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T讲坛精华 | 上海财经大学蔡金亭教授:外语学习中语言与思维的变化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06-09

2021年9月18日上午,“外研社·U讲堂社区”2021年度KT讲坛正式开始第23讲!上海财经大学蔡金亭教授给我们带来“外语学习中语言与思维的变化”主题讲座。


讲座中,蔡教授通过五个案例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母语及母语思维对外语的影响和外语对母语及母语思维的影响进行了阐述。部分内容可参考蔡教授的新作《语言迁移研究》。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语言迁移研究》属于“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语言习得”,已于2021年8月出版。“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主编为文秋芳教授。


蔡教授指出,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论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最著名的理论是语言相对论,即“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相对论强势版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弱势版认为语言影响思维。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中国南方人多使用相对方位词(前后左右),北方人多使用绝对方位词(东南西北)。蔡教授通过Boroditsky(2017)的TED演讲“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了语言表达对思维认知的影响及相关研究。


英语和汉语虽然都用空间词来表达时间,但使用的空间词不同。那么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是不是有不同的时间概念呢?具体来说,是不是说英语的人更倾向于以水平方式建构时间概念(如图1a),而说汉语的人更倾向于以垂直方式建构时间概念(如图1b)?对此,蔡教授借助Boroditsky(2001)的文章给出了答案。Boroditsky(2001)以26名英语本族语者和20名汉语本族语者为受试考察了他们对英语before/after和earlier/later类陈述句的认知反应。结果显示,两组受试对before/after类陈述句的认知表现相似,都是听到水平关系启动句后的判断较快,但对earlier/later类陈述句的表现不同,前者听到水平关系启动句后的判断较快,而后者听到垂直关系启动句的判断较快。这说明,使用语言的习惯影响人们思维习惯。

The black worm is ahead of the white worm.

图1a. 水平关系启动句

The black ball is above the white ball.

图1b. 垂直关系启动句


母语对外语产生重要影响。母语迁移不仅表现在外语误用上,还表现在少用、多用上,例如:方言的影响、说外语有口音,英汉一致表达容易掌握,英汉不一致表达较难掌握如短语动词(put up with)、不一致搭配(eat medicine*)等。但是,当外语与母语在某方面的差别特别明显时,不一定会产生负迁移。例如,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汉语“我把桌子移了一下”就没有对英语“I moved the table”产生负迁移。


母语思维对外语也具有重要影响。Jarvis(1998)具体比较了芬兰人和瑞典人在英语指称词汇选择方面的差异,认为其中某些差异是母语概念引起的。受试包括210名不同年龄和二语水平的芬兰、瑞典小学生和中学生,另有110名芬兰语、瑞典语本族语者和66名英语本族语者作为对照组。任务是:1)看无声电影后写记叙文;2)产出性词汇测试;3)接受性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1)芬兰学生和瑞典学生在指称词汇选择方面与英语本族语者都有明显差异,但两组学习者之间差别不明显;2)但仍能发现两组学习者的一些选词差别,例如,几乎所有的芬兰学生都使用相同的动词( 如hit或crash),但瑞典学生通常使用不同的动词,一般在描写人相撞时用run on,描写车相撞时用crash。两组学习者的这种选词特点与他们各自母语表达是一致的。这说明,瑞典学生对两类相撞事件加以区分,而芬兰学生认为两种情况同属一类,反映了两类学习者在表征和范畴化相撞事件时的思维差异。


外语对母语和母语思维的影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外语后母语的变化(语言层面),比如日常交流中常夹杂外语词汇、汉语写作中的欧化句式等。例如,Pavlenko & Malt(2011)以3组俄语-英语双语者(早期、儿童和晚期双语者)为受试,俄、英本族语者为对照组,让双语者和本族语者都先完成对饮用容器图片的命名任务,然后对图片中的物品进行熟悉度和典型性判断。结果显示,英语(二语)对双语者的俄语(母语)命名模式有影响,并且到达英语环境时的年龄越早,影响越大。二是学外语后母语思维的变化(思维层面),比如,双语者不等于单语者,人们学习新语言后原有的思维会发生变化(概念重构),用英语较多的人往往较直接,用日语较多的人多含蓄、常鞠躬。张爱萍(2014)以英、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各40名为受试,通过问卷调查了日语和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赞扬应答言语行为,并通过访谈了解其使用原因。结果发现,两组学习者在赞扬应答宏观策略和部分微观策略的选择上存在差异,部分原因是二语的语用概念迁移。


最后,蔡教授指出,关于语言与思维的研究目前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有很多发现,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比如:怎么能分清语言层面与思维层面的跨语言影响?语言迁移为什么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当用外语阅读或写作,听或说时,母语影响的心理机制有什么不同?当学习两种外语时,三种语言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受哪些因素制约?能否找到有效的办法,激发语言之间的正面影响,抑制负面影响?希望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更多启发和思考。


以上是蔡金亭教授讲座精华,如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加入钉钉群获取精彩直播回放,或者参考蔡老师的《语言迁移研究》一书。


参考文献:

[1] Boroditsky, L. 2001. 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 of Time [J]. Cognitive Psychology 43: 1-22.

[2] Boroditsky, L. 2017. TED Talk: 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OL]. https://www.ted.com/talks/lera_boroditsky_how_language_shapes_the_way_we_think

[3] Jarvis, S. 1998. Conceptual Transfer in the Interlingual Lexicon [M].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Publications.

[4] Pavlenko, A. & B. C. Malt 2011. Kitchen Russian: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and First-language Object Naming by Russian-English Bilinguals [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4(1): 19-45.

[5] 张爱萍,2014,中国英、日语学习者汉语赞扬应答言语行为中的反向概念迁移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109-118。



相关阅读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二语习得的有效机制: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探析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颖冲副教授:多模态视阈下的中文小说英译

KT讲坛精华 | 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教授:重构作者研究

KT讲坛精华 | 上海财经大学杨国静教授:当我们谈论伦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隋红升教授:真正的男性气质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男性气质建构导向

KT讲坛精华 | 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性批评实践——以蕾切尔•卡逊为例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董燕萍教授:译员的注意力控制机制

KT讲坛精华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热点问题与研究方法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语言研究中缘何对比语言学具有重要性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大学郑萱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廖鸿婧老师: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与测评

KT讲坛精华 | 宁波大学许希明教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重音盲点

KT讲坛精华 | 浙江工商大学张金凤教授:身体研究动态与思考

KT讲坛精华 | 上海师范大学陈红教授:生态批评的环境史维度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邵斌副教授:英汉浮现词缀对比研究

KT讲坛精华 |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二语学习中的同伴互动促学机制探析

KT讲坛精华 | 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语料库翻译学——理念、方法、工具

KT讲坛精华 | 南京大学孙红卫副教授:重构文学研究的民族视域

KT讲坛精华 | 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改写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KT讲坛精华 | 武汉大学邓鹂鸣教授:体裁素养与二语写作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儿童二语的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

KT讲坛精华 | 胡亚敏教授:“战争”的命名与美国战争文学研究的几个维度

KT讲坛精华 | 赵国新教授: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源流

KT讲坛精华 | 江西财经大学肖琳老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风格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