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佬齐推荐:你不得不知的,亏钱真相

小巴 理财巴士 2023-06-07

 



欢迎来到【小巴取经】

和小巴一起共读经典


今天,我们开始读第3本书——朱宁的《投资者的敌人》

 

一看这本书封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作序。


然后,是众多眼熟大佬的联袂推荐:


基金“一哥”王亚伟、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经济学家张维迎、中国证券市场设计参与者高西庆、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复星集团创始人梁信军……



可谓是群星璀璨。

 

作者朱宁,是耶鲁大学的金融博士,现在也是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专修的学科是——行为金融学。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这个词,近些年来可以说是很热门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也就是,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来更好理解资本市场和公司金融的运作。

 

小巴可以举一个小例子,让大家从“价格”方面,简单理解传统金融学VS行为金融学的区别。

 

假设一家公司,现在的股票价值10元/股:

 

传统金融学认为——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应该正好为10元。

行为金融学认为——股票被炒到20元,或者低至5元,都是很常见的。

 

这是因为,传统金融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价格总是正确的”。

 

而行为金融学更强调,市场存在“错误定价”,人是非理性的,是人就会犯错。

 

这本书,就是朱宁教授通过给我们分析大量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案例故事,来讲解了投资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让你看到自己,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向亏损的。

 

里面的内容,就是你认清自己的一面镜子。

 

而且,因为朱宁还曾经在雷曼兄弟和日本野村证券,当过亚太股票业务的主管。


所以他在书中也讲了不少机构部门,比如华尔街的事情,他们是怎么操作,又是怎么损失的。

 

读完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你看到的层次,也会比之前高一些。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对于这本书的解读,小巴会分为3个主题——

 

散户、机构和政府,来给大家分别讲述。

 

那在“散户篇”里,小巴又分为上、下两篇。

 

今天的“散户上篇”

且听小巴先来讲讲

散户犯错亏损的背后

到底藏着什么行为金融学的偏差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A股市场,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那就是,散户的交易非常频繁。

 

国内更甚。

 

除去手上没有现金,要卖掉一些股票,或者需要对投资组合再平衡,这种不是出于投机的原因之外,在剩下的非理性投资里——

 

买卖越频繁,失败概率越大。

 

称之为,不安分的散户。


01


你的消息,来得太晚了


买卖频繁,往往可能是因为收到什么新消息。
 
散户收到的消息,基本都是通过看电视、读报纸、看推文、和朋友交流之类的方式得来的,现在媒体消息获取,太方便了。
 
但这些消息几经转手,时效性大打折扣,其实已经不“新”了。
 
只有真正的新消息,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而且,影响程度随着时间逐渐降低。
 
一旦错过了最好的入场时机,收益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被割韭菜。
 
怎么理解?
 
朱宁教授在美国的一个研究,给我们揭示了这样的对比:
 
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路演等方式,获得第一手消息,然后会在利好消息的1周之内,买入;
 
接下来,散户通过报纸、电视这类的方式,获取消息,然后买入;
 
但因为散户的消息来源比较集中,趋于同质化,所以会出现“羊群效应”,他们会在接下来的2周、1个月、甚至5个月里,持续买入;
 
因为信息滞后了,利好消息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消减,所以越晚买入的散户,就越会买在高点,甚至被套牢,被机构割韭菜。
 
小巴想起,9月的时候,沙特阿拉伯石油被炸。

然后在短期内影响了国际油价,推动国内石油资产的上涨。

(某原油基金走势)
 
当时有不少人在听到这则消息后,都说要买原油基金。
 
但是,当时接收信息的时间,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几天了。
 
结果,他们几乎都是在价格最高的时候买入,之后就开始大跌。
 
所以,散户在交易前,其实并没有明显的信息优势,相反,频繁的交易,只会让高成本侵蚀收益。
 
所以朱宁教授教了咱们这么一招:
 
「在中国,散户投资者的开户或者销户行为,是对未来股票走势的有效预测,但方向正好相反。只要和他们反向而行,就有可能在中长期获利。」
 
那除了所谓“新消息”之外,交易频繁发生,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交易实在太便捷。
 
想想原本是靠电话交易的,现在转到网上了,操作多方便啊!
 
所以换手率就更高,而且交易风格比原来更投机。
 
这也是个双刃剑。
 
朱宁教授也给了我们一个研究数据:
 
美国投资者,在换仓后一年收益率会下降3%左右,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3.5%。
 
所以,大家还是得控制一下自己频繁操作的冲动~ 


02


你真以为自己能掌控局面?


我们常常以为,收集到更多信息,局面就能“一切尽在国军掌控之中”。
 
但这多数是一种,“控制幻觉”。
 
这在赌场上很常见,赌徒以为,只要自己控制了赌博的过程,就可以控制赌博的结果。
 
比如玩轮盘赌,扔一个球进去,球可能会落在红色或黑色,单号或者双号。
 
如果能选择的话,大多数赌徒更愿意自己扔球,而不是让庄家来扔。
 
同样的,每天盯盘,甚至不惜牺牲健康去看、去了解信息,自以为控制了这个过程,投资收益就会好一点。
 
但其实,对过程掌握越多,反而越有可能产生成功的幻觉,让你陷入一种过度自信当中。


朱宁教授在书里,说了自己做过的一个实验——
 
他找来51个人,待在同一个教室内。
 
然后让他们,在对其他人驾驶技术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判断自己的驾驶技能,在这51人当中:
 
是最好的20%?
是较好的20%?
是中等的20%?
是较差的20%?
还是最差的20%?
 
结果,只有5人认为自己是较差的20%,有3人觉得自己是最差的20%,这8个人只占到总数的15.7%。
 
有80%左右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是中等偏上。
 
这类实验,被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广泛运用到智力水平、相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惊人相似,远远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平均。
 
也就是说,过度自信的现象很普遍。


当然,你自信一点,对开车倒是影响不大,但在投资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竞技性活动。
 
散户的竞争对手,并不只是其他散户,还有那些更有经验、更训练有素、更有资源和支持、更有风险承受能力、更愿意冒险的专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你的中等水平之上的自信何来?
 
不过,这算是人之常情了。
 
因为人常常会高估,今后发生事情所带来的好处和收益,同时低估,事情在发生的时候将会带来的成本和困难。
 
这个观点,不是小巴说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提出的人的一种普遍行为倾向。
 
所以,即便已经有了些收益,也不要盲目自信。
 
一定要了解风险在哪里,如何控制风险,也不要一下就把自己的投资目标,定得过高。
 
用朱宁教授的话来说就是:
 
「越是成功的投资者,越是自信,但你一旦变得自信的时候,投资决策可能会变得草率。不负责任的交易,会把你的业绩拉低。」
 
过度自信,就是投资行为偏差里,最重要的现象。


03


奖励“拖后腿的”

 
朱宁教授还说了一个,叫“处置效应”的偏差。
 
也就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赚钱的股票,而不是亏损的股票。
 
但如果不及时卖出浮亏的股票,长年亏损,就会蒙受更大的损失,还会错失买入好股票的机会。
 
不过小巴这里得提示一下,这里的股票止损,和我们常提到的指数基金定投,越跌越买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买单只股票就是孤注一掷,需要择时择股,运气好时,跌了一段时间可能会涨回来,但如果股票踩雷了,本金都要覆水难收。
 
但指数基金不同,指数包括了几十只乃至上百只股票,风险更加分散。
 
而且指数整体上是长期上涨的,我们在指数低估时买入,能够拉低整体的投资成本,提高整体收益。
 
而且,低价是安全边际的重要来源,这一点咱们在解读《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本书的时候,也提到过了。
 
说回来。
 
其实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规避损失和负面结果的倾向。
 
别人送你一张价值200元的演出票,同时,你口袋里有200元现金。
 
你在去看演出的路上,丢了200元现金,会不会继续看演出?
 
对于很在意损失的人来说,心情已经被影响了,可能就不想看了。
 
一定金额收益带来的满足感,要远远小于损失同等金额所带来的沮丧感。
 
所以,朱宁教授在书里给的一个结论是:
 
在收益方面,人们往往会选择比较确定的;在损失方面,人们会尽量回避那个确定的。
 
人在损失面前,往往不能很理性地考虑概率分布的问题,而是情绪化,愿意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来规避损失。
 
这就是“处置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


好,小巴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最后,帮大家总结一下收获:


散户的交易非常频繁,但是,非理性交易越频繁,失败的概率越大。


和机构相比,他们的消息滞后而且同质化,所以随着羊群效应,大多数人进入就在高点,然后被割韭菜。
但是,他们还以为因为知道了不少消息,一切尽在自己掌控之中,过度自信,低估要付出的成本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那在亏损之后,也不能理性考虑概率分布的问题,而是情绪化装死,愿意付出很大代价,来规避实际损失。
这些偏差,都是在行为金融学看来,影响散户投资决策和收益的重要因素。

小巴取经
咱们下一期再会吧~

 



加上星标


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



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191122


本公号原创内容版权归理财巴士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理财巴士

微信公众号:LicaiBUS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