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

“我并不在乎在聚落中所见的形式,而是一直关注形式的彼岸所存在的东西。”


在『世界聚落研究50年』的进程中,有人探寻着传统,有人探寻着自我。日本建筑家山本理显,便是诸多探寻者中十分杰出的一位。

 

作为原广司研究室曾经的一员,山本理显与在原研究室同期的藤井明从青年时代至今一直保持着亲密友谊,如今都已年过七旬的两位老友,言谈间难免感慨万千。


“刚开始做聚落调查时我们都还很年轻,大概是二十五岁左右吧,大家都留着大长发,穿着戳个破洞的牛仔裤。说起聚落调查,大家都干劲满满,希望天天开着越野车奔驰在路上。”


2015年的初夏,受胡・藤井研究室邀请,山本理显在四川大学作了一场题为“建筑创造未来”的讲座,并在中日建筑师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四十多年前做聚落调查与此后从事建筑创作实践的心路历程。


  • 师出同门的五位建筑师在川大合影(2015年,右起王昀、藤井明、山本理显、胡昂、田中阳辅)

  • Photo taken in Sichuan University

    (From right: Yun Wang, Akira Fujii, Riken Yamamoto, Ang Hu, Tanaka Yosuke)


在经历时代的剧变中,是选择在迷惘中颓废,抑或是在探索中重生?或许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01

在聚落中重生

Rebirth in Settlements


1968年是动荡不安的一年。布拉格之春运动开始、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斐斯的旅馆阳台上被枪杀身亡,法国的五月风暴发起反对戴高乐的全国抗议活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风潮肆意席卷全球......整个世界仿佛在一夜之间混乱不堪、满地鸡毛。此时的日本也正经历着剧变,许多知名大学都爆发了学生运动。


山本理显回忆说:“1968年日本有很多学生在闹事,那时我在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念硕士,也扔过石头砸警车。”


  • 日本学生运动潮

  • Student activism in Japan

伴随着日本战后的快速复苏与经济发展,高大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建筑师们在接受现代主义建筑观冲击的同时,也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着反思:日本建筑该何去何从?山本理显在心里思考着这一问题。


 “1970年大阪世博会之前日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后要成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国家的主要诉求就是追求经济的利润。当时我在思考建筑能做什么呢?如果建筑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润,我就不想搞建筑了。”


“当时的我更多的是迷惘,颓废到去扔石头砸警车,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我并没有很认真地学习,当时觉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方向都有问题,现在的制度也有问题,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呢?像我作为建筑师,就是向原始的聚落进行学习。” 


硕士毕业后,与山本理显同级的毕业生大多都去做了建筑设计的工作,山本理显却始终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


“我当时也不想找工作,就在这时机缘巧合遇上了原广司老师,于是1971年我就去了他东大的研究室,以研究生的身份参加聚落调查与研究。”


1972年,原广司以超越地域、民族的国际主义为立足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聚落的探访调查,从宏观文化比较的层面对居民村落进行了广泛考察,提出了文化“边缘”向文化“中心”冲击的观点以及“多层结构论”的理论。由他发起的集中性调查共五次,一直持续到1997年,其间横跨了44个国家,总行程六万五千余公里。25年时间里,日本诸多年轻建筑师纷纷参与其中,除了山本理显外,还包括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原广司弟子藤井明、隈研吾、竹山圣、小岛一浩等诸多建筑家。


在其他年轻人都在为生活奔波的年龄,27岁的山本理显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海外旅行,追随着原广司的探访小分队游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穿过戈壁,踏上未知疆土,毅然做一个时代的逆行者,用一个个脚印去探访、探寻聚落存在的现实意义。此后十余年里,山本理显一边做着建筑,一边继续走在聚落调查的旅途中。


“我非常幸运能在从事建筑设计之前就去探访原始的聚落,能研究这些聚落和居住在里面的人。我跟原广司老师和藤井明老师一起做聚落调查,一边看建筑一边对话,对我来说那是非常珍贵的体验。”


藉由聚落探访之旅,山本理显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理念受到了极大影响,通过对这些传统聚落进行研究,他重新找回了做建筑的兴趣,并将这些心得体会运用在了后来的住宅建筑设计上。


通过聚落调查我开始重新对建筑感兴趣。在此之后决定设立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由于我之前并没有在建筑事务所工作的经验,所以当时我还邀请了藤井老师来帮忙。”


作为青年时代的挚友,藤井明如此评价山本理显:

“我对山本先生最大的印象是那时他的绘图非常好,可以说是我所见过绘图最好的! 他有一些设计思想来自于聚落调查,图面十分工整、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几何学的元素。其实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这也是一种才能,尤其是在做那种体量很大的建筑时,图面还能看上去如此漂亮。”


  • 深入聚落的探访

  • Deep into settlements


由原广司发起的五次聚落探访,山本理显一共去了三次,这段经历对其设计生涯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日,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充满古老文化形态的聚落到底如何穿越时空来到现在的建筑空间中?这些传统的形态对未来、对我们现代的设计,究竟有怎样的关联性?看到如此多的聚落,山本理显在探访中一遍遍地问着自己。


山本理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之后的建筑创作中,都隐含着聚落的思想。


02

在聚落中思辨

Reflect on Settlements


山本理显的作品中总是展现出对社会的关怀,他强调建筑的使用者才是建筑的主体。这些都离不开他早年跟随原广司一同进行聚落探访的经历。走过了地中海周边、中南美等地区的传统聚落,阿拉伯聚落的织物状空间结构、北非伊斯兰城市的迷宫布局、意大利南部小镇里纯洁而浪漫的聚落元素......成为了山本理显设计的启蒙。


如果说“标准化”是现代主义建筑带来的特征,那么建筑的主体也就是使用者(或者说是体验者),在由建筑师或者城市规划设计的“标准化”环境中,通过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被称为“主体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实际上这是一种“脱标准化”、“脱主体化”的行为,用来减轻建筑使用者自身适应、转变过程中的负担。


山本理显在与后现代主义纠缠过一段时期后,重新从聚落出发,跳出了住宅的局限,关注的重心集中在了住宅与住宅集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品:文图里、劳奇——宾州栗子山母亲住宅(建于1962年)  图源:网络

  • A master piec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Robert Venturi,John Ranch——Vanna Venturi House  (built in 1962)  from Internet


  • 熊本营保田洼住宅小区-鸟瞰图©山本理显设计工场(建于1991年)

  •   Hotakubo Housing-aerial view ©Yamamoto & Field Shop Co.Ltd(built in 1991)



  • 熊本营保田洼住宅小区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建于1991年)

  • Hotakubo Housing ©Yamamoto & Field Shop Co.Ltd(built in 1991)


--从聚落到阈空间--


山本理显最早参与的聚落探访集中在地中海区域,他认为西方国家的传统住居空间中,存在着明显的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的分割;这与东方国家的住居空间中普遍存在的“中间”邻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住宅的单位究竟该如何掌握呢?住宅的边界应该作为集合的内侧的理论来想呢,还是应该作为外侧来加以思考呢?一边想着这样的事一边旅行,真的非常快乐呢。


这些部分既可以作为公共空间又可以作为私有空间的过渡领域,存在于私人空间里的公共空间,就是“阈”空间。


  • “阈”空间概念图

  • Conceptual scheme of  “Threshold”


“当时我在原广司研究室做聚落调查,探访了地中海周边、中南美和印度等地,而我如今的思考就是从那时开始逐渐形成的,注意到了以前忽略的点点滴滴。”



  • 西班牙佩特雷斯:从街道一侧的“阈”空间(图右)看向公共空间(图左)(摄于1972年)

  • Petres, Spain: A view from threshold  (right) to public realm (left). (shot in 1972)


  • “阈”空间在住居平面中的位置--手稿(绘于1972年)

  • Threshold in dwelling plan——sketches (drew in 1972)


这是1972年在西班牙的佩特雷斯住居的平面图,图中标识的部分是住居入口处的玄关空间,即“阈”空间。空间外部是美丽的街道风景,内部是私有空间,玄关空间就成为了接待来客的空间。


  • 位于伊拉克的阿布·索巴托聚落(摄于1972年)

  • Chibeysh, Iraq (shot in 1972)


  • “阈”空间在住居平面中的位置--手稿(绘于1972年)

  • Threshold in dwelling plan——sketches (drew in 1972)


位于伊拉克的阿布·索巴托聚落,是在芦苇滩上的人工岛上建立的水上住居。从居住的平面中也可以看到用来招待客人的“阈”空间。


”空间构建了从住居到住居集合的空间构成层次成为了山本理显后来核心设计理念之一运用在如韩国板桥住宅区等作品中


--细胞城市理论--


山本理显的细胞城市理论也就是基于对聚落的理解而发展的一种企图扭转现代主义自我表现趋势的城市理论。

 

所谓“细胞城市”,是指建筑群中各元素就如同传统聚落的随机组织一般,细胞们自由组合形成细胞群,街道、广场等节点成为细胞间空隙,建筑也融入城市成为它有机体的一部分。

 

山本理显在《细胞城市》中写到:所有北非的伊斯兰城市都是迷宫。一张伊斯兰城市的空中摄影好比透过显微镜看到的细胞。所有的房子都带有一个院落,看起来就像一个细胞核。清真寺、小广场和商业场所则挤在一堆,形成了细胞簇。城市结构自然而然地得以发展,一如细胞的繁殖。它们没有最终的形式,不是逐步向事先规划的形式靠近,具备向任意方向发展的潜力,它们的灵活性足以吸纳一切预料之外的事件。


  • 《细胞城市》--山本理显( INAX出版)

  •   Cell City——Riken Yamamoto(Publisher : INAX)


伊斯兰城市不像欧洲的古典城市,当然也不像现代的城市。我们无法想象它的整体规划,也不需要规划师对它进行干涉,一切均为即兴而作。随时随地变化着的景致说明这里压根就没有一个事先的规划,而是一切可能的大杂烩,所有的公路、过道、小广场、公共饮水地、商业街都凑在一块,纵横交错,有时候行人稍不留神就被引入清真寺。这里并不只是一个流通的场所。房子在城市上空延伸着,让人感觉好像穿行于地下通道中。


西方的城市最为重要的是整体规划。城市向着最终形式呈线性发展,不论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发展的中间阶段。城市不具备很大的变化调整空间,因为它在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前进。突如其来的、未能预见的事件可能要求对整个规划进行重新审视。人们首先勾画出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筑是构成整体形象的简单元素。伊斯兰城市则完全不同,元素是最为重要的。尽管城市的发展似乎是一蹴而就,但事实上带有记忆细节的“基因”体现在每栋建筑(细胞)中。从而,城市结构得以自然发展,一如细胞的繁殖。伊斯兰城市的灵活性正好揭示了只强调整体规划的西方城市规划方法的局限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北非聚落及手稿(摄于1972年) 

  • Settlement in North Africa.(photographs and sketches)


  • 北非聚落--手稿(绘于1972年) 

  • A settlement in North Africa, skeches(drew in 1972)


--地域社会圈主义--


“建筑与所处时代的社会体系密切相关。但建筑并不是以服从当时的社会体系而存在,而是为重新构建社会体系而存在。建筑与所处的地域社会的固有文化密切相关。正因如此,建筑才保存着这份地域社会的固有文化而向世界提出质疑。”

——山本理显


  • 《地域社会圈主义》--山本理显(LIXIL出版)

  •   Local Community Area Principles——Riken Yamamoto(Publisher : LIXIL)


地域社会圈主义是山本理显在横滨国立大学的时候跟学生一起考虑的新的居住方式。旨在通过改变居住方式来改变城市。以前「一个住宅=一户家庭」,住宅和住宅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就东京而言,由于人口老龄化,一户住宅成员已经从1965年的4个人变成了1.9个人,导致很多住宅是一个人单独居住。因为家庭而存在的住宅,现在成为一个老人独居的住宅或者两个人合住的住宅。

 

对于一个四百人或者五百人的聚落,里面27%以上是老年人。其中,大概有十六、七个人需要照顾,还需要有工作的人,以及周围其他的人。地域社会圈就是建议他们一起生活,这里不仅是作为单纯的居住场所,而且也要作为生产场所。要探索生产和消费怎样一起来考虑,能源怎样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又如何考虑······


  • “地域社会圈”概念
  •    Local Community Area Principles 


结合“阈”空间概念,将地域社会圈中的每个住宅由居住空间和社交空间将住宅的私有空间与外部公共空间结合起来,构建住宅与住宅、住宅与住民之间具有整体性的地域共同体。

 

山本理显认为:“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可以考虑设计一种让居民们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住宅。这种经济活动不是那种白领族去公司上班的方式,而是在自己住的地方开展的经济活动(即家业)。而无论具体是什么家业经济活动,这种居住和经济一体化的活动方式(即职住一体),都需要以邻里关系作为前提……这么一来,这种包含经济活动的居住方式就不单单与住宅内部的人有关,与住宅外部的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成了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具有经济活动的场所就成了邻里之间交流的场所,而‘交流’在地域共同体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地域社会圈概念模型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 Conceptual model of Local Community Area Principles ©Yamamoto & Field Shop Co.Ltd


03

在创作中实践

Convert in Cases


--迷宫与下沉式空间--

埼玉县立大学 · 1999


1999年建成的埼玉县立大学,可谓是反映山本理显聚落形态建筑观的成熟代表作之一。

很难想象这样一座现代化建筑,既融合了来自中东半岛聚落的神秘灵感,也汇集了中国陕县传统民居的空间营造经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他颠覆以往校园设计的传统做法。南北两座相对而立的建筑,中间由两层平台连接,在室外开敞的平台里巧妙地组织了各种庭院、天桥、绿地、突出构筑物。漫步在这些连接平台上,还能看到多个下沉式院落。


  • 埼玉县立大学室外连接平台 ©︎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建于1999年)

  • Communal decks of Saitama Prefectural University ©Yamamoto & Field Shop Co.Ltd (built in 1999)


山本理显说,这里总是让他回想起在中国陕县南部的聚落探访。许多窑洞的建造是由一个方形地坑向下挖平底,窑顶则作为上层的前庭阈空间,形成一个内聚的下沉式四合院。


  • 中国陕地坑院(来源:胡·藤井研究室)

  • Silo-cave in Shanxian, China(From: HU+FUJII Lab)


埼玉县立大学的下沉式空间与陕南部地坑院,二者在空间组织方式上非常相似。


在完成熊本营保田洼住宅小区后,山本理显基本实现了“阈”空间实践从小住宅到集合住宅的转变。当他再设计埼玉县立大学时,不仅从标准化角度贯彻了7.7m的方格网柱距,让空间可以无限地延续下去,还抛弃了带有强烈表现意识的单体或功能模块,采用简洁明了的建筑形态,对建筑进行带有聚落意向的群体化处理,形成一个犹如迷宫的复杂而互相重叠的系统。这些精巧的空间组织,形成的是精密的空间肌理,让空间成为交流的新起点。空间的形成不仅赋予了使用者崭新的空间感受,同时传递出了建筑与环境之间不卑不亢的姿态,倡导了一种大学校园内部、以及大学和城市的新的交流方式。


--细胞建筑--

北京建外SOHO · 2007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5年川大中日建筑师论坛上,王昀曾向山本理显求证:“当我走到建外SOHO附近时,这里的街区和群落似乎和意大利圣几米尼阿诺聚落里林立的高塔有某种相似性,其简洁的外观有一种明快的艺术美感。所以当年的世界聚落探访应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图左:北京建外SOHO外观

      图右:意大利圣几米尼阿诺聚落外观

  • left: Jian Wai SOHO (Beijing,China)

      right: San Gimignano (Siena,Italy)

山本理显笑着说:“当年的探访在那一时期并没有对我产生太大的作用,我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我到底在聚落中能学到什么?当时的确觉得并没有学到什么具体的东西。但在十余年后,我总是经常回忆起那段经历,很多想不通的空间、结构、形态,都开始慢慢地理解了。


尽管没有刻意去模仿曾见过的东西,但片段性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山本理显在尝试将住宅区的设计和建造模块化,进而形成对城市开放的立体街区的过程中,寄托的虽然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表象,但应该有对现代城市形式的思考。

 

山本理显在做此项目前,重点研究了“符合中国人行为尺度的最小建筑空间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然后设定了边长为3m的小立方体并对其进行立体网格的操作,使建筑带有可生长变化的群体表现力。建外SOHO中大大小小类似细胞的建筑都被限定在一个正交网格中,为了让每幢公寓都能享受到温暖的阳光,而将建筑单体旋转了一定角度,同时也为顺应不远处的通惠河。


  • 正交网格中的“建筑细胞”

  • Architecture cells in orthogonal cross-field


方案重点考虑了如何建立无中心、多层次、有活力的“社区交流”。首先,山本理显改变了以往居住区与城市用厚实的围墙隔离,且社区内部住户间互不交往的状态,他仿照聚落空间的立体性层次,在建筑中对社区的交流空间进行组织;其次,他剥离了建筑的形式符号,回归形体本身,用相同的建筑单元来让人们体会到聚落建筑的群体氛围。山本理显一直推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正如传统聚落中的生活那般。

 


  • 建筑群之间的交流空间

  • Life between buildings


当时的北京还没有开放社区的先例,建外SOHO是中国首例。开发商比较担心社区安全问题,与其商讨之后,山本理显在建筑群中引入了步行道路,人车就此分流。

 

在山本理显心中,建外SOHO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项目,那时候他还没有形成“地域社会圈”的构想,但该项目建成后的诸多反思,促进了“地域社会圈”构想的提出。


--打破公共与私有的结界--

韩国板桥集合住宅群 · 201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板桥集合住宅采用了单元叠加和“阈”空间的设计手法,每户家庭由3层楼组成一个单元,从下至上依次为客厅和内部庭园、玄关空间和非透明的隐私空间(寝室空间)。100户家庭里每10户家庭为一个组团,在组团中设置电梯并与布置的小广场相连。

 

一般的传统住宅只注重私密性和安全性,而板桥住宅不一样,每个单元的第2层玄关空间均采用玻璃材质形成“阈”空间,并与外部的公共小广场相连,使整个2楼形成一个半开放的空间(Common Space),如图中的黄色区域,为10家住户形成的组团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媒介。在此引入的“阈”空间丰富而有活力,居民可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可作室外餐厅、休憩庭院、工作空间使用。不仅保护了住户的隐私还促进了邻里交流。


  • 住宅单元平面图

  • Plan of Pangyo Housing unit


  • 住宅群剖面图

  • section plan of Pangyo Housing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公用区域均由玻璃围成,在一层朝向道路的一面也采用玻璃围挡,使建筑显得十分宽敞。


今后随着越来越多店铺的入驻,板桥住宅就会更接近“地域社会圈”的主张。


--与使用者的沟通--

天津图书馆 · 2012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每设计一座建筑,山本理显总是希望能够和这座建筑未来的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使用者的意见很重要。”


但是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往往由于涉及范围广,让他不能完全得知所有的用户,因此缺失了来自使用者的意见。这时常让山本理显感到苦恼。

 

正是因为注重人与建筑的关系,让天津图书馆成为了一个深受天津市民喜爱的场所,也是文化中心建筑群中每天客流量最多的建筑。

 

  • 在图书馆内部休息的民众

  • Citizens are getting rest in Tianjin Library.


天津图书馆是一座方正简洁的单体建筑,山本理显自然娴熟地运用模块与网格等元素,使其空间构成蕴藏着他对未来社会生活方式的预想。

 

  • 模块及网格元素的应用

  •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modules and grid elements.


他将“地域”的思想贯彻在天津图书馆的设计中,功能流线的要求退居其次,着重突破对空间的描绘方式,营造让人过目不忘的空间意向,可以说是一种结构和空间先于功能和流线的设计创新。

 

图书馆建筑单体的每个外立面在对应中庭的空间部分都进行凹凸处理,外凸部分悬挂淡黄色的石材百叶,凹进部分则由玻璃覆盖,为室内提供柔和的光环境。贯通南北的通高大厅直接与入口相连,光线透过屋顶的百叶在室内映射出斑驳的光影。“箱式体系”的内部空间以梁为壁且无柱。白色片墙纵横交错,伸向中庭的平台或错落、或重叠、或悬挑,形成错综复杂的空间。


  • 纯白的网格立面

  • pure-white cross grid section


各种空间元素引导使用者进行悠闲的漫步,人们虽处于墙板模糊的空间区块里,但个体的感知能力不会受到影响。“凌空相望”式的空间处理方式完美协调了“私密”和“公共”,形成了多元化的交流。

 

由此可见山本理显在该设计中注重空间的交织、个体之间的存在与相处方式、以及立体空间中的交流场设计,而非单纯的网格、模块的运用和功能、结构与场地的基本处理,他希望通过设计来隐喻“地域社会圈”的空间理想形式。


--庞大又零碎--

苏黎世机场环状综合体 · 202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是一座位于苏黎世机场附近,集办公、酒店、商业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

 

关于这一建筑,胡昂曾说过:“看了环状综合体内部的空间之后,我感觉它不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它更像一座瑞士的小镇,像欧洲的小镇,特别像意大利南部的一些小镇的状态。”这番话正点出了该项目的特点所在,即“庞大又零碎”。

 

  • 苏黎世环状综合体鸟瞰图(建于2020年)

  • Ariel view of The Circle at Zurich Airport (built in 2020)


山本理显于1977年参加了位于印度中东的聚落调查后,其设计手法就受到了“屋顶”元素的影响,即将内部空间拆得看似散乱,再加以一面单一的屋顶来赋予建筑整合感。从该项目的效果图可以看出,综合体朝向东南住区的体量十分零碎,看上去像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方体盒子,宛如一片微型迷宫,亦或是一座小镇;而综合体朝向东北方城市道路的立面,却是如此光滑而又连贯,无不显示着这是一个整体。不难看出,这光滑连贯的一面即是“单一屋顶”在立面上的运用。


“在印度,和原先生就「屋顶」做了许多的讨论。印度的确是个不导入「屋顶」这个概念便无法将建筑单元分辨清楚的地方。”


  • 单一的屋顶和零散的房间(印度)

  • The single roof and piecemeal rooms. (India)


  • 纳美仕化工研究中心(建于2008)

  • NAMICS Techno-core (built in 2008)


与其说这是屋顶的一种形态,倒不如说这是山本理显在聚落调查时所见之物的投影。

 

聚落,作为保存着古老文化形态的实体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隐匿在人们的焦点之外安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面貌。而目光敏锐的建筑师们却在这些古老的秩序中嗅到了未来建筑的讯息,汲取了无限的创作灵感。

 

山本理显曾言道:透过旅行而将空间的image给积蓄起来了,在旅行中所看到的并不在于所谓的形式,而是一直注视着在形式的彼岸所存在的东西。




参考资料:

  [1] 日本建筑大师山本理显川大讲坛及国际交流活动音频记录

[2] UED编辑部.城市·环境·设计[J].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85.

[3] 王佳敏,徐浩泽——《山本理显:我的一点人生经验》

[4] 周静敏,苗青.从“阈”到区域——基于受众视点的山本理显设计理念解读[J].建筑学报,2012,7:59-61

[5] 刘俊.聚落形态建筑观——山本理显建筑的诠释[J].华中建筑,2008,26(09):36-38

[6]  [日]槻橋修,谢宗哲(译).旅·建筑的走法[M].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67-87


  特别鸣谢: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END


--编辑--

Akira、梓僮、吴鹏、CARRIOS、大宋

--整理--

Aslan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往期回顾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C座320-321,610041

320-321, Tower C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