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上海,从破圈重归徘徊

郑静 FT中文网 2024-04-29

图片来源:“设计上海”官网


郑静:当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重新关注务实,设计所承担的生活美学,该如何被接受、被买单?



文 |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郑静



设计上海十年,从最初的爆款到如今的平静常规,这十年,也是家居设计在中国市场的一个循环。本以为它可以开花结果,可就是迟迟等不来春天,设计,终究还在小众圈里独徘徊。


十年前,设计上海空降上海滩。这个以最大规模的英国设计为招牌的设计展,成功出圈,成为那个春天的爆款。在这之前,设计展只在圈内发酵,设计上海第一次引发了公众的社会效应。周末展览中心门口的排队长龙,主办方临时提高票价,一度迎来了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的报道。一个展期六万多的客流,主办方喜笑颜开,为后期的招商铺平了道路。


在以后的三年内,是不是参展设计上海,已经成为品牌方是否经费充足的一大指标,毕竟它是业内单位面积最贵的展会。观众们以是否能拥有一张设计上海的门票,而被判断为是否成功挤入圈子。展位昂贵、门票金贵,一到展季,连业内人士都要忙着四处筹集门票,否则没法和亲朋好友们交差。我曾经在开展第一天,帮媒体同行联系工作人员,看看是否能让错过登记的记者朋友进去观展,可未果,一来大家都散落在各处忙碌,二来门票确认流程繁琐,错过了时机很难再补。那时候,唯一能求助的,估计也就是门口的黄牛了。


原装的英国展会团队,满展厅的外国设计品牌,第一届展会宣传中说有90%的品牌是第一次来中国。外加各位大咖设计师,如明星一样被追捧着,Michael Young在论坛间隙抱着娃,边工作边社交,一度成为展会网红。摄影爱好者,看到可爱的卷发洋娃娃一顿猛拍,和Magis经典的塑料Puppy Kids Chair一起晒到朋友圈上。第二年,设计师Marcel Wanders不但带来为昆庭(Christofle)和巴卡拉(Baccarat)设计的限量作品,还早早地到展位亲自布展,将展品调整到最理想的状态。就像导演一样,舞台上的光影、角度都有讲究,这样出来的效果才好。


这样的盛况持续了六年,到了2020年开始发生变化。主办方Media 10见好就收,将主阵地连同设计北京一起打包卖给了Clarion Events 。这是一家成立于1947年的英国公司,2017年被美国私募基金黑石集团以6亿英镑收购,旗下有众多设计、时尚领域的展会。


新团队接手,展会从市中心的上海展览中心搬去浦东的世博展馆,在年初又遇到新冠疫情。接二连三的变数让大家对它的期望值一再降低,展会时间从春天挪动了秋天,觉着到时只要开就是胜利,其他的都能疫情过去再说。


没想到疫情一来就是三年,别说设计展停摆,连正常的生活都停摆。当大家对生活方式重新认识的时候,也对设计的需求和定位有了新的想法。设计和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老话说盛世的文物,乱世的黄金。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更多是用来满足精神需求的。虽然设计品具备最基础的使用功能,但它们有太多的平替,价格便宜,外形中庸,也能承担生活的普遍需求。这时候设计品就面临着挑战,它所承担的生活美学概念,该如何被接受,被买单。


其实这个问题在十年之前就存在,家居设计行业一直在国内举步维艰,一方面是本土设计力量跟不上,很多产品只能靠引进国外品牌,价格高,款式少;另一方面看似偌大的市场,但真正的受众有限。品牌方、职业买手,加上媒体集中火力培育市场小十年,算是有了些成效。2014年设计上海落地的时候,一切都看起来欣欣向荣的样子,大家充满着信心,尤其看到设计展能破圈爆红,觉着设计的春天真得该来了。


可没想到,又一个十年,一切都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


今年设计上海展会门口不再见到排队长龙,黄牛也放弃继续去蹲守隔壁的明星演唱会。虽然最终统计参展人数有7万多人次,但75%仍然集中在专业人群。破圈的爆款,终究回归常态。


之前每年在入口处的标志性作品,今年也不见了。从第一年Peter Linnett 所做的作品《龙》,到第二年英国设计师、发明家John C.Taylor博士设计的“时间吞噬者”,那也是一条龙,24 克拉镀金,景泰蓝般的颜色,机关一张嘴一闭嘴就是每五分钟。这些都曾经成为朋友圈里发图标配,也成为设计上海的标准照。哪怕是2020年,也勉为其难搬来了一盏荷兰设计师品牌Moooi的吊灯,观众围着它左拍右拍。


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式,今年展厅进来,一眼望去,一马平川。每个展位都看似很精致,但都平淡无奇。布展不繁复,也就意味着花费不高,但也不算拉跨,整齐干净走些简约风。


虽然主办方宣传这次展会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设计品牌,规模增加了50%,展会的国际化程度没有受影响。但走在灯具和家具为主的展厅里,感觉中国是当仁不让的主场,熟悉的国内品牌,熟悉的产品,熟悉的布展方式,集中在一起。


三楼是今年新增加的生活方式和配饰馆,集中了餐瓷、熏香、花瓶、挂毯这些家居饰品类。这里反倒成了国外品牌相对集中的区域。富立织锦Fuli的展位上展出着英国“时尚教母”桑德拉•罗德斯女爵的“能量花园”艺术织毯系列,成了一堆小清新色彩中最艳丽的区域。德国的Meissen、英国的wedgwood、法国的银器品牌Christofle,一家家中规中矩地展出着。虽然不花哨,但好歹能说明它们都还在,没有举家搬出中国,多少还让人觉着有些欣慰。只是受疫情影响,各家的新品陈列都有限,还多是经典款在撑门面。丹麦瓷器Royal Copenhagen的展位上,销售员正借此做直播,声情并茂地介绍着蕾丝系列,古来的传说,古来的工艺,古老的花纹,这些在今天的市场仍然需要一说再说。


有段时间,中国的媒体同行总是会问主办方一个问题,比如有多少中国设计师参与?是否会给中国设计以支持。得到的回答,总是很友好很开放,但最后呈现还是以国外设计为主。可这届的设计上海,媒体的后续报道,很集中地一边倒向一群中国年轻设计师。


在展厅的一侧有一个蓝白基地的半开放区域,这是以年轻设计师为主角的「TALENTS」展区,今年是第三届。它的主旨是为扶持年轻设计师,让他们的作品被看到,被支持。展区一共选出了22组设计师的作品,设计师们年轻靓丽,敢想敢说敢表达,尤其是几位女生表现突出。年轻设计师盖雨萌,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家具设计专业,第一次参加设计上海,她的作品 “网状的世界”,几件装置作品有力度,制作工艺上也有挑战。展品前时常会围着一些同样学设计的年轻人,好奇她的创意也好奇她的胆量。这件作品最后获得了“最受媒体关注奖”。这个奖项是由20多为专业媒体人评选出来了,我作为评委之一,也为这个姑娘投了一票。看过了太多的青涩设计,也看过了太多的成熟工艺商业款,我投给这份勇气。


是的,就是勇气。其实不管是年轻设计师,还是成熟商业品牌的坚持参展,不管是张雷坚持了8年的“融设计”展区,还有设计师杨明洁,持续用他特有的3D打印符号策展的“消失的单元”,设计这个行业,可能不可缺少的就是勇气。尤其在十年一个轮回的时候,是否能继续走下去,市场和信心各占一半吧。


展会尾声时,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拖着一个手推车,里面装满了各种奖杯,一一送到各自的展位上。宾主双方合影留念,握手互祝,原本应该很隆重的庆典就这样简约地完成。


另一侧在“TALENTS”展区,一群黑衣人围坐在中央圆桌前。圆桌一方面是展示着这次的主题“宴席”,同时上面陈列着设计模型和半成品。黑衣人们突然举起红色塑料水桶套在各自的头上,静坐于此,稍后散去,一切恢复原状。事后了解到,这是一位艺术家做的一场行为艺术。常规的被打破,打破的又恢复常态,也许,这也是一种设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


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

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


往期精选

在上海,看展如同完成一场行为艺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