的分崩离析


而画面右部的独特处理,令其升华为装置艺术品。


原本,每颗佛珠仿佛是心脏的细胞,也像是众生心念、心愿的汇集;可右上角的这些“细胞”却偏要分离,如刹那间洒下来的一束光,迸射而出。


静止的画面瞬间灵动,却又转瞬凝固。


《心》细节


嘎德塑造完整的心,却又偏偏要解构心脏,使其分崩离析。


过去2年间,这件杰出的作品被收藏于醍醐的拉萨艺术中心,令访客们流连忘返;我们将它运抵上海,欢迎所有人来到醍醐上海空间观赏,并希望听见更多声音。


有人说,这正是佛教的辩证法:佛教首先求诸本心,但最终要将本心放下,才能最终获得醍醐智慧。从心追求真理,但要把心放开,与执着和解,不困于心。


也有人说,这就是人生无常,这一刻的完整鲜活,下一刻谁又能预测到这一切将会归零,落于沉寂呢?


或许对《心》的所有评论,照见的都是自心。


你呢。在这颗《心》里,看到了什么?


2015年“佛化万相”台北大展中的《心》


倒是作者本人,并未给作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许艺术创作本就像十月怀胎,艺术家的工作仅在创作,而评说留给观者。


然而,直面这件开幅巨大的作品,不难感受到其蕴含的复杂意蕴;正是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令观者沉浸其中。




试试向醍醐微信公众号

回复下列数字:

【1】班禅【2】宗萨【3】艺术【4】男神【5】女神

【6】顺丰上市:“感谢太太,感谢佛法”

【7】记录十年,无声心象

【8】把西藏搬到上海

【9】崖壁上的寺庙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发现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回复“招聘”

加入醍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