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明年即将迎来东京大学『世界聚落研究50年』,为纪念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事业,致敬所有曾经参与聚落调查与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世界聚落数据资料库』将首次公开发布,带您穿越时空,探访聚落经典。




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建筑的历史便开始了。


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出于对生存的需求,他们会寻找适宜的天然洞穴,用以遮风避雨。后来,现成的洞穴已无法满足原始人的需求,他们便寻址择地、挖山凿洞,再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从而定居其中。这便是穴居式住居最初始的形态。


·陕西窑洞 (摄于1996年)

 Yaodong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 shot in 1996 )


提到穴居住居,首先便不得不提中国的窑洞。窑洞这种住居形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这一带的黄土层既干燥又十分厚实,高原的地形也利于挖掘凿洞。中国人民的创造性便在此展现,创造出了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多种形式的窑洞,几千年来,沉积了无比厚重的黄土地文化。


· 突尼斯南部的马特玛他(图源:网络)         Matmata, Tunis(from Internet)                  

再如突尼斯南部的马特玛他(Matmata)村庄,这里的部分村民至今仍住在传统的地下穴居里。这种住居形式是穴居式住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典型结构是:先在地面开凿一个大坑,再于坑之侧面横向挖洞以作室用,最后于居室之间加上连接的通道。这种在当地存在了几百年的地下穴居,如今有许多已被改建成特色酒店,用以招揽游客。


·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图源:网络)  Cappadocia,Turkey(from Internet)

至于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人们提起这里首先想到的可能只是热气球,却不知当地的穴居住居也是一绝。卡帕多西亚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遍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沟壑与谷涧之间,是一片又一片的“石柱森林”。当地居民便在这些山岩、石柱上挖穴凿洞,从高处远望,漫山遍野皆是穴居,绵绵不绝。


1972年,我们的聚落探访足迹来到了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Andalucía)地区,这里有诸多的聚落采用穴居的方式建造。这些穴居住居又被称为“库埃瓦斯”,在西班牙语中,是“洞窟”的意思。


探访地点:西班牙

探访时间:1972年

探访者:原广司、上原惇彦、芦川智、山本理显、入之内瑛、若月幸敏、秋山恒夫、藤井明、山崎隆造、北川若菜、小川朝明、森山靖纮、中上英俊、细川博美


01

“地下都市”的营建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City


建立穴居住居,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干燥气候的条件下。因为雨水量大且多湿的地方水位高,地下无法居住;其次,适当硬度的土壤也很重要。若土质过硬,将不利于挖掘工作,若土质过软,挖掘的洞穴容易坍塌。在适当硬度的土质上进行垂直挖掘,会出乎意料得结实,不容易倒塌;最后,缺乏适当的建筑材料也是建立穴居的一个条件。但必须说明的是,不能把这些自然条件归属于单纯的风土论。



瓜迪克斯(Guadix)是西班牙南部地区的一处交通要塞,位于格拉那达以东约60km的地方。这座城市约有2.5万名居民,其中40%的人都居住在库埃瓦斯里,形成了一个约4000户人家的大规模地下社区。


瓜迪克斯境内的山丘大多都凹凸不平,库埃瓦斯便建造在这些山丘的凹陷处。几户居民共用洼下的部分以作广场,并在它周围的山地上挖出房屋状的横穴。这些小广场包含了水井、晾晒场、儿童游玩场以及居民聊天的场所,是社区日常生活、交流的中心。


·有效利用了微地形的聚落全貌(摄于1972年)  The whole view of Cuevas, which uses the  micro-topography effectively   ( shot in 1972 ) 


住居入口处是起居室,与起居室连着的是餐厅和厨房,更深处是卧室和储藏间。被挖成拱顶状的房间,可以根据需要向任何方向扩张;被刷成白色的室内空间,显得异常干净、明亮。房间与房间之间通过狭窄的通道连接,厚厚的隔墙支撑着洞穴。住居中很少有房间是完全穴居的,一般的附属房间,如厨房和储藏间等等,会高出于广场地面。这部分建筑在形式上会模仿普通的房屋,使用白墙和西班牙瓦片。洞穴住居冬暖夏凉,因为土壤良好的隔热性能可使住居室内保持恒温,所以洞穴内部往往舒适无比。从居住性能来说,也许已超过了一般住居。


·住居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摄于1972年)



 One half of the dwellings are on the ground, and another half underground (shot in 1972)

·洼下小广场平面及住居相对位置-手绘 (绘制于1972年) 
  The plan of the low-lying plaza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dwellings  (drew in 1972)



·住居平面图-手稿 (绘制于1972年)   dwelling plan, sketches(drew in 1972)

暧昧的领域

Ambiguity Area



空地,是性质暧昧的公共领域,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共同体的基础。空地的空气是自由的,空地的空气是混沌的。


·小广场 (摄于1972年)   Plaza(shot in 1972)

瓜迪克斯中心空地小广场,是当地日常生活的核心场所,需要居民们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当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同时并存时,就会削弱这一共同体的纽带作用。集合住宅的这种组团状配置方式,在图面上看来十分理想,但人们在现实日常生活当中所产生的磨擦,却往往会使社区瓦解。原本应该是独立的个体组织,在现实中却被组团化了。



山丘上的精灵

Elfs on the hill



一般而言,不管是何类聚落都会有它自己的标志。


瓜迪克斯地下聚落的标志,便是山丘上那些犹如精灵般的换气筒群。


这些换气筒一般树立在起居室或是厨房之上,往往被涂成白色,造型独特且各不相同。它们以特有的符号性,林立在荒凉的山丘上,诱导人们想象着地下社区的生活气息。


·瓜迪克斯山丘上的换气筒群 (摄于1972年) 

  A group of air change tubes 

 on the Guadix hills  (shot in 1972)


·不同形制的换气筒 (摄于1972年) 

  The air change tub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shot in 1972)


02

聚落是微观的社会

The Miniature of Community

离瓜迪克斯很近的地方,还有一处建有大量穴居住居的聚落城市——库埃瓦斯·德尔·阿尔曼索拉(Cuevas del Almanzora),它位于旅游城市卡塔赫纳(Cartagena)和马拉加(Malaga)之间,是个离海岸线仅数十公里的内陆地带,如同一个充满空气的口袋。


·库埃瓦斯·德尔·阿尔曼索拉(摄于1972年)   Cuevas del Almanzora(shot in 1972)

这个聚落内部分为上街和下街。


令人感到愕然的是上、下街生活水平的悬殊,以及那些已被空间化的明显差异。在上街居住的是普通的西班牙人,他们的住居被称作卡萨(casa)。住居的白色墙壁和橙黄色的西班牙瓦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生辉,院子中盛开的花朵五彩缤纷。与之相对的是下街住居,这些在崖壁上挖掘出的横穴式库埃瓦斯(cuevas),与上街以农田为交界线,两者隔田相望。


·库埃瓦斯·德尔·阿尔曼索拉(摄于1972年)

  Cuevas del Almanzora(shot in 1972)


这些崖壁上的库埃瓦斯以崖下小广场为核心,相互形成几个组团,从而形成了下街。下街的住民是吉普赛人。


·组团广场(摄于1972年)
  Group plaza(shot in 1972)

·卧室(摄于1972年)  Bedroom(shot in 1972)

人们将横穴式住居的入口处涂成了白色,凸出于小广场的厨房也使用白墙,屋顶上覆以橙黄色的西班牙瓦。随处可以见到人们尽力去仿照上街样式的痕迹。被涂成白色的横穴内部显得非常清洁,广场上不时还传来孩子们的欢叫声。


·洼下小广场平面及住居相对位置-手绘 (绘制于1972年) 

 The plan of the low-lying square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dwelling  (drew in 1972)


·住居平面图-手稿 (绘制于1972年)   dwelling plan, sketches (drew in 1972)

·住居平面图-手稿 (绘制于1972年) 

  dwelling plan, sketches(drew in 1972)


但是,有一点却使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在住居组团的广场上,会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阴霾,广场空间也变了形?虽然同是处在安塔露西娅的阳光之下,上街光辉灿烂,下街却阴灰暗然。库埃瓦斯的小广场无止尽地吞食着阳光,变成负的焦点。这种阴暗的感觉后来在安第斯的印第安聚落也体验过,这是一种被差别对待的民族的愤怒和无奈,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写照。




一屋一世界

One room, One world



有多少房间,就有多少世界。


认识愈多聚落,愈能看到世界的多样性。


此多样性,也呼应了人类的多样性。若将自然视为所有变化事物的现象,是单一存在之物,世界便是人类对自然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世界。若以建筑来表现此现象,我们可以说,有多少房间,就有多少世界。事实上,以房间而言,也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房间。


·卧室(摄于1972年) Bedroom(shot in 1972)


聚落,是解释多样性自然的重要线索。即便因为新的解释出现,聚落的多样性会被系统化说明或是无穷扩散,但聚落总是等待着新的阐述。此即意味着,聚落并非过去的形态,聚落具有未来性,是具有「能」的存在。因此,聚落以大能之力持续至今,也会延续至未来。聚落是乌托邦。


实际存留下来的聚落,是小集团持续作业的展现,与大都市所引发的各种人类现象截然不同,由此可知,聚落并非涵括了所有事物,或者应该说,聚落是特定小集团造就的「纪录」,是属于自然一份子的人类所标记的部分「自然纪录」。现存的所有聚落,我们在今日终于可以尽收眼底。聚落面对新的、与形成时完全不同的局面,被诱起了「纪录」身份的新解释,一如「有多少个房间,就有多少世界」的聚落启示。


END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C座320-321,610041

320-321, Tower C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